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球与地球仪》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 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2. 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当初有人提出“地球”的说法时,曾遭到人们的普遍质疑,甚至是嘲讽。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讲授新课】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师:请大家展示课前所收集的资料。生:学生代表展示。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师:刚才大家展示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这一认识过程经历了几千年,总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各阶段的特点以及代表性的人物或观点。师:(展示资料)天圆地方学说师:代表学说是“天圆地方说”,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北京天坛的建筑格局就含有天圆地方的寓意。师:(提问)天圆地方学说有没有什么漏洞?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师:(展示资料)盖天说师:天圆地方学说之后,有一个问题无法解答:一圆一方怎样连接起来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有人对“天圆地方”的说法加以修改。认为天像一斗笠,中间高四周低,盖在地的上面;而地像一个倒扣的大盘子,也是中间高四周低。这样天和地的连接问题就可以解决。因为此种看法是把天比做大盖子盖在地上,所以称为“盖天说”。师:根据太阳、月球的形状还有月食时被地影遮住部分的形状推测地球是球体。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地球是球形的人。他根据月食时月球被地影遮住的部分呈圆弧形,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或近似球体。师:(展示资料)月食示意图师: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到了地球的球体形状。师:(展示资料)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师:1519至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到了现在,我们有更科学地办法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师:(播放视频)“太空中的地球”。师: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造地球卫星在宇宙中拍摄到了地球的真面目,宇航员也亲自目睹了地球是个球体。小结:天圆地方(直觉)→根据太阳和月亮形状推测(推测)→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实践)→地球卫星照片(确证)。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师:(播放视频)“海岸观船”。师: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提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 “天圆地方”、到后来的观察推测“地球是个球体”、再到用事实论证“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些什么呢?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总结: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而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地球的真正形状虽是一个球体,但现代科学进一步发现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过渡】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探讨明确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用了3年时间!地球究竟有多大啊 2.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师:(展示)地球的大小的相关数据大家读出地球的大小。算一算,大家能否自己根据身边一些事物和地球对比,来体验地球的大小呢?出示拓展延伸试题。学生计算并回答。【过渡】经过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地球并不是一个十分规则的球体。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地球那么大,我们研究起来肯定不太方便,那怎么办呢?人们为了研究方便,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成了地球仪。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师:展示地球仪,可拨转地球仪从各个角度观测。边演示边讲解:地球仪是地球缩小了的模型,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师: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常用的工具。制作简易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按照下面的步骤制作简易地球仪(布置做一做任务)。课后思考题:人们为什么要在地球上画一些并不存在的线条呢?下一节课我们将要来解开谜底。【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地球与地球仪》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2. 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教学重难点重点:1.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的特点、分布和变化规律;2.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3.利用经纬网定位。难点:利用经纬度确定地球表面任何地点的位置。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不规则球体。承转:那么地球那么大,我们如何定位区分地球上的每个地方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经纬网。【新知讲解】三、经线和经度活动1:了解经线和经度多媒体展示下图,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和了解经线,分析经线的特点与分布,以及经度的变化规律。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观察地球仪,小组讨论并回答:1.什么经线?2.经线是什么形状?3.经线有多少条?4.不同经线的位置关系是怎么样的?5.经线的长度都相等吗?6.经线指示什么方向?不同经线的排列指示什么方向?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并总结。1.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叫经线。2.经线呈半圆形。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为一个大圆,经度和为180°,东经和西经相反。3.无数条。4.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5.都相等。长度约为赤道的一半,长约2万千米。6.同一条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不同经线指示东西方向。承转: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地球仪上经度的分布特点和规律又是怎样的。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仔细观察地球仪,小组讨论并回答:1.经度的度数范围和表示方法是什么?2.