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理解性默写(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2《六国论》理解性默写(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必修下《六国论》理解性默写
第一段
1. 《六国论》中,苏洵在指出六国赂秦导致灭亡的原因之前,先从反面指出六国的灭亡“ , ”。
2. 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后,紧接着从赂秦者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的句子是: , 。
3. 在《六国论》中,苏洵就“弊在赂秦”的观点可能引发的疑问而设问: , ?
4. 《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 ”。
5. 《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 , 。
第二段
6. 苏洵在《六国论》中,用“ , 。”
”两句指出秦国除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有六国赂秦所得。
7. 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 , ”,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8. 苏洵在《六国论》中,用“ ,
”描写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但他们的子孙对得来的土地却不太珍惜。
9. 在《六国论》中,苏洵指出诸侯的子孙对先辈辛苦开辟的土地毫不珍惜,将之“ , ”。
10. 苏洵《六国论》中“ , ”描写细致,生动刻画出六国后世子孙赂秦后仅得一夕之安后的惊恐绝望。
11. 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 , 。”
12. 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繁,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 , ”。
13. 苏洵在《六国论》中将六国不断割地求和的状况展现得淋漓尽致,得出六国破灭的结果是意料之中的两句是:“ , ”。
14. 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 ” ,认为用土地贿赂秦国,“ ”,运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贿赂秦国的危害。
15. 苏洵用精妙的比喻“ , ”,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
16. 《六国论》中的“ , , , ”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第三段
17. 在《六国论》中,齐国不曾割地求和,却也随着五国灭亡的原因是:“ ”;而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的原因是:“ 。”
18. 《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
19. 在《六国论》中,作者明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 ”,这也论证了“ ”观点。
20. 苏洵认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这是“ ”。而燕国“ ”,才招来大祸。
21. 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而其长远目光的表现是:“ , ”。
22. 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 。”
23. 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 ”。
24. 苏洵对赵国开始的战略是很赞赏的,最初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次,战绩是“ ”,但非常可惜的是“ ”。
25. 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赵、燕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作者认为,赵国灭亡的原因是:“ ”。
26.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将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 , 。
27. 苏洵认为燕赵的灭亡令人同情,因为他们“ , ”,尽管如此也是打了败仗才灭亡的,是非常不得已的。
28. 苏洵《六国论》认为,燕赵处在其它诸侯国几乎全部被消灭的时候,智谋和国力孤危,因此两国“ , ”。
29. 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指出六国避免破灭的策略除了“ , ”,还有燕国的刺客不去刺杀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
30. 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 ”。
31. 苏洵在《六国论》中假设,六国如果都能采取正确的策略,“ , ”,与秦国相较量或许还不可轻易估量。
32. 苏洵在《六国论》中,“ , ”两句用假设论证的方法,说明六国如果与秦相较量,未见得秦国必胜而六国必败。
第四段
33. 苏洵在《六国论》中敏锐指出对抗秦国的办法是:“ , ”,认为此举会让秦国寝食难安。
34. 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把贿赂秦国的土地用来“ ”,把侍奉秦国的心意用来“ ”,结果一定会大不一样。
35. 《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丢掉幻想,不去取悦秦国,而是“ ”,那么一定会出现“ ”的结果。
36. 《六国论》中苏洵悲叹六国的形势理应可以对抗秦国,但“ ”,据此对治理国出建议:“ 。”
37. 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 ,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 ”。
38. 杜牧《阿房宫赋》主要借秦王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不顾百姓死活,而苏洵的《六国论》则是批评北宋王朝“ , ”,天天给贿赂辽国送,实在是不应该。
39. 苏洵《六国论》中认为,六国本来可以有合力向西攻打秦国之势,却被秦人积久的威势胁迫而至于“ , ”的境地。
第五段
40. 苏洵在《六国论》中用“ , ”两句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他们的势力比不上秦国。
41. 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他们的势力比不上秦国,但“ ”,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 ”。
42. 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假设论证的方法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朝廷继续采取割地求和的政策,那么恐怕也会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的句子是:“ ,
, 。”
43. 苏洵《六国论》中以“ ”一句表达对朝廷重蹈六国覆辙的忧虑,其实早在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就用“ ”一句揭示了重蹈覆辙的原因。
参考答案
第一段
1. 《六国论》中,苏洵在指出六国赂秦导致灭亡的原因之前,先从反面指出六国的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
2. 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后,紧接着从赂秦者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的句子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 在《六国论》中,苏洵就“弊在赂秦”的观点可能引发的疑问而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4. 《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5. 《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二段
