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教材特色单元复习任务五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必修下册·第七单元)课件(共52张PPT)+学案(教师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教材特色单元复习任务五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必修下册·第七单元)课件(共52张PPT)+学案(教师用)

资源简介

(共52张PPT)
复习任务五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必修下册·第七单元)
任务点 主题预测训练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考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红楼梦》我们可以一直读下去,且可在不同的年龄段读它。因为《红楼梦》呈现的是一个人生的现象,它让你看到人物经历的各种状态,以及它对生命态度的超越感。
假如我们眼前发生了一件事情,对朋友转述这个事情的时候,会谈到我们喜欢谁,不喜欢谁,我们称之为主观。在文学里面有“全知观点”的说法,讲述故事的人不成为小说里面任何一个角色。他没有个别的爱恨,是在一个更高的、超越的环境里面把人物呈现出来。就像镜子一样,也没有爱恨,你走近镜子,是一个全然客观的状态。但是人很难做到像镜子,这种全知的超越感其实非常难把握。林黛玉的哭泣、薛宝钗的周到、王熙凤的精明,都只是在呈现而已,作者没有说他喜欢谁。
(摘编自蒋勋《蒋勋说〈红楼梦〉》)
材料二: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的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其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哪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他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三: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
意境的创造手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
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尽管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C.“写”和“不写”影响着作品质量:“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
D.蒋勋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像镜子一样的小说,作者对其中的人物作全然客观的呈现,这种“超越感”很难把握。

解析:A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说法错误,材料二原文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B项,“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于文无据,材料二原文为“‘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笼罩”。C项,“‘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表述绝对。材料二原文为“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可见并不是“写”得越少越好。

解析:“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的感知、认知……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可知,并没有完全否定作者的力量,读者也需要根据作者所写的内容来解读。

