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任务四鉴赏诗歌的语言课件(共58张PPT)+学案(教师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任务四鉴赏诗歌的语言课件(共58张PPT)+学案(教师用)

资源简介

(共58张PPT)
复习任务四 鉴赏诗歌的语言
任务点一
01
任务点一 鉴赏炼字型(含诗眼)
1.请赏析白居易《琵琶行》“犹抱琵琶半遮面”中“半”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半”字写出了琵琶女在“千呼万唤”形势下一方面盛情难却,另一方面又有几分羞涩、戒备的心态,非常传神。
2.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又”字表示多次,承接“何时了”,词人怕见春花秋月偏东风又吹,写出了内心的无奈与痛苦。
规律总结:赏析诗歌关键字词,需要先解读字词的本义,理解其语境义,然后回答这个字词对环境刻画、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解题提示] (1)“软”字传达出一种舒适、宁静的情感。在春风的吹拂下,柳枝随风摇曳,这种柔软的感觉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宁静和舒适。“低”字则传达出一种深沉、悠远的情感。夕阳的余晖映照在曲槛上,光影交错,形成了一种沉静而深远的画面,这种画面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和美好。(2)这两个字共同营造了一种淡泊、宁静、超然的意境。春风、柳枝、斜风、软风、曲槛、花光、夕照、低照等元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美丽而和谐的画面。这种画面不仅展示了自然之美,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赞美之情及诗人与好友的泛舟之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软”字有柔软之意,写出早春时节微风轻抚下,纤细如线的柳条婆娑摇曳的动态之美,形象生动。②“低”字写夕阳照射下曲槛花光低垂暗淡的状态,化静为动,贴切传神。③这两个字突出了虹桥景色的宁静和优美,表现了诗人对这春日美景的喜爱之情和与朋友泛舟交游之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本诗中,“望”字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题提示] 从题干的“统领全篇”可知,“望”字是诗眼。题目要求“结合全诗”分析“望”字是如何统领全篇的。
(1)点出诗眼,并释义。“望”是诗眼,即看到之意。
(2)围绕诗眼,梳理内容。首联写眺望的远景,海天茫茫、山川绵延,景象壮阔高远。颔联写俯瞰的近景,万家灯火,星河闪烁。颈联选取所见到的画面——风吹古木,月照平沙,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尾联则是望后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3)分析诗眼的作用。“望”字统领全篇,整首诗均围绕“望”字展开,由远而近,由概括到具体,营造了气势雄伟开阔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首联中诗人从远眺起笔,登上江楼向东远望,天海一片苍茫。②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③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景色由远而近,均围绕“望”字展开,气势雄伟,意境开阔。④尾联是江楼眺望之后,自然表达出向友人发出邀请之意,照应题目中“招客”二字。⑤“望”字是本诗诗眼。整首诗均围绕“望”字展开,由远而近,由概括到具体,营造了气势雄伟开阔的意境。
一、鉴赏诗歌炼字题
1.答题技法
(1)套用法。试题中常见的“炼字”有两种。一是动词。动词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可使诗歌的意象化静为动,更加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二是作为修饰语的形容词、虚词等。巧用形容词、虚词可化抽象为具体,疏通文气,使诗歌生动形象。赏析炼字可根据字词词性直接套用其表达效果。
(2)删换法。先整体把握诗歌中某一句的内容,然后再把该句中的关键字删去或换成另外一个字,分析其内容及表达效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就体现了该字的关键之处,也是赏析时答题的要点。
(3)倒推法。一种情况是先看命题者所给出的提示,如:“全诗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作者在某联中用了某字,这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时,一般要说该字用得好,而“好处”中的一点就是“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另一种情况就是根据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或说明的道理,根据某字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行倒推分析。
2.答题步骤
3.答题模板
简要概括为:某字在这首诗(词)中的意思是 ××,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二、赏析诗眼题答题技法
1.确定诗眼的“五角度”
