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写作复习任务九语言的锤炼课件(共45张PPT)+学案(教师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写作复习任务九语言的锤炼课件(共45张PPT)+学案(教师用)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复习任务九 语言的锤炼
[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
如何让作文的语言新颖别致、清新飘逸、活泼风趣、富含哲理、诗意灵动、朴实感人、气势磅礴,是摆在考生面前的重大课题。要使语言出彩,不仅要保证语言通顺,还要确保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要有表现力。考生要打造精妙的语言,展现自己的才情与素养,绝非考场临场发挥可成,功在平时。
(2022·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人间烟火气,是生命的馈赠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人生匆匆,而人间的烟火气,是生命的馈赠。(1)
(1)引用名句开篇,彰显文学底蕴,呼应题目,言简意赅。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烟火气是人生自得,快然自足。(2)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3)他远离了官场,却留住了难得的烟火气,成了那个“带月荷锄归”的农夫,成了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在一抹黄昏眷恋着大地的时候,他吟唱着诗句,步履悠闲地踏进院子,烟火气给予了他与众不同的清闲与旷达!(4)烟火气给我们带来了汪洋恣肆的陶潜,还给我们送来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苏轼一生多次被贬,是人间烟火气支撑着他走了下去。“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逆境中,他过得有趣,活得旷达。平淡是真,安乐是福,“人间有味是清欢”。
(2)分论点一引用古诗词提出,彰显文采。
(3)“挂印归田园”,概括事例简洁。
(4)化抽象分析为具体形象表达,增加意蕴。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烟火气是和平年代岁月安好的象征。2021年,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烟火气因此更盛、更旺。2019年年底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经过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抗疫,我国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重新散发出难得的人间烟火气——市井繁华,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太平盛世。(5)
(5)分论点二也是采用“名言+论证”的形式,事例论证与分析论证长短句结合,显现作者对作文语言的重视。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烟火气也是国泰民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困民穷,而今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乐。这份烟火气来之不易,它源于陈祥榕烈士“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源于袁隆平耕耘稻田、不辞辛苦,源于全国上下团结奋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今的繁荣景象弥足珍贵,我们更应珍惜、爱护,担起青少年的一份责任来。“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青少年有理想、有担当,才能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才能更好地守护这烟火气,也才能将这烟火气更好地传递下去。(6)
(6)分论点三继续采用“名言+论证”的形式呈现,与前两个分论点形成排比,彰显文采;事例论证运用排比形式,有气势、有力度。
如果你已追逐过梦想,经历过艰险,突然想念那一缕炊烟和来自家的安全感,那就回家看看,感受家人团坐时的温情;如果你已领略过山河广阔,明白个体的渺小,在人生的旅途上屡遭挫折,那就去乡村走走,看看蔚蓝的天空;如果你一帆风顺,不曾为沟壑所羁绊,则更要去领略一下人间烟火,久行会累,让人间烟火给你慰藉和安抚。你可以白日放歌,夜里乘凉,在大树下与“垂髫”打闹,和“黄发”共话桑麻,在人间烟火的氤氲里安放自己的灵魂,心中留一片空地安置梦中的温柔乡。(7)
(7)假设分析论证采用整句排比形式,呈现人生的种种状况,现实性极强。
岁月静好,世间无虑。人间的烟火气,是生命的馈赠,试问谁不为之动容?(8)
(8)首尾呼应,以反问结束全文,令人深思。
★ 用心锤炼词语,力求语言的生动美
1.适度的大词小用
高考作文表达时过于严肃,不免给人沉重感、压抑感,适度地来一点大词小用,来一点幽默,讲一点俏皮话,能使文章形象生动,活泼有趣,使语言灵动通透,使表达的内容幽默风趣,增加其新颖性和情趣性。这个方法既可以运用于记叙文,也可以运用于议论文。如:
每当我端详着自己元帅般的剑眉,将军般魁梧的身材,作为一名普通中学生的我,心中便会油然升起一种“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豪情。——报考军校,是我从小的志愿。
[边练边悟] 