解析:由“《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可知,“不写之写”是艺术的空白。B选项中傅家两个嬷嬷并不是作者所要描述的对象,作者只是借她们之口点出世人对宝玉的评价,所以后面自然也就不会写她们了,而转向主人公宝玉,所以不属于“不写之写”手法。
4.作者在小说中设置空白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可以避免行文死板僵化,使小说主调突出;②可以使小说具有开放性,增强空灵之美;③可以设置种种悬念,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5.《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了黛死钗嫁的相关情节,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留下了空白,能引发读者对黛玉的心理、性格以及宝黛爱情的丰富解读。请进行合理想象,在原文省略号的“空白”处补写内容,并对其进行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宝玉,宝玉,你好狠心!”“狠心”二字,可以将黛玉在获悉宝玉与宝钗的婚约之后万念俱灰、伤心欲绝的怨恨之情尽情传达。
(示例二)“宝玉,宝玉,你好苦命!”“苦命”二字,既言宝玉,又言自己,五味杂陈,融为一体,“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助之感自然流露。
(示例三)“宝玉,宝玉,你好好保重!”黛玉寄人篱下,孤苦无依,对宝玉一往情深,但在弥留之际却只能留下斩不断的丝丝牵挂,一声“保重”,万般不舍,可见一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一句话未了,忽见一个老婆子忙忙走来,说道:“这是那里说起!金钏儿姑娘好好的投井死了!”袭人唬了一跳,忙问:“那个金钏儿?”那老婆子道:“那里还有两个金钏儿呢?就是太太屋里的。前儿不知为什么撵他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他,谁知找他不见了。刚才打水的人在那东南角上井里打水,见一个尸首,赶着叫人打捞起来,谁知是他。他们家里还只管乱着要救活,那里中用了!”宝钗道:“这也奇了。”袭人听说,点头赞叹,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宝钗听见这话,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这里袭人回去。不提。
却说宝钗来至王夫人处,只见鸦雀无闻,独有王夫人在里间房内坐着垂泪。宝钗便不好提这事,只得一旁坐了。王夫人便问:“你从那里来?”宝钗道:“从园里来。”王夫人道:“你从园里来,可见你宝兄弟?”宝钗道:“才倒看见了。他穿了衣服出去了,不知那里去。”
王夫人点头哭道:“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王夫人道:“刚才我赏了他娘五十两银子,原要还把你妹妹们的新衣服拿两套给他妆裹。谁知凤丫头说可巧都没什么新做的衣服,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两套。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过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妆裹去,岂不忌讳。因为这么样,我现叫裁缝赶两套给他。要是别的丫头,赏他几两银子也就完了,只是金钏儿虽然是个丫头,素日在我跟前比我的女儿也差不多。”口里说着,不觉泪下。宝钗忙道:“姨娘这会子又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儿倒做了两套,拿来给他岂不省事。况且他活着的时候也穿过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王夫人道:“虽然这样,难道你不忌讳?”宝钗笑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一面说,一面起身就走。王夫人忙叫了两个人来跟宝姑娘去。
一时宝钗取了衣服回来,只见宝玉在王夫人旁边坐着垂泪。王夫人正才说他,因宝钗来了,却掩了口不说了。宝钗见此光景,察言观色,早知觉了八分,于是将衣服交割明白。王夫人将他母亲叫来拿了去。
(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材料二:
却说王夫人唤他母亲上来,拿几件簪环当面赏与,又吩咐请几众僧人念经超度。他母亲磕头谢了出去。
原来宝玉会过雨村回来听见了,便知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心中早又五内摧伤,进来被王夫人数落教训,也无可回说。见宝钗进来,方得便出来,茫然不知何往,背着手,低头一面感叹,一面慢慢的走着,信步来至厅上。