①内容上,指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作者情感)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义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②修辞上,这类字(词)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③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④结构上,指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⑤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五个字。
2.解答诗眼题三步骤
3.答题模板
简要概括为:诗眼是某字。某字在句中的含义是××,该字突出了××的意象特点,构成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情感。
任务点二
02
任务点二 鉴赏炼句型
炼句
形态 诗句多呈现倒装、省略、互文、对仗等外部形态
炼句
内涵 着眼于
表达
技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使用拟人手法,凸显了诗人的感时恨别之痛
着眼于
声韵 讲究平仄,善用叠词,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中的“漠漠”“阴阴”,既使描摹的景物有姿态飞扬之感,又有音调抑扬、气韵流畅之效果
炼句
位置 起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承 “承”指承接,有总承,有分承;有明接,有暗接。“承”的作用是顺势而为,承接“起”句,蓄势铺垫,伏笔照应
炼句
位置 转 “转”多指律诗颈联、绝句中第三句以及词曲中的“过片” ①表现诗歌结构上的跌宕,给人以“陡然一惊”之感
②体现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
合 “合”指诗歌的收束句 ①章法浑圆,呼应句首
②卒章显志,感发意志
赏析下列句子的妙处。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开头三句运用七组叠字,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②富有韵律,增加音乐美,声情并茂;③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心中的清愁哀怨,奠定了全词哀伤愁苦的基调。
(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于开篇,交代时间、地点,点明季节特征,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规律总结:赏析诗歌语句的妙处,需要首先理解诗句内容(时间、地点、事件、气氛、形象等),然后联系运用的技巧(修辞、描写等),再赏析对表情达意的效果。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临 江 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解题提示] 首先,需要就结尾两句词进行内容分析。结尾两句写景极富画面感:“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既有柳垂江面的画轴长卷全景,又有梅花凋落的细腻特写。柳、梅为春日常见意象,词人这里的描写点染结合,出人意表。
其次,需要着眼全篇分析。整首词从题材上看是送别词,结尾两句承接“东溪春近好同归”,并非实写,而是词人想象中的虚景。词人希望与友人共赏春光同归,所以尾句中所表现的愉悦不单来自优美风光,更来自能够与知己友人共处同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柳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实写,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
1.赏析精彩语句“四方法”
明确句
子意思 注意先明确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分析句
子的语
言特点 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
分析句
子的表
达技巧 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要明确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注意句
子的位置 句子在诗歌中所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①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②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③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2.赏析精彩语句“三步骤”
任务点三
03
任务点三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指诗(词)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词)人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词)人的艺术特色。诗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词)人、同一诗(词)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需要注意的是,给某些诗(词)人冠以“婉约派”或“豪放派”的头衔,只是说明这位诗(词)人的作品整体上呈现某种风格,并非这位诗(词)人的全部作品都是这一种风格。
一、理解语言特色的内涵