6. 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两句指出秦国除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有六国赂秦所得。
7. 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8. 苏洵在《六国论》中,用“暴霜露,斩荆棘
”描写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但他们的子孙对得来的土地却不太珍惜。
9. 在《六国论》中,苏洵指出诸侯的子孙对先辈辛苦开辟的土地毫不珍惜,将之“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10. 苏洵《六国论》中“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描写细致,生动刻画出六国后世子孙赂秦后仅得一夕之安后的惊恐绝望。
11. 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12. 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繁,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3. 苏洵在《六国论》中将六国不断割地求和的状况展现得淋漓尽致,得出六国破灭的结果是意料之中的两句是:“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14. 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 ,认为用土地贿赂秦国,“犹抱薪救火 ”,运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贿赂秦国的危害。
15. 苏洵用精妙的比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
16. 《六国论》中的“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第三段
17. 在《六国论》中,齐国不曾割地求和,却也随着五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而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的原因是:“斯用兵之效也
。”
18. 《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19. 在《六国论》中,作者明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这也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观点。
20. 苏洵认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这是“用兵之效也”。而燕国“至丹以荆卿为计”,才招来大祸。
21. 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而其长远目光的表现是:“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22. 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3. 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4. 苏洵对赵国开始的战略是很赞赏的,最初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次,战绩是“二败而三胜”,但非常可惜的是“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5. 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赵、燕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作者认为,赵国灭亡的原因是:“用武而不终也。”
26.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将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7. 苏洵认为燕赵的灭亡令人同情,因为他们“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尽管如此也是打了败仗才灭亡的,是非常不得已的。
28. 苏洵《六国论》认为,燕赵处在其它诸侯国几乎全部被消灭的时候,智谋和国力孤危,因此两国“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29. 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指出六国避免破灭的策略除了“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还有燕国的刺客不去刺杀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
30. 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31. 苏洵在《六国论》中假设,六国如果都能采取正确的策略,“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国相较量或许还不可轻易估量。
32. 苏洵在《六国论》中,“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两句用假设论证的方法,说明六国如果与秦相较量,未见得秦国必胜而六国必败。
第四段
33. 苏洵在《六国论》中敏锐指出对抗秦国的办法是:“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认为此举会让秦国寝食难安。
34. 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把贿赂秦国的土地用来“封天下之谋臣”,把侍奉秦国的心意用来“礼天下之奇才”,结果一定会大不一样。
35. 《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丢掉幻想,不去取悦秦国,而是“并力西向”,那么一定会出现“秦人食之不得下咽”的结果。
36. 《六国论》中苏洵悲叹六国的形势理应可以对抗秦国,但“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据此对治理国出建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7. 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8. 杜牧《阿房宫赋》主要借秦王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不顾百姓死活,而苏洵的《六国论》则是批评北宋王朝“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天天给贿赂辽国送,实在是不应该。
39. 苏洵《六国论》中认为,六国本来可以有合力向西攻打秦国之势,却被秦人积久的威势胁迫而至于“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的境地。
第五段
40. 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两句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他们的势力比不上秦国。
41. 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他们的势力比不上秦国,但“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2. 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假设论证的方法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朝廷继续采取割地求和的政策,那么恐怕也会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的句子是:“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3. 苏洵《六国论》中以“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一句表达对朝廷重蹈六国覆辙的忧虑,其实早在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就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一句揭示了重蹈覆辙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