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新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12.2 命题 教学课件(共4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科版新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12.2 命题 教学课件(共44张PPT)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第十二章 定义 命题 证明 12.2
命题
苏科版(2024)七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01
新课导入
03
课堂总结
02
新课讲解
04
课堂练习
目录
新课导入
第一部分
PART 01
your content is entered here, or by copying your text, select paste in this box and choose to retain only text. your content is typed here
1. 了解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意义;能判断简单命题的真假.
2. 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原命题及其逆命题的含义.
学习目标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与“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什么不同?
“四边形是多边形”与“四边形是多边形吗”有什么不同?
新课导入
新课讲解
第二部分
PART 02
your content is entered here, or by copying your text, select paste in this box and choose to retain only text. your content is typed here
下列语句能判断真假吗
(1) 对顶角相等.
(2) 3加4等于几?
(3) 直线a与b垂直吗?
(4) 如果x2=1,那么x=1.
(5) 如果a>b,b>c,那么a>c.
(6) 平方后等于1的数是1.

不能
不能



新课讲解
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作命题(propo-sition).
注意:陈述句有真有假,其真假性和其本身是否为命题无关.
命题的定义包含两层含义:
(1)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
(2)这个句子必须能对某件事情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 二者缺一不可.


新课讲解
(1) 锐角和钝角互补吗?
(2) 如果a<b、c>0,那么ac<bc.
(3)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 如果|a|=|b|,那么a=b.
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并说明理由.
不是命题,因为不是陈述句.
是命题,因为是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是命题,因为是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是命题,因为是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新课讲解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请说明理由:
(1) 两个钝角相等吗?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任何数的平方都大于0.
(4) x=-1是方程2x+3=1的解.
(5) 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6) 如果∠A=∠B,那么∠A与∠B是对顶角.
不是命题,因为不是陈述句.
是命题,因为是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是命题,因为是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是命题,因为是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不是命题,因为只描述了作图过程,不含有判断的意思.
是命题,因为是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新课讲解
观察下列命题的结构,它们有什么共性?
(1) 如果x>1,那么x>0;
(2) 如果a>0,b<0,那么|a|>|b|;
(3) 如果两个角的补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既然作出判断,那么一定有判断的前提条件和判断的结论.
判断的前提条件
判断的结论
新课讲解
数学命题一般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新课讲解
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序号 命题 条件 结论
1 如果a<0,b<0,那么a+b<0
2 如果c<1,那么c2-1<0
3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 当a是自然数时,a2+a是偶数
6 对顶角相等
a<0,b<0
a+b<0
c<1
c2-1<0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a是自然数
a2+a是偶数
两个角是对顶角
这两个角相等
新课讲解
一般情况下,命题的条件用“如果”“若”等字样引出,命题的结论用“那么”“则”等字样引出. 若命题不具有“如果 ……,那么……”的形式,则一般先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再来确定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对于条件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在改写时,要适当地补充关联词或其他内容,使改写后的语句通顺、严谨,且意思与原来的语句相同.
新课讲解
1. 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三个内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解:(1)如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如果一个图形是正方形,那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新课讲解
2.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锐角都相等.
解:(1)条件:两个角的和是直角.结论: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条件:几个角是锐角.结论:这几个锐角都相等.
上面两个命题做出的判断正确吗?
新课讲解
有些命题,所作的判断是正确的,像这样的命题叫作真命题.
(如果条件成立,那么结论成立)
有些命题,所作的判断是错误的,像这样的命题叫作假命题.
(条件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正确的,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
注意:一个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二者必居其一.
新课讲解
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解:(1)可以写成“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这一个是假命题,如图,∠AOB与∠BOC有公共顶点O,但它们不是对顶角.
O
A
B
C
只要能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断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新课讲解
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2)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2)可以写成“如果一个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那么所得结果仍是等式”.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这是一个真命题.
新课讲解
1. 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 如果ab>0,那么a>0,b>0.
解:(1)是真命题;
(2)是假命题,例如,当a=-5,b=-5时,满足ab>0,
但a<0,b<0.
新课讲解
2. 根据下面的条件,写出一个结论,使之成为一个真命题:
(1) 如果2x+1=5,那么__________;
(2) 如果a2+b2=0,那么______________;
(3)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______________;
(4) 如果平移线段AB得到线段A'B',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x=2
a=0且b=0
同位角相等
AB=A'B'且AB∥A'B'
新课讲解
观察这两组命题,有什么特点?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如果 a+b>0 ,那么 a>0,b>0.
如果 a >0,b >0 ,那么 a+b>0.
条件
结论
条件
结论
条件
结论
条件
结论
新课讲解
如果两个命题正好互换了条件与结论的位置,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作原命题,另一个叫作原命题的逆命题.
把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就得到它的逆命题,所以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新课讲解
