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人教新版九全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 测评卷(原卷版+解答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秋人教新版九全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 测评卷(原卷版+解答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物理学科
2025年秋人教新版九全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检测卷
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的是(C)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 B.美味佳肴香气扑鼻
C.扫地时尘土飞扬 D.嗅气味鉴别物质
2.兰花盛开时,很远就能闻到兰花的香味。走近观看,甚至会看到兰花的叶片上挂着晶莹的露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兰花的叶片上出现露珠,是因为叶片的温度高于外界的气温
B.晶莹的露珠到中午消失不见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花香四溢不属于扩散现象
D.一般来说兰花中午比晚上更香,原因是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生活中很多人喜爱吃咸鸭蛋,下列关于咸鸭蛋所涉及的物理知识正确的是(C)
A.煮熟鸭蛋是通过做功来增加鸭蛋的内能
B.蛋壳能轻松被敲碎,说明蛋壳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C.腌制鸭蛋就是通过扩散使盐进入蛋中
D.刚出锅的咸鸭蛋逐渐变凉,说明分子运动逐渐停止
4.小伟应用劳动课上学习的烹饪技能为家人制作美味的刀削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随着刀削面的温度降低,其内能减少
B.喝一口碗里的面汤,碗中剩余面汤的比热容大小不变
C.刚出锅的刀削面“热”得烫嘴,“热”表示的是热量
D.刀削面放凉后面香味变淡,是因为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5.下列实例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B)
A.搓手取暖 B.用冷水冷却热鸡蛋
C.钻木取火 D.磨刀时刀的温度会升高
6.古人曾发明一种活塞式点火器,如图所示。以牛角作套筒,木质推杆前端粘附艾绒。取火时,一手握住套筒,另一手猛推推杆,艾绒即燃,随即将杆拔出,口吹立见火苗。手推杆入筒的过程中,筒内密封气体的(D)
A.分子动能减小 B.密度不变
C.分子数增加 D.内能增加
7.物体的内能增加了,则(B)
A.一定是其他物体对它做了功
B.可能是物体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其他物体对它做了功
C.物体一定吸收了热量
D.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增加
8.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两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升高相同的温度,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多
B.甲液体的吸热能力比乙液体的吸热能力强
C.甲液体的比热容与乙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5∶8
D.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9.如表所示是2024年10月21日济南、青岛两城市的天气预报情况,以下是根据气温变化情况做出的判断和判断依据,其中正确的是(A)
A.甲城市是济南,距海水较远,温差较大
B.乙城市是青岛,距海水较近,温差较大
C.甲城市是青岛,距海水较近,海水的比热容大
D.乙城市是济南,内陆地区以沙石泥土为主,其比热容小
10.(多选)质量均为0.5 kg的水和另一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已知水的比热容c水=4.2×103 J/(kg·℃),c水>c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D)
A.甲物质是水
B.0~12 min乙温度降低了20 ℃
C.0~12 min甲放出了8.4×104 J的热量
D.乙物质的比热容为2.1×103 J/(kg·℃)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1.如图所示,鸽子饭是一种传统的中山美食,以其独特的口感和浓郁的香气而闻名,闻到浓郁的香气是由于分子不停做__无规则运动__;烹饪过程中,鸽子吸收热量,内能__增加__(填“增加”或“减少”);烹饪好的鸽子变凉之后香气没有那么浓郁,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__温度__有关。
     
12.将50 mL酒精和50 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100 mL,说明液体分子间有__间隙__;荷叶上两滴水珠接触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有__引力__;水的体积不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__斥力__。
