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 阶段提升七 逻辑与思维(课件 学案,共2份)2026届高考思想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3 阶段提升七 逻辑与思维(课件 学案,共2份)2026届高考思想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阶段提升七 逻辑与思维
【思维导图】
长效热点透析7 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1.模块内
(1)从概念的外延看,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是属种关系;从概念的内涵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比现代化有更丰富的内容。
(2)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我们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在综合得到的整体下指导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把握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方面的本质和建设规律,在此基础上,把各方面联结和统一起来,形成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整体的认识,指导各方面建设,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3)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辩证否定,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4)创新思维的思路具有多向性,步骤具有跨越性,结果具有独特性。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运用联想、迁移和想象等方法,成功开拓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5)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运用聚合思维,将目标收敛、集中于中国式现代化。
2.模块间
(1)中国式现代化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2)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政治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5)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中国式现代化(  )
①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选择
②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制定了新标准
③印证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④实现了社会主义新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中国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路径和模式。下列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以下定义的方式明确了概念的外延
②“现代化路径和模式”是种差
③被定义项是“中国式现代化”
④把握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探究演变机理,把握历史规律;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从思维方法看,上述论断(  )
①运用了超前思维,把看似不相关的内容联系在一起 ②采用了分析方法,提出应从多个方面把握历史规律 ③体现了辩证思维,要求科学处理“此”与“彼”的关系 ④使用了抽象思维,意在触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三大明确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内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清晰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全面深化改革:2029年完成提出的改革任务;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基础性制度框架。
(1)结合材料,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分析党擘画分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间表、路线图,分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合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说明党中央的决定是如何体现超前思维的探索性与预测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观题热考题型7 评价判定类
题型 特点 这种类型的试题通常会在题干中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和评价。 通常以“由此可见”“据此判断”“说法合理的是”等作为设问方向
解题 技巧 第一步,阅读题干,分析通过的观点、现象或者做法是好还是坏、是对还是错,从而对选项做出第一次筛选(与题干信息相反的首先排除,比如题干做法错误,题肢中肯定该做法的选项就要排除) 第二步,根据题干信息对剩余选项进行第二次筛选,按照最佳原则,找出与题干主旨最吻合的选项
1.(2024·江苏卷,16)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创世纪》具有预示当地天气变化情况的“特异功能”:如果壁画中人物服饰处的淡红色转变成蓝色,天空就会艳阳高照;反之,如果从蓝色变成淡红色,则预示着可能要下雨。后来人们发现是壁画的颜料中混进了二氯化钴,无水二氯化钴显现为蓝色,而含有结晶水的二氯化钴显现为红色。该认识过程表明(  )
A.感性具体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B.思维具体无法获得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C.思维抽象能够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
D.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是辩证否定的过程
2.(2024·江西卷,12)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60年来,中法两国秉持的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建交精神,引领中法关系始终走在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前列,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为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由此可见(  )
①中法两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中国积极推动国际社会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之路 ③中法两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④不同文明、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相互成就、共同前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主观题热考题型7 逻辑推理类
题型 特点 此类试题以某一事件为背景,简要介绍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并进行相应的推理。设问要求学生分析该推理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重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解答相关问题的能力
解题 技巧 学生需认真审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确定本题所要考查的逻辑推理知识,并结合材料进行立体式分析