刚转过屏门,不想对面来了一人正往里走,可巧儿撞了个满怀。只听那人喝了一声“站住!”宝玉唬了一跳,抬头一看,不是别人,却是他父亲,不觉的倒抽了一口气,只得垂手一旁站了。贾政道:“好端端的,你垂头丧气嗐些什么?方才雨村来了要见你,叫你那半天你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我看你脸上一团思欲愁闷气色,这会子又咳声叹气。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无故这样,却是为何?”宝玉素日虽是口角伶俐,只是此时一心总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跟了金钏儿去。如今见了他父亲说这些话,究竟不曾听见,只是怔呵呵的站着。
(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宝钗听到金钏的死讯后,前后说了两次“这也奇了”,而王夫人也认为金钏的死是“一桩奇事”,三个“奇”字突出了金钏之死的离奇,也反映出宝钗和王夫人对此事的好奇。
B.金钏之死不仅直接反映了封建礼教杀人的社会现实,还间接反映了贾府内部矛盾重重,为贾府最终走向衰败埋下伏笔。
C.从贾政见到宝玉时的描述可知宝玉为金钏之死感伤失魂。宝玉为一个婢女之死而“五内摧伤”,是因为金钏是为了维护他的名声而自尽,体现了宝玉的愧疚与自责。
D.文章写到王夫人多次垂泪,为金钏安排后事,给金钏母亲赏银,集中反映了王夫人对金钏的关怀备至,符合王夫人诵经念佛的慈祥形象。

解析:A项,“而王夫人也认为金钏的死是‘一桩奇事’……也反映出宝钗和王夫人对此事的好奇”说法错误。王夫人本知金钏以死明志的来龙去脉,“奇”只是她的自我掩饰。C项,“金钏是为了维护他的名声而自尽”说法错误。根据文中“原来宝玉会过雨村回来听见了,便知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可知,金钏的死因是不堪受辱。D项,“反映了王夫人对金钏的关怀备至”说法错误。此处是王夫人为了缓解内心的不安与愧疚而做出的事后补偿。

解析:“真实完整地展现了金钏之死的概貌”说法错误,这些叙述包含了道听途说、假设、谎言,并没有完整地展现真相。
8.请结合选文或《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分析“金钏之死”这一情节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塑造了金钏虽身处微贱却性情刚烈的婢女形象。②鲜明地刻画了袭人、宝钗、王夫人、宝玉等人性格,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差异。③为后文“宝玉挨打”的情节做铺垫。④是《红楼梦》悲剧故事中的一个部分,体现了《红楼梦》反抗封建制度的主旨。
9.鲁迅先生指出《红楼梦》最突出的价值是“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请据此,选择选文中的一个人物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宝钗的善解人意与无情冷漠。从宝钗忙来安慰王夫人,处处察言观色,拿自己的衣服给金钏妆裹等事件中可见她的贤惠与善解人意。同时,从宝钗淡化金钏之死,甚至巧言猜测金钏因贪玩而失足的举动可看出身为主人阶级的她对仆人的冷漠。
(示例二)宝玉的真情与软弱。从宝玉为金钏垂泪、感伤、痛心等反应可以看出他对下层阶级女子的真情。同时,从他面对王夫人的教训无可回说,茫然不知何往的表现可见他性格中具有极大的软弱性。
(示例三)王夫人的“冷”与“热”。从她撵走金钏可看出她的决绝,同时从她对金钏之死抱有愧疚与不安又可见她存在“热”的一面。
三、诗歌鉴赏考查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题目。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①
曹雪芹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②短檠③,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④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⑤
苏 轼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注】 ①《红楼梦》中,林黛玉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②爇(ruò):点燃。③檠(qíng):灯架,蜡烛台。④脉脉:细雨连绵。⑤此词作于宋哲宗绍圣元年。是时,词人由定州贬往惠州。