13.如图所示,一只瓶子,内装一些铁屑。我们既可以通过振荡,也可以通过加热的方式,使铁屑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从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来看,前者是通过__做功__的方式,后者是通过__热传递__的方式来增加铁屑的内能。如果你没有看到内能改变的过程,仅凭铁屑温度的改变,__不能__(填“能”或“不能”)确定采用了什么方法改变了铁屑的内能,这是因为__二者效果相同__。
14.如图所示是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t1时物体的内能__小于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t2时物体的内能。若相同时间内该物质吸收热量相等,由图像可知,这种物质液态时的比热容__大于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固态时的比热容。
15.在海滨地区看海,只要天气晴朗,白天和夜晚吹来的风是有区别的,在图中,__甲__图是白天吹来的风,这是由于海水的__比热容__比沙石大,在吸收相同的热量下,陆地升温较高。
16.小明用除颜色不同外,其他都相同的黑白两张纸分别将两个相同的瓶子包起来,再将质量、初温相同的水分别倒入两个瓶中,然后将两个瓶子放在太阳光下,过一段时间后,小明用温度计测量了两瓶中水的温度,发现包有黑纸的瓶中水的温度升高得较多。实验表明黑纸的吸热性能比白纸的要__好__(填“好”或“差”);两瓶中的水是通过__热传递__(填“做功”或“热传递”)的方式使其内能增加的;若包有黑纸的瓶中装有0.5 kg水,则0.5 kg的水温度升高20 ℃需吸收__42_000__J的热量。[c水=4.2×103 J/(kg·℃)]
17.甲物体质量为400 g,乙物体质量为100 g,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它们加热,假设酒精灯放出的热量都被它们吸收,甲、乙两物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则经过4 min加热后,甲、乙升高的温度之比是__1∶2__;若甲的比热容是0.4×103 J/(kg·℃),甲物体在这4 min内吸收的热量为__3.2×103__J,乙的比热容是__0.8×103__J/(kg·℃)。
三、作图与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分)
18.(3分)两个相同的容器中分别装有质量和初温均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用相同的加热器同时对它们加热。甲从开始加热至沸腾一段时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若乙的比热容和沸点均小于甲,请画出液体乙在相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像。
19.(3分)国庆假期,小安和小海到泉州西湖公园乘坐小船游玩,清晨时分看到湖面上有很多薄雾。中午的时候,气温较高,小安建议把小船划到湖中间会凉快一些。小海说:“湖边靠岸处才凉爽呢!”请你分析:①“薄雾”是怎么形成的?②小安和小海谁说得对,为什么?
答:①“薄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②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水的温度变化比沙子小,因此,中午湖水的温度要低于岸边的温度,所以小安的说法是对的。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
20.(8分)利用一支厚壁大试管、一支电子温度计和一只打气橡皮球,设计了一个实验,探究做功与内能的关系,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电子温度计的探头放入大试管内,紧紧塞入橡皮塞,充了气的橡皮球与穿过橡皮塞的玻璃管相连;
②用手捏橡皮球向试管内充气,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③松开橡皮球,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②步实验步骤中,可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__升高__,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__。
(2)第③步实验步骤中,可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__降低__,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少,温度降低__。
(3)从第②、③步实验步骤中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__。
21.(14分)小明为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将A、B两种液体分别装入烧杯中,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加热,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实验时每隔一段时间同时测量并记录A、B的温度。
(1)组装器材时应按照__自下而上__(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依次安装。
(2)实验时,选取__质量__相同、初温相同的A、B两种不同液体,加热时液体温度升高,这是通过__热传递__的方式来增加液体内能的。