(2025·四川内江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缘起]2021年12月,汪某入职D公司,双方签订劳动合同,汪某担任财务经理一职。2022年8月,汪某因其父亲患颅内恶性肿瘤,需回老家陪护父亲手术,向公司申请年假2天、事假8天,公司相关人员批准。后来,因汪某父亲手术后未完全清醒还需要陪护,汪某又申请事假5天并提交请假手续,但公司未予批准。汪某继续在老家陪护父亲,未到公司上班,但通过线上协助办公。2022年8月25日,D公司向汪某发送《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认为汪某连续旷工5天的行为违反了公司管理制度规定,与汪某解除劳动合同。
[争议]汪某认为,其请假原因属于合理事由,D公司据此与其解除劳动关系,属于违法解除,遂在申请劳动仲裁后将公司诉至法院。D公司认为,只有员工请假获得批准,才不算旷工。汪某请假没有获得批准,就算旷工。
[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公司未对汪某的合理请假行为进行理解和宽容,其机械适用规章制度做出的辞退行为,实属不当,属于违法解除,应向汪某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4万元。
争议中D公司主张的推理形式是否正确、推理的结论是否真实?请结合材料并运用演绎推理的知识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阶段提升七 逻辑与思维
长效热点透析7
热点演练
1.B [中国式现代化为那些既想保持自身独立,又想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既符合世界各国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印证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①③正确。中国式现代化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新借鉴,不能说制定了新标准,②错误。十月革命开启了人类历史新纪元,④错误。]
2.D [在这一概念中,以下定义的方式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不是外延,①错误。“现代化路径和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属概念,②错误。这一概念中被定义项是“中国式现代化”,③正确。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把握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④正确。]
3.C [把看似不相关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体现的是联想思维所具有的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特征,不是超前思维的特征,①错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把握历史规律,是在运用分析的方法,②正确。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体现了辩证思维的整体性特征,③正确。抽象思维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形象思维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④错误。]
4.(1)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分步骤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实际。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分步骤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不断研究新情况、发展新思路的科学决策。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分步骤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深刻把握了社会发展规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引。
(2)①党中央不局限于社会主义事业的过去和现在的存在状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充分探索,对国家发展的未来趋势和路径作出了准确的前瞻性判断,体现了超前思维的探索性。
②党中央以创造性思维,超越了社会的时间和空间以及社会发展的具体环节,科学规划国家发展的未来时间表和路线图,体现了超前思维的预测性。
解析 关键词①:不同时间有不同的计划→可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关键词②: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计划→可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关键词③: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不同步骤与全面深化改革的不同步骤相结合→可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关键词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步骤和计划→可联系超前思维的探索性。
关键词②:对未来发展做出了科学的部署→可联系超前思维的预测性。
客观题热考题型7
真题试法
1.D [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不涉及事物的本质,A不选。思维具体是人们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B 不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而不是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C不选。后来人们发现是壁画的颜料中混进了二氯化钴,无水二氯化钴显现为蓝色,而含有结晶水的二氯化钴显现为红色。这表明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是辩证否定的过程,D正确。]
2.D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法国并不奉行,①错误。中法两国秉持的建交精神引领中法关系始终走在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前列,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为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说明中国积极推动国际社会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之路,不同文明、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相互成就、共同前进,②④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法两国秉持的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建交精神,引领中法关系始终走在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前列,未涉及中法两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③错误。]
主观题热考题型7
典题试法
D公司的推理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一定否定后件”是其有效式。其推理过程否定了前件(“汪某请假没有获得批准”),结论就否定后件(“就算旷工”),符合逻辑推理结构,因而推理形式是正确的。演绎推理要保证真实的结论,一要前提是真实的,二要推理结构正确。公司未对汪某的合理请假行为进行理解和宽容,显然不近人情,亦有违事假制度设立之目的。同时依据法院判决,能够推断汪某可以不构成旷工,因此“只有员工请假获得批准,才不算旷工”这个前提不真实,故结论不是真实的。
解析 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题,考查的范围是演绎推理的知识,要求说明争议中D公司主张的推理形式是否正确以及推理的结论是否真实,考生要坚持理论与材料的对接。
关键词①:D公司认为,只有员工请假获得批准,才不算旷工。汪某请假没有获得批准,就算旷工→可联系教材知识该推理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其推理的有效式为:否定前件式和肯定后件式。D公司的推理属于“否定前件否定后件”,是有效的推理形式。
关键词②:法院审理后认为,公司未对汪某的合理请假行为进行理解和宽容,其机械适用规章制度做出的辞退行为,实属不当,属于违法解除→可联系教材知识演绎推理要保证真实的结论,一要前提是真实的,二要推理结构正确。由法院判决可知“只有员工请假获得批准,才不算旷工”这个前提不真实,故结论不是真实的。(共30张PPT)
