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8张PPT)知人论世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其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作者介绍代表作品小说集:散文集:杂文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坟》《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等。散文诗集:《野草》《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因此,妇女的思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要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创作背景中国的男子,普遍要受哪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中国的男子,普遍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即:(一)由一国、一省、一县以至一乡的国家系统(政权);(二)由宗祠、支祠以至家长的家族系统(族权);(三)由阎罗天子、城隍庙王以至土地菩萨的阴间系统以及由玉皇上帝以至各种神怪的神仙系统——总称之为鬼神系统(神权)。至于女子,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毛泽东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五常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三从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德贞节“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封建社会有哪些礼教思想呢?封建礼教具体内容文题解读“祝福”也叫“谢年”,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流行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解题:祝福初识鲁镇:鲁镇是一个 的江南小镇。封建思想浓厚按照老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在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掸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三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别说寡妇祥林嫂,就是鲁府的太太、小姐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关于祝福封建迷信思想封建礼教制度文学常识: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典型的艺术形象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顺叙、倒叙、插叙整体感知阅读文本,梳理本文情节,划分层次,思考线索是什么,采用哪种叙述方式(顺序)?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祥林嫂寂然死去(3-33)倒叙实现叙事线索:“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我”回忆实现尾声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本文用倒叙,有什么作用?①情节: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②环境:把祥林嫂寂然死去的结局提前,渲染了小说悲剧气氛。③主题: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小说反封建的主题。叙述方式 含义 作用顺叙 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倒叙 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交代出来,再按照顺序叙述故事。插叙 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事件,插入与该事件或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补叙 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故事前面已经交代过的人或事件进行补充交代。平叙 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有真实感。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内容更加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使结构完整,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与插叙的区分点)使文章思路清楚,照应得体。知识点补充插叙与补叙的区别:从内容上看,插叙是作者为事件发展提供的背景材料,如果将这个材料删去,原有的故事情节仍旧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线索仍旧清楚明朗,读者不会产生疑问;而补叙是与全文中心事件密切相关的,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这个片段删去,读者会产生疑问或歧义。从形式上看,插叙内容的前后有简明扼要的过渡性文字,使之与中心事件衔接自然,一般被安排在篇中,而不在篇末;补叙无须过渡性文字,它一般被置于事件出现结果之后,交代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因此它可以被安排在篇末。高考链接插叙与补叙的区别:从篇幅上看,插叙的文字一般较多,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补叙的文字一般较少,多则一段,少则一句话,只要完成对人物或事件的某些补充说明的任务就可以了。从效果上看,插叙是作者为人物经历和事件发展提供背景材料,能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结构更紧密,人物性格更鲜明;补叙是将事件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的某个片段“藏”于文后,有意造成悬念,让读者产生错觉,到一定的时候“亮”出来,这样通过“藏”和“亮”,使文章跌宕多姿,波澜起伏,增强艺术感染力。高考链接 春日之时0203苦难希望时间初春之时暮春之时迎春之时丧夫逃离初到鲁镇 婆婆寻来被迫改嫁 卖力干活得到认可 育有一子生活幸福 丧夫丧子重回鲁镇 捐建门槛愿获救赎 沉重打击沦为乞丐 得到答案凄惨死去拿出草稿纸,画好坐标抽,找出情节节点。