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写作复习任务十学写文学短评课件(共27张PPT)+学案(教师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写作复习任务十学写文学短评课件(共27张PPT)+学案(教师用)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复习任务十 学写文学短评
[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
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并对对象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写文学短评,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等。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浅析《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1)
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捉和表现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于言传的。诗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的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
(1)题目以小见大,极好地处理了文学短评中“点”与“面”的关系。《琵琶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其细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还是曲折动人的情节,无不为后人所称道。本文着重选取了音乐描写这一方面,足以体现作者选点的精心独到。
诗人描绘音乐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以及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是音乐描写中的亮点。
在该诗的音乐描写中,诗人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用许多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美妙乐声,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以“花底”的“莺语”、“冰下”的“泉流”比喻乐声流动的婉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声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在妙语连篇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生动形象、具体之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2)
(2)从原文中举出实 例,“叙”“议”有机结合。语言表达准确、 简洁,有一定的文采, 适当引用了原文精彩的语句。
该诗的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琶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畅,莺歌玉转;或高亢明快,铁骑交锋,无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
不仅如此,诗歌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坎坷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偏远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3)
(3)选择恰当的评析角度对作品进行点评。第三至五段从分析原文中音乐描写的具体内容入手,分别分析了音乐描写中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和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的描写亮点,做到了“叙”“议”有机结合,也注意了点评角度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总的来说,《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典范的存在。它的创作手法,它表现诗人情感与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结合,它对音乐的透彻理解,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文学创作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4)
(4)采用文学评论的“总—分—总”的基本结构模式。文章第二段是文学短评的总纲,第三至五段开头句是分条论述,第六段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
★ 读懂作品,选好评论点
一、短评写作之前,一定要读懂作品
首先,读懂作品,揣摩文本。这是写好文学短评的关键。写作之前,要仔细阅读全文,精读作品,找出作品中画龙点睛的句子,认真揣摩、品味作品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明确文章的主旨,厘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力争有较深的感受和独到的发现。然后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
二、选好评论点——“窥一斑”以见全豹
就文学作品而言,值得评论的点有很多,要注意选择小的切口,做到开合自如,见微知著。
写文学短评可以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也可以选择作品内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评论。
评论点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精读文本,认真揣摩,说明其表现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评论点2:分析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应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或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或物的主要特征。
评论点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①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②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③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④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⑤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工笔细描等;
⑥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⑦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
评论点4: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
①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
②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为线索等;
③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
④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
⑤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真实可信、新鲜亲切等;
⑥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
评论点5:鉴赏作品的语言
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关联教材:如评价《琵琶行》中的艺术手法,则指向过于宽泛,写起来容易变成蜻蜓点水。可选择音乐描写、人物塑造、景物渲染、双线叙事等某一方面,作为评论的焦点,来凸显其艺术风格。
★ 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文学短评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叙议结合,以议为主。“叙”指根据评论中心用自己的话有针对性地概述、简介、引用作品内容,不同于一般记叙文的“叙”。“议”包括分析和评论:“分析”是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逐步揭示的过程;“评论”则是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文学短评的中心。文学短评在“叙”和“议”之间应做到先叙后议,“叙”“议”应紧密结合,“叙”与“议”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叙”是“议”的基础,要简洁精当;“议”是“叙”的目的,要态度鲜明,最好要有独到的见解。
