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二文言断句课件(共31张PPT)+学案(教师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二文言断句课件(共31张PPT)+学案(教师用)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复习任务二 文言断句
任务点一
01
任务点一 名代断句

(2024·新高考卷Ⅱ)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字母标记出来。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选自《史记·魏世家》)
CEH
解析:“贤”,名词作动词,尊重、推崇,“人”作其宾语;“是礼”的意思是“这样的礼节”,其前省略了介词“以”,“(以)是礼”是魏君“贤人”的方式,故其间不可断开。“称”意为称颂,“国人”作其主语,“称”后省略了对象“之”,即“魏君”,“仁”是“国人”所称颂的具体内容,故“国人”与“称仁”之间不应断开。“上下”分别指魏君和国人,“和合”意为和睦同心,两者构成主谓结构,中间不应断开。“未可图也”意为不可以谋取,句意完整,故应在“未可”前断开。
【参考译文】
魏文侯跟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以客礼接待段干木,经过他的里巷时,没有一次不扶着车前横木俯身以示敬意。秦国曾经想要攻打魏国,有人说:“魏国国君以这样的礼节尊重贤人,国中的人称颂他有仁德,上下和睦同心,不可以谋取。”魏文侯因此在诸侯中享有声誉。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植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
注意: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任务点二
02
任务点二 虚词断句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的字母标记出来。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
(选自《五代史宦官传序》)
解析:“者”在主语后,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后断开;“于内”“于外”均为状语后置,其后断开;“盖”,句首语气词,其前断开。
答案:CEI
【参考译文】
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朝廷之内养虎成患,在朝廷之外疏远忠臣贤士,这是逐渐积累之后形势发展使他这样的。所以沉迷于女色,如果不幸一直执迷不悟,那么祸患就要随之降临了。
断开位置 标志类型
词前断开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等。这类词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当它们前面没有动词时,一般作疑问代词置于句首,其前面一般要断开
断开位置 标志类型
词前断开 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然则、然而、是故、故而、是以、得无、大抵、何其、于是、至于、向使、纵使、虽然、假使、无乃、于是、以故、而况、且夫、至若、岂非等。这类词大多位于一句话的开头,其前一般要断开
断开位置 标志类型
词前断开 表时间副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是时、昔者、须臾、既而、俄而等。这类词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后面则可断可不断
句首谦敬辞:下官、臣、窃、寡人、妾、愚、君、公、卿、夫子等。这类词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断开位置 标志类型
句中不
用断句 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它们的前后一般不用断句
句末词
后断开 句末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任务点三
03
任务点三 句式断句

(2024·全国甲卷)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字母标记出来。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
(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解析:“为……所……”是被动句的标志,“刘备为吕布所袭”句子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奔于操”意为投奔曹操,前面省略了主语“刘备”,语意完整,故其后应断开。“程昱”和前面的“操”都是人名,其间应断开; “以”的意思是“认为”,“程昱”作其主语,“备有雄才”作其宾语,其间不应断开;“劝操图之”的主语是“程昱”,“操”既作“劝”的宾语,又作“图之”的主语,其间不应断开。
答案:BDG
【参考译文】
刘备被吕布袭击,投奔曹操,程昱认为刘备有出众才能,劝曹操想办法杀死他。曹操说:“现在正是招揽英雄的时候,杀死刘备一个人而失去天下人的归附之心,这是不可以的。”但刘备还不是与曹操有仇的人。
1.判断句式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有些句中则有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
2.反问句式
比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3.被动句式
比如:“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4.固定句式
