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六主观简答课件(共47张PPT)+学案(教师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六主观简答课件(共47张PPT)+学案(教师用)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复习任务六 主观简答
任务点一
01
任务点一 概括人物特点(含人物心理)

(2025·邢台摸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韩信)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
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在韩信眼中,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可知,项羽有匹夫之勇;由“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可知,项羽有妇人之仁;由“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可知,项羽为人残暴。
答案:项羽是一个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且残暴的人。
【参考译文】
(韩信)说:“大王您自己估计一下在勇敢、强悍、仁爱、刚强等方面您与项王相比谁更强呢?”汉王沉默了许久,说:“我不如他。”韩信拜了两拜,称赞地说:“我韩信也认为大王比不上他。然而我曾经侍奉过项羽,请让我来谈谈他的为人处事吧。项羽发怒大吼,厉声呵斥时,上千的人都胆战心惊,但是他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项羽对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他的部下有人生了病,会同情地流下眼泪,还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他们吃;但是,当他所用的人立了功应当封赏爵位
时,他却不舍得授给人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妇道人家的仁慈。他还驱逐原来的诸侯王,封诸侯国的将相为王,又将义帝驱逐迁徙到江南,军队所过之处没有不被伤害毁灭的,百姓都不亲近拥戴他,只不过是受他威势与强权的胁迫罢了。虽然他名义上称霸天下了,而实际上早已失去了天下人的心,所以他的强很容易变成弱。现在大王如果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威武、勇猛的将士,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被诛灭!将天下的城邑封给有功的将士,那还有什么人会不心服口服呢!大王您最初进入武关时,没有伤害丝毫的东西,还废除了秦朝的严酷的法令,与秦地的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的百姓没有不希望大王做秦王的。而且依照当初与诸侯们的约定,
大王理应在关中称王,这件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大王失掉了关中的王位被封到汉中地区,秦地的百姓没有不怨恨项羽的。现在大王举兵东进,三秦之地只要发布一道檄文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听了大喜,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
(1)先在文中筛选人物事迹(人+时+地+事),再挖掘事件中体现出的人物特点或背后隐含的人物心理。概括人物特点时需要注意:
①人物的身份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果人物是军事将领,就找其军旅事迹,分析其品质;如果人物是政府官员,就找其政绩(为政)和人品(为人)等方面的特征。作者借此人物赞颂的精神品质也是把握人物特点的关键。
②文中人物的追求。如求学成才、建功立业、教化育民、精研义理等方面的追求。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多了解古代士大夫的功名心、进取心以及雅致意趣等。
(2)筛选原文信息并加工整合。人物特点有时可以从文中直接提取,但多数情况下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任务点二
02
任务点二 概括事件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
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②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选自张岱《家传》)
【注】 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②藨蓘:耕耘。
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参考译文】
我的祖父名为张汝霖,号雨若。他幼年爱好古学,博览群书。年轻时不肯苦练书法,字丑陋拙劣,参加科举考试,总是考不中。于是向官府捐纳财货入太学读书,艰难窘迫、坎坷不顺长达二十年。曾祖父张文恭去世后,家中灾难渐渐袭来。祖父在龙光楼读书,抽走梯子,让人用轴轳传送食物,不下楼的时间达三年之久。江西邓文洁到越地,吊祭曾祖父张文恭,曾祖父张文恭坟墓上的树已经很粗了,邓文洁攀折枝条流下眼泪,悲伤哽咽着离开。
祖父送他到邮亭,邓文洁面对着祖父悒悒不乐,原来是邓文洁听信心怀妒忌者的传言,传言说祖父近来开设酒馆,不写文章很久了,所以邓文洁见到祖父就很感慨。将要分别的这一天,邓文洁看着祖父说:“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住先人的事业。”祖父哭着说:“侄儿命运不顺,只是耕种没有收获而已,耕耘还是不敢不勤勉的。”邓文洁说:“有这事吗?我姑且当面考考你。”于是出了“六十而耳顺”的题目,祖父提笔写成,文不加点。邓文洁又惊又喜,击节赞赏道:“你的文章应当闻名于世,哪里只是获得功名呢?张阳和的儿子大概会永垂不朽了!”
甲午年正月初一,(祖父张汝霖)就到了南都,在鸡鸣山读书,日夜不停,患了眼疾,放下帷幔静坐了三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他进入考场,还未到午时,就答完了考卷,考卷落在一个老教谕的房中。老教谕所选取的考卷上呈大主考李九我,李九我骂所选取的考卷不好,让他再次呈上(别的考卷),呈上的考卷又不好,又呈上(别的考卷),上呈了四五次,房中的考卷将上呈完了,老教谕因恼怒而哭泣。李公挑选这些考卷(发现)少了七卷,问教谕,教谕说:“那七卷很不通,留作笑料罢了。”李公说:“赶紧拿那些笑料来!”李公一看,拍着手掌称非常妙,洗掉原来的评分另用丹铅重新打分。《易经》科,祖父为第一名,龚三益为第二名,其他人都排在高等次。
(1)此类试题主要是针对文中的具体事情要求概括,因此重点是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文字,挖掘具体的事件背后隐含的特点。
(2)这类题目的答案散落在文章中,没有明显的标志,需要细搜索,多思考,探究相关文字背后隐含的信息。
任务点三
03
任务点三 探寻事件原因