1.请写一段话,表达考完试后的心理状态,要有适度的“大词小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终于考完了,我暗自估算了一下分数,还不错,可以向父母报“战功”了。顿时,我觉得“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走路也有劲了”。我深刻体会到我的生活将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时期”。
2.关键部位锤炼词语
关键部位一般指标题、开头段、结尾段或运用排比的部分。一个呆板的词语犹如衣服上一个不合时宜的纽扣,会影响衣服的整体美;而一个灵动活泼的词语有时就像一滴水彩,能使整幅画面增添不少亮色。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绿”字,使全诗意境顿出。
“锤炼词语”主要有三点:第一,采用新鲜的词语,避免陈词滥调;第二,采用具有修饰性的词语,增强意境的灵动性、活泼性;第三,运用排比的地方,关键性的词语尽量用词性相同而又不重复的。如:
原句:早晨明媚的阳光柔柔地照着我的卧室,轻盈的小鸟在树上婉转地鸣叫。
改句:清晨明媚的阳光柔柔地洒向我的卧室,轻盈的小鸟已在树梢婉转歌唱。
“早晨”一词趋于口语化,而“清晨”常用于书面语中;“照着”有些僵硬,而“洒向”则富有动态美;“鸣叫”是写实的语言,而“歌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小鸟人格化,增强了句子表意的意境美。
[参考示例] (1)挥霍 (2)解读 (3)溜进 (4)甩
★ 精心挑选句式,追求语言的灵动美
1.灵活运用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排比句等
在议论和抒情中,应主动设置不同的句式。设问句能够鲜明地提出问题,引出观点,表现作者感情倾向,还能把思维引向深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反问句可以表现出强烈的判定作用。在论证过程中,反问句还可以强化语气,增强论辩的力度。而感叹句的作用主要是强化感情,使议论充满激情。排比句的作用主要是增强语势,使感情表达更突出、强烈。
[边练边悟]
3.请用具体的事实回答语境提出的问题,注意选用恰当的句式以表现语言的灵动。
汉语是什么?汉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正统文化熏陶的学究如是说。
[参考示例] (汉语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过羊鞭者的《兵法》,是受过宫刑者的《史记》,是为求一字捻断的数茎须,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
2.灵活运用长句与短句
长句字数比较多,结构比较复杂,节奏舒缓,表意严密、细致、精确;短句结构简明,节奏紧凑,表意简洁、明快、有力。因此,我们在缀句成篇时,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根据文章的语言格调,慎重选择。或用长句,或用短句,或长短结合,如果调配得好,语言就能因此增色。一般而言,短句适合人物对话,中短句适合高考作文中的议论、叙述、描写、抒情,长句适合更加严谨的议论。
具体运用时可以把一个长句分为两三个短句,避免病句;点缀一些独词句、短语句、省略句、文白相间句;有意识地利用逗号和破折号点断长句。如高考满分作文《我的财富》:
我欣喜,我庆幸,因为我有一笔属于我的财富。财富者,或钱,或物,却总不外于二者范围:精神的和物质的。而我的财富,却是书。
[边练边悟] 
4.选择一个典型人物,运用长短句结合的技巧来论述“坚强”,不少于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徘徊,他迷茫,他无奈,他痛苦,他挣扎,但是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坚强。于是,那坚强的翅膀承载着人生的真谛飞翔于维也纳金色大厅。他就是用灵魂演奏生命音符的刘伟。
3.灵活运用肯定句和否定句
在议论和抒情中,应灵活运用肯定句和否定句,这就需要坚持对事物进行“一分为二”地看待。也就是说,有了肯定,要由肯定联想到否定;有了否定,要由否定联想到肯定。努力发现矛盾着的肯定和否定,看到二者的矛盾关系,明确二者的矛盾内容,还要注意矛盾中的统一。这种统一指两种句式互为补充,既可以在语言碰撞中鲜明地表达作者的爱憎倾向和观点,还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波澜起伏,而且兼有抒情的功能。做好这两种句式的语义配置,必然会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边练边悟] 
5.运用肯定句和否定句结合的形式写一段文字,不少于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有人说这翅膀不存在。不,我分明看到那些从我眼前走过的伟大的先人们,都带着他们的翅膀。这翅膀带他们飞上了天,洗涤了人们的心灵,净化了人们的灵魂。
★ 引用诗词名句,锤炼语言的内蕴美
1.海外名言+分析论证
首先根据论点的需要,引用恰当的外国名人名言,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阐述,同时搭建起引文与论点之间的桥梁,彰显广度。数据显示,一部分考生已经将引用或举例的范围投向了“海外市场”,这也不失为一种避免“撞车”的好办法。另外,相对小众的不知名的经典人物也可以大胆地“收为己用”。
[边练边悟] 
6.运用此法,以“人不能做金钱的奴隶”为论点,写一段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泰戈尔有一句名言:“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再高飞了。”这就是说,鸟类的翅膀本是用来追求翱翔蓝天的自由与快乐的,如果让它与金钱联系起来,那就会失去这种快乐和自由。鸟如此,人亦然。人的生命本是用来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正义与自由的,若是仅仅将生命与金钱联系在一起,那么人类也将失去生命本来的价值与尊严。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做金钱的奴隶。
