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灯》课时作业B 2025 - 2026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一、选择题(知识积累巩固)1. 下列选项中,对《灯》中“哈里希岛姐姐的故事”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表现亲情的伟大与牺牲B. 强调爱情的执着与悲壮C. 揭示友情的珍贵与温暖D. 讽刺封建礼教的束缚2. 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比喻手法的是( )A. 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B. 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C. 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D.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3. 对“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一句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A. 灯光具有物理上的不灭性B. 人类对光明的追求永恒存在C. 作者相信战争会永远持续D. 灯光象征着物质财富的重要性4. 下列选项中,与“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表达的情感最相似的是( )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课内阅读理解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我的生活中有过了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节选自《灯》)1. 作者为什么说“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这句话有何作用?2. “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3. 结合上下文,分析“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的含义。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白杨礼赞》(节选)——茅盾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 chǐ许,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节选自茅盾《白杨礼赞》)1. 两段文字都运用了象征手法,请分别从《灯》和《白杨礼赞》中各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2. 比较《灯》与《白杨礼赞》在主题表达上的异同。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A 2. D 3. B 4. B二、课内阅读理解1. 原因与作用:作者认为灯光的象征意义始终未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灯光都代表希望与温暖。强调灯光的永恒性,深化主题,呼应开头对灯光的描写。2. 情感变化:从最初的苦闷、彷徨到逐渐平静、坚定,体现作者在灯光的启示下重获信心。3. 句子含义:即使微弱的希望也能给困境中的人带来精神力量,象征抗战时期人民的坚守与互助。三、课外阅读1. 象征举例与作用:《灯》:“哈里希岛姐姐的灯”象征亲情的温暖与牺牲,表达对人性美好的赞美。《白杨礼赞》:“笔直的干、枝”象征中华民族的坚韧不屈,突出对抗战精神的歌颂。2. 主题异同:相同点:均通过自然或生活中的事物象征民族精神,表达对光明、正义的追求。不同点:《灯》:侧重个人情感与民族命运的结合,强调希望的传递。《白杨礼赞》:直接歌颂群体精神,突出民族的团结与抗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