比如:“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以上句式以及文言文中常常出现的总分、分总形式,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任务点四
04
任务点四 修辞断句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的字母标记出来。
及晏子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而为里室,皆如其旧。则使宅人反之,曰:“谚曰:‘非宅是卜,唯邻是卜。’二三子先卜邻矣,违卜不祥。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违诸乎?”卒复其旧宅,公弗许。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
(选自《左传》)
解析:“君子”句与“小人”句为对偶句式,据此在F、L处断开;“古之制也”为判断句,故在P处断开。
答案:FLP
【参考译文】
等到晏子出使晋国,齐景公扩建了晏子的居宅,当晏子返回的时候,(新宅)已经建成。晏子拜谢了齐景公(的好意),随即拆除新建的房子,重建了邻里的房子,恢复原来规制,将邻人迁回原处,对这些人说:“谚语说:‘不是要占卜居宅的吉凶,而是占卜邻人的好坏。’邻居择我为邻,如果违背了占卜的结果就会不吉祥。君子不做那些不遵礼法的事,小人们不做那些不吉利的事,这是古人的遗训。我敢违背它吗?”最终恢复他们的旧居,齐景公不允许。晏子又通过陈桓子向齐景公请求,齐景公最终才允许了。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对称和互相照应,这就离不开修辞手法的使用。其中排比、对偶、顶真、对比、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
任务点五
05
任务点五 对话断句

(2023·全国甲卷)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的字母标记出来。
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
(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解析: “母异之”是一个“主语+谓语+宾语”结构的句子,意思是“母亲认为他与众不同”,语意、结构均完整,其后应该断开;“谓……曰”是一个固定结构,意思是“对……说”,“曰”后应断开;“多”是副词,可译作“多半”,用来修饰“知孝养我矣”,“多知孝养我矣”意为“将来多半会懂得孝顺奉养我啊”,故应在“多”前断开。
答案:BDG
【参考译文】
周尧卿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看到母亲就抑制情感强忍悲伤,不想伤母亲的心。母亲认为他与众不同,对族人说:“这个儿子这样爱我,将来多半会懂得孝顺奉养我啊。”他最终做到了孝顺奉养母亲,其心意就像母亲说的那样。
(1)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不过,一定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
(2)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原因与结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构与逻辑关系,可以断开句读。复习任务二 文言断句
任务点一 名代断句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024·新高考卷Ⅱ)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字母标记出来。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选自《史记·魏世家》)
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答:                                    
解析:“贤”,名词作动词,尊重、推崇,“人”作其宾语;“是礼”的意思是“这样的礼节”,其前省略了介词“以”,“(以)是礼”是魏君“贤人”的方式,故其间不可断开。“称”意为称颂,“国人”作其主语,“称”后省略了对象“之”,即“魏君”,“仁”是“国人”所称颂的具体内容,故“国人”与“称仁”之间不应断开。“上下”分别指魏君和国人,“和合”意为和睦同心,两者构成主谓结构,中间不应断
开。“未可图也”意为不可以谋取,句意完整,故应在“未可”前断开。
答案:CEH
【参考译文】
魏文侯跟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以客礼接待段干木,经过他的里巷时,没有一次不扶着车前横木俯身以示敬意。秦国曾经想要攻打魏国,有人说:“魏国国君以这样的礼节尊重贤人,国中的人称颂他有仁德,上下和睦同心,不可以谋取。”魏文侯因此在诸侯中享有声誉。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植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
注意: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任务点二 虚词断句[学生用书P167]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的字母标记出来。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
(选自《五代史宦官传序》)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答:                                    
解析:“者”在主语后,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后断开;“于内”“于外”均为状语后置,其后断开;“盖”,句首语气词,其前断开。
答案:CEI
【参考译文】