解析:“同曹公一起因悲愁而流泪”错,应为“同林黛玉一起因悲愁而流泪”。
11.两首诗歌都因秋雨引发悲秋之情,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主旨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曹诗通过一系列秋天景物的淋漓渲染,展示了陷于恶劣环境的孤弱少女的满怀愁绪和无边伤感,从而预示了她难以逃脱的悲剧命运。开头四句先写秋夜景物,写秋风秋雨,造成一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氛围,为主体部分的抒写做了环境铺垫;中间十二句,具体细致地抒写了少女孤寂凄苦的情怀;最后,通过彻夜未眠所见的晨景,抒发了她对无休无止的悲剧的预感。②苏轼这首词离愁别绪中又有对生活的美好回忆。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弟弟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明写秋凉,实写心凉。进一步从感觉上和听觉上渲染了他此时的凄凉心境。下片,回忆路途上的美好情景。“梦中历历来时路”,一路风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我”似乎还沉醉在江亭的歌舞之中,和友人话“心与绪”。
四、语言文字运用考查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________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听了这两句上,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12.横线处应该填写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林黛玉
13.主人公从“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句,联想到了古人诗词曲中意象相同的三句诗。请找出它们共同的意象试加以分析,并结合主人公的形象,解释其为什么会“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共同的意象:落花、流水。
②意象分析:春花、春水都是世间美好的事物,但它们都不免最终凋谢、漂流的悲惨命运。
③原因:林黛玉敏于诗才,多愁善感,听到、想到这些“流水落花”的诗句,不免想到自身虽年华正好,一如这烂漫春光,但体弱多病,恐难持久,也难免于红颜薄命的命运;除了自伤身世,她也是在担心她和宝玉的美好爱情亦如这春花春水,最终不免被雨打风吹去。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____①____。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仁、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各自传神,卜世仁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____②____。“‘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的什么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记事,《红楼梦》确有____③____。
14.请在上文横线处补写阐述《红楼梦》语言特点的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具有鲜明个性特点 ②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 ③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15.“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请根据王熙凤的这段话分析其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段文字是王熙凤语言的精彩片段,充分表现了她能言善辩、机变逢迎、精明能干、八面玲珑的性格特点。有一石三鸟之功效,一是讨贾母欢心,二是使黛玉感到温暖,三是让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内心愉悦平衡。
五、写作考查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芹溪曹公在文学巨著《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比如两位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女性:林黛玉和薛宝钗。
宝钗咏柳时有曰:“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黛玉葬花时吟道:“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薛诗寄寓了善借外力、成就自我之意,林诗则有坚守自我、保持本色之节。
请结合两诗寓意和自己的人生阅历,谈一谈你对人生品格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议论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复习任务五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必修下册·第七单元)
任务点 主题预测训练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考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红楼梦》我们可以一直读下去,且可在不同的年龄段读它。因为《红楼梦》呈现的是一个人生的现象,它让你看到人物经历的各种状态,以及它对生命态度的超越感。
假如我们眼前发生了一件事情,对朋友转述这个事情的时候,会谈到我们喜欢谁,不喜欢谁,我们称之为主观。在文学里面有“全知观点”的说法,讲述故事的人不成为小说里面任何一个角色。他没有个别的爱恨,是在一个更高的、超越的环境里面把人物呈现出来。就像镜子一样,也没有爱恨,你走近镜子,是一个全然客观的状态。但是人很难做到像镜子,这种全知的超越感其实非常难把握。林黛玉的哭泣、薛宝钗的周到、王熙凤的精明,都只是在呈现而已,作者没有说他喜欢谁。
(摘编自蒋勋《蒋勋说〈红楼梦〉》)
材料二: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的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其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哪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他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三: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
意境的创造手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
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
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尽管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C.“写”和“不写”影响着作品质量:“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
D.蒋勋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像镜子一样的小说,作者对其中的人物作全然客观的呈现,这种“超越感”很难把握。
解析:A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说法错误,材料二原文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B项,“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于文无据,材料二原文为“‘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笼罩”。C项,“‘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表述绝对。材料二原文为“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可见并不是“写”得越少越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写”是主要的,“不写之写”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二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
B.“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
C.《红楼梦》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常理的情节来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探求真相,深入体味。
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便有可能误解、曲解作品的应有之义。
解析:“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的感知、认知……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可知,并没有完全否定作者的力量,读者也需要根据作者所写的内容来解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 B )
A.《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来之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得泪人一般”,并表示“尽我所有”来料理丧事;而对作为丈夫的贾蓉有何表现却未做交代。
B.《红楼梦》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只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却不再对二人做其他描写。
C.《红楼梦》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作者逐一展现了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等人的情态,但却没有写宝钗和迎春二人的反应。
D.《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贾政“喜不自胜”,并“讲与贾母听”;宝玉做完,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
解析:由“《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可知,“不写之写”是艺术的空白。B选项中傅家两个嬷嬷并不是作者所要描述的对象,作者只是借她们之口点出世人对宝玉的评价,所以后面自然也就不会写她们了,而转向主人公宝玉,所以不属于“不写之写”手法。
4.作者在小说中设置空白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可以避免行文死板僵化,使小说主调突出;②可以使小说具有开放性,增强空灵之美;③可以设置种种悬念,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5.《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了黛死钗嫁的相关情节,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留下了空白,能引发读者对黛玉的心理、性格以及宝黛爱情的丰富解读。请进行合理想象,在原文省略号的“空白”处补写内容,并对其进行简要说明。
答:                                    
                                    
