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7届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卫盉铭文载:西周恭王三年,矩伯付给裘卫约1300亩土地,以换取价值一百“朋”的玉器和皮裘礼服。九年卫鼎、格伯簋铭文中也有类似记载。这类现象反映了当时()A.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B.奴隶制土地制度受冲击C.物物交换是贸易的主要形式D.封建地主土地日益集中2.如表是《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西汉前期部分以手工业起家的巨富。据此可知当时人物 事业、财富卓氏 本为赵人,迁蜀后“即铁山铸”,省至僮仆千余人程郑 本为山东人,迁蜀后“亦治铸”,富与卓氏相当孔氏 本为梁人,在南阳“大鼓铸”,致富数千金曹邴氏 鲁人,“以铁冶起,富至巨万”A.民营冶炼业有所发展B.蜀是全国冶铁中C.人口的流动十分频繁D.官营手工业占主导3.唐朝时,胡饼、阿月浑子、波斯枣、胡芹等“胡食”曾十分流行,甚至一度出现“贵人御馔,尽供胡食”的情形。这反映了当时()A.对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B.盲目崇拜西洋风尚C.中外饮食习惯趋于一致D.文明中心不断西迁4.秦汉时,湿热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是人们眼中的“烟瘴之地”,易发传染性很强的“瘴病”:隋唐时,瘴气区缩减为长江以南地区;明清时期,瘴气区仅局限于岭南及云贵一带。造成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应是()A.气候发生显著变化B.科技进步提升防治水平C.人群免疫力的增强D.南方地区逐渐得到开发5.康熙雍正年间,苏州棉布字号兴盛。各省青蓝布匹俱于此(字号)兑买染色,后必用大石脚踹光,即踹坊包头置备巨石木家伙房屋,招踹匠从事踹布工作,提供食宿,垫发银米柴钱,加工布匹字号分发,按每匹一分一厘三毫工价支付踹匠工资,包头不得克扣;字号逐月给包头银三钱六分,以偿房租家伙之费。这反映了()A.棉布开始成为当时民众主要衣料B.新的生产关系已成为苏州的主体C.中国自然经济结构逐渐走向解体D.清代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手工工场6.牙人是从事买卖的中介者。明初,为防牙人操纵市场,政府严令禁止其存在。洪武后期,《大明律》不仅允许个体私牙存在,还允许作为行号的“牙行”存在,但必须经官府批准,称为“官牙”,选有资产者担任,同时负有代替官府收税的义务。此变化反映出明朝()A.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B.奉行严刑峻法C.政策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D.君主专制弱化7.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下列项中,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①市民阶层的壮大②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③商品经济的繁荣④近代民权意识的勃兴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9.下图为1844~1856年广州、上海与英国贸易变化情况对比。导致这一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清朝政府调整对外政策B.中国经济卷入世界市场C.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英国扩大对华经济侵略10.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能强。”下列企业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轮船招商局B.发昌机器厂C.安庆内军械所D.江南制造总局11.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B.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C.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12.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13.如表是某学者对1922~1925年安徽等省一些县的农家生活费的调查情况表。据此可知,当时这些地区()省县 总计自给(%) 购买(%)安徽怀县 67.3 32.7安徽宿县 59.9 40.1河北平乡 79.3 20.7河南新郑 77.5 22.5河南开封 87.0 13.0A.农业发展全国领先B.并未遭受列强侵略C.农民生活水平较高D.自然经济仍占主导14.1935年11月,国民政府提出兴办重工业,“如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亦倾注全力从事机构工业之设置”1938年4月,国民政府规定:“经济建设应以军事为中心......本此目的,实行计划经济。”这些措施反映了国民政府()A.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蓝图B.力图振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抗击日本侵略的战略意图D.全力镇压革命根据地的企图15.1953年10月,随着城镇人口激增,中央规定: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这一政策的实行()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B.维护了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利益C.