2.海外名言+海外人物+分析论证
精选恰如其分的外国引言,之后再选择外国人物,用他们的经历来印证引言,使得引用论证与举例论证水乳交融,更有利于突出中心论点。
[边练边悟] 
7.运用此法,以“走向内心”为论点,写一段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缪尔曾言:“走向外界,我发现,其实是走向内心。”梭罗扛把斧头,在树林间自给自足地诗意栖居。他修剪门前花树,正如他刈除日常生活中的繁文缛节,在大自然中自由呼吸与生活。而我们呢,走向支离破碎的外界,发现它是我们浮躁内心的外化和映照。当自然之光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
3.N个课内名人+N个课内名句+议论(或议论在前) 
运用课内的古典人物和古诗词名句,将几个古典名人和他们各自的名句连用,然后再分析论证观点。分析议论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这样能充分论证观点,也能彰显考生丰厚的内蕴。
回归课本,返璞归真,与其对于如何去积累新颖的名言警句想破脑袋,不如回归课本采撷经典文化——教材是一座素材宝库,有待深入挖掘。
[边练边悟] 
8.运用此法,以“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为观点,写一段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有利于友情的沟通。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别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李白《蜀道难》一文中既有对送友人入蜀的询问,又有“尽早离蜀”的劝告,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言语中感受到作者的关怀,沟通也直击心坎。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
★ 开阔视野向生活,增加语言的鲜活美
写作可以从生活中撷取素材,同样也可以在生活中寻找语言的美。
1.巧用双关,妙趣横生
恰如其分地运用双关的修辞,可达到含蓄诙谐的效果,可以使表达更有意趣,隽永深刻。
例如:
我们不想长大,却一定会长大;而我们不想变老,就可以永远年轻。用一生来探求和世界的关系,不急,它不是拳击手,我们也不是橡皮泥。
例句中“变老”“年轻”既指生理上的、外在的,但本质是指向心理的、精神的、内在的。因而“我们不想变老,就可以永远年轻”这句话与前句的表述形成了意思上的反差,含蓄地提醒读者去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而句子从形式上来看,虽然不是完全工整的对仗句,但对照当中又有变化,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滋味。
[边练边悟] 
9.仿照上文“我们不想长大……”的写法,以“自由和束缚”为论题,运用双关手法,写一段语言优美的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我们不想被束缚,却必定活在束缚之中;而我们拒绝羁绊,就可以永远自由。正如卡夫卡在《误入世界》中说,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这就是说:不自由缘于有些规则必须遵守,而自由来源于可以选择,可以取舍。
2.旧瓶装新酒,语言运用见新意
所谓旧瓶,就是指旧材料、老材料,这类素材既“熟”又“俗”,很容易拉低作文的水准。但如果将已经掌握的素材进行“语言”方面的改造,旧瓶装上新酒,也不失为一种另辟蹊径的创新法。例如:
有一位流浪汉,哥伦布,五百年前年轻气盛的他,相信地球是圆的。为了寻求航海援助,一路从意大利流浪而来。就是这个曾经的“江湖骗子”,后来一生四次横渡大西洋。至今依然作为航海界的“一哥”,面朝新大陆的方向,遥望他曾如何拯救过欧洲,又如何在历史中给世界搅了局。
这段材料讲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例,本是老生常谈,但却让人耳目一新。其根源就在于从语言上“玩花样”,比如将哥伦布定义为“流浪汉”,又恰如其分地融入了流行词汇“一哥”等,更有反语“江湖骗子”令读者会心一笑。而对于他的历史贡献,则用了“给世界搅了局”这样活泼的评价,整个语段寓意深刻有趣,利用语言的智慧化腐朽为传奇。
[边练边悟] 
10.仿照上文“有一位流浪汉,哥伦布……”的写法,另选一个你心目中的伟人,写一段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有个不自量力的人,愤世嫉俗的他与族人一起被关在漫无边际的大铁笼里。他本可安然地做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衣食无忧,甚至功成名就,然而他却偏偏想要用手中的笔,发出最振聋发聩的呐喊,叫醒铁笼子里沉睡或者装睡的人。有人因此诅咒他,谩骂他,甚至打击他、迫害他,当然,在幽暗的角落里,也有人暗自佩服他。当最黑暗的时刻过去,微光渐渐透进来的时候,偶有人记起,他是如何奋力呐喊,又如何在漫漫黑夜里,给中国点亮了微弱的火把。
3.押韵生和谐,和谐造气度
押韵提供了一种声韵上的和谐,可以增强语句在音节、韵律上的美感。从语言认知的角度分析,前后句的押韵,能够构建内容在音韵上的关联,更易于读者接受。例如:
也许,每个人都是孤单的史努比;也许,一上场,队友就变成了对手。可是,胜利,有时候又不是因为战斗,只是因为学会了勇敢地举起白旗和自己的手。
通过搭配“队友”“对手”“战斗”“手”等数个押韵词,使整个句子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更容易引发读者的深思,同时也将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道理阐发得更加含蓄。
[边练边悟] 