阶段提升七 逻辑与思维
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思维导图】
///////
///////
1
2
///////
3
长效热点透析7
客观题热考题型7
主观题热考题型7
长效热点透析7
中国式现代化
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1.模块内
(1)从概念的外延看,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是属种关系;从概念的内涵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比现代化有更丰富的内容。
(2)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我们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在综合得到的整体下指导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把握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方面的本质和建设规律,在此基础上,把各方面联结和统一起来,形成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整体的认识,指导各方面建设,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3)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辩证否定,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4)创新思维的思路具有多向性,步骤具有跨越性,结果具有独特性。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运用联想、迁移和想象等方法,成功开拓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5)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运用聚合思维,将目标收敛、集中于中国式现代化。
2.模块间
(1)中国式现代化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2)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政治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5)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中国式现代化(  )
①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选择
②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制定了新标准
③印证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④实现了社会主义新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解析 中国式现代化为那些既想保持自身独立,又想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既符合世界各国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印证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①③正确。中国式现代化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新借鉴,不能说制定了新标准,②错误。十月革命开启了人类历史新纪元,④错误。
2.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中国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路径和模式。下列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以下定义的方式明确了概念的外延
②“现代化路径和模式”是种差
③被定义项是“中国式现代化”
④把握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解析 在这一概念中,以下定义的方式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不是外延,①错误。“现代化路径和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属概念,②错误。这一概念中被定义项是“中国式现代化”,③正确。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把握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④正确。
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探究演变机理,把握历史规律;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从思维方法看,上述论断(  )
①运用了超前思维,把看似不相关的内容联系在一起
②采用了分析方法,提出应从多个方面把握历史规律
③体现了辩证思维,要求科学处理“此”与“彼”的关系
④使用了抽象思维,意在触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解析 把看似不相关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体现的是联想思维所具有的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特征,不是超前思维的特征,①错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把握历史规律,是在运用分析的方法,②正确。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体现了辩证思维的整体性特征,③正确。抽象思维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形象思维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④错误。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三大明确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内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清晰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全面深化改革:2029年完成提出的改革任务;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基础性制度框架。
(1)结合材料,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分析党擘画分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间表、路线图,分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合理性。
答案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分步骤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实际。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分步骤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不断研究新情况、发展新思路的科学决策。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分步骤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深刻把握了社会发展规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引。
解析 关键词①:不同时间有不同的计划→可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关键词②: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计划→可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关键词③: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不同步骤与全面深化改革的不同步骤相结合→可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说明党中央的决定是如何体现超前思维的探索性与预测性的。