年龄 经历 时间大约二十六七 春天丧夫;冬初逃家,经卫老婆子介绍初到鲁镇做工 冬初大约二十七八大约二十八九三十一、二三十四、五大约四十岁被迫改嫁;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生下阿毛丧夫失子(春末),再到鲁镇帮佣重述遭遇,捐献门槛,不让祭祀,赶出鲁四爷家沦为乞丐,凄然死去春天年底秋天新年年终结合祥林嫂的人生经历,谈谈:有人评价祥林嫂是“一个生命中没有春天的女人”,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春日之时,丈夫死亡!初春之时,被卖改嫁!暮春之时,痛失爱子!迎春之时,一命归天!春天本是美好的季节,应该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祥林嫂身上发生的却都是悲剧,这样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地揭示了封建制度的罪恶。结合祥林嫂的人生经历,谈谈:有人评价祥林嫂是“一个生命中没有春天的女人”,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分析人物形象思考:祥林嫂生前是个什么样的人?(一)肖像:文中有三次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请你找出相关描写,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并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链接高考:人物形象分析思路考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A.正面描写(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B.侧面描写(他人评价/对比衬托)分析人物形象:时间 外貌 表现:动作/语言/侧面描写(他人评价) 人物形象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顺着眼...有笑影,白胖温顺朴实、安分勤劳,知足,对生活抱有希望。头上扎着白头绳......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反复讲阿毛的事,手脚已没有先前那样灵活,记性坏得多......胆怯怕人,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依旧朴实顺从、但悲痛,对生活充满失望。五年前花白的头发......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追问我死后有无魂灵、地狱等问题......精神已经完全麻木,对生活已经绝望。整天做......做工毫不懈怠......彻夜煮福礼......安分耐劳,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满足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前鲁迅曾经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请找出文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思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找眼睛 人物特点初到鲁镇34顺着眼安分/温顺/老实再到鲁镇66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讲阿毛故事68/77/83捐门槛106不让祝福109行乞3问有无灵魂7没有神采的眼睛,直着眼睛内心痛苦眼光分外有神失神、眼睛窈陷眼珠间或一轮眼睛忽然发光精神有些麻木又有希望麻木完全麻木一丝希望眼睛的作用:揭示祥林嫂老实的品质、内心的痛苦及精神的变化。2、祥林嫂无名无姓,但在小说中有多种称呼,请找出来并分析称呼背后的社会角色含义。称呼 社会角色解读祥林嫂 比丈夫大十岁的童养媳,娘家不明,无名无姓,无依无靠且没有自由身的孤独女人寡妇 死了丈夫,要求做守一辈子活寡的贞洁烈女女工 食物不论、力气不惜、比男人还能干的劳动妇女回头人 寡妇再嫁,不能从一而终,不干净的未亡人木偶人 捐门槛后不能参加祭祀、受到精神重创后的行尸走肉般的活死人乞丐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无人救助、百无聊赖的穷苦人谬种 命太硬,克死两任丈夫,又死得不是时候的坏东西抗争表现祥林嫂面对不幸的命运,怎样抗争的?(请用文中四个最精练的动词概括)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 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 逃:躲避被卖,出逃鲁镇撞:不愿改嫁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问:死前问我有无魂灵分析人物形象:“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向封建迷信低头祥林嫂有反抗精神,但抗争本身就是矛盾的,她的反抗恰恰说明了她对封建礼教的顺从,她反抗得越是厉害,就越证明了封建思想在祥林嫂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对她的毒害之深。抗争的是她不幸的命运,但绝不是反抗封建礼教。总结:总结:分析人物形象——死去的祥林嫂究竟是个怎样的人?1.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温顺朴实、安分勤劳、知足,对生活要求不高。2.具有反抗精神。面对封建礼教的迫害与摧残,她进行了“ 逃、撞、捐、问”四种方式的反抗。3.具有封建思想,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反抗再嫁是因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节烈观)影响,捐门槛是受到“阴司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影响。总结:分析人物形象——鲁四老爷、鲁四婶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冷酷,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鲁四老爷四婶鲁四婶自私冷漠,她并没有真正关爱祥林嫂,只是把她当作一件干活的工具。她严守礼教、迷信保守,不允许祥林嫂参加祭祀活动的准备工作,三次断喝粉碎了祥林嫂的希望,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鲁四老爷、四婶背后体现的是封建礼教。大骂新党“寿”字和“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皱眉,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 “可恶!然而……”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在祝福时沾手。死后骂她是个“谬种”支持她婆家把她抢回,自私伪善,冷酷无情,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迂腐、保守、顽固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鲁 四 老 爷总结:分析人物形象——卫老婆子卫老婆子是一位利欲熏心、无人情味、虚伪狡黠的中人形象。