11.仿照上文“也许,每个人都是孤单的史努比……”的写法,写一段激励自己的话,注意押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会和自己做朋友。得意的时候,敬自己一杯酒;失意的时候,摸摸自己的头;难过的时候,陪灵魂走一走;挫折的时候,劝自己别放手。唯有陪自己走过的光阴,才会真正变成属于自己的岁月。
4.妙用拟人兴意趣,词意错位见苦心
在议论文写作中,说理时常常需面对一些抽象概念,如果能巧妙地利用拟人的手法,将抽象的道理以具体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使文章更为浅白。例如:
就像所有恶作剧,结尾都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人生里,学会和麻烦过招,它们也许就成了点赞之交。
例句将“麻烦”拟人化,人需要不断与麻烦“过招”,这样的表达新鲜、幽默、有趣,语言更有嚼头。
[边练边悟] 
12.仿照上文“就像所有恶作剧……”的写法,以“苦难”为话题,运用拟人手法,写一段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苦难总是不期而至,总喜欢对你死缠烂打。她纠缠你,你被吓得日夜难寐,思来想去,也唯有振奋精神,和她斗智斗勇。而当有一天,你终于摆脱了她,走向更远更明亮的未来,却在蓦然回首之时,发现摘下面具的她,变成了美丽的女神。有时候,磨砺你是因为她爱你。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古人形成了“无讼”的法律观念。主张在遇到纠纷时,最好能用温和的调解方式化解,如果非要涉讼,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做到“中”,也就是不偏不倚、不温不火,这种道理不仅适用于诉讼,也适用于其他许多方面。如今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也应当有这种“不偏不倚、不温不火”的态度。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分范本]
致中和,达化境
《中庸》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人合一,不偏不倚、不温不火,达中和之境,可化育万物,生生不息。古人推崇中不偏,庸不易,明善诚身,束己修心。我辈青年在学习生活中,亦当有如此态度,致中和,达化境。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绘人,拿捏得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温不火,此中玄妙即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中庸思想,不偏执,不极端。切中肯綮便是“不偏不倚、不温不火”所代表的适度、适当、适量、适时、适可而止。或许有人认为“中庸之道”就是一团和气,失去原则,是不置可否的态度,是失败时躺平佛系的借口。实则不然,孔子有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样的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是青年立身于世的准则,是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根基。这样的“不偏不倚、不温不火”恰是内卷盛行的一剂良药,更是年轻的我们奔赴未来的力量来源。
“过刚易折,慧极必伤,强极则辱,情深不寿。”金庸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不偏不倚、不温不火,才能致中和,达化境。这样的温润与谦良,这样的智慧与清醒,对于当代青年意义非凡。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努力固然不可,但若超出了度,难以持之以恒,就会一曝十寒。学习如此,凡事皆然。无度,让很多青年沉溺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无度,有人为了升职加薪而熬坏了身体,杀鸡取卵。由此可见,只有不偏倚,求适度,才能在人生之逆旅中,一苇以航;才能在时代潮起潮落时,扬帆起航。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极端,不执拗,心态平和,泰然处之,心有风骨,淡泊名利。不偏不倚、不温不火要的就是一份襟怀的旷达、超然的气度、理性睿智的眼光。想要拥有这份超然与睿智,首要的是心态的平和,看庭前花开花谢,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次之,有清醒的头脑、慧达的思考,知进退,懂取舍,要有明辨的眼光。正如竺可桢先生所言,“尽吾力以行之,可以无悔”。三者,慎思之,明辨之,还需笃行之,掬月在手,向光而行,以行动致中和,达化境。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子思以之廓定“中和”。发乎情,止乎礼。凡事皆需有序有节,中正平和。“中庸”不是不知进取,而是“不偏不倚、不温不火”的心态,只有具备此种心态,我辈青年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漫漫征途中才能行稳致远,收获成功。复习任务九 语言的锤炼
[ INCLUDEPICTURE "挖教材F.TIF"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
如何让作文的语言新颖别致、清新飘逸、活泼风趣、富含哲理、诗意灵动、朴实感人、气势磅礴,是摆在考生面前的重大课题。要使语言出彩,不仅要保证语言通顺,还要确保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要有表现力。考生要打造精妙的语言,展现自己的才情与素养,绝非考场临场发挥可成,功在平时。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022·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INCLUDEPICTURE "佳作呈现csJ.TIF"