(2021·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后赵王石勒有意缓和矛盾,主动沟通;②祖逖默许边境往来贸易,方便两国百姓;③祖逖禁止各将领侵扰后赵百姓。
【参考译文】
大兴三年,祖逖镇守雍丘,多次派遣士兵拦击后赵军队,镇守后赵的将士归附祖逖的人很多,后赵疆土日益缩小。这一年秋天七月,皇帝下诏加封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业生产,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即使关系疏远、地位低下的人他都加以礼遇。祖逖操练士兵,囤积粮食,为夺取黄河以北做打算。后赵王石勒很担心这件事,于是下令让幽州官吏为祖逖的祖父、父亲修建坟墓,安排了两户人家替他们看守祖坟,趁机给祖逖写了一封信,请求通使及互相贸易。祖逖没有回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祖逖约束将领们不使他们侵扰后赵的百姓,两国边境之间,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结合文本追溯原因的题型,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对这种据果索因的概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理解题干中表示结果的词语的含义,有些“果”是直接从原文中摘用的,本身就是一个文言词语,如不准确理解,几乎无法找到原因。
(2)表示原因的词句有时集中在一段中,这时只要提取关键信息即可;有时分散在全文中,需要认真、全面、仔细地筛选。
(3)据果索因,其“因”肯定不止一个,有主观、客观原因,也有主要、次要原因等。注意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筛选排查,找全要点。
(4)对文中带“原因”的词句,在转述概括时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尤其是对于表述相对委婉、间接的词句,应注意转换说法,以使答案既符合原意,又符合题干要求。
任务点四
04
任务点四 概括情节内容

(2022·新高考卷Ⅰ)阅读《战国策·魏策三》(节选)(文本见“课时跟踪练15”),完成题目。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赵国、燕国”表明答题区域,“游说策略”“不同”表明答题方向。
答案:①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②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
(1)根据情节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全面梳理情节,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精准概括。
(2)若有不同事件之间的比较,则需要找准比较点。比较点可能是文本内容中的任何一点:事件原因、人物表现等。
任务点五
05
任务点五 理解情感态度,探究写作目的

(2021·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第二问: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参考译文】
臣司马光说: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佞臣而在唐朝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为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同圭表,大臣便似影子,圭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
情感态度类题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难点。写作目的类题考查文言文写作的出发点,即作者希望通过写作来实现的社会价值。这种题型多见于带有议论色彩的阐释类文言文本。解答这两类题需要注意:
(1)寻找表达情感态度的标志性词语。文言文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常常借助文言虚词来表达,如“耳、耶、焉、岂、其、哉、为”等语气词,或批判,或赞赏,或质疑,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用心揣摩。
(2)抓住首尾段落,探求写作目的。文言文的写作目的往往出现在文首或文末。既要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还要注意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情怀。
任务点六
06
任务点六 分析写作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王重荣,太原祁人。重荣以父任为列校,与兄重盈皆以毅武冠军,擢河中牙将,主伺察。时两军士干夜禁,捕而鞭之。士还,诉于中尉杨玄实,玄实怒,执重荣让曰:“天子爪士,而藩校辱之!”答曰:“夜半执者奸盗,孰知天子爪士?”具言其状。玄实叹曰:“非尔明辨,孰由知之?”更诿于府,擢右署。重荣多权诡,众所严惮,虽主帅莫不下之,稍迁行军
司马。黄巢陷长安,分兵略蒲,节度使李都不能支,乃臣贼。贼调取横数,使者至百辈,吏不堪命。重荣胁说都曰:“我所诡谋纾难,以外援未至。今贼裒责日急,又收吾兵以困我,则亡无日矣。请绝桥,婴城自守,不然,变生何以制之?”都曰:“愿以节假公。”遂奔行在。重荣乃悉驱出贼使斩之,因大掠居人以悦其下。贼使健将朱温以舟师下冯翊,黄邺率众自华阴合攻重荣。重荣感励士众,大战,败之,贼弃粮仗四十余艘。
会忠武监军杨复光率陈、蔡兵万人屯武功,重荣与连和,击贼将李详于华州,执以徇。贼使尚让来攻,而朱温将劲兵居前,败重荣兵于西关门,于是出兵夏阳,掠河中漕米数十艘。重荣选兵三万攻温,温惧,悉凿舟沉于河,遂举同州降。巢丧二州,怒甚,自将精兵数万壁梁田。重荣军华阴,复光军渭北,掎角攻之,贼大败,执其将赵璋,巢中流矢走。重荣兵亦
死耗相当。惧巢复振,忧之,与复光计,复光曰:“我世与李克用共忧患,其人忠不顾难,死义如己。若乞师焉,事蔑不济。”乃遣使者约连和。克用使陈景斯总兵自岚、石赴河中,亲率师从之,遂平巢,复京师。以功封琅邪郡王,累加检校太傅。然重荣性悍酷,多杀戮,少纵舍。尝辱部将常行儒,行儒怨之。光启三年,引兵夜攻府,重荣亡出外,诘旦杀之,推立重盈。
(选自《新唐书·王重荣传》)
“秉笔直书”是《新唐书》的一大特色,简要分析选文部分在为王重荣立传时,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秉笔直书”的内涵:按事物的本来面目记述、书写。既直写优点,也直写缺点,可根据文本内容概括。
答案:①叙述了王重荣的功绩及优点;②评价王重荣“多权诡”“性悍酷,多杀戮”,凸显其性情残暴;③客观叙述王重荣的功过,使人物形象更真实。
【参考译文】
王重荣,太原府祁县人。王重荣凭借父亲的职位而充任军校,与兄长王重盈都因坚毅武勇在军中出名,被提拔为河中府牙将,掌管侦察。当时有两个禁军的军士触犯夜禁规定,王重荣逮捕并鞭打了他们。这两个军士回营,告诉了禁军首领、中尉杨玄实,杨玄实大怒,抓来王重荣责备他说:“他们是天子的卫士,你这藩镇的军校竟敢侮辱他们!”王重荣回答说:“半夜抓的是犯禁的盗贼,谁知道他们是天子卫士?”详细地陈述了事情的情状。杨玄实赞叹说:“不是你明辨是非,从谁那儿弄清这件事呢?”
又将府中之事交托给他,提拔他为右署。王重荣长于权谋诡诈,大家都非常害怕他,即使主帅也无不对他谦让,他逐渐被提升为行军司马。黄巢攻破长安,分兵夺取蒲州,节度使李都无力抵抗,于是向黄巢称臣。黄巢军向他征调索取物资纷杂紧迫,派来的使者上百,官吏们承受不了差遣。王重荣威胁劝说李都:“我之所以诈降以解祸患,是因为援兵未到。如今叛贼的索求一天比一天急迫,又收去我们的军队来围困我们,我们灭亡的时刻就在眼前了。请拆断渡桥,环绕城墙来守卫城池,不这样,发生变故
如何制止?”李都说:“我愿把统兵节符拜托给您。”而后奔往僖宗逃离京城后所住的地方。王重荣将黄巢派来的使者全部赶出杀死,趁势大肆抢劫居民以取悦部下。黄巢派勇将朱温率军乘船从冯翊顺流而下,黄邺带领军众从华阴会合攻打王重荣。王重荣激励军士,大战,打败了他们,黄巢军丢弃粮食、军械四十余船。适逢忠武监军杨复光率领陈、蔡二州兵马一万人驻扎武功,王重荣与他联合,在华州攻打叛军将领李详,生俘李详后将他杀死示众。黄巢派尚让前来攻城,朱温率精壮士兵在前,在西关门打败王重荣的军队,在此时又出兵夏阳,掠夺了河中府的运粮船数十艘。
王重荣挑选了三万士兵攻打朱温,朱温害怕,将粮船全部凿沉在黄河里,便献上同州投降。黄巢丧失两个州,愤怒至极,亲自率精兵数万人驻军梁田。王重荣驻军华阴,杨复光驻军渭水北边,形成夹击之势进攻,大败黄巢军,生擒其将领赵璋,黄巢中流箭逃走。王重荣的兵力死亡、消耗与敌方相当。他害怕黄巢重新整顿再来,为此忧虑,与杨复光商议,杨复光说:“我家与李克用世代共忧患,他为人忠义,不顾虑险难,为守义节而死如同自己的事。若能求来他的军队,凡事没有不成功的。”便派使者去相约联合。李克用派陈景斯率兵从岚、石奔赴河中,
并亲自率军跟随而来,终于平定了黄巢,收复京都。王重荣因功被封为琅邪郡王,官职逐步升迁到检校太傅。然而王重荣性情凶悍,为人残酷,多行杀戮,少有宽免。他曾经侮辱部将常行儒,常行儒忌恨他。光启三年,常行儒夜晚领兵攻打他的府宅,王重荣逃出府外,次日天明被杀,(人们)推举拥立了王重盈。
文言文写作中也会使用一定的手法,因此分析写作手法也是文言文简答题的一个考查角度。
由于高考选文体裁越来越多样化,写作手法也随之增多,对文体特征、各种手法的考查也应运而生。此外,选文以写人记事类材料为主,因此分析写作手法题可以从记叙与描写角度命题。答题时可以借助现代文阅读部分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复习任务六 主观简答
任务点一 概括人物特点(含人物心理)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025·邢台摸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韩信)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在韩信眼中,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答:                                    
                                    