(3)此实验通过__加热时间的长短__(填“液体升高温度的多少”或“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4)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所示,则液体__B__(填“A”或“B”)的吸热能力更强,若加热过程中无热量损失,则A、B两种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__1∶2__。
(5)在对实验进行反思时,同学们认为原方案有需要消耗的酒精燃料较多的缺点,因此改进方案并设计了如图丁所示的装置,与原方案相比,该方案除克服了上述缺点外还具有的优点是__用同一热源加热,确保相同时间内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__。(答出一种即可)
五、综合应用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
22.(8分)用同一热源同时对质量都为1 kg、初温都为30 ℃的水和煤油加热,结果水温升高到80 ℃。[不考虑热量损失,已知c水=4.2×103 J/( kg·℃),c煤油=2.1×103 J/( kg·℃),煤油的沸点为150 ℃]求:
(1)水吸收的热量。
(2)煤油的末温。
解:(1)水吸收的热量:Q水吸=c水m水(t-t0)=4.2×103 J/( kg·℃)×1 kg×(80 ℃-30 ℃)=2.1×105 J。
(2)由题知煤油吸收的热量:Q煤油吸=Q水吸=2.1×105 J,由Q吸=cmΔt得,煤油温度变化量:Δt煤油===100 ℃,煤油的末温:t煤油=t0+Δt煤油=30 ℃+100 ℃=130 ℃。
23.(14分)如图所示是用一稳定热源对一定质量的冰持续不断加热,记录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从开始加热到冰开始熔化,冰吸收了4.2×103 J的热量。若不计热量损失,c冰=2.1×103 J/(kg·℃),c水=4.2×103 J/(kg·℃)。求:
(1)冰的质量。
(2)冰全部熔化成水后,升温过程中吸收多少热量。
(3)整个过程(12 min内)内能增加量。
(4)某同学从开水房打了3 kg的100 ℃的开水,为了便于使用,他将这100 ℃的开水和质量为5 kg的20 ℃的冷水混合,若不计混合过程的热损失,则混合稳定后的水温。
解:(1)由Q吸=cmΔt得,冰的质量:m冰===0.2 kg。
(2)水升温过程中吸收的热量:Q水吸=c水m(t-t0)=4.2×103 J/(kg·℃)×0.2 kg×(5 ℃-0 ℃)=4.2×103 J。
(3)由题意知,所用加热器为一稳定热源,所以在相等的时间内,冰、水吸收的热量是相等的,所以整个过程内能增加量:ΔE=3Q水吸=3×4.2×103 J=1.26×104 J。
(4)设混合稳定后温水的温度为t′,因为Q吸′=Q放′,所以c水×5 kg×(t′-20 ℃)=c水×3 kg×(100 ℃-t′),解得:t′=50 ℃,即混合稳定后温水的温度为50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物理学科
2025年秋人教新版九全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检测卷
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的是(C)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 B.美味佳肴香气扑鼻
C.扫地时尘土飞扬 D.嗅气味鉴别物质
2.兰花盛开时,很远就能闻到兰花的香味。走近观看,甚至会看到兰花的叶片上挂着晶莹的露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兰花的叶片上出现露珠,是因为叶片的温度高于外界的气温
B.晶莹的露珠到中午消失不见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花香四溢不属于扩散现象
D.一般来说兰花中午比晚上更香,原因是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生活中很多人喜爱吃咸鸭蛋,下列关于咸鸭蛋所涉及的物理知识正确的是(C)
A.煮熟鸭蛋是通过做功来增加鸭蛋的内能
B.蛋壳能轻松被敲碎,说明蛋壳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C.腌制鸭蛋就是通过扩散使盐进入蛋中
D.刚出锅的咸鸭蛋逐渐变凉,说明分子运动逐渐停止
4.小伟应用劳动课上学习的烹饪技能为家人制作美味的刀削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随着刀削面的温度降低,其内能减少
B.喝一口碗里的面汤,碗中剩余面汤的比热容大小不变
C.刚出锅的刀削面“热”得烫嘴,“热”表示的是热量
D.刀削面放凉后面香味变淡,是因为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5.下列实例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B)
A.搓手取暖 B.用冷水冷却热鸡蛋
C.钻木取火 D.磨刀时刀的温度会升高
6.古人曾发明一种活塞式点火器,如图所示。以牛角作套筒,木质推杆前端粘附艾绒。取火时,一手握住套筒,另一手猛推推杆,艾绒即燃,随即将杆拔出,口吹立见火苗。手推杆入筒的过程中,筒内密封气体的(D)
A.分子动能减小 B.密度不变
C.分子数增加 D.内能增加
7.物体的内能增加了,则(B)
A.一定是其他物体对它做了功
B.可能是物体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其他物体对它做了功
C.物体一定吸收了热量
D.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增加