人间烟火气,是生命的馈赠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人生匆匆,而人间的烟火气,是生命的馈赠。(1)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烟火气是人生自得,快然自足。(2)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3)他远离了官场,却留住了难得的烟火气,成了那个“带月荷锄归”的农夫,成了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在一抹黄昏眷恋着大地的时候,他吟唱着诗句,步履悠闲地踏进院子,烟火气给予了他与众不同的清闲与旷达!(4)烟火气给我们带来了汪洋恣肆的陶潜,还给我们送来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苏轼一生多次被贬,是人间烟火气支撑着他走了下去。“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逆境中,他过得有趣,活得旷达。平淡是真,安乐是福,“人间有味是清欢”。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烟火气是和平年代岁月安好的象征。2021年,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烟火气因此更盛、更旺。2019年年底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经过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抗疫,我国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重新散发出难得的人间烟火气——市井繁华,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太平盛世。(5)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烟火气也是国泰民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困民穷,而今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乐。这份烟火气来之不易,它源于陈祥榕烈士“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源于袁隆平耕耘稻田、不辞辛苦,源于全国上下团结奋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今的繁荣景象弥足珍贵,我们更应珍惜、爱护,担起青少年的一份责任来。“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青少年有理想、有担当,才能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才能更好地守护这烟火气,也才能将这烟火气更好地传递下去。(6)
如果你已追逐过梦想,经历过艰险,突然想念那一缕炊烟和来自家的安全感,那就回家看看,感受家人团坐时的温情;如果你已领略过山河广阔,明白个体的渺小,在人生的旅途上屡遭挫折,那就去乡村走走,看看蔚蓝的天空;如果你一帆风顺,不曾为沟壑所羁绊,则更要去领略一下人间烟火,久行会累,让人间烟火给你慰藉和安抚。你可以白日放歌,夜里乘凉,在大树下与“垂髫”打闹,和“黄发”共话桑麻,在人间烟火的氤氲里安放自己的灵魂,心中留一片空地安置梦中的温柔乡。(7)
岁月静好,世间无虑。人间的烟火气,是生命的馈赠,试问谁不为之动容?(8)
(1)引用名句开篇,彰显文学底蕴,呼应题目,言简意赅。
(2)分论点一引用古诗词提出,彰显文采。
(3)“挂印归田园”,概括事例简洁。
(4)化抽象分析为具体形象表达,增加意蕴。
(5)分论点二也是采用“名言+论证”的形式,事例论证与分析论证长短句结合,显现作者对作文语言的重视。
(6)分论点三继续采用“名言+论证”的形式呈现,与前两个分论点形成排比,彰显文采;事例论证运用排比形式,有气势、有力度。
(7)假设分析论证采用整句排比形式,呈现人生的种种状况,现实性极强。
(8)首尾呼应,以反问结束全文,令人深思。
INCLUDEPICTURE "思维培养csJ.TIF"
★ 用心锤炼词语,力求语言的生动美
1.适度的大词小用
高考作文表达时过于严肃,不免给人沉重感、压抑感,适度地来一点大词小用,来一点幽默,讲一点俏皮话,能使文章形象生动,活泼有趣,使语言灵动通透,使表达的内容幽默风趣,增加其新颖性和情趣性。这个方法既可以运用于记叙文,也可以运用于议论文。如:
每当我端详着自己元帅般的剑眉,将军般魁梧的身材,作为一名普通中学生的我,心中便会油然升起一种“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豪情。——报考军校,是我从小的志愿。
[边练边悟] 
1.请写一段话,表达考完试后的心理状态,要有适度的“大词小用”。
答:                                    
                                    
[参考示例] 终于考完了,我暗自估算了一下分数,还不错,可以向父母报“战功”了。顿时,我觉得“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走路也有劲了”。我深刻体会到我的生活将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时期”。
2.关键部位锤炼词语
关键部位一般指标题、开头段、结尾段或运用排比的部分。一个呆板的词语犹如衣服上一个不合时宜的纽扣,会影响衣服的整体美;而一个灵动活泼的词语有时就像一滴水彩,能使整幅画面增添不少亮色。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绿”字,使全诗意境顿出。