特 色 阐 释 对接教材
平淡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语言力求朴素,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这两句诗表面看来平淡,却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特 色 阐 释 对接教材
绚丽 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这几句用富丽的辞藻,由外到内,先分后总,层次清晰地描绘出杭州物阜民康的风貌
特 色 阐 释 对接教材
直率 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将情感直接宣泄而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反映了诗人对权贵阶层的不满和控诉
特 色 阐 释 对接教材
委婉 不是直接叙述或抒情,而是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人没有直接写出对家人的思念,而是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特 色 阐 释 对接教材
清新 语言新颖,多为山水田园诗人所作,诗歌大多清新脱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诗人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傍晚时分的旖旎风光,语言清新自然
特 色 阐 释 对接教材
明快 语言或直接,或明朗,或爽快,或泼辣,往往斩钉截铁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穿”“便”“下”“向”等词表现了快捷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使诗人喜不自禁的心情跃然纸上
特 色 阐 释 对接教材
自然 语言不留雕琢的痕迹,率真朴素,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写出了诗人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特 色 阐 释 对接教材
清幽 意境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语言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前两句写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写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特 色 阐 释 对接教材
雄奇 气势雄伟,立意奇特。此风格的诗歌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宏阔远的意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特 色 阐 释 对接教材
豪放 视野广阔,气势恢宏。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显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词人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特 色 阐 释 对接教材
凝练 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流畅、圆润、洒脱、意蕴无穷的境界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语言凝练
特 色 阐 释 对接教材
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并配之严格的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使所描绘的生活画面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 杜甫《登高》四联八句统统对仗,顿挫铿锵,回环曲折,显示出一唱三叹的情韵之美。这首诗将诗人的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忧国之情融于悲凉秋景之中,具有沉郁顿挫的特点
二、不同题材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
题 材 语言风格 题 材 语言风格
田园诗 恬淡宁谧 羁旅诗 沉郁悲慨
山水诗 清新优美 边塞诗 悲凉慷慨
讽喻诗 沉郁激愤 闺怨诗 婉约凄切
咏史诗 雄浑壮阔 宫廷诗 缠绵婉转
三、常见诗(词)人作品的语言风格
诗(词)人 语言风格 诗(词)人 语言风格
陈子昂 古朴雄浑 李商隐 委婉含蓄
王勃 雄放刚健 温庭筠 精巧艳丽
张若虚 清丽自然 李煜 凄婉柔丽
孟浩然 闲静淡远 韦庄 清丽疏淡
诗(词)人 语言风格 诗(词)人 语言风格
王之涣 清朗雄健 晏殊 闲雅婉丽
王昌龄 自然雄浑 梅尧臣 朴素平淡
王维 闲适恬淡 欧阳修 清新舒畅
李白 清新飘逸 秦观 清丽典雅
高适 雄厚浑朴 柳永 伤感缠绵
岑参 雄奇瑰丽 苏轼 豪放旷达
诗(词)人 语言风格 诗(词)人 语言风格
杜甫 沉郁顿挫 王安石 雄健高峻
白居易 通俗明快 黄庭坚 瘦硬新奇
韩愈 古朴奇险 周邦彦 富丽精工
刘禹锡 清新豪丽 李清照 凄婉清丽
柳宗元 明净幽峭 陆游 慷慨悲凉
李贺 奇丽诡诞 辛弃疾 沉郁豪放
杜牧 俊爽明快 姜夔 峭拔雅丽
请判断下列诗句的语言风格。
诗 句 语言风格
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②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平淡质朴
华美绚丽
诗 句 语言风格
③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雄奇豪放
沉郁顿挫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解题提示] (1)由“来吾告汝”“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跳鳅舞”可见,本词并未表现出辛词一贯的沉郁豪迈,而是体现出清新明快的词风。(2)结合词句内容分析:本词开篇就写到“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鸶边同它谈话,并且谈话中称鹭鸶为“汝”“君”,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捕食,语言明快。本词还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来”“鱼儿”“剩有”等。(3)语言达到的效果:对话式的描写,营造了轻松亲切的氛围;口语的运用,使语言更清新自然,表达更加直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词语言清新明快,如称鹭鸶为“汝”“君”,使用对话口吻,营造了轻松亲切的氛围;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如“来”“鱼儿”“剩有”等口语的运用,使表达更加直白,通俗易懂。
1.语言风格的判断角度
关注
题材 题材不同的诗歌,其语言风格往往不同
分析
意象 分析诗歌中最能体现语言风格的意象。如运用“菊花”“飞鸟”等意象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句,其语言风格一般为清新自然
赏析
词语 分析诗歌的用词,如辞藻华丽、色彩鲜明的诗(词)句一般绚丽飘逸;直接陈述、不加修饰语的诗(词)句一般平实质朴
揣摩
情感 诗歌的情感体现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如抒发悲愤之情的诗(词)句,其语言风格一般为沉郁顿挫
知人
论世 不同诗人的思想精神、个性气质浸透于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之中,形成诗歌风格的不同特点
2.赏析语言风格“三步骤”
注意:有些题目的题干明确了语言风格特色,就可以省略“第一步”;有些题目只要求阐释语言风格,也可以省略“第三步”。复习任务四 鉴赏诗歌的语言
任务点一 鉴赏炼字型(含诗眼)
INCLUDEPICTURE "链接教材csJ.TIF"
炼字类别 表达作用 对接教材
动词 化静为动,化凡为美,有动态感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形容词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副词 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境中衰鬓已先斑。”
续上表
炼字类别 表达作用 对接教材
数量词 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颜色词 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请赏析白居易《琵琶行》“犹抱琵琶半遮面”中“半”字的妙处。
答:                                    
                                    