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朝廷之内养虎成患,在朝廷之外疏远忠臣贤士,这是逐渐积累之后形势发展使他这样的。所以沉迷于女色,如果不幸一直执迷不悟,那么祸患就要随之降临了。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断开位置 标志类型
词前断开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等。这类词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当它们前面没有动词时,一般作疑问代词置于句首,其前面一般要断开
续上表
断开位置 标志类型
词前断开 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然则、然而、是故、故而、是以、得无、大抵、何其、于是、至于、向使、纵使、虽然、假使、无乃、于是、以故、而况、且夫、至若、岂非等。这类词大多位于一句话的开头,其前一般要断开
表时间副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是时、昔者、须臾、既而、俄而等。这类词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后面则可断可不断
句首谦敬辞:下官、臣、窃、寡人、妾、愚、君、公、卿、夫子等。这类词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续上表
断开位置 标志类型
句中不用断句 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它们的前后一般不用断句
句末词后断开 句末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任务点三 句式断句[学生用书P167]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024·全国甲卷)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字母标记出来。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
(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
答:                                    
解析:“为……所……”是被动句的标志,“刘备为吕布所袭”句子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奔于操”意为投奔曹操,前面省略了主语“刘备”,语意完整,故其后应断开。“程昱”和前面的“操”都是人名,其间应断开; “以”的意思是“认为”,“程昱”作其主语,“备有雄才”作其宾语,其间不应断开;“劝操图之”的主语是“程昱”,“操”既作“劝”的宾语,又作“图之”的主语,其间不应断开。
答案:BDG
【参考译文】
刘备被吕布袭击,投奔曹操,程昱认为刘备有出众才能,劝曹操想办法杀死他。曹操说:“现在正是招揽英雄的时候,杀死刘备一个人而失去天下人的归附之心,这是不可以的。”但刘备还不是与曹操有仇的人。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1.判断句式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有些句中则有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
2.反问句式
比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3.被动句式
比如:“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4.固定句式
比如:“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以上句式以及文言文中常常出现的总分、分总形式,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任务点四 修辞断句[学生用书P168]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的字母标记出来。
及晏子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而为里室,皆如其旧。则使宅人反之,曰:“谚曰:‘非宅是卜,唯邻是卜。’二三子先卜邻矣,违卜不祥。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违诸乎?”卒复其旧宅,公弗许。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
(选自《左传》)
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违诸乎?
答:                                    
解析:“君子”句与“小人”句为对偶句式,据此在F、L处断开;“古之制也”为判断句,故在P处断开。
答案:FLP
【参考译文】
等到晏子出使晋国,齐景公扩建了晏子的居宅,当晏子返回的时候,(新宅)已经建成。晏子拜谢了齐景公(的好意),随即拆除新建的房子,重建了邻里的房子,恢复原来规制,将邻人迁回原处,对这些人说:“谚语说:‘不是要占卜居宅的吉凶,而是占卜邻人的好坏。’邻居择我为邻,如果违背了占卜的结果就会不吉祥。君子不做那些不遵礼法的事,小人们不做那些不吉利的事,这是古人的遗训。我敢违背它吗?”最终恢复他们的旧居,齐景公不允许。晏子又通过陈桓子向齐景公请求,齐景公最终才允许了。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对称和互相照应,这就离不开修辞手法的使用。其中排比、对偶、顶真、对比、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
任务点五 对话断句[学生用书P168]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023·全国甲卷)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的字母标记出来。