★ 整体构思,安排好结构
文学短评一般采用“总—分—总”“总—分”“分—总”的结构模式。写文学短评要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或引用,“述议结合”阐释自己的看法。
“总—分—总”式结构,往往开篇概括,复述原文,点出要强调之处,引出论点。之后,分论部分常见以下两种结构形式。
(1)论据并列式结构。这种结构开头简明概括全文观点,然后从作品中搜集证据,一一列举分析,最后简单结尾,或做小结,或做强调,或发感慨,或谈启发等。
(2)论点并列式结构。将开篇论点分化为几个分论点,比如对人物形象的赏析,可以用这种模式从不同角度赏析人物的外貌、性格等特点。
1.文学短评与读后感的区别
(1)含义不同。文学短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评价和分析的一种评论形式。而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思考,写下的对作品的个人感受和体会。
(2)侧重点不同。文学短评侧重于对作品的思想、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评析,以评价作品的优劣、深度和艺术性为主要目标。而读后感更注重读者个人的感受、思想和体验,强调对作品的主观理解和个人意义的表达。
2.文学短评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观点不明,主题不清——观点要鲜明,每一段都要围绕观点、主题展开评论分析。
(2)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要抓住一个主题展开,观点鲜明集中。
(3)选点不集中,选点过大——选点要小而新,聚焦一个点深入挖掘。
(4)平庸随意,缺乏构思——应该像写议论文一样构思每段分论点或中心句。
[边练边悟]
就《红楼梦》的一个角度,写一篇短评,不少于800字。
[高分范本]
    红楼尽头,梦醒时分
——《红楼梦》短评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这是鲁迅笔下对宝玉这块“顽石”的评价。偏偏这块顽石却在人间目睹了各类人物和自己如梦一般的悲剧,而这不仅是红楼高处不胜寒的一场梦,更是曹雪芹的一场梦。红楼尽头,不过梦醒时分。
“剪不断,理还乱。”《红楼梦》里的爱恨情仇,真善美,假恶丑,和人物交织在一起,便成了那纷飞复杂的毛线团,永远也不会有头绪。温顺世故的袭人,孤高清绝的妙玉,逆来顺受的迎春,忍气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黛玉,反叛世俗的宝玉……各色人物随着那个封建社会的起起落落在人海里浮沉,经历大观园的繁盛和衰弱,最后,如梦一场,尘埃落定。
这是《红楼梦》里人物的悲剧,是他们的梦醒时分。与他们精神相连的曹雪芹又何尝不是和他们悲欢同在呢?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曹雪芹,和他《红楼梦》里的人物一样起落,也正是他的起落铸就了他的红楼,无非都是梦一场。他带着对众生陷于那个封建社会而无法自拔的同情,创作了《红楼梦》。而《红楼梦》也替他书写了他的内心,似梦非梦。饱含“一把辛酸泪”的著作,又恐后人无人知,故云:“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曹雪芹自己的一场梦,梦醒时分,一切皆空。才有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自嘲。
《红楼梦》运用了象征手法,赋予“石头”不同的意义,让它成石又成人,用双线展开一个以石头为中心的意象世界和一个以人间故事为中心的具象世界。以此呈现了一个封建、残酷的社会,揭示了藏于“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悲剧及“金陵十二钗”的人生悲剧等故事后的荣辱、生死的主题。
这是《红楼梦》的梦醒时分。“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不知是让人把故事看淡点,还是把人看淡点,抑或是作者用此宽慰着自己?
矛盾的感情,真实的人生。何人不是入世沉沦,而又在陷于人事时渴望解脱,渴望救赎,对出世充满了向往?《红楼梦》的尽头真是梦醒时分吗?非也。怕是作者戏说,才能让人生轻轻掠过,不留痛楚。而《红楼梦》又真实可触吗?非也。人生本如戏,最终不过是“一尊还酹江月”罢了,而这镜中花、水中月的浮华人生,走到尽头,又何尝不是一场梦的梦醒时分?
红楼尽头,梦醒时分。人生一世不过草木一秋,经历种种悲欢,立于人世外会迎来梦醒时分,落于尘俗中也终有梦醒时分,其中人世悲观尽现。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复习任务十 学写文学短评
[ INCLUDEPICTURE "挖教材F.TIF"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
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并对对象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写文学短评,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等。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INCLUDEPICTURE "佳作呈现csJ.TIF"
浅析《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1)
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捉和表现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于言传的。诗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的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
诗人描绘音乐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以及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是音乐描写中的亮点。
在该诗的音乐描写中,诗人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用许多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美妙乐声,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以“花底”的“莺语”、“冰下”的“泉流”比喻乐声流动的婉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声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在妙语连篇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生动形象、具体之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2)
该诗的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琶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畅,莺歌玉转;或高亢明快,铁骑交锋,无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
不仅如此,诗歌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坎坷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偏远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3)
总的来说,《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典范的存在。它的创作手法,它表现诗人情感与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结合,它对音乐的透彻理解,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文学创作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4)
(1)题目以小见大,极好地处理了文学短评中“点”与“面”的关系。《琵琶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其细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还是曲折动人的情节,无不为后人所称道。本文着重选取了音乐描写这一方面,足以体现作者选点的精心独到。
(2)从原文中举出实 例,“叙”“议”有机结合。语言表达准确、 简洁,有一定的文采, 适当引用了原文精彩的语句。
(3)选择恰当的评析角度对作品进行点评。第三至五段从分析原文中音乐描写的具体内容入手,分别分析了音乐描写中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和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的描写亮点,做到了“叙”“议”有机结合,也注意了点评角度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4)采用文学评论的“总—分—总”的基本结构模式。文章第二段是文学短评的总纲,第三至五段开头句是分条论述,第六段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