答案:(示例一)“宝玉,宝玉,你好狠心!”“狠心”二字,可以将黛玉在获悉宝玉与宝钗的婚约之后万念俱灰、伤心欲绝的怨恨之情尽情传达。
(示例二)“宝玉,宝玉,你好苦命!”“苦命”二字,既言宝玉,又言自己,五味杂陈,融为一体,“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助之感自然流露。
(示例三)“宝玉,宝玉,你好好保重!”黛玉寄人篱下,孤苦无依,对宝玉一往情深,但在弥留之际却只能留下斩不断的丝丝牵挂,一声“保重”,万般不舍,可见一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一句话未了,忽见一个老婆子忙忙走来,说道:“这是那里说起!金钏儿姑娘好好的投井死了!”袭人唬了一跳,忙问:“那个金钏儿?”那老婆子道:“那里还有两个金钏儿呢?就是太太屋里的。前儿不知为什么撵他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他,谁知找他不见了。刚才打水的人在那东南角上井里打水,见一个尸首,赶着叫人打捞起来,谁知是他。他们家里还只管乱着要救活,那里中用了!”宝钗道:“这也奇了。”袭人听说,点头赞叹,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宝钗听见这话,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这里袭人回去。不提。
却说宝钗来至王夫人处,只见鸦雀无闻,独有王夫人在里间房内坐着垂泪。宝钗便不好提这事,只得一旁坐了。王夫人便问:“你从那里来?”宝钗道:“从园里来。”王夫人道:“你从园里来,可见你宝兄弟?”宝钗道:“才倒看见了。他穿了衣服出去了,不知那里去。”
王夫人点头哭道:“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王夫人道:“刚才我赏了他娘五十两银子,原要还把你妹妹们的新衣服拿两套给他妆裹。谁知凤丫头说可巧都没什么新做的衣服,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两套。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过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妆裹去,岂不忌讳。因为这么样,我现叫裁缝赶两套给他。要是别的丫头,赏他几两银子也就完了,只是金钏儿虽然是个丫头,素日在我跟前比我的女儿也差不多。”口里说着,不觉泪下。宝钗忙道:“姨娘这会子又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儿倒做了两套,拿来给他岂不省事。况且他活着的时候也穿过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王夫人道:“虽然这样,难道你不忌讳?”宝钗笑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一面说,一面起身就走。王夫人忙叫了两个人来跟宝姑娘去。
一时宝钗取了衣服回来,只见宝玉在王夫人旁边坐着垂泪。王夫人正才说他,因宝钗来了,却掩了口不说了。宝钗见此光景,察言观色,早知觉了八分,于是将衣服交割明白。王夫人将他母亲叫来拿了去。
(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材料二:
却说王夫人唤他母亲上来,拿几件簪环当面赏与,又吩咐请几众僧人念经超度。他母亲磕头谢了出去。
原来宝玉会过雨村回来听见了,便知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心中早又五内摧伤,进来被王夫人数落教训,也无可回说。见宝钗进来,方得便出来,茫然不知何往,背着手,低头一面感叹,一面慢慢的走着,信步来至厅上。
刚转过屏门,不想对面来了一人正往里走,可巧儿撞了个满怀。只听那人喝了一声“站住!”宝玉唬了一跳,抬头一看,不是别人,却是他父亲,不觉的倒抽了一口气,只得垂手一旁站了。贾政道:“好端端的,你垂头丧气嗐些什么?方才雨村来了要见你,叫你那半天你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我看你脸上一团思欲愁闷气色,这会子又咳声叹气。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无故这样,却是为何?”宝玉素日虽是口角伶俐,只是此时一心总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跟了金钏儿去。如今见了他父亲说这些话,究竟不曾听见,只是怔呵呵的站着。
(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宝钗听到金钏的死讯后,前后说了两次“这也奇了”,而王夫人也认为金钏的死是“一桩奇事”,三个“奇”字突出了金钏之死的离奇,也反映出宝钗和王夫人对此事的好奇。
B.金钏之死不仅直接反映了封建礼教杀人的社会现实,还间接反映了贾府内部矛盾重重,为贾府最终走向衰败埋下伏笔。
C.从贾政见到宝玉时的描述可知宝玉为金钏之死感伤失魂。宝玉为一个婢女之死而“五内摧伤”,是因为金钏是为了维护他的名声而自尽,体现了宝玉的愧疚与自责。
D.文章写到王夫人多次垂泪,为金钏安排后事,给金钏母亲赏银,集中反映了王夫人对金钏的关怀备至,符合王夫人诵经念佛的慈祥形象。
解析:A项,“而王夫人也认为金钏的死是‘一桩奇事’……也反映出宝钗和王夫人对此事的好奇”说法错误。王夫人本知金钏以死明志的来龙去脉,“奇”只是她的自我掩饰。C项,“金钏是为了维护他的名声而自尽”说法错误。根据文中“原来宝玉会过雨村回来听见了,便知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可知,金钏的死因是不堪受辱。D项,“反映了王夫人对金钏的关怀备至”说法错误。此处是王夫人为了缓解内心的不安与愧疚而做出的事后补偿。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在老婆子对金钏之死的叙述中,有一处细节“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他”,不仅表现了周遭人的冷漠,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家对贾府内部主仆矛盾见惯不怪。
B.袭人和金钏同为贾府丫鬟,面对金钏的悲剧,她一开始震惊不已,接着点头赞叹,最后伤心泪下,这一神态变化真实地表现了袭人的内心变化。
C.作者通过老婆子、宝钗、王夫人等人对金钏之死的多重叙述,真实完整地展现了金钏之死的概貌的同时,也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D.作者在表现宝玉的心情时,主要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一方面突出了他的悲痛,另一方面写出了他的茫然。
解析:“真实完整地展现了金钏之死的概貌”说法错误,这些叙述包含了道听途说、假设、谎言,并没有完整地展现真相。
8.请结合选文或《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分析“金钏之死”这一情节的作用。
答:                                    
                                    