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
(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
答:                                    
解析: “母异之”是一个“主语+谓语+宾语”结构的句子,意思是“母亲认为他与众不同”,语意、结构均完整,其后应该断开;“谓……曰”是一个固定结构,意思是“对……说”,“曰”后应断开;“多”是副词,可译作“多半”,用来修饰“知孝养我矣”,“多知孝养我矣”意为“将来多半会懂得孝顺奉养我啊”,故应在“多”前断开。
答案:BDG
【参考译文】
周尧卿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看到母亲就抑制情感强忍悲伤,不想伤母亲的心。母亲认为他与众不同,对族人说:“这个儿子这样爱我,将来多半会懂得孝顺奉养我啊。”他最终做到了孝顺奉养母亲,其心意就像母亲说的那样。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1)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不过,一定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
(2)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原因与结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构与逻辑关系,可以断开句读。
课时跟踪练
[学生用书P79(单独成册)]
(40分钟)
一、对点练
阅读下面各文言片段,按要求断句。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的字母标记出来。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
(选自王守仁《勤学》)
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
答:                                    
解析:“虚而为盈”“无而为有”都是假设的情况,结构对称,应该在“盈”“有”后断开;“讳己之不能”和“忌人之有善”句式对称,应在“能”后断开。
答案:CEG
【参考译文】
已经立志做一个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定的缘故。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以聪明智慧机警敏捷为高尚,却是以勤奋踏实谦逊有礼为上等之选。各位同学试看你们同学当中,假若有本来空虚却装作充实,本来没有却装作已有,掩饰自己的无能,忌恨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用大话骗人的人,即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吗?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的字母标记出来。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选自《贞观政要·务农》)
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
答:                                    
解析:“朕为亿兆人父母”中,“朕”为主语,其前断句;“为”是谓语,“父母”是宾语,宾语后断句;“俭约”为“务”的宾语,宾语后断句。
答案:BDF
【参考译文】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因为天下米价大都一斗值五个钱,更便宜的,一斗只值三个钱,于是,他对侍臣说:“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又以粮食为生命。如果粮食不丰收,那么民众就不再为国家所有了(国家就不再有民众了)。既然粮食丰收对国计民生关系如此重大,我又是百姓的衣食父母,只希望自己克勤克俭,不敢奢侈浮华。”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的字母标记出来。
身者,所为也;天下者,所以为也。审所以为,而轻重得矣。今有人于此断首以易冠杀身以易衣世必惑之。是何也?冠,所以饰首也,衣,所以饰身也,杀所饰要所以饰,则不知所为矣。世之走利有似于此。危身伤生、刈颈断头以徇利,则亦不知所为也。
(选自《吕氏春秋·审为》)
今有人于此断首以易冠杀身以易衣世必惑之
答:                                    
解析:“今有人于此”中“于此”是状语后置,修饰“有人”,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应在“此”后断开;“断首以易冠”,“以”是表目的的连词,句意完整,意思是“为了换帽子而砍掉头颅”,中间不宜断开,应在“冠”后断开;“断首以易冠”“杀身以易衣”结构一致,应在“衣”后断开。
答案:BDF
【参考译文】
自身的生命是目的;天下是用来保养生命的凭借。弄清哪个是目的,哪个是凭借,二者的轻重位置就能摆放恰当了。假如在这里有这样一个人,为了换帽子而砍掉头颅,为了换衣服而残杀身躯,世上的人一定认为他糊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帽子是用来装饰头部的,衣服是用来装饰身体的,残杀所要装饰的头颅、身躯,保存用作装饰的衣帽,这就是不懂得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世上的人趋向财利跟这种情形相似。他们危害身体、损伤生命,甚至割断脖子、砍掉头颅来追求财利,这也是不懂得该以什么为目的。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的字母标记出来。
公当政府十有余年,赞辅三朝,黜陟群材,其入践台省,外总方镇,出于门下者过半矣。然其知恩感义于公者几稀,人或以此为说,公曰:“吾以至公之道荐人而不求人知以至公之道责人而不避人怨。但无愧于天地,岂复要于人心也?”