卫老婆子身份:中介事件:1.把祥林嫂当作谋取金钱的工具,合伙将其劫走,认为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是“交了好运”。2.祥林嫂被四婶赶出家门,卫老婆子再也不来帮她介绍打工的人家了,因为她认为祥林嫂再也没有能力充当她赚钱的工具。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祥林嫂的婆婆、大伯婆婆是一位精明强干、有心计的女人,也是封建社会中自私冷酷的典型形象。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她拿走了祥林嫂的工钱,把祥林嫂当成工具。祥林嫂的婆婆大伯是一位麻木冷酷的人。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收屋,赶走祥林嫂,使其走投无路。贺老六的大伯祥林嫂婆婆、大伯行使的是封建社会的族权。总结:分析人物形象——柳妈柳妈是一位受压迫的劳动妇女,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不经意害人的“善女人”。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对祥林嫂最后的精神崩溃给了毁灭性的一击。柳妈柳妈背后体现的是封建神权。总结:分析人物形象——鲁镇的人们鲁镇的人们是一群自私冷漠、麻木、被封建思想支配的看客(旁观者)。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鲁镇的人们总结:分析人物形象——“我”“我”是一有进步思想和反封建思想倾向的小知识分子。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反映出了“我”有其善良的一面;面对祥林嫂最后的灵魂提问,表现出无法救助的无能为力和软弱妥协。在回答的时候心理活动:悚然、踌躇、吃惊、胆怯。“我”含糊地回答,逃避,不愿意承担责任。回到鲁镇的我总结:分析人物形象——“我”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①“我”起着线索作用。以“我”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线索,串连起全文。(情节)②“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亲历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我见证了祥林嫂的不幸命运,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读者)③“我”是主题的揭示者,表达了对祥林嫂这一类人的同情,从而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的吃人本性。同时,揭露了国民麻木的痼疾,以及对知识分子软弱无能的劝谕。(主题)总结:叙述人称的作用(1)第一人称【我】: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实,可以增强小说的可信度、真实感。(有限视角)(2)第二人称【你】:以对话的口吻叙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自然亲切。(3)第三人称【他】:以旁观者的口吻叙述,可使小说张弛自由,便于多角度塑造人物,表达感情。探究主题探究:是谁杀死了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四婶卫老婆子祥林嫂的婆婆鲁镇的人们回到鲁镇的我贺老六的大伯思考探究:害死祥林嫂的除了以上提到的人,还有谁?有人说,在当时的社会里,围绕在祥林嫂周围的人,不管亲的疏的、有恶意的无恶意的,都在把她往死路上赶。 有关人物 对祥林嫂的态度或影响初到鲁镇 鲁四老爷卫老婆子被卖改嫁 夫家堂伯婆婆再到鲁镇 柳妈鲁镇的闲人寂然死去 “我”鲁家的短工钳制精神剥削金钱掠夺财产剥夺人身自由精神恐吓嘲笑打击增加其痛苦毫无同情心物证:“五张账单”1.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2.祥林嫂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3.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4.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还剩十多千)5.祥林嫂得历来工钱:十二元鹰洋(捐门槛的价钱:大钱十二千)【热知识:一元=一个大洋=1.5两银子≈1500-2250文 1千=1000文】发现“秘密”: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以小见大→封建制度下夫权、族权、神权、政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探究:是谁杀死了祥林嫂?实质上: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害死了祥林嫂。“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许寿裳总结主旨:小说通过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描写,反映了旧社会农村封建、迷信、落后、冷漠无情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环境描写补充知识: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于一定的时空位置,这就是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自然界的景物;社会环境: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环境描写的作用烘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心理、前途命运深化(揭示、暗示)作品主题推动情节发展交代时地背景(环境)渲染气氛(环境)环境描写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鲁镇”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环境描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祝福”雪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季节、气候等。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书房”自然环境:小说中共有四处描写“雪”景,请找出来并分析各自的作用。社会环境:祥林嫂死在了祝福之夜,小说中共有五次“祝福”场面的环境描写,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小说中共有四处描写“雪”景,请找出来并分析各自的作用。(1)“我”初到鲁镇看到的雪景: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2段)(2)“我”听闻祥林嫂死讯后的雪景: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32段)(3)祝福前夕,祥林嫂不能参与祭祀,与柳妈的对话,插入雪景描写:微雪点点的下来了(88段)(4) 文末再次描写雪大而猛: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112段)小说中共有四处描写“雪”景,请找出来并分析各自的作用。