答案 ①党中央不局限于社会主义事业的过去和现在的存在状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充分探索,对国家发展的未来趋势和路径作出了准确的前瞻性判断,体现了超前思维的探索性。
②党中央以创造性思维,超越了社会的时间和空间以及社会发展的具体环节,科学规划国家发展的未来时间表和路线图,体现了超前思维的预测性。
解析 关键词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步骤和计划→可联系超前思维的探索性。
关键词②:对未来发展做出了科学的部署→可联系超前思维的预测性。
客观题热考题型7
评价判定类
2
题型 特点 这种类型的试题通常会在题干中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和评价。 通常以“由此可见”“据此判断”“说法合理的是”等作为设问方向
解题 技巧 第一步,阅读题干,分析通过的观点、现象或者做法是好还是坏、是对还是错,从而对选项做出第一次筛选(与题干信息相反的首先排除,比如题干做法错误,题肢中肯定该做法的选项就要排除)
第二步,根据题干信息对剩余选项进行第二次筛选,按照最佳原则,找出与题干主旨最吻合的选项
1.(2024·江苏卷,16)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创世纪》具有预示当地天气变化情况的“特异功能”:如果壁画中人物服饰处的淡红色转变成蓝色,天空就会艳阳高照;反之,如果从蓝色变成淡红色,则预示着可能要下雨。后来人们发现是壁画的颜料中混进了二氯化钴,无水二氯化钴显现为蓝色,而含有结晶水的二氯化钴显现为红色。该认识过程表明(  )
A.感性具体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B.思维具体无法获得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C.思维抽象能够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
D.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是辩证否定的过程
D
解析 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不涉及事物的本质,A不选。思维具体是人们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B 不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而不是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C不选。后来人们发现是壁画的颜料中混进了二氯化钴,无水二氯化钴显现为蓝色,而含有结晶水的二氯化钴显现为红色。这表明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是辩证否定的过程,D正确。
2.(2024·江西卷,12)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60年来,中法两国秉持的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建交精神,引领中法关系始终走在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前列,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为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由此可见(  )
①中法两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中国积极推动国际社会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之路 ③中法两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④不同文明、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相互成就、共同前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解析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法国并不奉行,①错误。中法两国秉持的建交精神引领中法关系始终走在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前列,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为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说明中国积极推动国际社会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之路,不同文明、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相互成就、共同前进,②④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法两国秉持的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建交精神,引领中法关系始终走在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前列,未涉及中法两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③错误。
3
主观题热考题型7
逻辑推理题
题型 特点 此类试题以某一事件为背景,简要介绍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并进行相应的推理。设问要求学生分析该推理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重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解答相关问题的能力
解题 技巧 学生需认真审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确定本题所要考查的逻辑推理知识,并结合材料进行立体式分析
(2025·四川内江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缘起]2021年12月,汪某入职D公司,双方签订劳动合同,汪某担任财务经理一职。2022年8月,汪某因其父亲患颅内恶性肿瘤,需回老家陪护父亲手术,向公司申请年假2天、事假8天,公司相关人员批准。后来,因汪某父亲手术后未完全清醒还需要陪护,汪某又申请事假5天并提交请假手续,但公司未予批准。汪某继续在老家陪护父亲,未到公司上班,但通过线上协助办公。2022年8月25日,D公司向汪某发送《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认为汪某连续旷工5天的行为违反了公司管理制度规定,与汪某解除劳动合同。
[争议]汪某认为,其请假原因属于合理事由,D公司据此与其解除劳动关系,属于违法解除,遂在申请劳动仲裁后将公司诉至法院。D公司认为,只有员工请假获得批准,才不算旷工。汪某请假没有获得批准,就算旷工。
[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公司未对汪某的合理请假行为进行理解和宽容,其机械适用规章制度做出的辞退行为,实属不当,属于违法解除,应向汪某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4万元。
争议中D公司主张的推理形式是否正确、推理的结论是否真实?请结合材料并运用演绎推理的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 D公司的推理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一定否定后件”是其有效式。其推理过程否定了前件(“汪某请假没有获得批准”),结论就否定后件(“就算旷工”),符合逻辑推理结构,因而推理形式是正确的。演绎推理要保证真实的结论,一要前提是真实的,二要推理结构正确。公司未对汪某的合理请假行为进行理解和宽容,显然不近人情,亦有违事假制度设立之目的。同时依据法院判决,能够推断汪某可以不构成旷工,因此“只有员工请假获得批准,才不算旷工”这个前提不真实,故结论不是真实的。
解析 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题,考查的范围是演绎推理的知识,要求说明争议中D公司主张的推理形式是否正确以及推理的结论是否真实,考生要坚持理论与材料的对接。
关键词①:D公司认为,只有员工请假获得批准,才不算旷工。汪某请假没有获得批准,就算旷工→可联系教材知识该推理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其推理的有效式为:否定前件式和肯定后件式。D公司的推理属于“否定前件否定后件”,是有效的推理形式。
关键词②:法院审理后认为,公司未对汪某的合理请假行为进行理解和宽容,其机械适用规章制度做出的辞退行为,实属不当,属于违法解除→可联系教材知识演绎推理要保证真实的结论,一要前提是真实的,二要推理结构正确。由法院判决可知“只有员工请假获得批准,才不算旷工”这个前提不真实,故结论不是真实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