(选自《宋朝事实类苑·名臣事迹》)
吾以至公之道荐人而不求人知以至公之道责人而不避人怨
答:                                    
解析:“吾以至公之道荐人”,“以至公之道”作“荐”的状语,“人”作“荐”的宾语,故“人”后断开;“而”表示原因,“不求”作谓语,“人知”作宾语,其后断开;“以至公之道责人”“而不避人怨”与前句结构一致,二者之间断开。
答案:HMT
【参考译文】
韩公掌权十几年,辅佐三朝,罢黜升迁群臣,他在朝廷内管理尚书台,在朝廷外总管藩镇,出自他门下的官吏超过了朝廷官吏的一半。然而这些人知道感念韩公恩义的很少,有人以此议论,韩公说:“我按照最公正的道来推荐人,因而不求别人知道,按照最公正的道责备人,而不逃避别人的怨恨。只求无愧于天地,怎么能再要求人心呢?”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的字母标记出来。
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
(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
答:                                    
解析:“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句子结构完整,其中“循法之功”作主语,对应谓语为“高”,宾语为“世”,其后断开;“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与前句为对称句,“法古之学”为主语,“制”为谓语,“今”为宾语,其后断开;“子其勿反也”中“子”为该句的主语,其前断开。
答案:DHJ
【参考译文】
赵造规劝说:“不竭尽忠心,属于奸邪之类;因私心而危害国家,属于贼害之类。我虽然愚钝,愿尽忠心,不敢逃避死罪。”武灵王说:“忠臣不避危险,明君不拒绝别人提意见。你就说吧!”赵造说:“圣人不改变人民的要求而进行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习俗而行动。我希望大王好好考虑吧。”武灵王说:“圣人的兴起,不承袭前代而取得天下;夏、商的衰败,因不变更制度而灭亡。因而遵循旧制的做法不会建立盖世的功勋,效法古代的理论不能治理当代,我的主意已定,希望你不要再说反对的话了。”
二、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上在道,民有献瓜果者,上欲以散试官授之,访于陆贽。贽上奏,以为:“爵位恒宜慎惜,不可轻用。起端虽微,流弊必大。献瓜果者,止可赐以钱帛,不当酬以官。”上曰:“试官虚名,无损于事。”贽又上奏,其略曰:“自兵兴以来,财赋不足以供赐,而职官之赏兴焉;青朱杂沓于胥徒,金紫普施于舆皂。夫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专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耗匮而物力不给;专虚名而不副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今之员外、试官,颇同勋、散、爵号,虽则授无费禄,受不占员,然而突铦锋、排患难者则以是赏之,竭筋力、展劳效者又以是酬之。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视人如草木,谁复为用哉!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则后之立功者,将曷用为赏哉!”
贽在翰林,为上所亲信,居艰难中,虽有宰相,大小之事,上必与贽谋之,故当时谓之内相,上行止必与之俱。然贽数直谏,忤上意,卢杞虽贬官,上心庇之。贽极言杞奸邪致乱,上虽貌从,心颇不悦。
(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卷,有删改)
材料二: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的字母标记出来。
夫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
答:                                    
答案:EIQ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访于陆贽”与“径造庐访成”(《促织》)两句中的“访”字含义不同。
B.内相,唐德宗开始,虽朝廷有宰相主政,而翰林学士常值宿内廷,向皇帝提出建议,参裁可否,故号称内相。明朝时内相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尊称。
C.“上虽貌从”与“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貌”字活用情况相同。
D.“贞观”为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出自“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他开创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初唐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解析:“‘贞观’为唐高祖李渊的年号”说法错误。“贞观”应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陆贽不赞成用官位来酬报给唐德宗进献瓜果的人,认为只能赐给他们钱帛,但是德宗觉得试官只有个虚名,对事情是没有什么损害的。