答案:“半”字写出了琵琶女在“千呼万唤”形势下一方面盛情难却,另一方面又有几分羞涩、戒备的心态,非常传神。
2.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有何作用?
答:                                    
                                    
答案:“又”字表示多次,承接“何时了”,词人怕见春花秋月偏东风又吹,写出了内心的无奈与痛苦。
规律总结:赏析诗歌关键字词,需要先解读字词的本义,理解其语境义,然后回答这个字词对环境刻画、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1.(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
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 INCLUDEPICTURE "晏K.TIF" 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舫倩分题④。
【注】 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请赏析本诗颈联“软”和“低”的艺术效果。
[解题提示] (1)“软”字传达出一种舒适、宁静的情感。在春风的吹拂下,柳枝随风摇曳,这种柔软的感觉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宁静和舒适。“低”字则传达出一种深沉、悠远的情感。夕阳的余晖映照在曲槛上,光影交错,形成了一种沉静而深远的画面,这种画面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和美好。(2)这两个字共同营造了一种淡泊、宁静、超然的意境。春风、柳枝、斜风、软风、曲槛、花光、夕照、低照等元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美丽而和谐的画面。这种画面不仅展示了自然之美,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赞美之情及诗人与好友的泛舟之乐。
答:                                    
                                    
答案:①“软”字有柔软之意,写出早春时节微风轻抚下,纤细如线的柳条婆娑摇曳的动态之美,形象生动。②“低”字写夕阳照射下曲槛花光低垂暗淡的状态,化静为动,贴切传神。③这两个字突出了虹桥景色的宁静和优美,表现了诗人对这春日美景的喜爱之情和与朋友泛舟交游之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本诗中,“望”字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题提示] 从题干的“统领全篇”可知,“望”字是诗眼。题目要求“结合全诗”分析“望”字是如何统领全篇的。
(1)点出诗眼,并释义。“望”是诗眼,即看到之意。
(2)围绕诗眼,梳理内容。首联写眺望的远景,海天茫茫、山川绵延,景象壮阔高远。颔联写俯瞰的近景,万家灯火,星河闪烁。颈联选取所见到的画面——风吹古木,月照平沙,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尾联则是望后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3)分析诗眼的作用。“望”字统领全篇,整首诗均围绕“望”字展开,由远而近,由概括到具体,营造了气势雄伟开阔的意境。
答:                                    
                                    
答案:①首联中诗人从远眺起笔,登上江楼向东远望,天海一片苍茫。②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③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景色由远而近,均围绕“望”字展开,气势雄伟,意境开阔。④尾联是江楼眺望之后,自然表达出向友人发出邀请之意,照应题目中“招客”二字。⑤“望”字是本诗诗眼。整首诗均围绕“望”字展开,由远而近,由概括到具体,营造了气势雄伟开阔的意境。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一、鉴赏诗歌炼字题
1.答题技法
(1)套用法。试题中常见的“炼字”有两种。一是动词。动词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可使诗歌的意象化静为动,更加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二是作为修饰语的形容词、虚词等。巧用形容词、虚词可化抽象为具体,疏通文气,使诗歌生动形象。赏析炼字可根据字词词性直接套用其表达效果。
(2)删换法。先整体把握诗歌中某一句的内容,然后再把该句中的关键字删去或换成另外一个字,分析其内容及表达效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就体现了该字的关键之处,也是赏析时答题的要点。
(3)倒推法。一种情况是先看命题者所给出的提示,如:“全诗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作者在某联中用了某字,这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时,一般要说该字用得好,而“好处”中的一点就是“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另一种情况就是根据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或说明的道理,根据某字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行倒推分析。
2.答题步骤
3.答题模板
简要概括为:某字在这首诗(词)中的意思是 ××,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二、赏析诗眼题答题技法
1.确定诗眼的“五角度”
①内容上,指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作者情感)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义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②修辞上,这类字(词)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③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④结构上,指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⑤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五个字。
2.解答诗眼题三步骤
3.答题模板
简要概括为:诗眼是某字。某字在句中的含义是××,该字突出了××的意象特点,构成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情感。
任务点二 鉴赏炼句型[学生用书P228]
INCLUDEPICTURE "链接教材csJ.TIF"
炼句形态 诗句多呈现倒装、省略、互文、对仗等外部形态
炼句内涵 着眼于表达技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使用拟人手法,凸显了诗人的感时恨别之痛
着眼于声韵 讲究平仄,善用叠词,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中的“漠漠”“阴阴”,既使描摹的景物有姿态飞扬之感,又有音调抑扬、气韵流畅之效果
炼句位置 起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承 “承”指承接,有总承,有分承;有明接,有暗接。“承”的作用是顺势而为,承接“起”句,蓄势铺垫,伏笔照应
转 “转”多指律诗颈联、绝句中第三句以及词曲中的“过片” ①表现诗歌结构上的跌宕,给人以“陡然一惊”之感
②体现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
合 “合”指诗歌的收束句 ①章法浑圆,呼应句首
②卒章显志,感发意志
赏析下列句子的妙处。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答:                                    
                                    