“锤炼词语”主要有三点:第一,采用新鲜的词语,避免陈词滥调;第二,采用具有修饰性的词语,增强意境的灵动性、活泼性;第三,运用排比的地方,关键性的词语尽量用词性相同而又不重复的。如:
原句:早晨明媚的阳光柔柔地照着我的卧室,轻盈的小鸟在树上婉转地鸣叫。
改句:清晨明媚的阳光柔柔地洒向我的卧室,轻盈的小鸟已在树梢婉转歌唱。
“早晨”一词趋于口语化,而“清晨”常用于书面语中;“照着”有些僵硬,而“洒向”则富有动态美;“鸣叫”是写实的语言,而“歌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小鸟人格化,增强了句子表意的意境美。
[边练边悟]
2.请用恰当的词语替换加点词,增强语句的生动性。
(1)但我却很怀疑我如此疯狂地浪费____________我的青春,到底有什么收获。
(2)一句漫不经心的话语,一个从容柔美的笑靥,我都会用心体会,用爱理解________。
(3)清晨新鲜的空气趁着模糊的夜色涌进________了屋里。
(4)当炎热的盛夏伴着知了的啼叫而逐渐逝去时,八月的尾巴“啪”的一下,将我推________到高三的门前。
[参考示例] (1)挥霍 (2)解读 (3)溜进 (4)甩
★ 精心挑选句式,追求语言的灵动美
1.灵活运用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排比句等
在议论和抒情中,应主动设置不同的句式。设问句能够鲜明地提出问题,引出观点,表现作者感情倾向,还能把思维引向深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反问句可以表现出强烈的判定作用。在论证过程中,反问句还可以强化语气,增强论辩的力度。而感叹句的作用主要是强化感情,使议论充满激情。排比句的作用主要是增强语势,使感情表达更突出、强烈。
[边练边悟]
3.请用具体的事实回答语境提出的问题,注意选用恰当的句式以表现语言的灵动。
汉语是什么?汉语是                                    
                                    ——受正统文化熏陶的学究如是说。
[参考示例] (汉语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过羊鞭者的《兵法》,是受过宫刑者的《史记》,是为求一字捻断的数茎须,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
2.灵活运用长句与短句
长句字数比较多,结构比较复杂,节奏舒缓,表意严密、细致、精确;短句结构简明,节奏紧凑,表意简洁、明快、有力。因此,我们在缀句成篇时,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根据文章的语言格调,慎重选择。或用长句,或用短句,或长短结合,如果调配得好,语言就能因此增色。一般而言,短句适合人物对话,中短句适合高考作文中的议论、叙述、描写、抒情,长句适合更加严谨的议论。
具体运用时可以把一个长句分为两三个短句,避免病句;点缀一些独词句、短语句、省略句、文白相间句;有意识地利用逗号和破折号点断长句。如高考满分作文《我的财富》:
我欣喜,我庆幸,因为我有一笔属于我的财富。财富者,或钱,或物,却总不外于二者范围:精神的和物质的。而我的财富,却是书。
[边练边悟] 
4.选择一个典型人物,运用长短句结合的技巧来论述“坚强”,不少于100字。
答:                                    
                                    
[参考示例]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徘徊,他迷茫,他无奈,他痛苦,他挣扎,但是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坚强。于是,那坚强的翅膀承载着人生的真谛飞翔于维也纳金色大厅。他就是用灵魂演奏生命音符的刘伟。
3.灵活运用肯定句和否定句
在议论和抒情中,应灵活运用肯定句和否定句,这就需要坚持对事物进行“一分为二”地看待。也就是说,有了肯定,要由肯定联想到否定;有了否定,要由否定联想到肯定。努力发现矛盾着的肯定和否定,看到二者的矛盾关系,明确二者的矛盾内容,还要注意矛盾中的统一。这种统一指两种句式互为补充,既可以在语言碰撞中鲜明地表达作者的爱憎倾向和观点,还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波澜起伏,而且兼有抒情的功能。做好这两种句式的语义配置,必然会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边练边悟] 
5.运用肯定句和否定句结合的形式写一段文字,不少于50字。
答:                                    
                                    
[参考示例] 有人说这翅膀不存在。不,我分明看到那些从我眼前走过的伟大的先人们,都带着他们的翅膀。这翅膀带他们飞上了天,洗涤了人们的心灵,净化了人们的灵魂。
★ 引用诗词名句,锤炼语言的内蕴美
1.海外名言+分析论证
首先根据论点的需要,引用恰当的外国名人名言,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阐述,同时搭建起引文与论点之间的桥梁,彰显广度。数据显示,一部分考生已经将引用或举例的范围投向了“海外市场”,这也不失为一种避免“撞车”的好办法。另外,相对小众的不知名的经典人物也可以大胆地“收为己用”。
[边练边悟] 
6.运用此法,以“人不能做金钱的奴隶”为论点,写一段文字。
答:                                    
                                    
[参考示例] 泰戈尔有一句名言:“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再高飞了。”这就是说,鸟类的翅膀本是用来追求翱翔蓝天的自由与快乐的,如果让它与金钱联系起来,那就会失去这种快乐和自由。鸟如此,人亦然。人的生命本是用来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正义与自由的,若是仅仅将生命与金钱联系在一起,那么人类也将失去生命本来的价值与尊严。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做金钱的奴隶。