B.唐德宗非常信任器重陆贽,无论什么事,都与陆贽商量,无论到哪里去,都有陆贽伴随,所以陆贽敢于直言谏诤,不惧违背德宗的意旨。
C.苏轼赞赏陆贽对上可以纠正皇帝的错误,对下能够贯通天下人的心志。陆贽提出了很多方面的合理建议,像苦口良药般可以医治重病。
D.唐德宗没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贞观之治的盛况难以再现。苏轼进札子的目的是建议宋哲宗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之术。
解析:强加因果。陆贽秉性正直贞刚,敢于直言谏诤,并不是因为德宗信任器重他,他才敢于直言谏诤。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
译文:                                    
                                    
(2)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
译文:                                    
                                    
答案:(1)现在陛下既没有实际的利益来敦促劝勉人们,又不重视虚无的名誉而不加节制地施加于人,人们行事便无所依凭了。
(2)智慧与子房(张良)相当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辩论的才能与贾谊相当而方法却不似他粗疏。
10.材料一第一段中陆贽的奏议属于材料二中提到的哪个方面的奏议?在这个方面陆贽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                                    
                                    
答案:(1)属于“用人听言之法”这个方面的奏议,即任用人才、授任官职这一方面。(2)陆贽认为应该考虑名誉与利益并重来使官员顺服并为国效力。(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德宗在路途中行进,百姓中有进献瓜果的,德宗准备授给他散试官的头衔,向陆贽询问。陆贽呈上奏章,(他)认为:“授给爵位通常应该慎重珍惜,不能轻易封赐。事情的发端虽然微小,但相沿下来的弊端必定很大。对于进献瓜果的人,只能赐给钱帛,不应该用官位来酬报。”德宗说:“试官只是个虚名,对事情没有损害。”陆贽又呈上奏章,奏章大致是说:“自从战事兴起以来,财货与赋税不足以供给对将士的赏赐,于是以职官为赏赐的办法便兴起了;身着青、绯色朝服的人混杂在官府衙役中间,金鱼袋和紫衣普遍赏赐给地位微贱的人们。诱导人们的方法,只有名誉与利益,名誉接近虚无但对教化来说却是重要的,利益接近实际但对德行培养来说却是次要的。只给人实际利益而不以虚无的名誉加以补益,就会耗尽资财使物力难以供给;只给人虚无的名誉而不以实际利益相配,就会近乎欺骗使人心不能归附。如今的员外、试官,与勋官、散官、爵号很类似,虽然授给这种官衔不用消耗薪俸,也不占去名额,但是对于那些冲锋陷阵、排忧解难的人,是用这种官衔来奖赏他们的,对于那些竭尽全力、做出功绩的人,也是用这种官衔来酬报他们的。倘若进献瓜果的人也被授予试官的官衔,那么他们必然会相互谈论说:‘我们舍生忘死才得到官衔,这些人因进献瓜果而得到官衔,这是国家把我们的性命看得同瓜果一样了。’把人看得如同草木,谁还能为国家效力呢!现在陛下既没有实际的利益来敦促劝勉人们,又不重视虚无的名誉而不加节制地施加于人,人们行事便无所依凭了。那么,对以后立下功劳的人,将用什么作为奖赏呢!”
陆贽供职翰林院,受到德宗的亲近信任,在艰难的日子里,虽然有宰相,但是无论大事小事,德宗必定要与陆贽商量,所以当时人们把他叫作内相,德宗无论到哪里一定要有陆贽陪同。然而陆贽常常直言劝谏,违逆德宗的意旨,卢杞虽被贬官,但德宗内心仍庇护他。陆贽极力陈述卢杞奸诈邪恶导致变乱,德宗虽然表面上认同,其实心中很不高兴。
材料二:
臣听说唐朝的宰相陆贽,才能本来能担当帝王的辅佐之任,学问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他的议论深刻而切合事理人情,言语不偏离圣贤的道德规范。智慧与子房(张良)相当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辩论的才能与贾谊相当而方法却不似他粗疏,上可以纠正皇帝想法上的错误,下能够通晓天下人的心志。但他很不幸,做官没能赶上良好的时机。德宗以严厉刻薄为能事,陆贽就以忠诚敦厚去劝谏;德宗以猜疑忌恨去对人,陆贽就以推心置腹去劝说;德宗喜好用兵打仗,陆贽则认为消除战事是当时首先要做的;德宗喜好敛聚财物,陆贽则认为散财于民最为迫切。至于任用人才、接受意见的方法,整治边防、驾驭将帅的策略,归罪于自身以收拢人心,改正过错以顺应天道,排斥小人以消除百姓的祸患,珍惜名誉、宝器以授予有功之人,像这些合理的建议,很难列举完。陆贽真可以说是进献了苦口的良药,去诊治危害身体的重病。假使德宗能完全采纳陆贽的进言,那么“贞观之治”的盛况便会再一次出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