解析:由“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可知,项羽有匹夫之勇;由“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可知,项羽有妇人之仁;由“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可知,项羽为人残暴。
答案:项羽是一个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且残暴的人。
【参考译文】
(韩信)说:“大王您自己估计一下在勇敢、强悍、仁爱、刚强等方面您与项王相比谁更强呢?”汉王沉默了许久,说:“我不如他。”韩信拜了两拜,称赞地说:“我韩信也认为大王比不上他。然而我曾经侍奉过项羽,请让我来谈谈他的为人处事吧。项羽发怒大吼,厉声呵斥时,上千的人都胆战心惊,但是他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项羽对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他的部下有人生了病,会同情地流下眼泪,还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他们吃;但是,当他所用的人立了功应当封赏爵位时,他却不舍得授给人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妇道人家的仁慈。他还驱逐原来的诸侯王,封诸侯国的将相为王,又将义帝驱逐迁徙到江南,军队所过之处没有不被伤害毁灭的,百姓都不亲近拥戴他,只不过是受他威势与强权的胁迫罢了。虽然他名义上称霸天下了,而实际上早已失去了天下人的心,所以他的强很容易变成弱。现在大王如果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威武、勇猛的将士,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被诛灭!将天下的城邑封给有功的将士,那还有什么人会不心服口服呢!大王您最初进入武关时,没有伤害丝毫的东西,还废除了秦朝的严酷的法令,与秦地的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的百姓没有不希望大王做秦王的。而且依照当初与诸侯们的约定,大王理应在关中称王,这件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大王失掉了关中的王位被封到汉中地区,秦地的百姓没有不怨恨项羽的。现在大王举兵东进,三秦之地只要发布一道檄文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听了大喜,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1)先在文中筛选人物事迹(人+时+地+事),再挖掘事件中体现出的人物特点或背后隐含的人物心理。概括人物特点时需要注意:
①人物的身份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果人物是军事将领,就找其军旅事迹,分析其品质;如果人物是政府官员,就找其政绩(为政)和人品(为人)等方面的特征。作者借此人物赞颂的精神品质也是把握人物特点的关键。
②文中人物的追求。如求学成才、建功立业、教化育民、精研义理等方面的追求。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多了解古代士大夫的功名心、进取心以及雅致意趣等。
(2)筛选原文信息并加工整合。人物特点有时可以从文中直接提取,但多数情况下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任务点二 概括事件特点[学生用书P184]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②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选自张岱《家传》)
【注】 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②藨蓘:耕耘。
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答:                                    
                                    