答案:①塑造了金钏虽身处微贱却性情刚烈的婢女形象。②鲜明地刻画了袭人、宝钗、王夫人、宝玉等人性格,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差异。③为后文“宝玉挨打”的情节做铺垫。④是《红楼梦》悲剧故事中的一个部分,体现了《红楼梦》反抗封建制度的主旨。
9.鲁迅先生指出《红楼梦》最突出的价值是“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请据此,选择选文中的一个人物进行简要分析。
答:                                    
                                    
答案:(示例一)宝钗的善解人意与无情冷漠。从宝钗忙来安慰王夫人,处处察言观色,拿自己的衣服给金钏妆裹等事件中可见她的贤惠与善解人意。同时,从宝钗淡化金钏之死,甚至巧言猜测金钏因贪玩而失足的举动可看出身为主人阶级的她对仆人的冷漠。
(示例二)宝玉的真情与软弱。从宝玉为金钏垂泪、感伤、痛心等反应可以看出他对下层阶级女子的真情。同时,从他面对王夫人的教训无可回说,茫然不知何往的表现可见他性格中具有极大的软弱性。
(示例三)王夫人的“冷”与“热”。从她撵走金钏可看出她的决绝,同时从她对金钏之死抱有愧疚与不安又可见她存在“热”的一面。
三、诗歌鉴赏考查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题目。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①
曹雪芹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②短檠③,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④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⑤
苏 轼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注】 ①《红楼梦》中,林黛玉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②爇(ruò):点燃。③檠(qíng):灯架,蜡烛台。④脉脉:细雨连绵。⑤此词作于宋哲宗绍圣元年。是时,词人由定州贬往惠州。
1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在诗人眼中,蜡烛也具有灵性。诗中它会同曹公一起因悲愁而流泪,在这里,外界的物象被赋予了人的主观情感,正像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委婉含蓄。
B.曹诗共用了十五个“秋”字,五个“风”字,五个“雨”字,对秋意极力铺陈渲染,反复咏叹,形成一种“秋”气弥漫、“秋”味浓郁的诗境。
C.苏词中“更听寒蛩促机杼”一句,写深秋蟋蟀的鸣叫,似在催促妇人织布之意,可以看出词人在处境苍凉下仍感怀民生,仍有一份泰然心态,朴中见真,实中见情。
D.苏词中“夜凉枕簟已知秋”一句明写秋凉,实写人心之凄凉,与李清照的词“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同曹公一起因悲愁而流泪”错,应为“同林黛玉一起因悲愁而流泪”。
11.两首诗歌都因秋雨引发悲秋之情,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主旨的不同。
答:                                    
                                    
答案:①曹诗通过一系列秋天景物的淋漓渲染,展示了陷于恶劣环境的孤弱少女的满怀愁绪和无边伤感,从而预示了她难以逃脱的悲剧命运。开头四句先写秋夜景物,写秋风秋雨,造成一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氛围,为主体部分的抒写做了环境铺垫;中间十二句,具体细致地抒写了少女孤寂凄苦的情怀;最后,通过彻夜未眠所见的晨景,抒发了她对无休无止的悲剧的预感。②苏轼这首词离愁别绪中又有对生活的美好回忆。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弟弟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明写秋凉,实写心凉。进一步从感觉上和听觉上渲染了他此时的凄凉心境。下片,回忆路途上的美好情景。“梦中历历来时路”,一路风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我”似乎还沉醉在江亭的歌舞之中,和友人话“心与绪”。
四、语言文字运用考查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________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听了这两句上,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12.横线处应该填写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林黛玉
13.主人公从“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句,联想到了古人诗词曲中意象相同的三句诗。请找出它们共同的意象试加以分析,并结合主人公的形象,解释其为什么会“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答:                                    
                                    
答案:①共同的意象:落花、流水。
②意象分析:春花、春水都是世间美好的事物,但它们都不免最终凋谢、漂流的悲惨命运。
③原因:林黛玉敏于诗才,多愁善感,听到、想到这些“流水落花”的诗句,不免想到自身虽年华正好,一如这烂漫春光,但体弱多病,恐难持久,也难免于红颜薄命的命运;除了自伤身世,她也是在担心她和宝玉的美好爱情亦如这春花春水,最终不免被雨打风吹去。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____①____。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仁、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各自传神,卜世仁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____②____。“‘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的什么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记事,《红楼梦》确有____③____。
14.请在上文横线处补写阐述《红楼梦》语言特点的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                                    
                                    
答案:①具有鲜明个性特点 ②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 ③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15.“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请根据王熙凤的这段话分析其形象特点。
答:                                    
                                    
答案:这段文字是王熙凤语言的精彩片段,充分表现了她能言善辩、机变逢迎、精明能干、八面玲珑的性格特点。有一石三鸟之功效,一是讨贾母欢心,二是使黛玉感到温暖,三是让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内心愉悦平衡。
五、写作考查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芹溪曹公在文学巨著《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比如两位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女性:林黛玉和薛宝钗。
宝钗咏柳时有曰:“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黛玉葬花时吟道:“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薛诗寄寓了善借外力、成就自我之意,林诗则有坚守自我、保持本色之节。
请结合两诗寓意和自己的人生阅历,谈一谈你对人生品格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议论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