(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答:                                    
                                    
答案:(1)①开头三句运用七组叠字,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②富有韵律,增加音乐美,声情并茂;③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心中的清愁哀怨,奠定了全词哀伤愁苦的基调。
(2)用于开篇,交代时间、地点,点明季节特征,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规律总结:赏析诗歌语句的妙处,需要首先理解诗句内容(时间、地点、事件、气氛、形象等),然后联系运用的技巧(修辞、描写等),再赏析对表情达意的效果。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临 江 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解题提示] 首先,需要就结尾两句词进行内容分析。结尾两句写景极富画面感:“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既有柳垂江面的画轴长卷全景,又有梅花凋落的细腻特写。柳、梅为春日常见意象,词人这里的描写点染结合,出人意表。
其次,需要着眼全篇分析。整首词从题材上看是送别词,结尾两句承接“东溪春近好同归”,并非实写,而是词人想象中的虚景。词人希望与友人共赏春光同归,所以尾句中所表现的愉悦不单来自优美风光,更来自能够与知己友人共处同游。
答:                                    
                                    
答案: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柳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实写,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1.赏析精彩语句“四方法”
明确句子意思 注意先明确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分析句子的语言特点 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
续上表
分析句子的表达技巧 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要明确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注意句子的位置 句子在诗歌中所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①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②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③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2.赏析精彩语句“三步骤”
任务点三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学生用书P229]
语言风格指诗(词)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词)人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词)人的艺术特色。诗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词)人、同一诗(词)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需要注意的是,给某些诗(词)人冠以“婉约派”或“豪放派”的头衔,只是说明这位诗(词)人的作品整体上呈现某种风格,并非这位诗(词)人的全部作品都是这一种风格。
INCLUDEPICTURE "链接教材csJ.TIF"
一、理解语言特色的内涵
特 色 阐 释 对接教材
平淡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语言力求朴素,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这两句诗表面看来平淡,却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绚丽 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这几句用富丽的辞藻,由外到内,先分后总,层次清晰地描绘出杭州物阜民康的风貌
直率 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将情感直接宣泄而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反映了诗人对权贵阶层的不满和控诉
委婉 不是直接叙述或抒情,而是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人没有直接写出对家人的思念,而是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清新 语言新颖,多为山水田园诗人所作,诗歌大多清新脱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诗人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傍晚时分的旖旎风光,语言清新自然
明快 语言或直接,或明朗,或爽快,或泼辣,往往斩钉截铁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穿”“便”“下”“向”等词表现了快捷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使诗人喜不自禁的心情跃然纸上
续上表
特 色 阐 释 对接教材
自然 语言不留雕琢的痕迹,率真朴素,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写出了诗人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清幽 意境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语言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前两句写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写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雄奇 气势雄伟,立意奇特。此风格的诗歌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宏阔远的意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豪放 视野广阔,气势恢宏。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显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词人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凝练 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流畅、圆润、洒脱、意蕴无穷的境界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语言凝练
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并配之严格的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使所描绘的生活画面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 杜甫《登高》四联八句统统对仗,顿挫铿锵,回环曲折,显示出一唱三叹的情韵之美。这首诗将诗人的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忧国之情融于悲凉秋景之中,具有沉郁顿挫的特点
二、不同题材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
题 材 语言风格 题 材 语言风格
田园诗 恬淡宁谧 羁旅诗 沉郁悲慨
山水诗 清新优美 边塞诗 悲凉慷慨
讽喻诗 沉郁激愤 闺怨诗 婉约凄切
咏史诗 雄浑壮阔 宫廷诗 缠绵婉转
三、常见诗(词)人作品的语言风格
诗(词)人 语言风格 诗(词)人 语言风格
陈子昂 古朴雄浑 李商隐 委婉含蓄
王勃 雄放刚健 温庭筠 精巧艳丽
张若虚 清丽自然 李煜 凄婉柔丽
孟浩然 闲静淡远 韦庄 清丽疏淡
续上表
诗(词)人 语言风格 诗(词)人 语言风格
王之涣 清朗雄健 晏殊 闲雅婉丽
王昌龄 自然雄浑 梅尧臣 朴素平淡
王维 闲适恬淡 欧阳修 清新舒畅
李白 清新飘逸 秦观 清丽典雅
高适 雄厚浑朴 柳永 伤感缠绵
岑参 雄奇瑰丽 苏轼 豪放旷达
杜甫 沉郁顿挫 王安石 雄健高峻
白居易 通俗明快 黄庭坚 瘦硬新奇
韩愈 古朴奇险 周邦彦 富丽精工
刘禹锡 清新豪丽 李清照 凄婉清丽
柳宗元 明净幽峭 陆游 慷慨悲凉
李贺 奇丽诡诞 辛弃疾 沉郁豪放
杜牧 俊爽明快 姜夔 峭拔雅丽
  请判断下列诗句的语言风格。
诗 句 语言风格
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②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③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答案:①平淡质朴 ②华美绚丽 ③雄奇豪放 ④沉郁顿挫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解题提示] (1)由“来吾告汝”“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跳鳅舞”可见,本词并未表现出辛词一贯的沉郁豪迈,而是体现出清新明快的词风。(2)结合词句内容分析:本词开篇就写到“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鸶边同它谈话,并且谈话中称鹭鸶为“汝”“君”,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捕食,语言明快。本词还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来”“鱼儿”“剩有”等。(3)语言达到的效果:对话式的描写,营造了轻松亲切的氛围;口语的运用,使语言更清新自然,表达更加直白。
答:                                    
                                    