2.海外名言+海外人物+分析论证
精选恰如其分的外国引言,之后再选择外国人物,用他们的经历来印证引言,使得引用论证与举例论证水乳交融,更有利于突出中心论点。
[边练边悟] 
7.运用此法,以“走向内心”为论点,写一段文字。
答:                                    
                                    
[参考示例] 缪尔曾言:“走向外界,我发现,其实是走向内心。”梭罗扛把斧头,在树林间自给自足地诗意栖居。他修剪门前花树,正如他刈除日常生活中的繁文缛节,在大自然中自由呼吸与生活。而我们呢,走向支离破碎的外界,发现它是我们浮躁内心的外化和映照。当自然之光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
3.N个课内名人+N个课内名句+议论(或议论在前) 
运用课内的古典人物和古诗词名句,将几个古典名人和他们各自的名句连用,然后再分析论证观点。分析议论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这样能充分论证观点,也能彰显考生丰厚的内蕴。
回归课本,返璞归真,与其对于如何去积累新颖的名言警句想破脑袋,不如回归课本采撷经典文化——教材是一座素材宝库,有待深入挖掘。
[边练边悟] 
8.运用此法,以“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为观点,写一段文字。
答:                                    
                                    
[参考示例] 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有利于友情的沟通。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别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李白《蜀道难》一文中既有对送友人入蜀的询问,又有“尽早离蜀”的劝告,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言语中感受到作者的关怀,沟通也直击心坎。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
★ 开阔视野向生活,增加语言的鲜活美
写作可以从生活中撷取素材,同样也可以在生活中寻找语言的美。
1.巧用双关,妙趣横生
恰如其分地运用双关的修辞,可达到含蓄诙谐的效果,可以使表达更有意趣,隽永深刻。
例如:
我们不想长大,却一定会长大;而我们不想变老,就可以永远年轻。用一生来探求和世界的关系,不急,它不是拳击手,我们也不是橡皮泥。
例句中“变老”“年轻”既指生理上的、外在的,但本质是指向心理的、精神的、内在的。因而“我们不想变老,就可以永远年轻”这句话与前句的表述形成了意思上的反差,含蓄地提醒读者去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而句子从形式上来看,虽然不是完全工整的对仗句,但对照当中又有变化,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滋味。
[边练边悟] 
9.仿照上文“我们不想长大……”的写法,以“自由和束缚”为论题,运用双关手法,写一段语言优美的文字。
答:                                    
                                    
[参考示例] 我们不想被束缚,却必定活在束缚之中;而我们拒绝羁绊,就可以永远自由。正如卡夫卡在《误入世界》中说,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这就是说:不自由缘于有些规则必须遵守,而自由来源于可以选择,可以取舍。
2.旧瓶装新酒,语言运用见新意
所谓旧瓶,就是指旧材料、老材料,这类素材既“熟”又“俗”,很容易拉低作文的水准。但如果将已经掌握的素材进行“语言”方面的改造,旧瓶装上新酒,也不失为一种另辟蹊径的创新法。例如:
有一位流浪汉,哥伦布,五百年前年轻气盛的他,相信地球是圆的。为了寻求航海援助,一路从意大利流浪而来。就是这个曾经的“江湖骗子”,后来一生四次横渡大西洋。至今依然作为航海界的“一哥”,面朝新大陆的方向,遥望他曾如何拯救过欧洲,又如何在历史中给世界搅了局。
这段材料讲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例,本是老生常谈,但却让人耳目一新。其根源就在于从语言上“玩花样”,比如将哥伦布定义为“流浪汉”,又恰如其分地融入了流行词汇“一哥”等,更有反语“江湖骗子”令读者会心一笑。而对于他的历史贡献,则用了“给世界搅了局”这样活泼的评价,整个语段寓意深刻有趣,利用语言的智慧化腐朽为传奇。
[边练边悟] 
10.仿照上文“有一位流浪汉,哥伦布……”的写法,另选一个你心目中的伟人,写一段文字。
答:                                    
                                    
[参考示例] 有个不自量力的人,愤世嫉俗的他与族人一起被关在漫无边际的大铁笼里。他本可安然地做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衣食无忧,甚至功成名就,然而他却偏偏想要用手中的笔,发出最振聋发聩的呐喊,叫醒铁笼子里沉睡或者装睡的人。有人因此诅咒他,谩骂他,甚至打击他、迫害他,当然,在幽暗的角落里,也有人暗自佩服他。当最黑暗的时刻过去,微光渐渐透进来的时候,偶有人记起,他是如何奋力呐喊,又如何在漫漫黑夜里,给中国点亮了微弱的火把。
3.押韵生和谐,和谐造气度
押韵提供了一种声韵上的和谐,可以增强语句在音节、韵律上的美感。从语言认知的角度分析,前后句的押韵,能够构建内容在音韵上的关联,更易于读者接受。例如:
也许,每个人都是孤单的史努比;也许,一上场,队友就变成了对手。可是,胜利,有时候又不是因为战斗,只是因为学会了勇敢地举起白旗和自己的手。
