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1.运用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要求从海变陆和陆变海两个方面,举出地球表面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的例子;至少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现在的海陆仍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的基本观念,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3.运用资料,设置问题链,了解大陆漂移说的提出、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形成科学发展观。1.运用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形成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2.了解大陆漂移说的提出、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理解大陆漂移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准备相应的视频素材、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挂图、多媒体课件等。新课导入出示“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变迁”图,引导学生仔细读图,分析黄河三角洲有什么变化。结合学生回答,出示资料——黄河三角洲在不断“生长”,平均每年以1.5—3千米的速度向渤海推进。提问:这反映了什么地理现象?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探究新知一、沧海桑田1.“沧海桑田”的原意【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读教材第57页“沧海桑田”,引导学生说出其中蕴含的“沧海→桑田、桑田→沧海”等海陆变迁现象。【学生活动】结合教材第57页“沧海桑田”,根据教师的引导分析其中蕴含的海陆变迁现象。【教师承转】从“沧海桑田”中可知,海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察觉和认识。你能说出一些海陆变迁的实例吗?2.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形式及原因【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读教材第57页图3.18“喜马拉雅山脉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引导学生分析“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脉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反映的海陆变化形式及其原因。【学生活动】读教材第57页图3.18“喜马拉雅山脉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分析其反映的海陆变化形式及其原因。【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读教材第58页图3.19“海底的古森林和古河道遗迹”,引导学生分析“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和古森林等遗迹”反映的海陆变化形式及其原因。【学生活动】读教材第58页图3.19“海底的古森林和古河道遗迹”,分析其反映的海陆变化形式及其原因。【教师活动】出示“塞拉比斯古庙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示意图”及材料“在意大利塞拉比斯古庙有三根大理石柱,如今人们在这三根石柱3.6—6.3米的地方,可以看到布满了海生软体动物蛀蚀出来的小洞。”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图文材料反映的海陆变化形式及其原因。【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图文材料,分析其反映的海陆变化形式及其原因。【教师活动】出示“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有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荷兰人有填海造陆的传统,并且全国1/3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出示材料及相关图示,引导学生分析图文材料反映的海陆变化形式及其原因。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作用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并且人类的活动必须顺应自然过程,遵循自然规律。【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材料及相关图示,分析其所反映的海陆变化形式及其原因。【教师活动】结合前面的举例,引导学生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并指出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等属于自然原因,填海造陆等属于人为原因。【学生活动】对比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并掌握哪些属于自然原因,哪些属于人为原因。【教师活动】结合所学海陆变迁知识,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一。【学生活动】结合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一。【承转】哪位同学能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介绍一下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由于视野的局限性,早期的人类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地球上绝大部分是陆地,经过分析判断认为:自己生活的陆地是世界的中心,海洋为天地的尽头。所以把我们生活的星球赋予了“地球”一名。后来的人们又进行了不懈的实践和检验,对这一结论进行了验证,发现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认为我们生活的星球应该叫“水球”。)简单地讲,人类对地貌的认识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环节,即观察→发现→分析判断→实例检验→观察。这些环节不仅是人类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这节课我们就采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大陆漂移说的提出【教师活动】出示“世界海陆分布”图,让学生说出六块大陆的名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西洋两侧尤其是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特点,之后猜想这种分布特点的可能原因。【学生活动】仔细观察教师出示的“世界海陆分布”图,发现问题,提出猜想。【教师活动】出示“魏格纳(1880—1930)”通过图片及文字材料,引出大陆漂移说的提出。【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图文资料和相关介绍,了解大陆漂移说的提出。【承转】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主要有哪些内容呢?2.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读教材第60页图3.23“大陆漂移”,提问图中字母代表的大陆名称,引导学生思考从2亿年前到现在,这些大陆的分布、变化,观察2亿年来,大西洋有什么变化,并能描述大陆漂移的过程。【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60页图3.23“大陆漂移”,思考并回答问题,了解各大陆的运动演化过程,认识大洋的形成、发展过程。【承转】介绍大陆漂移说提出后遭到学术界的反对。提出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寻找证据来论证大陆漂移说?3.大陆漂移说的论证【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寻找证据论证大陆漂移说的正确性。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第59页图3.22“难道是巧合”,并用报纸模拟图中现象。然后出示证据(教材第61页图3.24“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3.25“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的一致性”),提出问题:哪个学说能对图示现象作出合理解释?请解释图中现象。【学生活动】读教材第59页图3.22“难道是巧合”,并用报纸模拟图中现象,思考并依据大陆漂移说对教材第61页图3.24“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3.25“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的一致性”中的现象进行解释。【承转】大陆漂移说提出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多数人并不相信大陆漂移说的观点,因为关于大陆漂移的动力是什么,魏格纳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4.完善大陆漂移说【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海底扩张学说,提出问题:“海底扩张说”是否支持了“大陆漂移说”?