                                    
答案:本词语言清新明快,如称鹭鸶为“汝”“君”,使用对话口吻,营造了轻松亲切的氛围;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如“来”“鱼儿”“剩有”等口语的运用,使表达更加直白,通俗易懂。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1.语言风格的判断角度
关注题材 题材不同的诗歌,其语言风格往往不同
分析意象 分析诗歌中最能体现语言风格的意象。如运用“菊花”“飞鸟”等意象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句,其语言风格一般为清新自然
赏析词语 分析诗歌的用词,如辞藻华丽、色彩鲜明的诗(词)句一般绚丽飘逸;直接陈述、不加修饰语的诗(词)句一般平实质朴
揣摩情感 诗歌的情感体现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如抒发悲愤之情的诗(词)句,其语言风格一般为沉郁顿挫
知人论世 不同诗人的思想精神、个性气质浸透于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之中,形成诗歌风格的不同特点
2.赏析语言风格“三步骤”
注意:有些题目的题干明确了语言风格特色,就可以省略“第一步”;有些题目只要求阐释语言风格,也可以省略“第三步”。
课时跟踪练
[学生用书P96(单独成册)]
(45分钟)
一、对点练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踏莎行·春尽作
沈传桂
细绿迷鸦,疏红醉蝶,一腔愁倩啼莺说。东风吹泪过江城,黄昏细雨孤灯灭。
中酒①心情,嫩寒时节,踏青人又销魂别。碧烟如梦不开门,门前千点梨花雪。
【注】 ①中酒:酒醉后身体不适。
“细绿迷鸦,疏红醉蝶”两句中,“细绿”“疏红”二词对春景的描写十分精彩,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绿”“红”是色彩词,运用了借代手法,代指“叶”和“花”,与“细”“疏”共同表现出叶和花的特点,描绘出暮春之景,表达了词人的伤春之情。
答案:①“绿”“红”点明了叶和花的色彩,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绿”代叶,以“红”代花,含蓄而形象;“细”“疏”分别描写叶和花的形态,“细”字描绘出枝叶的单薄,“疏”字则凸显了花朵的稀疏。②“细绿”“疏红”照应题目的“春尽”一词,表现了春光将逝的景象,唤起词人因春光将逝而产生的伤感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②。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谿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攒:积聚。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二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二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崖石人格化,两岸崖石耸峙相错,犹如两兽争斗,写出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态。“攒”字写山峰相连,好像攒集在一起,表现出山峰的密集、重叠。
答案:①“斗”字将崖石人格化,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相错、犹如两兽争斗的画面,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群峰相连、层次难辨、仿佛聚在一起的画面,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 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闲”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首先要明确“闲”字是该诗的诗眼。然后分析该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闲”字具体表现为“闲人”“闲景”“闲心”。最后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在内容上,写出了诗人的悠闲和优美的闲境;在结构上,该字统领全篇。
答案:“闲”字是这首诗的诗眼。首联“端居不出户”体现出“闲人”;颔联描写鸟儿在晚霞中飞去,人们离开之后,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体现出“闲景”;尾联中,诗人表示会经常乘着月色前来造访,体现出“闲心”。全诗围绕“闲”字点出了“闲人”“闲景”“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①
王 维
隔河见桑柘,蔼蔼黎阳川。
望望行渐远,孤峰没云烟。
故人不可见,河水复悠然。
赖有政声远,时闻行路传。
【注】 ①公元726年夏,王维前往长安途经黎阳,为黎阳所吸引而生退隐之意,于是定居于此。公元729年秋,王维因赴长安与丁三在黎阳渡口话别,王维乘船渡河到达滑州,遂作此诗。
本诗的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                                    
                                    