通过搭配“队友”“对手”“战斗”“手”等数个押韵词,使整个句子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更容易引发读者的深思,同时也将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道理阐发得更加含蓄。
[边练边悟] 
11.仿照上文“也许,每个人都是孤单的史努比……”的写法,写一段激励自己的话,注意押韵。
答:                                    
                                    
[参考示例]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会和自己做朋友。得意的时候,敬自己一杯酒;失意的时候,摸摸自己的头;难过的时候,陪灵魂走一走;挫折的时候,劝自己别放手。唯有陪自己走过的光阴,才会真正变成属于自己的岁月。
4.妙用拟人兴意趣,词意错位见苦心
在议论文写作中,说理时常常需面对一些抽象概念,如果能巧妙地利用拟人的手法,将抽象的道理以具体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使文章更为浅白。例如:
就像所有恶作剧,结尾都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人生里,学会和麻烦过招,它们也许就成了点赞之交。
例句将“麻烦”拟人化,人需要不断与麻烦“过招”,这样的表达新鲜、幽默、有趣,语言更有嚼头。
[边练边悟] 
12.仿照上文“就像所有恶作剧……”的写法,以“苦难”为话题,运用拟人手法,写一段文字。
答:                                    
                                    
[参考示例] 苦难总是不期而至,总喜欢对你死缠烂打。她纠缠你,你被吓得日夜难寐,思来想去,也唯有振奋精神,和她斗智斗勇。而当有一天,你终于摆脱了她,走向更远更明亮的未来,却在蓦然回首之时,发现摘下面具的她,变成了美丽的女神。有时候,磨砺你是因为她爱你。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古人形成了“无讼”的法律观念。主张在遇到纠纷时,最好能用温和的调解方式化解,如果非要涉讼,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做到“中”,也就是不偏不倚、不温不火,这种道理不仅适用于诉讼,也适用于其他许多方面。如今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也应当有这种“不偏不倚、不温不火”的态度。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分范本]
致中和,达化境
《中庸》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人合一,不偏不倚、不温不火,达中和之境,可化育万物,生生不息。古人推崇中不偏,庸不易,明善诚身,束己修心。我辈青年在学习生活中,亦当有如此态度,致中和,达化境。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绘人,拿捏得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温不火,此中玄妙即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中庸思想,不偏执,不极端。切中肯綮便是“不偏不倚、不温不火”所代表的适度、适当、适量、适时、适可而止。或许有人认为“中庸之道”就是一团和气,失去原则,是不置可否的态度,是失败时躺平佛系的借口。实则不然,孔子有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样的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是青年立身于世的准则,是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根基。这样的“不偏不倚、不温不火”恰是内卷盛行的一剂良药,更是年轻的我们奔赴未来的力量来源。
“过刚易折,慧极必伤,强极则辱,情深不寿。”金庸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不偏不倚、不温不火,才能致中和,达化境。这样的温润与谦良,这样的智慧与清醒,对于当代青年意义非凡。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努力固然不可,但若超出了度,难以持之以恒,就会一曝十寒。学习如此,凡事皆然。无度,让很多青年沉溺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无度,有人为了升职加薪而熬坏了身体,杀鸡取卵。由此可见,只有不偏倚,求适度,才能在人生之逆旅中,一苇以航;才能在时代潮起潮落时,扬帆起航。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极端,不执拗,心态平和,泰然处之,心有风骨,淡泊名利。不偏不倚、不温不火要的就是一份襟怀的旷达、超然的气度、理性睿智的眼光。想要拥有这份超然与睿智,首要的是心态的平和,看庭前花开花谢,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次之,有清醒的头脑、慧达的思考,知进退,懂取舍,要有明辨的眼光。正如竺可桢先生所言,“尽吾力以行之,可以无悔”。三者,慎思之,明辨之,还需笃行之,掬月在手,向光而行,以行动致中和,达化境。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子思以之廓定“中和”。发乎情,止乎礼。凡事皆需有序有节,中正平和。“中庸”不是不知进取,而是“不偏不倚、不温不火”的心态,只有具备此种心态,我辈青年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漫漫征途中才能行稳致远,收获成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