答案: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参考译文】
我的祖父名为张汝霖,号雨若。他幼年爱好古学,博览群书。年轻时不肯苦练书法,字丑陋拙劣,参加科举考试,总是考不中。于是向官府捐纳财货入太学读书,艰难窘迫、坎坷不顺长达二十年。曾祖父张文恭去世后,家中灾难渐渐袭来。祖父在龙光楼读书,抽走梯子,让人用轴轳传送食物,不下楼的时间达三年之久。江西邓文洁到越地,吊祭曾祖父张文恭,曾祖父张文恭坟墓上的树已经很粗了,邓文洁攀折枝条流下眼泪,悲伤哽咽着离开。祖父送他到邮亭,邓文洁面对着祖父悒悒不乐,原来是邓文洁听信心怀妒忌者的传言,传言说祖父近来开设酒馆,不写文章很久了,所以邓文洁见到祖父就很感慨。将要分别的这一天,邓文洁看着祖父说:“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住先人的事业。”祖父哭着说:“侄儿命运不顺,只是耕种没有收获而已,耕耘还是不敢不勤勉的。”邓文洁说:“有这事吗?我姑且当面考考你。”于是出了“六十而耳顺”的题目,祖父提笔写成,文不加点。邓文洁又惊又喜,击节赞赏道:“你的文章应当闻名于世,哪里只是获得功名呢?张阳和的儿子大概会永垂不朽了!”
甲午年正月初一,(祖父张汝霖)就到了南都,在鸡鸣山读书,日夜不停,患了眼疾,放下帷幔静坐了三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他进入考场,还未到午时,就答完了考卷,考卷落在一个老教谕的房中。老教谕所选取的考卷上呈大主考李九我,李九我骂所选取的考卷不好,让他再次呈上(别的考卷),呈上的考卷又不好,又呈上(别的考卷),上呈了四五次,房中的考卷将上呈完了,老教谕因恼怒而哭泣。李公挑选这些考卷(发现)少了七卷,问教谕,教谕说:“那七卷很不通,留作笑料罢了。”李公说:“赶紧拿那些笑料来!”李公一看,拍着手掌称非常妙,洗掉原来的评分另用丹铅重新打分。《易经》科,祖父为第一名,龚三益为第二名,其他人都排在高等次。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1)此类试题主要是针对文中的具体事情要求概括,因此重点是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文字,挖掘具体的事件背后隐含的特点。
(2)这类题目的答案散落在文章中,没有明显的标志,需要细搜索,多思考,探究相关文字背后隐含的信息。
任务点三 探寻事件原因[学生用书P184]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021·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①后赵王石勒有意缓和矛盾,主动沟通;②祖逖默许边境往来贸易,方便两国百姓;③祖逖禁止各将领侵扰后赵百姓。
【参考译文】
大兴三年,祖逖镇守雍丘,多次派遣士兵拦击后赵军队,镇守后赵的将士归附祖逖的人很多,后赵疆土日益缩小。这一年秋天七月,皇帝下诏加封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业生产,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即使关系疏远、地位低下的人他都加以礼遇。祖逖操练士兵,囤积粮食,为夺取黄河以北做打算。后赵王石勒很担心这件事,于是下令让幽州官吏为祖逖的祖父、父亲修建坟墓,安排了两户人家替他们看守祖坟,趁机给祖逖写了一封信,请求通使及互相贸易。祖逖没有回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祖逖约束将领们不使他们侵扰后赵的百姓,两国边境之间,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结合文本追溯原因的题型,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对这种据果索因的概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理解题干中表示结果的词语的含义,有些“果”是直接从原文中摘用的,本身就是一个文言词语,如不准确理解,几乎无法找到原因。
(2)表示原因的词句有时集中在一段中,这时只要提取关键信息即可;有时分散在全文中,需要认真、全面、仔细地筛选。
(3)据果索因,其“因”肯定不止一个,有主观、客观原因,也有主要、次要原因等。注意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筛选排查,找全要点。
(4)对文中带“原因”的词句,在转述概括时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尤其是对于表述相对委婉、间接的词句,应注意转换说法,以使答案既符合原意,又符合题干要求。
任务点四 概括情节内容[学生用书P185]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022·新高考卷Ⅰ)阅读《战国策·魏策三》(节选)(文本见“课时跟踪练15”),完成题目。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                                    
                                    
解析:“赵国、燕国”表明答题区域,“游说策略”“不同”表明答题方向。
答案:①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②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1)根据情节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全面梳理情节,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精准概括。
(2)若有不同事件之间的比较,则需要找准比较点。比较点可能是文本内容中的任何一点:事件原因、人物表现等。
任务点五 理解情感态度,探究写作目的[学生用书P185]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021·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答:                                    
                                    
