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卷 2025.7(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45分)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陶寺遗址考古发现大型城址与墓葬呈现“金字塔式等级结构”;其中大墓占比为1.3%,随葬玉钺等高规格器物,87.3%小墓无随葬品。这反映当时社会①族群共同体内财富分配机制形成 ②礼器使用规则渗入基层社会活动③氏族社会的平等原则已经被打破 ④初具奴隶制国家形态的制度框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有学者认为,“夏商周不仅是前后相继的朝代继承关系,而且一直是同时的列国之间的关系。夏商周在文化上是一系的,但彼此之间有地域性的差异。彼此之间的横的关系,才是了解三代关系与三代发展的关键”。该学者认为其发展关键在于“横的关系”,是指夏商周A.实行严格等级制度,通过分封维系横纵统治B.文化独立发展,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明体系C.长期同时存在,文化同源但存在着地域特色D.通过战争实现政治统一,建立中央集权体制3.《汉书·艺文志》对先秦至西汉的学术流派、典籍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总结。下表为书中关于诸子百家起源的记载,从中可以推断出儒家:出于司徒之官(掌管教化,注重礼仪) 法家:出于理官(掌刑狱司法,强调法律和制度)道家:出于史官(记录历史和天文历法,注重自然规律和历史经验) 墨家:出于清庙之守(掌守宗庙)名家:出于礼官(掌仪节) 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掌观象授时)纵横家:出于行人之官(掌使节往来) 农家:出于农稷之官(掌农事)杂家:出于议官(掌谏议) 兵家:出于司马之官(掌管军事,专注于军事战略和战术)①各家创始人都曾在官府任职 ②学术思想从官方流散到民间③官学是百家思想产生的根基 ④强调学术与国家治理的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左传·襄公十四年》提出“天子有公,诸侯有卿······过则匡之,失则革之”,《韩非子·有度》强调“法不阿贵”“以法治国,举措而已”。两则材料对比,在君主与辅佐者的关系上,韩非子强调A.君主绝对主导,辅臣依法执行 B.辅臣制约君权,保障民本理念C.权力相互制衡,共担治国之责 D.礼法结合共治,维护等级秩序5.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下列文字材料与图中工具相对应的是A 造者居白土,堆于旋轮之上,足踏轮盘旋转,手以竹刀镟削其表,使圆整光滑。B 车身用板作槽······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则龙骨板随转循环,刮水上岸。C 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所溉田亩,不劳人力。D 以水力代人力鼓风也······凡急流大河,皆可置用。其费省而功倍,尤宜于冶铸。6.《黄帝内经》提出“人与天地相应”的医学观,将阴阳五行学说融入生理病理分析。该书包含诊疗方法,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体系,深刻影响了后世医学发展路径。据此可知《黄帝内经》A.奠定中医整体辨证理论基础 B.创立临床疾病诊疗核心标准C.完成中药药理的系统化分类 D.标志药食同源理论成熟完善7.1968年吐鲁番(唐朝时西州)阿斯塔那墓葬出土一文物中记有:“郧县(位于今湖北省十堰地区)光同乡贺思敬庸调布一端”“开元九年(721年)八月□日”“专知官(唐代某些官员被指派专门负责某一项或某几项具体事务的官员)主簿(唐代地方政府中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文书、档案、户籍管理以及监督地方行政事务等工作)花(可能这位主簿姓花)”。此文物可反映出①规范化的行政管理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②实物作为户税和劳役负担的主要缴纳形式③棉织业在当时社会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④租庸调制使西州与内地的管理实现一体化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根据日本奈良时期出土的和同开珎钱币考古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日本钱币在哪些方面模仿了唐朝开元通宝A.统一货币增强国家的凝聚力B.采用汉隶书法顺时旋读方式C.印有象征皇权的神道教图案D.采用了方孔圆形的经典形制9.南宋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写道:“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他认为①唐朝藩镇的“坚固”削弱了中央权威 ②北宋强化集权避免地方势力过度膨胀③南宋势弱划界为牢维持南北对峙局面 ④治理国家需在集权与分权间找到平衡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0.以下哪一幅平面图与提供的文字材料描述相符永乐十九年“正月丁未,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及乾清宫、坤宁宫皆成。戊申,告祭天地于南郊,告太庙,颁诏天下,以北京宫殿成,迁都北京。”嘉靖三十二年“六月丁酉,外城成,设门七,曰永定、左安、右安、广渠、东便、西便、广宁。”11.“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下列对朱熹观点解读正确的是①“理”具有普遍性抽象性 ②宇宙万物具有内在统一性③伦理是“理”的社会延伸 ④应压抑人性适应正统规范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12.观察《鱼鳞图册》局部示意图,结合所学判断,该图册的直接作用是A.规范民政事务管理B.核定全国户籍信息C.推行青苗助农政策D.登记土地产权归属13.