(1)“我”初到鲁镇看到的雪景: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2段)1.雪大而乱,象征鲁镇祝福前夕的忙乱,烘托了“我”心绪的烦乱;2.为“我明天决计要走”作铺垫。同时,也为祥林嫂悲惨的死做环境烘托,渲染悲凉的气氛。(2)“我”听闻祥林嫂死讯后的雪景: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32段)1.渲染祥林嫂死后沉寂悲凉的气氛;2.烘托当时 “我”沉痛而孤寂悲愤的心情。小说中共有四处描写“雪”景,请找出来并分析各自的作用。(3)祝福前夕,祥林嫂不能参与祭祀,与柳妈的对话,插入雪景描写:微雪点点的下来了(88段)暗示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4)文末再次描写雪大而猛: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112段)借雪的飞舞,暗示封建势力猖狂,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主题,首尾呼应,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1)文章开头,“我”刚到鲁镇看到的祝福景象。(2段)(2)文章中间,人们忙碌准备祝福的场景。(36/71-76/107-109段)(3)文章结尾,我决计要离开鲁镇的当天晚上看到的祝福景象。(112段)五次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1)文章开头,“我”刚到鲁镇看到的祝福景象。(2段)1.环境:交代了社会背景:封建思想浓厚。2.情节: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为下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做铺垫。3.主旨: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2)文章中间,人们忙碌准备祝福的场景。(36/71-76/107-109)1.人物: 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彻夜煮福礼”时,勤快满足(36段);预备福礼的资格被剥夺时,失望绝望。2.情节:推动情节的发展,祥林嫂从“彻夜煮福礼”到被摒弃于“大典”之外,被一步步推向“末路”。3.主旨:表明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亡的道路。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3)文章结尾,我决计要离开鲁镇的当天晚上看到的祝福景象。(112段)1.环境: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 渲染悲剧气氛,反衬祥林嫂惨死的悲凉;2.情节:首尾呼应,结构严谨;3.主旨:深化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本文写祥林嫂的故事,为什么以“祝福”为标题?环境: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祝福”的场景为故事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让故事笼罩着封建迷信的浓重阴影。情节: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主题:祥林嫂死于祝福中,与祝福时的热闹气氛对比,增强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具有反讽的意味。答题技巧:小说标题的作用1.艺术技巧:双关、比喻、象征、反语、引用等手法2.人物: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突出人物的形象心理、品质、情感。3.情节:概括了主要情节;推动或暗示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贯穿全文的线索;与正文呼应等。4.环境: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故事背景;渲染氛围。5.主题:运用了艺术技巧来寄托、表达作者情感;体现、揭示、暗示主题。6.读者:吸引读者,激发兴趣、引发深思。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创作背景及时代意义)《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交待中国的现状1、辛亥革命并没有从精神上、思想上彻底解放人民。2、封建流毒时时有、处处在。3、特权阶级、劳苦大众都是封建思想的维护者。4、愚昧的未觉醒。5、觉醒的彷徨纠结不彻底。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 希望改变现状课外拓展一个14岁的望门寡,被她父亲关在屋里强迫自杀,惨状触目惊心。父亲让女儿饿死。饿到第四天,女孩哭着喊饿,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阿毛,你怎么这样的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又叫你娘苦口劝你走这条路,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又帮你打算叫你绝粒。我为什么这样办呢?因为上吊服毒跳井那些办法,都非自己动手不可,你是个14岁的孩子,如何能够办到的?我因为这件事情,很费了踌躇,后来还是你大舅来,替我想出了这个法子,叫你坐在屋子里从从容容地绝粒而死。这样殉节,就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许多的光彩,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了。你要明白,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你不懂得我成全你的意思,反要怨我,真真是不懂事极了!”《一个贞烈的女孩子》饿到第六天,她的母亲不忍心了,劝他父亲干脆送点毒药进去,早早“成全”算了。她父亲却说:“你要晓得我们县里的乡风。凡是绝粒殉节的,都是要先报官。因为绝粒是一件顶难能而又顶可贵的事,到了临死的时候,县官还要亲自去上香敬酒,行三揖的礼节,表示他敬重烈女的意思,好教一般妇女都拿来做榜样。有这个成例在先,我们也不能不从俗。阿毛绝粒的第二天,我已托大舅爷禀报县官了。现在又叫她服毒,那服过毒的人,临死的时候,脸上要变青黑色,有的还要七窍流血。县官将来一定是要来上香的,他是常常验尸的人,如何能瞒过他的眼?这岂不是有心欺骗父母官么?我如何担得起?”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县官送来一块匾,上题四个大字——“贞烈可风”。(选自20年代初《新青年》)在那样的封建社会中,活生生的性命,被活活饿死,就是为了所谓的“贞烈可风”。封建礼教害死人,在鲁迅的笔下也有一位这样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