答案: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第二问: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参考译文】
臣司马光说: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佞臣而在唐朝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为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同圭表,大臣便似影子,圭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情感态度类题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难点。写作目的类题考查文言文写作的出发点,即作者希望通过写作来实现的社会价值。这种题型多见于带有议论色彩的阐释类文言文本。解答这两类题需要注意:
(1)寻找表达情感态度的标志性词语。文言文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常常借助文言虚词来表达,如“耳、耶、焉、岂、其、哉、为”等语气词,或批判,或赞赏,或质疑,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用心揣摩。
(2)抓住首尾段落,探求写作目的。文言文的写作目的往往出现在文首或文末。既要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还要注意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情怀。
任务点六 分析写作手法[学生用书P186]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王重荣,太原祁人。重荣以父任为列校,与兄重盈皆以毅武冠军,擢河中牙将,主伺察。时两军士干夜禁,捕而鞭之。士还,诉于中尉杨玄实,玄实怒,执重荣让曰:“天子爪士,而藩校辱之!”答曰:“夜半执者奸盗,孰知天子爪士?”具言其状。玄实叹曰:“非尔明辨,孰由知之?”更诿于府,擢右署。重荣多权诡,众所严惮,虽主帅莫不下之,稍迁行军司马。黄巢陷长安,分兵略蒲,节度使李都不能支,乃臣贼。贼调取横数,使者至百辈,吏不堪命。重荣胁说都曰:“我所诡谋纾难,以外援未至。今贼裒责日急,又收吾兵以困我,则亡无日矣。请绝桥,婴城自守,不然,变生何以制之?”都曰:“愿以节假公。”遂奔行在。重荣乃悉驱出贼使斩之,因大掠居人以悦其下。贼使健将朱温以舟师下冯翊,黄邺率众自华阴合攻重荣。重荣感励士众,大战,败之,贼弃粮仗四十余艘。会忠武监军杨复光率陈、蔡兵万人屯武功,重荣与连和,击贼将李详于华州,执以徇。贼使尚让来攻,而朱温将劲兵居前,败重荣兵于西关门,于是出兵夏阳,掠河中漕米数十艘。重荣选兵三万攻温,温惧,悉凿舟沉于河,遂举同州降。巢丧二州,怒甚,自将精兵数万壁梁田。重荣军华阴,复光军渭北,掎角攻之,贼大败,执其将赵璋,巢中流矢走。重荣兵亦死耗相当。惧巢复振,忧之,与复光计,复光曰:“我世与李克用共忧患,其人忠不顾难,死义如己。若乞师焉,事蔑不济。”乃遣使者约连和。克用使陈景斯总兵自岚、石赴河中,亲率师从之,遂平巢,复京师。以功封琅邪郡王,累加检校太傅。然重荣性悍酷,多杀戮,少纵舍。尝辱部将常行儒,行儒怨之。光启三年,引兵夜攻府,重荣亡出外,诘旦杀之,推立重盈。
(选自《新唐书·王重荣传》)
“秉笔直书”是《新唐书》的一大特色,简要分析选文部分在为王重荣立传时,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答:                                    
                                    
解析:“秉笔直书”的内涵:按事物的本来面目记述、书写。既直写优点,也直写缺点,可根据文本内容概括。
答案:①叙述了王重荣的功绩及优点;②评价王重荣“多权诡”“性悍酷,多杀戮”,凸显其性情残暴;③客观叙述王重荣的功过,使人物形象更真实。
【参考译文】
王重荣,太原府祁县人。王重荣凭借父亲的职位而充任军校,与兄长王重盈都因坚毅武勇在军中出名,被提拔为河中府牙将,掌管侦察。当时有两个禁军的军士触犯夜禁规定,王重荣逮捕并鞭打了他们。这两个军士回营,告诉了禁军首领、中尉杨玄实,杨玄实大怒,抓来王重荣责备他说:“他们是天子的卫士,你这藩镇的军校竟敢侮辱他们!”王重荣回答说:“半夜抓的是犯禁的盗贼,谁知道他们是天子卫士?”详细地陈述了事情的情状。杨玄实赞叹说:“不是你明辨是非,从谁那儿弄清这件事呢?”又将府中之事交托给他,提拔他为右署。王重荣长于权谋诡诈,大家都非常害怕他,即使主帅也无不对他谦让,他逐渐被提升为行军司马。黄巢攻破长安,分兵夺取蒲州,节度使李都无力抵抗,于是向黄巢称臣。黄巢军向他征调索取物资纷杂紧迫,派来的使者上百,官吏们承受不了差遣。王重荣威胁劝说李都:“我之所以诈降以解祸患,是因为援兵未到。如今叛贼的索求一天比一天急迫,又收去我们的军队来围困我们,我们灭亡的时刻就在眼前了。请拆断渡桥,环绕城墙来守卫城池,不这样,发生变故如何制止?”李都说:“我愿把统兵节符拜托给您。”而后奔往僖宗逃离京城后所住的地方。王重荣将黄巢派来的使者全部赶出杀死,趁势大肆抢劫居民以取悦部下。黄巢派勇将朱温率军乘船从冯翊顺流而下,黄邺带领军众从华阴会合攻打王重荣。王重荣激励军士,大战,打败了他们,黄巢军丢弃粮食、军械四十余船。适逢忠武监军杨复光率领陈、蔡二州兵马一万人驻扎武功,王重荣与他联合,在华州攻打叛军将领李详,生俘李详后将他杀死示众。黄巢派尚让前来攻城,朱温率精壮士兵在前,在西关门打败王重荣的军队,在此时又出兵夏阳,掠夺了河中府的运粮船数十艘。王重荣挑选了三万士兵攻打朱温,朱温害怕,将粮船全部凿沉在黄河里,便献上同州投降。黄巢丧失两个州,愤怒至极,亲自率精兵数万人驻军梁田。王重荣驻军华阴,杨复光驻军渭水北边,形成夹击之势进攻,大败黄巢军,生擒其将领赵璋,黄巢中流箭逃走。王重荣的兵力死亡、消耗与敌方相当。他害怕黄巢重新整顿再来,为此忧虑,与杨复光商议,杨复光说:“我家与李克用世代共忧患,他为人忠义,不顾虑险难,为守义节而死如同自己的事。若能求来他的军队,凡事没有不成功的。”便派使者去相约联合。李克用派陈景斯率兵从岚、石奔赴河中,并亲自率军跟随而来,终于平定了黄巢,收复京都。王重荣因功被封为琅邪郡王,官职逐步升迁到检校太傅。然而王重荣性情凶悍,为人残酷,多行杀戮,少有宽免。他曾经侮辱部将常行儒,常行儒忌恨他。光启三年,常行儒夜晚领兵攻打他的府宅,王重荣逃出府外,次日天明被杀,(人们)推举拥立了王重盈。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文言文写作中也会使用一定的手法,因此分析写作手法也是文言文简答题的一个考查角度。
由于高考选文体裁越来越多样化,写作手法也随之增多,对文体特征、各种手法的考查也应运而生。此外,选文以写人记事类材料为主,因此分析写作手法题可以从记叙与描写角度命题。答题时可以借助现代文阅读部分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
课时跟踪练
[学生用书P88(单独成册)]
(40分钟)
一、对点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李白虽然受到唐玄宗赏识,但一直不被重用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答:                                    
                                    