经度的分布规律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并总结得出:1.人们规定,经度的划分从0°经线算起,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其中,从0°经线以东直至180°经线称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从0°经线以西直至180°经线称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2.经度的分布规律如下:①东经经度向东递增,经度越大越偏东;②西经经度向西递增,经度越大越偏西。教师:东、西两半球是如何划分的?学生:一般以20°W和160°E这两条经线划分出东、西半球。由此可知,20°W向东到160°E的范围属于东半球;20°W向西到160°E的范围属于西半球。教师:东西半球的划分为什么没有以0°经线和180°经线来划分,而是以20°W和160°E两条经线来划分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因为这一经线圈基本从大洋中通过。教师:在地图上,我们如何辨别东西半球?东西半球的判读:(1)若已知地点为东经,则用该度数与160°作比较,若小于160°,为东半球;若大于160°,为西半球。(2)若已知地点为西经,则用该度数与20°作比较,若小于20°,为东半球;若大于20°,为西半球。(3)0°经线位于东半球,180°经线位于西半球。四、纬线和纬度活动2:了解纬线和纬度的特点多媒体展示下图,读图回答问题。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观察地球仪,小组讨论并回答:1.什么纬线?2.什么是赤道?3.纬线是什么形状?4.纬线有多少条?5.不同纬线的位置关系是怎么样的?6.纬线的长度都相等吗?有什么特点?如果不相等,哪一条最长?7.纬线指示什么方向?不同纬线的排列指示什么方向?学生自主学习,分小组讨论并回答,教师适时引导得出答案:1.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线圈,叫做纬线(圈)。2.赤道指的是在地球仪上与两极点距离相等的纬线圈,也是最长的纬线(圈)。3.纬线呈圆形,南、北两极点缩小为两个点状。4.无数条。5.相互平行。6.①纬度数不同的纬线长度都不相等;纬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②纬线长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的方向递减。③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长度约为4万千米;同时,只有赤道是一个大圆,能平分地球,其它纬线都为小圆,不能平分地球。7.同一条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不同纬线指示南北方向。提问:1.在地球仪上标注纬度、经度的目的是什么?2.纬度的度数范围和表示方法是什么?3.纬度的分布规律是什么?学生根据经纬网,讨论并回答,教师进行总结。1.由于地球仪上的纬线和经线都有无数条,因此为了区别不同的纬线和经线,人们就给它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纬度和经度。2.人们规定,赤道的纬度为0° ,然后分别向南极、北极各分为90°。赤道以北称为北纬,范围从0°~90°,用字母“N”表示,北极点为90°N;赤道以南称为南纬,范围从0°~90°,用字母“S”表示,北极点为90°S。3.纬度分布规律如下:北纬纬度向北递增(0°~90°N);南纬纬度向南递增(0°~90°S)。多媒体展示“南、北半球的划分以及从两极点上空观察地球的俯视图”,以加深学生对南、北半球划分的印象,并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说明赤道是一条很重要的纬线。教师小结:纬度以赤道(0°纬线)为起点,向南向北各划分90°纬线。0°纬线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北纬度数越往北越大,南纬度数越往南越大;赤道、30°、60°、90°,这些纬线分别为低、中、高纬的划分界线。多媒体展示“纬度带的划分”图思考:地球表面高、中、低纬度是怎么划分的?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进行总结。高纬度:南北纬 60°~ 90°中纬度:南北纬 30°~ 60°低纬度:赤道(0°)~ 南北纬30°教师:我们已经了解了经线与纬线,也知道了经度和纬度的递变规律,要学会用纬度和经度的递变规律判定经线和纬线。经纬线的判定方法:(1)南北纬判断:纬度度数向南变大的是南纬,向北变大的是北纬。(2)东西经判断:经度度数向东变大的是东经,向西变大的是西经。(3)如果发现有0°纬线——赤道,则赤道以北的是北纬,以南的是南纬。(4)如果发现有0°经线——本初子午线,则本初子午线以东至180°经线是东经,以西至180°经线是西经。(5)以上判定原则可概括为“北大北纬,南大南纬;东大东经,西大西经”。承转:在电影院里,人们可以根据电影票上的座位号(几排几座)很方便地找到相对的座位。那么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的呢?学生讨论回答:利用经纬网。五、利用经纬网定位活动3:认识经纬网模拟场景:在教室里,以某排某列为例描述一个同学的座位,然后把排和列转化成经线和纬线,以排对应纬线,列对应经线,说出几位同学的“经纬度”座位。多媒体展示“经纬网”图。教师讲述:在地球仪或者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构成了经纬网。承转: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活动4:经纬度判读多媒体出示“判读经纬度”,经纬网上标示有3个地点,让学生读出三点所在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教师: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经纬网最基本的功能是什么?学生:空间定位功能,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地点的地理位置。教师总结:(1)经纬网定位,首先找出该地所在纬线,然后在此纬线上再找出该地所在的经线,它们的交点就是该地的位置。(2)地球上每一点的经纬度位置都是唯一的。(3)经纬网定位被广泛应用到航海、航空、气象观测、交通导航、军事等领域。典型例题例1.下列经线中,能与20°W所在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的是( )A.160°E B.70°E C.160°W D.70°W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纬线的特点及划分。地球仪上任何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的经线圈都将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能与20°W所在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的是160°E,故A正确。例2.有关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本初子午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B.经线和纬线都是圆C.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 D.所有纬线长度都相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重要经纬线,东西半球的划分。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故A错误。经线是半圆,纬线是圆圈,故B错误。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故C正确。除相同纬度的纬线外,所有的纬线都不相等,故D错误。故答案为C。【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经纬线的特点,以及经纬度的分布规律。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判读原则可以概括为“北大北纬,南大南纬;东大东经,西大西经”。【板书设计】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2课时)三、经线和经度1.经线及其基本特征2.经度的划分及其变化规律3.东西半球的划分四、纬线和纬度1.纬线及其基本特征2.纬度的划分及其变化规律3.南北半球的划分4.纬度带的划分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docx 地球与地球仪(第2课时)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