在明清时期的徽州古村落中,“水口园林”(水口,即水流出口)作为村落门户区域,通常以溪流、石桥、树木等自然元素与桥梁、亭台、楼阁、牌坊、庙宇等建筑形成一种“藏风聚气”的屏障性景观。这一设计体现出①强化宗族凝聚力 ②自然经济封闭性③防御外敌的功能 ④“天人合一”理念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14.乾隆四年两江总督(今江苏、安徽、江西一带)那苏图奏报:“(佃户)自居已屋,自备牛种,不过借业主之块土而耕之”“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即或退佃,尽可别图。故其视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这主要反映了当时①佃户的生产资料与业主的土地资源相结合②佃户在双方租佃关系中具有一定的主动权③江南广大地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确立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传统租佃关系的突破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15.印是权力的象征,印信是行使权力的凭证,它代表着被封者在特定领域或区域内的行政、司法或宗教权力,按照其出现的先后排序应为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5分)16.(14分)东夷文化材料一 考古学者在山东地区发现了从扁扁洞遗存(距今约10000年)至岳石文化(距今约4000~3500年)的完整文化序列,包括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其中大汶口文化已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和高度发达的彩陶工艺;龙山文化则以蛋壳黑陶技术闻名;岳石文化时期因气候变化导致聚落数量锐减,器物类型简化。东夷文化逐渐融入华夏文明体系。材料二 东夷文化研究不仅印证了海岱地区“自成一体”的文明特质,更揭示了其与中原地区“因对峙而碰撞,因碰撞而融合”的动态过程。方辉等学者指出,商周时期,“夷夏互化”进程加速,西周通过“周公东征”(铭文佐证)及鲁国、齐国的治国政策整合东夷;春秋莒国墓葬中周制器物及铭文“闻于夏东”体现文化认同。邹衡、李伯谦等学者强调,东夷在玉器、文字、夯筑技术等方面深刻影响中原,进而为华夏文明成熟奠定物质与制度基础。(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东夷文化考古成果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价值。(6分)(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说明东夷文化与中原文明的互动关系如何体现中华文明共同体的形成。(8分)17.(14分)汉法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也有学者认为其造成了留守北疆以防御柔然等北方强敌的鲜卑武人出现了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落差,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加速了北魏的衰亡。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下同)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材料三 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幽燕以北,服食宜凉,蜀汉以南,服食宜热,反之则必有变异······然万世国俗,累朝勋贵,一旦驱之下从臣仆之谋,改就亡国之俗,其势有甚难者······苟能渐之摩之,待以岁月,心坚而确,事易而常,未有不可变者。材料四 1262年,忽必烈两度下令“禁诸道戍兵及势家纵畜牧犯桑枣禾稼者”;1263年,“诏阿术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忽必烈诏命行中书省及各级官员“劝诱百姓,开垦田土,种植桑求,不得擅兴不急之役,妨夺农时”。(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上述政权推行“汉法”的主要措施。(6分)(2)对照材料一与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的观点。(8分)18.(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年份 名称 发行量 准备金 贬值率天圣元年 (1023) 官交子 125.6万贯 (铁钱值) 36万贯铁钱 (28%) 1贯≈770文铁钱熙宁十年 (1077) 陕西 交子 388万贯 (两界并行) 挪用殆尽大观元年 (1107) 钱引 2000万贯 以上 名义存5%绍兴末年 (1162) 四川 钱引 4.5亿贯 (累积未兑) 准备金消失 100贯≈1贯实际价值-摘引自《宋史》《宋会要》等注:北宋崇宁大观年间实行币值改革,改交子为钱引,即领钱的证书,也是兑换券的意思。大观元年(1107年)正式改交子务为钱引务。(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交子发行的演变过程。(5分)材料二《明英宗实录·卷二十三》记载,正统元年(1436年)“命江南漕粮米麦四百余万石折银百万两,解京充俸,省挽运之劳”,赋税折银占当年田赋总额10%。嘉靖至万历年间,日本和美洲每年向中国输入白银约283吨(约合800万两),占全球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据《明神宗实录·卷一一八》记载,万历九年(1581年),全国赋税的70%已实现白银化,江南地区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7%~94%。傅衣凌、叶显恩等学者在研究这一时期的商人及商业资本时指出“徽商之贾也,积累既饶,辄置田宅,以长子孙”,在商业利润的分配中,典当放贷占30%,用于购置土地的比例占60%。(2)在学习明朝经济的过程中,有学生根据上述材料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问题1:明朝赋役演变趋势及其原因。