2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6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6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64张PPT)
外交部发言人
耿 爽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古代就有这样一个人,他仅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就劝退敌人的百万强师,化解了国家的危机,他就是烛之武。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
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于楚也。晋军 ( 于 ) 函陵,秦军 (于) 汜南。
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 从属于楚。 贰 ,从属二主。
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
晋侯、秦伯:晋
文公、 秦穆公。
军 :驻扎。名词 →动 词
翻译课文
以 :因为。
《烛之武退秦师》连环画 晋侯围郑
秦伯围郑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公从之。
师 :军队。 之 :代词,他。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
武去见秦伯, 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翻 译 课 文
烛之武、佚之狐 :“之”为介
于姓、名之间的语气助词。 烛 之武、佚之狐,都是郑国大夫:
若 :如果。
佚之狐言于郑伯:“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是寡人之过也 : 是,代词,这。 过,过错。 也, 判断句的标志。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 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
子 :古
代对人
的尊称。
然 :然而。
译 文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 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 做不成
什么了。”郑文公说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 这是 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 么了。 已,同“矣”
翻译课文
烛之武辞
郑伯悔
翻译课文
夜 :名词作状语。当夜。
缒 :用绳子
拴着从城墙 夜 ,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
上往下吊。
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 之 ) 烦执事。
执事 :执行事务的人,对
亡 :使…灭亡。 使动用法。 对方的敬称
译文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
说 “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 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
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主谓之间。 东道主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
译 文 : 越 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
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 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 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秦国的使者往来, 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越 国以 鄙远 , 君 知 其 难 也 ;焉 用 亡 郑 以
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 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焉 :哪里,怎 么 。
以 :相当于“而”,
连 词 ,表 目 的 ,
“来”。陪 :增加。
行 李:出使的人,使
者。现指外出的人携 带的随身物品。 之 :
鄙 :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 :相当于“而” 。
共 :“供”。
乏 困 :缺少
的(东西)。
翻 译 课 文
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
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
所企求的土地呢 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夫 晋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不阙秦,将焉取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既东封郑:已经在东边让郑国 成为晋国的边界。 东 :向东。 封 :疆界,使……成为疆界。
何厌之有:有何厌, “之” , 宾 语前置的标志。“厌”, 满足。
唯 :句首语气 词,表示希望。
图 :考虑。
肆 延伸, 扩 张 。
翻译课文
见秦伯,陈利害
翻译课文
说 :同“悦”,高兴。 盟 结盟。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戍 :守 卫。 乃 :于是。
译 文: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
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秦伯悦
秦伯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课文分析
亡郑
(表面 )
舍郑
亡郑
(深入)
无利,有小害
无害,有小利
将有大害
对秦
对秦
对秦
分 析 利 弊 , 层 层 深 入
翻译课文
子 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 微 假如没有。夫人 那人。
与 :结交, 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
亲附 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 不 因 :依靠
敝 :损害 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 去 :离开。
知 :同“智” 易 :交换 其 :表商量语气,还是。
翻译: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 : “不行。假如没有那人 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 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 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子犯请击之
晋侯亦去之
思考探究
主题1: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明确:课文题目即是。人物是“烛之武”,事件是 “ 退秦师 ” 。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明确 :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
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 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思考探究
思考探究
3.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时,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
明 确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
①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②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 劝谏,诚恳自责的良好品行。
③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
4.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的
明确 :第一步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思考探究
思考探究
5.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
明确 :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 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 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6.本文刻画了烛之武怎样的形象
明确: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他有 着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有 着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从他与秦伯的交锋中可 以看出他的沉稳与敏锐,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思考探究
主题2:高超的叙事艺术
1.本文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试举例分析一下。
明确: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 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满以为烛之武会顺 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
并“将了郑伯一军”,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深深 自责以及对烛之武晓以大义,才使事情有了转机。
思考探究
2.本文结构严谨,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巧设伏笔与照应,请结合文本具
体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 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 笔。 “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 “国危矣”。
思考探究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
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 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文 章预后瞻前,巧设伏笔,简练而不失严谨,自然而耐人寻味。
思考探究
( 一 )烛之武的游说内容及艺术
烛之武说辞的五层意思
· 1)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
· 2)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 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攻郑。 · 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 5)展望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思考探究
思考探究
一 、善于利用矛盾。
二、善于分析利弊。
三 、善于揣摩心理。
四 、讲究语言艺术。
机智善辩的外交家
思考探究
( 二)叙事情节结构
秦晋围郑
亡郑利晋而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只 二 ( 点 理 由
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识人才的伯乐。
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不避艰险,
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
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有政治
家的风度。
1.郑 伯 ——
2.佚之狐
3.烛之武 ——
4.秦 伯
5.晋 侯

本文有哪些人物,你最欣赏的是哪个,理由是什么
思考探究
研读第一段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因为
数→动,从属二主,对…有二心
名→动,驻军,驻扎
状语后置,于晋无礼
古代五等爵位制度。
(公、侯、伯、子、男)

思:
请你在分析秦晋出师的原因。
表面上:
1.以其无礼于晋:“重耳过郑”,郑国未以礼相待。
2.且贰于楚:“郑楚结盟”,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实质上:
秦晋向外扩张。
总结:
从军事力量上看:
大敌当前
兵临城下
危在旦夕
计无所出
腹背受敌
进退失据
郑国的危机迫在眉睫!
从形势上看:
从地理上看:
郑国面临的形势
研读第二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但是
如果
派遣
军队
对人的尊称
尚且