答案:①客观原因:李白喝醉酒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得罪高力士。高力士因而指摘李白的诗来激怒杨贵妃,致使杨贵妃阻止唐玄宗给李白官职。②主观原因:李白性格桀骜不驯,不媚权贵。
【参考译文】
(李白)前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文章,感慨惊叹道:“你,是天上谪居世间的仙人呀!”(贺知章)在玄宗面前说起他,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议论当世的事情,李白于是奏上一篇赋颂。玄宗赐食给李白,并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院供奉。李白仍和饮酒之徒醉于市上。玄宗坐在沈香子亭里,突然之间内心有些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他入宫,当时李白已经醉倒,左右的人用水泼他脸,酒稍醒,他挥笔成文,辞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几次设宴召见款待他。李白曾侍奉玄宗饮酒,喝醉后,叫高力士替他脱鞋靴。高力士素来贵重,因而以此为耻,便指摘他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玄宗要给李白官职,杨贵妃总是阻止。李白自知不为皇上亲近的人所容忍,更加傲慢并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酒八仙人”。他恳切请求引退还居山林,玄宗赐给金帛放他回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东大蝗,民或于田旁焚香膜拜设祭而不敢杀。姚崇奏遣御史督州县捕而瘗①之。议者以为蝗众多,除不可尽,上亦疑之。崇曰:“今蝗满山东,河南、北之人,流亡殆尽,岂可坐视食苗,曾不救乎?借使除之不尽,犹胜养以成灾。”上乃从之。卢怀慎以为杀蝗太多,恐伤和气。崇曰:“昔楚庄吞蛭而愈疾,孙叔杀蛇而致福,奈何不忍于蝗而忍人之饥死乎?若使杀蝗有祸,崇请当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有删改)
【注】 ①瘗:掩埋,埋葬。
崤山以东出现特大蝗灾,卢怀慎反对大量杀灭蝗虫。对此,姚崇是如何反驳卢怀慎的?请简要说明。
答:                                    
                                    
解析:由原文“昔楚庄吞蛭而愈疾,孙叔杀蛇而致福”可知,姚崇列举楚庄王和孙叔敖的例子反驳卢怀慎的说法。由原文“奈何不忍于蝗而忍人之饥死乎”可知,姚崇将蝗虫与百姓对比,反对不忍心看到蝗虫被杀死却忍心看着百姓被饿死的做法。由原文“若使杀蝗有祸,崇请当之”可知,姚崇说倘若杀死蝗虫会使上天降罪,那么请求自己一人承担罪罚。
答案:①姚崇列举楚庄王和孙叔敖的例子反驳卢怀慎的说法。②姚崇将蝗虫与百姓对比,反对不忍心看到蝗虫被杀死却忍心看着百姓被饿死的做法。③姚崇说倘若杀死蝗虫会使上天降罪,那么请求自己一人承担罪罚。
【参考译文】
崤山以东出现特大蝗虫灾害,有些灾民甚至在受灾田地的旁边焚香膜拜设祭却不敢下手捕杀蝗虫。姚崇奏请派遣御史督促各州县捕杀并掩埋蝗虫。议论的人认为蝗虫数量太多,无法全部铲除杀灭,唐玄宗也怀疑这种做法(能否奏效)。姚崇说:“现在崤山以东蝗虫漫山遍野,黄河南北两岸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岂可坐视蝗虫吞噬禾苗,却不动手灭蝗救灾呢?即使这样做真的没能将蝗虫全部杀灭,起码也要比养蝗虫成灾要好一些。”唐玄宗这才同意按他的意见去办。卢怀慎认为如果杀灭的蝗虫太多,恐怕会对天地阴阳的和谐之气造成妨害。姚崇说:“当年楚庄王吞吃了水蛭,他的病痊愈了;孙叔敖杀死了两头蛇,后来却做了宰相。怎么能因不忍心看到蝗虫被杀死却忍心看着百姓被饿死呢?倘若杀死蝗虫会使上天降罪,那么我姚崇请求一人承担罪罚!”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景公以晏子为相,欲霸天下。时三子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
(选自《左传纪事本末》)
晏子认为可用二桃瓦解三士并杀之,请根据语段内容推断晏子作出该判断的依据。
答:                                    
                                    