解析:一是运用叠词“望望”来形容“行渐远”时频频回头张望的神态,表现了诗人的不舍之情。二是描绘了黎阳那座孤峰随着诗人渐行渐远而逐渐消失在云烟之中的画面,用“孤”字暗示了诗人离别时的无限惆怅和对友人的牵挂,借景抒情,表情达意含蓄委婉、意蕴深长,另外“行渐远”“没云烟”写人和孤峰的情态,平白如话,情真意切。
答案:①用叠词“望望”,写出了诗人越行越远,不断回望的神态。②借景抒情,诗人离去,连山峰都显孤独,更何况友人丁三。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不忍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写出了不知何日能与老友再见的怅惘之情。③语言虽平白如话却情真意切。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答:                                    
                                    
答案:①清新质朴,不事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②写景状物生动传神,富有生活情味。③全诗前后啮合,两两相对,照应紧凑。
二、综合练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霁后望山中春雪
王禹偁
谁种离离碎玉苗,晓楼吟望兴偏饶。
白云作伴宜长在,红日无情已半销。
聚映早霞明野寺,散随春水过溪桥。
世间安得王摩诘,醉展霜缣把笔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雪霁后,诗人登楼观景,饶有兴趣,山上的散雪化作碎玉苗,比喻新颖,轻巧可爱。
B.颔联中白云红日色彩辉映,情感对照,诗人寄情白云,希望它能长伴,却对红日无情。
C.雪在诗人眼中成为故友,随朝霞在明野寺相聚,又化作春水默默陪伴度过山中溪桥。
D.尾联忆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霁后春雪也应会在他的诗中活泼生动。
解析:“却对红日无情”错误,颔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红日拟作无情之人,它将春雪消融一半,诗人在此对红日有淡淡的埋怨之意。
(2)王禹偁是北宋“白体诗”的代表诗人,追求诗歌清新平易的风格,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                                    
                                    