为新中国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D.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16.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17.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18.1849年,科考失利的王韬接受麦都斯邀请参加上海墨海书馆的编校工作。墨海书馆正是由这位“中文期刊界最活跃的”传教士创办的,书馆主要出版宗教、科技等书籍。王韬在这里接触到了与之前科举考试完全不同的知识,成为其思想的重要转折点。据此可知近代报业()A.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需要B.是推进维新变法重要手段C.促进了中国社会思想转变D.成为西方思想侵略的工具19.1842年,英国出台的《矿山法》禁止10岁以下的儿童在矿井劳动;1844年,《工厂法》将儿童的工作时间限制在六个半小时之内;1859年规定在工作早上6点以前或下午6点以后,或在星期六下午2点以后,不得雇佣儿童。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英国()A.儿童的权利得到全面保障B.民主政治的范围不断扩大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经济发展中社会问题突出20.下图是英国人口职业结构变化图。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A.国际贸易中心转移B.第三产业发展迅速C.工业革命发展过程D.圈地运动巨大影响21.“炉边谈话”是罗斯福通过广播的形式向美国民众进行政策解读、宣传乃至社会动员的演讲方式。如表是罗斯福的部分“炉边谈话”,由此可见,当时()时间 谈话名称 主题1933年10月22日 论通货形势 建立保持持续的政府控制力1934年6月28日 对第73届国会所取得的成就回顾 从国会获取干涉市场的权力1935年4月28日 谈工程救济计划 “以工代赈”、干预劳资关系、 政府与司法机构博弈、影响立法等1937年3月9日 论司法机构的重组1937年10月12日 给国会特别会议的立法建议A.罗斯福力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新政极大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C.总统通过实施新政走向了集权统治D.罗斯福开始在美国推行计划经济22.据统计:1947年美国的贫困率为33%,1952年为29%,1958年贫困率从1953年的23%下降到21%.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新经济”的不断发展B.社会福利政策的推行C.“自由放任”政策的巩固D.美国主导世界货币体系23.1920年,苏俄工业总产值下降为1917年的21%,由于不顾条件,强令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致使不少企业减产或倒闭,工业生产的总管理局体制,造成中央与地方的不协调,出现官僚主义滋长经济效益低下现象。这表明()A.战时政策实际作用不大B.高度集中管理政策危机C.新经济政策有严重弊端D.国家必须加强计划指导24.与1922年相比,1940年某国的工业产值增长23倍,农业产值为原来的2.1倍,铁路运输货运周转量增长22倍,基建投资增长25倍,工人和职工数量增长4.4倍。这个国家最有可能是()A.美国B.中国C.英国D.苏联二、主观题(本题共3道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材料一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到神宗朝时,人口约有百万之众。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各地的粮食、水产、牛羊、果品、酒、茶、纸、书籍、瓷器、药材......等,还有来自日本、高丽和大食(阿拉伯)等国的货物。营业时间不受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晓市。......市内还出现了“瓦子”,里面有“勾栏”、酒肆和茶楼,还有说书、演戏的,是娱乐的中心。-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材料二中国南京政府成立后,即率先与之签订新的关税条约,规定各自给对方以最惠国待遇。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斯姆特一霍利法案》,将美国的关税提高了50%。中国一些本来在美国畅销的产品销售量逐年减少,如桐油、兽皮、生丝、羊毛、抽丝品、棉花、猪鬃酒类产品、蛋类及蛋产品等。相反,美国输往中国商品的种类中;棉花、煤油、烟叶、小麦、汽车、机械、木材等却逐年增加。1932年,美国仅棉花一项输入中国就达8400万美元,煤油、烟叶也在2000万美元以上。1931年美国制造品输入中国总额为22503949美元,而中国制造品输美仅有10437756美元。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史蒂芬.波特强调应加强与中国的商业联系,中国终会“成为美国在国外最大、最富、最便利的市场”。-摘编自仇华飞《20世纪30年代美国关税政策与中美贸易》材料三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不久邓小平就于1979年1月28日对美国进行了访问,期间中美两国交换了对国际局势、产权、最惠国待遇等相关问题的看法,并签署了领事、贸易、科技和文化交流协议。邓小平访美后,中美两国的贸易发展迅猛,两国之间企业往来频繁,也签署了一系列促进中美贸易发展的协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举办贸易展览会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贸易关系协定》等协定。