问题2:明朝后期白银货币化的成因。问题3:明朝商业资本的流向及影响。从以上三个问题中任选两个,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进行解答。(12分)19.(10分)“大阅”材料一《养吉斋丛录》载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上谕:“近岁準夷鸱张,边警日闻。八旗劲旅久疏战阵,故特行大阅于南海子,令车骑营悉仿征噶尔丹阵式操演。满蒙王公随扈观礼,以壮军声。”材料二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南苑大阅奏章节选:“此次大阅,首列火器营官兵五千余,炮八十位,鸟枪四千余杆;次前锋营骑射三千,护军步甲二千。上亲御甲胄,乘马连发七矢皆中。观哈萨克使臣等震悚色变,皆叹天兵火器之威。”关注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两次大阅兵的不同背景及其特定的观众群体,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与乾隆时期清朝国家战略的发展演变。(10分)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2025.7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B C C A B A A D B D A D C B C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5分)16.(14分)(1)东夷文化拥有独立的体系,是谱系完整且持续发展的区域文明;其手工业的专业化发展、贫富分化以及社会分层,为早期国家的起源提供了有力实证;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长期共存,考古发现的成果补充了文献中关于夷夏融合过程的记载,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6分)(2)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起,东夷与中原地区在多个领域如制陶、玉器、青铜、建筑、文字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合作,东夷文化逐渐融入华夏文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以及鲁国和齐国的治理策略,促进了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增强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逐渐确立,齐鲁地区成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8分)17.(14分)(1)模仿中原的政治制度、任用汉族人才;因地制宜,实现资源整合;认同华夏文明,采纳中原礼法,促进习俗更新。上述政权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传统,即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未曾中断。(6分)(2)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民族交融潮流,促进经济与社会繁荣,为后续统一及盛世奠定基础,将改革未能解决的社会矛盾,简单归咎于“汉化政策失败”过于片面;汉法体系,经过多朝发展,已能高效应对治理需求;治理国家应“因地制宜”,改革需坚定方向,逐步推进。(8分)18.(17分)(1)从初创时期的民间信用凭证,到成为国家货币工具;从初期的稳健发行,到后期的超发、膨胀,经历了改革,但最终纸币严重贬值,走向崩溃。(5分)(2)(12分)问题1:明朝赋役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演变趋势:从实物税和部分江南税粮折银送往北京(“金花银”),到明朝晚期赋役合并、统一折银征收,税目和程序简化合并,征税重点转向土地,对民众的人身束缚逐渐减轻。农业和手工业、商业发展,江南商品经济繁荣;新航路开辟带来白银流入;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实现赋役制度重大变革。(6分)问题2:明朝后期白银货币化的成因。白银在国内外贸易中被广泛接受;农业生产力提高,手工业和商业活动繁荣,长途贸易和大宗商品交易迅速增长;“一条鞭法”改革使白银成为主要支付手段,加大了社会流通需求;新航路开辟后,丝银贸易兴盛,形成了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了基础。(6分)问题3:明朝商业资本的流向及其影响。在商业利润分配中,主要流向土地投资、高利贷和典当业,而对商业贸易和手工业生产的资金投入较少。一方面,商帮实力增强,工商业市镇蓬勃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挑战传统观念和等级秩序;另一方面,资本大量流入土地和高利贷,阻碍了经济转型;手工业领域的新变化未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未能有效推动传统经济模式变革;土地兼并和高利贷剥削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6分)19.(10分)康熙年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不断扩张势力,对清朝的西北边疆构成了严重威胁;大阅主要面向满蒙王公贵族群体,通过战阵操演来强化满蒙军事同盟,巩固八旗军队的战斗力。乾隆时期,清政府最终成功平定了准噶尔叛乱,大阅侧重于在外藩使臣面前展示火器威慑、君主威仪,以彰显清朝大一统秩序的巩固。从康熙时期通过军事和联盟手段巩固疆域统一,到乾隆时期平定叛乱,通过行政、法律、驻军、文化等多种手段加强制度建设,体现出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清朝对国家综合治理的重视及国家战略的演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