同“矣”
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

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的谦称,我
答应

状语后置,于郑伯言
判断句
思:
1.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时,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
①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②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劝谏,诚恳认错。
③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
2.烛之武最后为何“许之”?
①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
②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难为重,且有勇有谋,成竹在胸。
3.郑伯是如何劝说烛之武的?
①首先,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用判断句诚恳地表明了态度,检讨过失借此感染烛之武。从称谓看,用“吾”“寡人(谦称)”称呼自己,放下身段;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称呼烛之武,表达了敬重之意。
②其次,恭维。一个“求”字,郑伯身为国君,却能放下身份,难能可贵;同时,较自然地向烛之武传达:国难当头,拯救国家的重任非你莫其谦卑、恭维之态,可见一斑。
③最后,提醒。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巧用转折关系复句,提醒烛之武,“郑亡对你也有危害”。个“然”字,自然转换话题,急切委婉,绵里藏针,向烛之武传达出个人利益与国家息息相关唇亡齿寒的道理。
研读第三段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使动用法,使…灭亡
边邑,把…当作边邑
哪里,怎么
增加
形作动,变雄厚;变薄弱
古今异义,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通“供”,供给
形→名,缺少的东西
名→状,在夜里
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已经;…之后
冒昧地
对对方的敬称,您
形作名,远方的国家。
把…作为
古今异义,外交使者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给予
恩惠,恩赐
朝、夕:名作状,在早上/在晚上
渡河
版筑的工事
句首发语词,不译
满足
封界,疆界,使…作疆界
扩张
侵损,削减
哪里,从哪里
使…获利
希望
考虑
通“悦”,高兴
宾语前置,有何厌
思:
烛之武是怎样退秦师的?
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 以退为进,消除戒备
越国敝远,亡郑陪邻 阐明利害,动摇秦军
舍郑无害,共其乏困 替秦着想,拉拢利诱
秦为晋赐,背信弃义 以史为鉴,挑拨秦晋
阙秦利晋,唯君图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研读第四段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代词,代指秦军
如果没有
指示代词,那,那个
达到
依靠;趁着,趁机;于是,就
表转折,却
损害
通“智”
交换
还是
离开
结交,同盟
思:
怎样理解晋文公最后不仁、不知、不武三个退兵理由?
“不仁”
秦伯背盟,不仁不义,但晋文公毕竟受恩于秦,你不仁我不能无义。此理由使晋文公占据了道德高地。
“不知”
是对现实情况的理性判断。失去同盟,不符合晋国长远利益。
“不武”
是对具体作战的精准考量。“以乱易整”,胜负难料,不打无把握之仗。
表现出晋文公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审时度势,春秋“霸主”风采可见一斑。
小结:
请你分析故事的主人公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富有才干,声名远播
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以国为重,机智勇敢
能言善辩,足智多谋
志士、勇士、辩士形象
一身孤胆闯虎穴,三寸巧舌退强敌!
利晋
秦无益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助晋:西封阙秦
秦、晋离郑
出使缘由
不辱使命
亡郑:邻厚君薄
舍郑:有益无害
智勇双全
不卑不亢
总结:
文章主旨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故事。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听从大夫佚之狐的建议,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去说服秦伯。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前往敌营并成功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升华
春秋是一个战乱纷纷、动乱的年代。各诸侯国为了获得自己最大利益,为了称霸中原,倚强凌弱,攻伐兼并。他们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正如孟子所说“春秋无义战”。而在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春秋,烛之武是一位英雄,一位在危难之时心里有国家、一位在个人与是非选择中有宽阔胸怀的英雄。
秦晋大军压境,千钧一发之际,你临危受命,只身赴难。看似以卵击石的较量中,你用绝妙的话语向我们诠释了一人抵千军的力量!郑国束束和平的曙光,是你英勇的光芒,秦师声声退军的号角,是你智慧的声音,历史的尘烟在岁月中缓缓散去,但你英雄的身影永驻我们心间!
用:颁奖词
在郑国遭遇围困之时,你伸出援手;在强敌秦君面前,你不卑不亢;在濒临城下的危急关头,你只身说服秦君。你用正义和使命感维护郑国;你用坚定和勇敢化干戈为玉帛;你用不卑不亢的态度说服秦师;你用机智和聪明使秦郑结盟。你的智勇双全使你不仅成为了郑国的英雄,也成了历史长河中的明星。
用:颁奖词
你不惧城外百万强军,挺身而出,挽救一城性命;你不怵敌人强盛气场,不卑不亢,成就千古佳话。城墙上留着你抚过的痕迹,史书中下你不朽的篇章。三寸不烂之舌,扭转危机局面;能言善辩之语,决胜战场之间。明珠拭去灰尘,其光灼灼;大鹏展翅腾飞,百鸟瑟瑟。你是勇士,你是智者,你奏响智勇之士的激昂史歌!
用:颁奖词
国危难,兵临城下,只身赴险;说秦公,巧舌如簧,退兵百万。一心为国,一鸣惊人,一针见血 --你的忠诚令人敬佩,你的勇气令人感慨,你的睿智令人赞叹。你改变历史,创造历史又被深深印刻于历史,千年流转而过,你的名字依旧熠熠生辉。
用:颁奖词
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用:颁奖词
作业
1.积累并背诵这篇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2.写大小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