解析:由“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可知,晏子认为这三个人仅仅是依靠勇力攻伐而互相匹敌的人,所以他们都认为自己有勇力,而“二桃三士”必然有一人得不到桃子,自然就挑起矛盾。由“无长幼之礼”可知,这三人是不讲长幼的礼让的,所以面对“二桃”是不会谦让的。由“何不计功而食桃”来看,景公让这三人按照自己的功绩来确定谁可以吃桃子,而三人势必都认为自己应该吃桃子,所以会因为分桃不均而相互斗杀。
答案:①三人崇尚勇力。②三人无视长幼间的礼仪。③三人从内心不服对方。
【参考译文】
齐景公拜晏子为相,想要称霸天下。当时有三个人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侍奉齐景公,凭勇力打虎出名。晏子从三人面前经过时小步快走向前,这三个人却不起身答礼。晏子进宫见景公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他们对上应该懂得君臣大义,对下应该懂得长官和下属之间的纲纪;对内可以制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国君得到他们功业的好处,下面的人佩服他们的勇武,所以才提高他们的职位,增加他们的俸禄。现在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这些人却成了危害国家的人物,不如除掉他们。”齐景公说:“这三个人,攻击他们恐怕没人能做到,刺杀他们恐怕也刺杀不中。”晏子说:“这些都是仅仅依靠勇力攻伐而互相匹敌的人,不讲长幼的礼让。”于是请齐景公派人赠送给他们两个桃子却故意少送一个,说:“你们三位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功绩来确定谁可以吃桃子呢?”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根据文段内容,说说文中“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这句话对你的启示。
答:                                    
                                    
答案:①要时常反省自己,检讨自己的过错和不足;②要以人为镜,取人之所长;③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闻过必改。
【参考译文】
唐太宗神采奕奕,英伟刚毅,大臣们觐见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这种情况,每次有人奏事,总是尽量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你们应以此为戒,政事如有过失,一定要无所保留地畅所欲言。”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刁)先生讳包,字蒙吉,晚号用六居士,直隶祁州人。父克俊,乐道好施与,学者称贞惠先生。先生生而颖异,敦尚质行。年二十有五,举明天启丁卯乡试,以古文鸣于京辅。既再上春官,不第。遂弃举子业,力以斯文为己任。于城隅辟地为斋,曰潜室,亭曰肥遁。日闭户读书其中,无间寒暑。学者宗焉,执经之屦满户外。
甲申国变①,设庄烈愍皇帝②主③于所居之顺积楼,服斩衰,朝夕哭临如礼。伪命④敦趣,先生以死拒,几及于难,会贼败得解。入国朝,遂不仕。日取四书、五经及宋元以来诸儒书,反复寻究,积二十年不倦。尝谓君子守身之道三,曰言语不苟,曰取与不苟,曰出处不苟。尤笃好梁谿高忠宪之书,曰:“不读此,几虚过一生。”遂置主奉之,如事贞惠礼。
(选自《国朝先正事略·刁蒙吉先生事略》)
【注】 ①甲申国变: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②庄烈愍皇帝:清廷给崇祯帝追加的谥号。③主:旧时为死人立的牌位。④伪命:僭伪政权的命令。这里指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的命令。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刁蒙吉是如何践行“出处不苟”的君子守身之道的。
答:                                    
                                    
解析:首先理解“出处不苟”的含义。“出处不苟”即出仕退隐不随便。刁蒙吉两次科举不顺,便“弃举子业,力以斯文为己任”“日闭户读书”;大顺政权时期坚决不出仕;到了清朝也“不仕”。由此可见他的“出处不苟”。
答案:①两次落第后放弃科举,致力于文,每日闭门读书;②明朝灭亡后,大顺政权胁迫他做官,他以死抗拒;③到了清朝依然不做官。
【参考译文】
(刁)先生名包,字蒙吉,晚年别号用六居士,是直隶祁州人。父亲(刁)克俊,喜好圣贤之道,喜欢拿财物周济他人,学者称他为“贞惠先生”。先生幼时聪明非凡,推崇质朴的品行。二十五岁时,参加明朝天启丁卯年间的乡试,凭借古文在京城及其附近闻名。(先生)曾经两次参加礼部考试,没有考中。于是放弃参加科举考试,致力于文学,把文学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城里偏僻的一角,整修土地建造屋舍,命名为“潜室”,(建造的)亭子叫“肥遁”。每天在这里关着门读书,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那些求学的人尊崇他,手持经书向他求教的人站满门外。
甲申年,国家出现变故,(刁包)在他所住的顺积楼上设置了庄烈愍皇帝(崇祯帝)的牌位,穿着礼节最重的丧服,按照礼节每天早晚面对着牌位痛哭。大顺政权下令催促(先生做官),先生以死抗拒,差点蒙难,适逢李自成的军队溃败得以解脱。进入清王朝,(先生)就不再做官。每天取“四书五经”以及宋元以来各位儒家大师的著作,反复查考研究,连续二十年不知倦怠。(他)曾经说君子守身之道有三点,即言辞用语不随便,拿取施与不随便,出仕退隐不随便。尤其喜好梁谿高攀龙的著作,(他)说:“不读高攀龙的书,几乎就虚度一生。”于是设置牌位供奉他,就像侍奉贞惠先生的礼节一样。
二、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孙卿曰:“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分别以明之,欢欣愤满以送之。”鬼谷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难矣。说之不行,言之不从者,其辩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此之谓善说。”夫辞者,人之所以通也。昔子产修其辞而赵武致其敬,王孙满明其言而楚庄以惭,苏秦行其说而六国以安,蒯通陈其说而身得以全。
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而说不可不善。
(选自《说苑·善说》,有删改)
材料二:
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故文王说纣而纣囚之,比干剖心,孙子膑脚于魏,吴起收泣于岸门,公孙痤言国器反为悖,公孙鞅奔秦,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此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暗惑之主而死。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选自《韩非子·难言》)
材料三:
庄辛谏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从新安君与寿陵君,同轩淫衍侈靡,而忘国政,郢其危矣。”王曰:“先生老惽欤?妄为楚国妖欤?”庄辛对曰:“臣非敢为楚妖,诚见之也。君王卒近此四子者,则楚必亡矣!辛请留于赵以观之。”于是不出十月,王果亡巫山、江汉、鄢、郢之地。
(选自《新序·卷第二》)
6.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字母标记出来。
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答:                                    
答案:CEG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矫,矫正、纠正,与《归去来兮辞》“时矫首而遐观”中的“矫”意思不同。
B.而,表承接关系,与《〈论语〉十二章》“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意义不同。
C.听,听见、听清,与《陈情表》“听臣微志”中的“听”意思不同。
D.诚,确实,与《齐桓晋文之事》“挟太山以超北海……是诚不能也”中的“诚”意思相同。
解析:文中的“听”是“听从,接受”之意,“听臣微志”中的“听”也是“听从、接受”之意,二者意思相同。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孙卿所说的“齐庄”“端诚”“坚强”强调说者的态度,“譬称”“分别”“欢欣愤满”强调言谈的技巧。
B.材料二通过概述诸多历史人物向君主进言的遭遇,来阐明“愚者难说”“君子难言”之理。
C.庄辛劝楚襄王警惕州侯、夏侯等四人,这四人一起淫乱奢靡不理政事,会败亡政权导致灭国。
D.邹忌讽劝齐威王成功,从言说者方面来看,可称道处之一在于进言时讲究“譬称以谕之”。
解析:“这四人一起淫乱奢靡不理政事,会败亡政权导致灭国”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可知,庄辛提醒楚襄王不要和州侯等四人一起淫乱,楚襄王的不理国政会亡国,并非这四人的行为会亡国。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
译文:                                    
                                    