写出一对互逆命题,并判断原命题及其逆命题的真假.
原命题: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逆命题:轴对称图形是等腰三角形.
原命题: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逆命题: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原命题:如果a2=b2,那么a=b.
逆命题:如果a=b,那么a2=b2.
6. 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定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
真命题
假命题
真命题
真命题
假命题
真命题
新课讲解
1. 下列各组命题是否为互逆命题
(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与“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条件
结论
解:(1)是互逆命题;
条件
结论
(2)“两个负数的乘积是正数”与“乘积是正数的两个数都是负数”.
(2)是互逆命题;
(3)“等于同一个角的两个角相等”与“如果两个角都等于同一个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3)是同一个命题.
新课讲解
2.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真假:
(1)如果a2=b2,那么a=b;
(2)末位数字是5的数能被5整除.
解:(1) 逆命题:如果a=b,那么a2=b2. 真命题;
(2)逆命题:能被5整除的数的末位数字是5. 假命题.
新课讲解
课堂总结
第三部分
PART 03
your content is entered here, or by copying your text, select paste in this box and choose to retain only text. your content is typed here
课堂总结
1. 命题的概念
2. 命题的概组成:条件、结论
3. 命题的判断:真命题、假命题
4. 互逆命题:两个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互换
课堂练习
第四部分
PART 04
your content is entered here, or by copying your text, select paste in this box and choose to retain only text. your content is typed here
基础过关
1. 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
①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互余.
②正数都小于0 .
③如果∠1+∠2=180° ,那么∠1与∠2 互补.
④太阳不是行星.
⑤对顶角相等吗?
⑥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解:①②③④是命题,它们都对事情作出了判断;
⑤不是命题,只表示疑问,并未作出判断;
⑥不是命题,只是描述了一个作图的过程,不含有判断的意思.
所以①②③④是命题,⑤⑥不是命题.
课堂练习
2. 写出下列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并判断真假.
(1) 如果a=c,b=c,那么a=b;
(2) 如果a<-1,那么ab<-b;
(3) 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解:(1)条件:a=c,b=c;结论:a=b. 真命题.
(2)条件:a<-1;结论:ab<-b. 假命题.
(3)条件: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
结论: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真命题.
课堂练习
3. 将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写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 钝角大于它的补角;
如果一个角是钝角,那么它大于它的补角.
(2) 同角的余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条件
结论
条件
结论
真命题
真命题
课堂练习
4.下列各组命题是否是互逆命题?
(1) 对顶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2)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
结论
条件
结论
条件
是互逆命题
不是互逆命题
课堂练习
5. 举反例说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
(1) 如果a+b>0,那么a>0,b>0;
(3) 同位角一定相等.
(2)两个锐角的和是锐角;
反例:当a=10,b=-2 时, a+b>0 ,但a>0,b<0.
反例:10°的角与85°的角和是钝角,不是锐角.
反例:如图
1
2
课堂练习
( )
( )
( )
( )
6. 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定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
(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 )
逆命题: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真命题
真命题
(2)轴对称图形是等腰三角形;
逆命题: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假命题
真命题
(3)同角的补角相等.
逆命题: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补角.
真命题
假命题
( )
课堂练习
能力提升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如果原命题是真命题,那么它的逆命题也是真命题
B.原命题是假命题,但它的逆命题可能是真命题
C.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D.“等边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与“锐角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是一对互逆命题
A
课堂练习
2. 判断命题“如果n<1,那么n2-1<0”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反例中的n可以为 (  )
A.-2  B.- C.0 D.
A
3. 有下列命题:① 若>1,则a>b;② 若a>1,则(a-1)0=1;③ 如果两个角都是45°,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其中,命题与逆命题均为真命题的有 (  )
A
A.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课堂练习
4. 给出下列命题:
(1) 直角都相等;
(2) 如果a+b>0,那么a>0,b>0;
(3) 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5)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4)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互为逆命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6) 如果a<0,b<0,那么a+b<0.
(1)与(3),(4)与(5)
课堂练习
5. 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1) 正数大于一切负数吗 ?
(2) 0是自然数
(3) 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4) 若a>b,则ac >bc
(5)请进!
(6) 若n=1,求n +n的值.
不是

不是

不是
不是
课堂练习
(1)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2)内错角相等;
(3)大于90°的角是平角;
(4)如果a>b,b>c,那么a>c.
6. 判断下列命题中,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




反例:相等却不一定“对顶”
反例:两直线不平行
反例:这个角是100°
课堂练习
7. 将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写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它的两个底角相等.
(2)直角都相等;
如果几个角都是直角,那么这几个角相等.
条件
结论
条件
结论
真命题
真命题
课堂练习
7. 将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写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3)能被2整除的数也能被4整除;
(4)两数相加,同号得正.
如果一个数能被2整除,那么这个数也能被4整除.
如果两个数的符号相同,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正数
条件
结论
条件
结论
假命题
假命题
课堂练习
( )
( )
( )
( )
8. 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定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
(1)如果ab=0,那么a=0;
逆命题:如果a=0,那么ab=0.
真命题
假命题
(2) 如果a>0,那么a2>0;
逆命题:如果a2>0,那么a>0.
真命题
假命题
(3) 等角的补角相等.
逆命题:如果两个角的补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真命题
真命题
( )
( )
课堂练习
第十二章 定义 命题 证明 12.2
命题
苏科版(2024)七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