答案:①语言平易通俗。首联以问句而起,“谁种离离碎玉苗”,尾联以“世间安得王摩诘”作结,浅显明白,接近口语。②巧用拟人,笔下景物生动鲜活。颔联中赋予白云和红日以人的情态,希望白云作伴,嗔怨红日无情;又将春雪视为老友,可聚可散,默默陪伴。③韵律和谐,朗朗上口。颔联和颈联运用对偶的手法,对仗工整。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①,况是蔡家亲②。
【注】 ①分:情分。②蔡家亲:即表亲。卢纶与司空曙是表兄弟,都是中唐著名诗人,名列“大历十才子”之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黑夜寂静,家住在荒野之中,四周没有邻居,家境清贫,诗人真切地描绘出表弟穷苦的生活状态。
B.诗人长期离群索居,孤独落寞,对于表弟卢纶来看望自己,诗人以一“愧”字表达了无以为报的悲情。
C.诗人与卢纶在诗歌创作上志趣相投,能力相匹,而且两人是表兄弟,凸显了诗人对卢纶到来的欢喜。
D.从章法上看,此诗前两联重点写悲情,后两联重点写表弟来时的悲喜交加,全诗总的倾向是悲伤的。
解析:“诗人真切地描绘出表弟穷苦的生活状态”错误,由诗歌标题“喜外弟卢纶见宿”可知,是表弟卢纶到诗人家拜访,由此可知,首联描绘的是诗人自己穷苦的生活状态。
(2)请赏析本诗中的颜色词。
答: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首先要从诗歌中找到颜色词。如“黄”“白”。然后结合这些颜色词修饰的对象分析表达的效果。“黄”修饰“叶”,“白”修饰“头”。“雨中黄叶树”是说树上黄叶在雨中纷纷飘零,给人萧瑟之感,“灯下白头人”写诗人由雨中黄叶想到自己,意思是黄叶犹如灯下白发老人的命运,“白”展现了诗人的衰老之态。“黄”言“叶之即将凋零”,“白”言“人已老去”,两个颜色词凸显出诗人内心的伤感之情。
答案:本诗的颜色词有“黄”“白”。“黄”表明了季节是秋天,黄叶在夜雨的洗刷下颜色更加鲜明,而黄叶即将凋零,引起了诗人对自身的观照。“白”写出了诗人的衰老之态,与“黄”相照应,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悲伤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文山①卷后
谢 翱②
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未化,碧血③已先成。
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注】 ①文山:文天祥的号,至元二十年初,文天祥抗元被俘,就义于燕京。此诗即作于此年。②谢翱:南宋诗人。元兵南侵时,谢翱曾追随文天祥。③碧血: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写诗人听说文天祥被害后,痛不欲生,但两人已幽明隔绝,再无相见之时。
B.颔联用“死”“生”两个字组成对偶句,蕴蓄着极其深挚的感情,格外哀切动人。
C.诗人因未能随文天祥为国尽节而羞愧,故没有面目以本名示人,于是改名换姓。
D.本诗抒发了诗人了无生趣的悲叹之情,同时其血泪凝成的忠愤抑郁之气勃勃于言表。
解析:“羞愧”“没有面目以本名示人”错,宋朝已为元人所灭,诗人埋名隐姓,遁迹山林,是为了表达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决心。
(2)有人说本诗颈联“字字血泪,读之令人泣下”,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颈联的意思是:您的一颗丹心仍郁结不散,尽洒的热血却已化为碧血。“丹心”“碧血”,化用文天祥诗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意和“苌弘化碧”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文天祥忠诚报国的无限崇敬之情。同时,“丹心”尚未化去,热血已化为碧血,英雄带着未酬的壮志,含恨离开了人世。唯其丹心未化,愈觉其碧血先成的可悲可叹;唯其碧血先成,愈觉其丹心未化的可歌可泣。这联写文天祥,仍归结于自己的悼念之情,感情郁结而悲壮,抒发了诗人的哀痛、惋惜与悼念之情。
答案:颈联写文天祥耿耿丹心仍在,却带着未酬的壮志,含恨离开了人世。本联化用了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意和“苌弘化碧”的典故,抒发出诗人哀痛、惋惜、悼念、崇敬之情。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①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②。醉袒貂裘,略记寻呼③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④。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 ①陈维崧:明末清初词人,早年生活优裕,后经历易代,浪游南北。②无今古:古今一样的意思。无,不论,不分。③寻呼:猎人呼鹰寻猎。④轩举:高扬飞举。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苍鹰掠过山岭、平原、天空时的飒爽英姿。
B.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对老有所为的兴奋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C.咏物诗词有时托物言志,有时借物讽世,这首词重在言志,兼带讽世。
D.“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有言外之言,思的是鹰,思的是建功立业的才智之士,其实也是思词人自己,是词人对自我追求的表达。
解析:“对老有所为的兴奋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错误。此词上片描写深秋山峻、风急、天高、地阔的景象和肃杀凌厉的气势。下片开头两句突出描写打猎者武艺高强、豪气风发的英雄形象。最后三句,以狐兔比喻世间邪恶小人。词题为咏鹰,实则咏人,以鹰喻人,抒发了词人不凡的才干和至老未衰的壮志豪情,也表现了其不满当时统治、疾恶如仇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慷慨沉郁,气势飞动,试举一例说说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豪放风格的。
答:                                    
                                    
答案:“醉袒貂裘”一句,表现出词人饮酒酣醉,豪迈雄放又洒脱轻狂之态。“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两句直抒胸臆,表现出词人豪迈不减当年的气概。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