(2)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译文:                                    
                                    
解析:(1)“所以”,用来……;“重身”,推重自身;“……者,……也”,判断句。(2)“忤于耳”,逆耳、听不进;“愿”,希望;“熟”,仔细、详细。
答案:(1)言语辞令,就是用来尊崇君主,推重自身,安定国家,保全性命的(手段)。
(2)况且恳切合理的意见逆耳而不顺心,如果不是圣贤之君是听不进去的,希望大王您对此详察。
10.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庄辛劝谏不成功的原因。
答:                                    
                                    
答案:①楚襄王昏聩霸道,不接受逆耳忠言;②庄辛劝谏不讲技巧,难以达到预期;③庄辛劝谏未能坚持,遇责难就放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孙卿(荀子)说:“那言谈游说的方法,要恭敬严肃地确立观点,正直诚实地对待它,坚定顽强地把握它,用比喻引证来宣示它,用分析辨别来阐明它,用或欢快或愤懑的语气来表达它。”鬼谷子说:“人在犯错误的时候要纠正他,是很难的。劝说行不通,论理不被听从,那是你辩论的道理不清楚;道理已经辩明却仍行不通,那是因为你没有牢固地坚持;已经牢固地坚持却还是行不通,那是因为你没有切合他心中的喜好。辩明道理,说理清楚,坚持它,加固它,又能切合那人的喜好,你的言辞就能进入对方的心中。像这样还游说不成功的,天下未曾听说过。这样的游说就叫善说。”言辞,是人们用来沟通的。从前郑国子产修饰自己的言辞,就使赵武对他表示恭敬;王孙满阐明道理,就使楚庄王感到惭愧;苏秦推行他的合纵主张,六国因此安宁;蒯通陈述了他的理由,从而使性命得以保全。
言语辞令,就是用来尊崇君主,推重自身,安定国家,保全性命的(手段)。所以言语辞令不能不修饰,而说辞不能不美好。
材料二:
伍子胥善于谋划而吴国却杀了他,孔子善于游说而宋国匡人却围攻了他,管仲确实贤能而鲁国却囚禁了他。难道是伍子胥、孔子、管仲这三位大夫不贤明吗?而是吴国、宋国和鲁国这三个国家的君主不明智。上古时代的商汤,是最圣明的君主;伊尹,是最明智的大臣。最明智的大臣向最圣明的君主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尚且说了很多次而不被接受,伊尹亲自拿着炊具去为商汤做厨师,亲近熟悉后,商汤才知道伊尹贤能而任用他。所以说:以最明智的大臣去向最圣明的君主进言,不一定一到场就被接受,伊尹向商汤进言就是这样;明智的大臣向愚昧的君主进言一定不会被接受,周文王向纣王进言就是这样。所以周文王向纣王进言而纣王却将他囚禁起来,比干进言被纣王剖了心,孙膑在魏国进言被挖掉了膝盖骨,吴起被召回时在岸门抹眼泪,公孙痤(向魏惠王)推荐杰出人才商鞅反被认为是说胡话,商鞅只好投奔秦国,西门豹不与人争斗却死在别人手中。这几位士人,都是当时社会的仁厚贤德忠诚有本领的人,不幸遇上了荒谬愚昧的君主而死。那么即使是贤能明智之士也不能逃避死亡、躲开受刑与凌辱,这是为什么呢?是愚昧的君主难以劝谏,所以明智的君子难以进言。况且恳切合理的意见逆耳而不顺心,如果不是圣贤之君是听不进去的,希望大王您对此详察。
材料三:
庄辛劝谏楚襄王说:“君王您的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后面跟着新安君和寿陵君,和他们同乘一车,行为放荡,奢侈浪费,忘记处理国家的政事,郢都大约危险了。”楚襄王说:“先生老糊涂了吗?是在胡说楚国的不祥吗?”庄辛回答:“我不敢说楚国的不祥,是真的看到了。君主始终亲近这四个人的话,那么楚国一定会灭亡!我请求您允许我留在赵国观察形势。”于是不到十个月,楚襄王果然失去了巫山、江汉、鄢、郢等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