8.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两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升高相同的温度,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多
B.甲液体的吸热能力比乙液体的吸热能力强
C.甲液体的比热容与乙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5∶8
D.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9.如表所示是2024年10月21日济南、青岛两城市的天气预报情况,以下是根据气温变化情况做出的判断和判断依据,其中正确的是(A)
A.甲城市是济南,距海水较远,温差较大
B.乙城市是青岛,距海水较近,温差较大
C.甲城市是青岛,距海水较近,海水的比热容大
D.乙城市是济南,内陆地区以沙石泥土为主,其比热容小
10.(多选)质量均为0.5 kg的水和另一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已知水的比热容c水=4.2×103 J/(kg·℃),c水>c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D)
A.甲物质是水
B.0~12 min乙温度降低了20 ℃
C.0~12 min甲放出了8.4×104 J的热量
D.乙物质的比热容为2.1×103 J/(kg·℃)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1.如图所示,鸽子饭是一种传统的中山美食,以其独特的口感和浓郁的香气而闻名,闻到浓郁的香气是由于分子不停做__无规则运动__;烹饪过程中,鸽子吸收热量,内能__增加__(填“增加”或“减少”);烹饪好的鸽子变凉之后香气没有那么浓郁,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__温度__有关。
     
12.将50 mL酒精和50 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100 mL,说明液体分子间有__间隙__;荷叶上两滴水珠接触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有__引力__;水的体积不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__斥力__。
13.如图所示,一只瓶子,内装一些铁屑。我们既可以通过振荡,也可以通过加热的方式,使铁屑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从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来看,前者是通过__做功__的方式,后者是通过__热传递__的方式来增加铁屑的内能。如果你没有看到内能改变的过程,仅凭铁屑温度的改变,__不能__(填“能”或“不能”)确定采用了什么方法改变了铁屑的内能,这是因为__二者效果相同__。
14.如图所示是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t1时物体的内能__小于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t2时物体的内能。若相同时间内该物质吸收热量相等,由图像可知,这种物质液态时的比热容__大于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固态时的比热容。
15.在海滨地区看海,只要天气晴朗,白天和夜晚吹来的风是有区别的,在图中,__甲__图是白天吹来的风,这是由于海水的__比热容__比沙石大,在吸收相同的热量下,陆地升温较高。
16.小明用除颜色不同外,其他都相同的黑白两张纸分别将两个相同的瓶子包起来,再将质量、初温相同的水分别倒入两个瓶中,然后将两个瓶子放在太阳光下,过一段时间后,小明用温度计测量了两瓶中水的温度,发现包有黑纸的瓶中水的温度升高得较多。实验表明黑纸的吸热性能比白纸的要__好__(填“好”或“差”);两瓶中的水是通过__热传递__(填“做功”或“热传递”)的方式使其内能增加的;若包有黑纸的瓶中装有0.5 kg水,则0.5 kg的水温度升高20 ℃需吸收__42_000__J的热量。[c水=4.2×103 J/(kg·℃)]
17.甲物体质量为400 g,乙物体质量为100 g,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它们加热,假设酒精灯放出的热量都被它们吸收,甲、乙两物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则经过4 min加热后,甲、乙升高的温度之比是__1∶2__;若甲的比热容是0.4×103 J/(kg·℃),甲物体在这4 min内吸收的热量为__3.2×103__J,乙的比热容是__0.8×103__J/(kg·℃)。
三、作图与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分)
18.(3分)两个相同的容器中分别装有质量和初温均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用相同的加热器同时对它们加热。甲从开始加热至沸腾一段时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若乙的比热容和沸点均小于甲,请画出液体乙在相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像。
19.(3分)国庆假期,小安和小海到泉州西湖公园乘坐小船游玩,清晨时分看到湖面上有很多薄雾。中午的时候,气温较高,小安建议把小船划到湖中间会凉快一些。小海说:“湖边靠岸处才凉爽呢!”请你分析:①“薄雾”是怎么形成的?②小安和小海谁说得对,为什么?