它解决了“大陆漂移说”的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活动】总结海底扩张学说支持了大陆漂移说的观点,大西洋海底的岩石年龄分布,证实了海底的扩张,证明大西洋两岸轮廓的相似性正是海底扩张的结果。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图示,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学说。【教师活动】回顾魏格纳的研究历程,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同学们了解了魏格纳科学考察的过程,有什么感想呢?【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感悟魏格纳认真观察、不畏逆境、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师活动】结合所学大陆漂移说,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课堂小结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2.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原因,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六大板块的划分,知道板块的交界地带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知道世界著名山脉及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它们是作为板块运动的例证。1.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能解释相关地理现象。2.知道火山、地震的发生原理,并说出板块的运动与地表形态、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的关系。板块的运动与地表形态、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的关系。地理课本、地理图册、多媒体课件。新课导入教师出示“魏格纳(1880—1930)得到了什么启示?”图,引导学生说出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提问:大陆漂移说能否解释喜马拉雅山脉出现海洋生物化石的原因?大陆漂移说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后期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出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指出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引入新课。探究新知板块的运动1.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读教材第62页图3.26“六大板块分布示意”,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是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学生活动】读教材第62页图3.26“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初步了解六大板块。【教师活动】PPT出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结合对应的PPT动画,引导学生说出板块A—F的名称和范围。【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说出A—F所对应的板块,以及各大板块的范围。【教师活动】结合所学六大板块分布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一。【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一。【承转】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板块是怎么运动的?2.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1)运动形式【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读教材第62页的图3.26“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显示的板块运动形式——碰撞挤压、张裂。【学生活动】读教材第62页图3.26“六大板块分布示意”,了解板块运动的两种形式。【承转】提问学生是否支持板块构造学说这种观点?怎么才能论证板块理论的科学性?引导学生形成验证板块构造学说的一般方法:模拟实验、实例验证。(2)模拟探究【教师活动】讲授模拟实验的内容、材料、过程要求,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及总结实验结论。【学生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模拟实验、总结实验结论。【承转】通过模拟实验,初步了解了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那么,如何进行实例验证呢?(3)实例验证【教师活动】出示“珠穆朗玛峰、红海、地中海位置示意”图,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①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仍在不断隆升?②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③地中海为什么在不断缩小?【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珠穆朗玛峰、红海、地中海位置示意”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活动】出示“珠穆朗玛峰、红海、地中海位置示意”图,请学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珠穆朗玛峰在不断隆升的原因。【学生活动】学生读图思考,回答珠穆朗玛峰在不断隆升的原因。【教师活动】出示“珠穆朗玛峰、红海、地中海位置示意”图,请同学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红海在不断扩张的原因。【学生活动】学生读图思考,回答红海在不断扩张的原因。【教师活动】出示“珠穆朗玛峰、红海、地中海位置示意”图,请同学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地中海不断缩小的原因。【学生活动】学生读图思考,回答地中海不断缩小的原因。【教师活动】出示“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示意图,请学生说明喜马拉雅山脉具体的形成过程。【学生活动】结合出示的图,读图描述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承转】如何证明板块在发生运动?(4)主要山脉的分布【教师活动】出示“六大板块及世界主要山脉的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总结:世界上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带。引导学生分析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的板块位置。【学生活动】结合出示的“六大板块及世界主要山脉的分布示意”图,总结世界上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分布的位置,并分析其板块位置。【承转】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有的经历漫长时间,不易被人们察觉,有的能迅速改变地表,如地震和火山活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改变地表的形态。火山、地震的多发地区与板块运动有何关系呢?(5)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教师活动】教师介绍如何查找地震资料并提炼出所需信息,出示近年全球火山、地震的分布图,启发思考火山、地震的多发地区与板块运动有何关系。【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材料,思考并回答火山、地震的多发地区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师活动】出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板块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归纳出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引导学生归纳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及板块位置。【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出示的“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板块的分布”图,归纳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分布的特点,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及板块位置。【教师活动】结合所学板块的运动知识,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后提出问题:你支持板块构造学说吗?你认为大陆漂移说是错误的吗?教师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明确正确的科学观念,鼓励学生用科学方法去探索未知世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案.docx 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