1979年7月7日,两国政府签订了为期三年的《中美贸易关系协定》,决定从1980年2月1日开始相互给予最惠国关税待遇,使中关贸易实现了正常化。-摘编自任泽平《来自历次中美贸易战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宋朝商业发展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变化的原因,分析对中美两国的影响。(9分)(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美贸易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9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再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针对赫鲁晓夫后期严重农业问题,在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前,勃列日涅夫先抓农业改革:实行固定收购和超计划交售奖励制度,凡农庄农场超过固定收购计划后交售国家的农产品,国家提价50%收购;同时稳定零售价格;1965-1979年,农产品收购7次提价,某些农产品收购价格超过零售价格,出现倒挂,财政补贴不断增加;完全经济核算制农场,可把大部分利润留为自己支配,不上缴预算,有利于社会稳定。1964年,苏联通过《集体农庄成员优抚金和补助金法》,实行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规定:集体农庄设立养老金、残废优抚金、丧失赡养人员优抚金以及女庄员妊娠生育补助金,优抚金和补助金,1/3由农庄、2/3由国家支付,不得从庄员收入中扣除。1973-1982年,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总额中一直占27%左右,如果把与农业相关的化肥、农药、农机、混合饲料等计算在内,农业投资占国民经济投资总额30%以上,在当时世界大国中居首位。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八五计划(1966-1970年)被认为是斯大林时代以来最成功五年计划,但犹豫不决和保守主义不允许改革者计划彻底实施。-摘编自《勃列日涅夫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的其内容。(4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的原因及影响。(10分)2027届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答案1-5 : BAADD6-10:CACDA11-15: AADCC16-20:BCCDC21-24:ABBD25.(1)特点:城市经济功能明显;市坊不再分开,打破空间限制;出现晓市、夜市,打破时间限制;商品种类丰富;市场交易不再受政府直接控制;海外贸易繁荣;城市出现娱乐场所;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1点2分,任答四点满分)(2)原因: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美国扩大海外市场转嫁经济危机。(2分)影响:减少了中国对美国的商品输入,增加了美国对华商品的输出;形成巨大的中美贸易逆差;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美国与其他列强的矛盾;促使中国加紧与列强的谈判,收回关税自主权。(1点2分,共7分)(3)变化:中美贸易关系正常化。(2分)历史背景:中美正式建交;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美苏争霸中苏联在军事实力上赶超美国,美国霸权动摇。(1点2分,共7分)26.情节2分,历史现象2分,概述和评价各4分,共12分示例一:①情节:鲁滨逊在航海中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后来小岛成为他的个人财产和领地。(2分)②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史上的新航路开辟。(2分)③概述:在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时,雄踞在东西方交通要道上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过往商客征收重税,引发了严重的商业危机。欧洲人开始了探索通向东方的新航路。在达·伽马、哥伦布等航海家的努力下,15世纪末16世纪初,通向东方的两条新航路开通了。(4分)④评价: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加速了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打破了世界各大洲相对隔绝孤立的状态,使全球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标志着全球化的开始。(4分)27.(1)内容:实行固定收购和超计划交售奖励制度;稳定和提高零售农产品收购价格;完全经济核算制农场自主权;实行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4分)(2)原因:赫鲁晓夫后期严重农业问题。(2分)影响:加大农业投资,推动了苏联农业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稳定;其统治初期改革和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推动了苏联八五计划的成功和苏联国力的迅速增长,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增加了财政负担;但改革不彻底。(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