答:①“薄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②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水的温度变化比沙子小,因此,中午湖水的温度要低于岸边的温度,所以小安的说法是对的。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
20.(8分)利用一支厚壁大试管、一支电子温度计和一只打气橡皮球,设计了一个实验,探究做功与内能的关系,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电子温度计的探头放入大试管内,紧紧塞入橡皮塞,充了气的橡皮球与穿过橡皮塞的玻璃管相连;
②用手捏橡皮球向试管内充气,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③松开橡皮球,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②步实验步骤中,可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__升高__,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__。
(2)第③步实验步骤中,可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__降低__,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少,温度降低__。
(3)从第②、③步实验步骤中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__。
21.(14分)小明为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将A、B两种液体分别装入烧杯中,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加热,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实验时每隔一段时间同时测量并记录A、B的温度。
(1)组装器材时应按照__自下而上__(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依次安装。
(2)实验时,选取__质量__相同、初温相同的A、B两种不同液体,加热时液体温度升高,这是通过__热传递__的方式来增加液体内能的。
(3)此实验通过__加热时间的长短__(填“液体升高温度的多少”或“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4)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所示,则液体__B__(填“A”或“B”)的吸热能力更强,若加热过程中无热量损失,则A、B两种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__1∶2__。
(5)在对实验进行反思时,同学们认为原方案有需要消耗的酒精燃料较多的缺点,因此改进方案并设计了如图丁所示的装置,与原方案相比,该方案除克服了上述缺点外还具有的优点是__用同一热源加热,确保相同时间内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__。(答出一种即可)
五、综合应用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
22.(8分)用同一热源同时对质量都为1 kg、初温都为30 ℃的水和煤油加热,结果水温升高到80 ℃。[不考虑热量损失,已知c水=4.2×103 J/( kg·℃),c煤油=2.1×103 J/( kg·℃),煤油的沸点为150 ℃]求:
(1)水吸收的热量。
(2)煤油的末温。
解:(1)水吸收的热量:Q水吸=c水m水(t-t0)=4.2×103 J/( kg·℃)×1 kg×(80 ℃-30 ℃)=2.1×105 J。
(2)由题知煤油吸收的热量:Q煤油吸=Q水吸=2.1×105 J,由Q吸=cmΔt得,煤油温度变化量:Δt煤油===100 ℃,煤油的末温:t煤油=t0+Δt煤油=30 ℃+100 ℃=130 ℃。
23.(14分)如图所示是用一稳定热源对一定质量的冰持续不断加热,记录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从开始加热到冰开始熔化,冰吸收了4.2×103 J的热量。若不计热量损失,c冰=2.1×103 J/(kg·℃),c水=4.2×103 J/(kg·℃)。求:
(1)冰的质量。
(2)冰全部熔化成水后,升温过程中吸收多少热量。
(3)整个过程(12 min内)内能增加量。
(4)某同学从开水房打了3 kg的100 ℃的开水,为了便于使用,他将这100 ℃的开水和质量为5 kg的20 ℃的冷水混合,若不计混合过程的热损失,则混合稳定后的水温。
解:(1)由Q吸=cmΔt得,冰的质量:m冰===0.2 kg。
(2)水升温过程中吸收的热量:Q水吸=c水m(t-t0)=4.2×103 J/(kg·℃)×0.2 kg×(5 ℃-0 ℃)=4.2×103 J。
(3)由题意知,所用加热器为一稳定热源,所以在相等的时间内,冰、水吸收的热量是相等的,所以整个过程内能增加量:ΔE=3Q水吸=3×4.2×103 J=1.26×104 J。
(4)设混合稳定后温水的温度为t′,因为Q吸′=Q放′,所以c水×5 kg×(t′-20 ℃)=c水×3 kg×(100 ℃-t′),解得:t′=50 ℃,即混合稳定后温水的温度为50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