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情景导入你,既见证了盛唐的繁荣,也见证了晚唐的衰落,你,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亲身体验了流离之苦。你,远离朝廷,依然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志向;你,漂泊无依,仍然怀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博大胸怀。你,用如椽的巨笔和现实主义的态度,抒写出:一部史,一段盛与衰,荣与辱的历史,一种情,一种忧国忧民,家国天下的感情。你就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甫。“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新课导入而“前人”杜甫也曾登高抒怀,让我们来看看,他有什么感慨?杜甫学习目标思维发展和提升文化传承和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文本,感知形象;品读炼字艺术,体会杜诗严整章法;赏析气象宏伟诗境。审美鉴赏和创造了解杜甫沉郁顿挫诗风,把握意象特征,体会雄浑阔大意境。探究诗歌意蕴,学习情景交融手法,丰富联想想象,感受诗人的忧思。思维发展和提升学习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文化传承和理解整体感知第壹部分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号 ,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 、“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明清文人推崇他为“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诗风以 为主。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子美少陵野老现实诗史诗圣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分析思想内容艺术形式所谓“沉郁”指诗歌内容的广阔深刻,思想情感的深沉蕴藉。所谓“顿挫”指诗歌韵律的抑扬跌宕,表现手法的含蓄曲折。作者经历人们常说,杜甫的诗是诗史,所以要想读懂杜甫的诗,一定先要明白诗人困顿凄苦的人生。35岁之前35-44岁44-48岁48-59岁读书壮游困守长安十年流亡陷贼为官漂泊西南流浪江汉作者生平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即712-745),涉世未深。从小好学,20岁开始漫游吴越,后认识李白、高适。和李白登高怀古,寻幽访胜,饮酒论诗。此时写了《望岳》《画鹰》等。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即746-755),忧国忧民。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此外还有《兵车行》等。为官及流亡时期(45-48岁,即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抓。一年后逃出,到达肃宗行在陕西凤翔,授左拾遗。不久弃官携家前往秦州。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三吏”“三别”写于此期。漂泊西南时期(49-59岁去世,即759-770),诗风更沉郁。成都依靠严武,有了草堂安身。后严武逝世,他又飘泊西南、湖湘,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此时律诗很多,如《登高》、《登岳阳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等。写作背景身体羸弱他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岳阳楼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登上岳阳楼,创作了这首诗歌。时年57岁这首诗创作于杜甫57岁时,距离他生命的终点仅有2年时间,当时诗人的处境十分艰难。题目解读①登,即点明诗人登临望远。②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写作背景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视频鉴赏体会感情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读这两联语气要舒缓,读出气势。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读该联时要低沉,读出内心的抑郁与忧愁。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之情。读这一联时要沉郁,把内心的无限愤慨之情表达出来。朗读诗歌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情感。(1)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固定。(2)严格押韵(ou)。(3)颔联、颈联对仗严格律诗特点chèrónɡ译文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诗歌鉴赏第贰部分诗歌鉴赏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生于盛唐,少时读书游历,快意山水,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远之志。今昔对比,诗人的遭遇和心境已大不相同。思考1:“今”“昔”对诗人来说,有什么不同?此时杜甫57岁,安史之乱刚结束几年,距离他生命的终点仅2年时间。诗人的处境艰难——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登上岳阳楼。昔今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首联用了什么手法?明手法:虚实结合,今昔对照,扩大时、空领域;析诗句: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点效果:表达诗人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和早年理想至今才实现的沧桑之感,引出下文岳阳楼之景,照应标题。诗歌鉴赏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1)洞庭湖劈开了吴楚,洞庭湖托起了整个乾坤。描绘了宏伟奇丽的景象,写出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写景思考2:颔联描绘了什么景象?哪两个字用的最好?炼字题答题技巧释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描明手法,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在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析作用点出该字作用,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什么艺术效果。①坼:分裂,洞庭湖将吴、楚两地分开;浮:漂浮,日月和星辰都漂浮在洞庭湖上。②这两句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能够割裂大地、浮动乾坤,极写水的力量;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水面的宽阔。③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景色的宏伟奇丽,营造了辽阔雄浑的意境,彰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2.颔联最传神的两个字是什么?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比较阅读讨论:同样是写岳阳之地的景色,孟浩然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诗句,请比较两句有何不同?