INCLUDEPICTURE "思维培养csJ.TIF"
★ 读懂作品,选好评论点
一、短评写作之前,一定要读懂作品
首先,读懂作品,揣摩文本。这是写好文学短评的关键。写作之前,要仔细阅读全文,精读作品,找出作品中画龙点睛的句子,认真揣摩、品味作品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明确文章的主旨,厘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力争有较深的感受和独到的发现。然后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
二、选好评论点——“窥一斑”以见全豹
就文学作品而言,值得评论的点有很多,要注意选择小的切口,做到开合自如,见微知著。
写文学短评可以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也可以选择作品内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评论。
评论点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精读文本,认真揣摩,说明其表现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评论点2:分析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应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或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或物的主要特征。
评论点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①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②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③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④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⑤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工笔细描等;
⑥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⑦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
评论点4: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
①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
②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为线索等;
③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
④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
⑤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真实可信、新鲜亲切等;
⑥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
评论点5:鉴赏作品的语言
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关联教材:如评价《琵琶行》中的艺术手法,则指向过于宽泛,写起来容易变成蜻蜓点水。可选择音乐描写、人物塑造、景物渲染、双线叙事等某一方面,作为评论的焦点,来凸显其艺术风格。
★ 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文学短评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叙议结合,以议为主。“叙”指根据评论中心用自己的话有针对性地概述、简介、引用作品内容,不同于一般记叙文的“叙”。“议”包括分析和评论:“分析”是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逐步揭示的过程;“评论”则是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文学短评的中心。文学短评在“叙”和“议”之间应做到先叙后议,“叙”“议”应紧密结合,“叙”与“议”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叙”是“议”的基础,要简洁精当;“议”是“叙”的目的,要态度鲜明,最好要有独到的见解。
★ 整体构思,安排好结构
文学短评一般采用“总—分—总”“总—分”“分—总”的结构模式。写文学短评要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或引用,“述议结合”阐释自己的看法。
“总—分—总”式结构,往往开篇概括,复述原文,点出要强调之处,引出论点。之后,分论部分常见以下两种结构形式。
(1)论据并列式结构。这种结构开头简明概括全文观点,然后从作品中搜集证据,一一列举分析,最后简单结尾,或做小结,或做强调,或发感慨,或谈启发等。
(2)论点并列式结构。将开篇论点分化为几个分论点,比如对人物形象的赏析,可以用这种模式从不同角度赏析人物的外貌、性格等特点。
INCLUDEPICTURE "名师提醒F.TIF"
1.文学短评与读后感的区别
(1)含义不同。文学短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评价和分析的一种评论形式。而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思考,写下的对作品的个人感受和体会。
(2)侧重点不同。文学短评侧重于对作品的思想、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评析,以评价作品的优劣、深度和艺术性为主要目标。而读后感更注重读者个人的感受、思想和体验,强调对作品的主观理解和个人意义的表达。
2.文学短评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观点不明,主题不清——观点要鲜明,每一段都要围绕观点、主题展开评论分析。
(2)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要抓住一个主题展开,观点鲜明集中。
(3)选点不集中,选点过大——选点要小而新,聚焦一个点深入挖掘。
(4)平庸随意,缺乏构思——应该像写议论文一样构思每段分论点或中心句。
[边练边悟]
就《红楼梦》的一个角度,写一篇短评,不少于800字。
[高分范本]
    红楼尽头,梦醒时分
——《红楼梦》短评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这是鲁迅笔下对宝玉这块“顽石”的评价。偏偏这块顽石却在人间目睹了各类人物和自己如梦一般的悲剧,而这不仅是红楼高处不胜寒的一场梦,更是曹雪芹的一场梦。红楼尽头,不过梦醒时分。
“剪不断,理还乱。”《红楼梦》里的爱恨情仇,真善美,假恶丑,和人物交织在一起,便成了那纷飞复杂的毛线团,永远也不会有头绪。温顺世故的袭人,孤高清绝的妙玉,逆来顺受的迎春,忍气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黛玉,反叛世俗的宝玉……各色人物随着那个封建社会的起起落落在人海里浮沉,经历大观园的繁盛和衰弱,最后,如梦一场,尘埃落定。
这是《红楼梦》里人物的悲剧,是他们的梦醒时分。与他们精神相连的曹雪芹又何尝不是和他们悲欢同在呢?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曹雪芹,和他《红楼梦》里的人物一样起落,也正是他的起落铸就了他的红楼,无非都是梦一场。他带着对众生陷于那个封建社会而无法自拔的同情,创作了《红楼梦》。而《红楼梦》也替他书写了他的内心,似梦非梦。饱含“一把辛酸泪”的著作,又恐后人无人知,故云:“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曹雪芹自己的一场梦,梦醒时分,一切皆空。才有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自嘲。
《红楼梦》运用了象征手法,赋予“石头”不同的意义,让它成石又成人,用双线展开一个以石头为中心的意象世界和一个以人间故事为中心的具象世界。以此呈现了一个封建、残酷的社会,揭示了藏于“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悲剧及“金陵十二钗”的人生悲剧等故事后的荣辱、生死的主题。
这是《红楼梦》的梦醒时分。“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不知是让人把故事看淡点,还是把人看淡点,抑或是作者用此宽慰着自己?
矛盾的感情,真实的人生。何人不是入世沉沦,而又在陷于人事时渴望解脱,渴望救赎,对出世充满了向往?《红楼梦》的尽头真是梦醒时分吗?非也。怕是作者戏说,才能让人生轻轻掠过,不留痛楚。而《红楼梦》又真实可触吗?非也。人生本如戏,最终不过是“一尊还酹江月”罢了,而这镜中花、水中月的浮华人生,走到尽头,又何尝不是一场梦的梦醒时分?
红楼尽头,梦醒时分。人生一世不过草木一秋,经历种种悲欢,立于人世外会迎来梦醒时分,落于尘俗中也终有梦醒时分,其中人世悲观尽现。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