名词:吴楚 东南 乾坤 日夜动词:坼,裂也浮,漂浮动态描写夸张、想象二者的诗都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渺开阔,气势磅礴。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比较阅读景情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总结:杜诗与孟诗相比,境界更为高远。缘景明情情景交融诗歌鉴赏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思考:颈联交代了作者怎样的处境?表达了什么感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缺衣乏食,居无定所,得不到亲友的慰藉,连一个赖以承受痛苦的正常的身体都没有。飘零、孤寂、衰老、贫病,一个活人生存所需的空间萎缩到不能再萎缩。从无到有本来还给人以安慰,年老多病的诗人是希望有点儿什么的,但有的只是一条“孤舟”,这渺茫的希望也破灭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更加突出诗人处境的艰难。诗句分析“有”什么?“无”什么 有无对照,尽显苦楚有疾病,有孤舟,有心有天下的情怀……有物质贫乏,无亲朋音讯,无精神慰藉,无施展才华的机会;无岁月以待……无颈联通过“有”与“无”的对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孤苦无依、年老多病、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思乡思亲之情。包含了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有无诗歌鉴赏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思考:“戎马”指什么?作者“涕”是为何而哭泣?(1)“戎马”,兵马,这里借指战争。大历三年(768)秋,吐蕃侵扰灵武,京师戒严;朝廷又命郭子仪率兵五万至奉天,以备吐蕃。(2)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而诗人倚靠着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忍不往流下悲苦的泪水。戎马,战马,借代面对动荡不安的国家,作者无可奈何、悲痛压抑。诗人凭轩老泪横流的,不仅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国家艰危,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是诗人忧国忧民的体现。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感悟情怀最下者埋怨社会不公,由怨天尤人而到仇恨外物,于是堕入魔道;中者以此为动力,改变自己命运,但是若存心不厚,也可能沦为与于连之属,即使有朝一日得逞,也必为小人;最上者,因对苦难体会很深,于是更能理解别人之苦难,甚至在别人有了苦难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苦难,这样的人,命运坎坷,身份卑微,但是灵魂却由此而不朽。有人说,苦难对人的影响,无非三种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诗圣”,“圣”就是第三种人。归纳总结第叁部分归纳总结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时间)对比——实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空间)夸张、想象、动态——虚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个人)漂泊流离、孤苦无依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国家)借代、动荡不安景情板书设计引题写景个人景况国事艰难胸襟广阔意境广阔宏伟 情调沉郁悲壮背景旷远景象壮阔凄凉落寞开阔狭小开阔心系天下忧国忧民诗句分析登岳阳楼意 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孤舟意 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情 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沉郁顿挫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诗歌情感表达波澜起伏,反复低回。个体渺小,格局阔大由景入情,情景交融诗歌主旨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当堂检测第肆部分巩固训练1.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 , 。2.《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3.《登岳阳楼》中“ , ”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4.《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胸怀家国,涕泪交流。5.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当堂检测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中描写洞庭湖烟波浩渺无边的雄浑景象的两句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3)丰城九中高一日新班师生暑期到洞庭湖研学,当地导游借用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颂洞庭湖浩瀚无际的恢宏气象。(5)扁舟是古典诗词文章中的常见意象,常用来代表漂泊,或者隐逸、超然;唐宋诗词文章里常有这样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当堂检测登岳阳楼唐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以及情感内容、诗人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 · 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背景: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歌。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当堂检测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侧面描写尽,一览无余; 迥,辽远;开,开阔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拟人南飞的大雁引走我的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好月。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夸张 想象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住宿设席,如同在天上传杯饮酒。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闲适醉酒之后,凉风吹动衣袖而回。简要赏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艺术手法,了解这首诗的大意。当堂检测诗歌 艺术手法 情感内容 诗人风格《登岳阳楼》杜甫 对比、写景抒情、夸张、想象、虚实结合、动态描写 对个人晚年孤苦无依,对国家动荡不安的忧虑之情 现实主义(沉郁顿挫)《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侧面描写、融情于景 、拟人、夸张、想象、虚实结合、动态描写 乐以忘忧闲适之情 浪漫主义(清新飘逸)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