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物理学科2025年秋人教新版九全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 素养测评卷(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A.扫地时灰尘飞舞 B.车加油时,能闻到汽油味C.加了白糖的水会变甜 D.秋天,桂花飘香2.小伟应用劳动课上学习的烹饪技能为家人制作美味的刀削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随着刀削面的温度降低,其内能减少B.喝一口碗里的面汤,碗中剩余面汤的比热容大小不变C.刚出锅的刀削面“热”得烫嘴,“热”表示的是热量D.刀削面放凉后面香味变淡,是因为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3.古人曾发明一种活塞式点火器,如图所示。以牛角作套筒,木质推杆前端粘附艾绒。取火时,一手握住套筒,另一手猛推推杆,艾绒即燃,随即将杆拔出,口吹立见火苗。手推杆入筒的过程中,筒内密封气体的(D)A.分子动能减小 B.密度不变C.分子数增加 D.内能增加 4.将冰块放在泡沫箱中可制成简易“冰箱”,把一瓶饮料放入“冰箱”后,冰块和饮料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在两物体温度达到相同之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甲是冰块 B.乙吸收热量C.甲内能增加 D.乙内能减少5.如图所示是两名儿童的取暖方式(女孩用热水杯,男孩搓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两人都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取暖B.两人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取暖C.男孩通过做功取暖,女孩通过热传递取暖D.男孩通过热传递取暖,女孩通过做功取暖6.下列现象不是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性质来解释的是(C)A.早春,晚间向秧田里灌水防止秧苗被冻坏B.北方楼房中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取暖C.北方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防止菜被冻坏D.生物体内水的比例很高,免受温度骤变损害7.在沿海地区,炎热、晴朗的天气里常常出现“海陆风”,当出现如图所示风向时,通常(D)A.发生在白天,且陆地温度较高B.发生在白天,且海水温度较高C.发生在夜晚,且陆地温度较高D.发生在夜晚,且海水温度较高8.我国自主研发的某飞行器圆满完成预定任务后返回地球。8.5 t重的飞行器,在100 km左右的高空以约22倍音速进入大气层。其中部分器件在大气层中与大气层摩擦烧蚀销毁,最后大约1.5 t残骸坠入南太平洋。在这个过程中,飞行器的部分机械能(C)A.通过热传递转化为大气的内能B.通过重力做功转化为大气的内能C.通过摩擦做功转化为大气的内能D.通过重力做功转化为残骸的内能9.物体的内能增加了,则(B)A.一定是其他物体对它做了功B.可能是物体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其他物体对它做了功C.物体一定吸收了热量D.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增加10.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和某种液体(已知c水>c液体),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对其加热,每隔一段时间用温度计分别测量它们的温度,并画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D)A.a液体比热容小B.b液体是水C.0~3 min内a液体吸收的热量少D.升高相同的温度时,b液体吸收的热量少二、填空题(每空1.5分,共27分)11.佩香囊、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人们闻到香囊和粽子的清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__做无规则运动__,这种扩散现象是有益的。请写出一个扩散现象有害的实例:__煤气泄漏、房间里有人吸烟、臭气熏天__。12.我国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将试验卫星发射成功。火箭从地面向上发射过程中,其外壳与大气摩擦后温度升高,内能__增加__,这是通过__做功__的方式改变内能。13.“稻花香里说丰年”中描述的“稻花香”体现了物理学中的__扩散__现象。水稻育苗时,采用傍晚灌水,清晨放水的做法来防止幼苗冻伤,是利用了水__比热容大__的特性。14.在海滩上进行“沙疗”时,把人体埋在沙子里,沙子放出热量,人体吸收热量后体温升高,内能__增加__,这是通过__热传递__(填“做功”或“热传递”)来改变内能的;10 kg的沙子温度降低1 ℃放出的热量是__9.2×103__J。[已知c沙=0.92×103 J/(kg·℃)]15.两个初温相同的铁块甲和乙,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之比为1∶4,则它们的比热容之比是__1∶1__。若把此时的铁块甲、乙相互接触,则甲铁块的内能将__增加__(填“增加”或“减少”)。16.如图所示,质量为200 g的某液体,比热容是c=2.1×103 J/( kg·℃),在均匀放热的条件下凝固成固态物质,且质量不变,则:该物质在第20 min的内能__小于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10 min的内能;凝固过程中该物质共放热__1.68×104__J;该物质液态与固态的比热容之比为__2∶1__。17.甲、乙液体分别置于两个不同的恒温封闭环境中,质量保持不变。测得甲、乙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1)__甲__(填“甲”或“乙”)液体的分子运动随时间越来越剧烈。(2)甲液体所在环境的温度__大于35_℃__(填“小于1.7 ℃”“等于20 ℃”或“大于35 ℃”)。(3)乙液体在“1~2 min”段、“8~9 min”段放出的热量分别为Q1、Q2,则Q1__>__(填“>”“=”或“<”)Q2,依据是 __由Q放=cmΔt可得,在c和m相同时,“1~2_min”段乙液体的温度变化量Δt更大__。三、简答题(4分)18.人们在炒板栗(干果)时,往往在锅中加入沙粒,这其中包含什么物理道理?答:热的沙粒在板栗之间的间隙里,可以使板栗受热均匀,易熟。这是利用了沙子的比热容小,吸热升温快的特点。四、实验探究题(第19题8分,第20题14分,共22分)19.如图所示是研究做功与内能改变的一个实验装置,玻璃瓶内装入少量的水,用塞子把瓶口塞紧,并用打气筒往瓶内打气,瓶内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瓶塞子会从瓶口跳起来。(1)在这一实验中,你应该注意观察的是__D__。A.打气的过程B.打气的过程中瓶中的情况C.瓶塞跳起的高度D.瓶塞跳起的瞬间,瓶内发生的变化(2)玻璃瓶内装入少量水的目的是__产生水蒸气__。(3)在你认为应该观察的一项中,你所观察到的现象是__瓶内出现白雾__,这一现象说明__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__。20.小明为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将A、B两种液体分别装入烧杯中,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加热,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实验时每隔一段时间同时测量并记录A、B的温度。(1)组装器材时应按照__自下而上__(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依次安装。(2)实验时,选取__质量__相同、初温相同的A、B两种不同液体,加热时液体温度升高,这是通过__热传递__的方式来增加液体内能的。(3)此实验通过__加热时间的长短__(填“液体升高温度的多少”或“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4)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所示,则液体__B__(填“A”或“B”)的吸热能力更强,若加热过程中无热量损失,则A、B两种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__1∶2__。(5)在对实验进行反思时,同学们认为原方案有需要消耗的酒精燃料较多等缺点,因此改进方案并设计了如图丁所示的装置,与原方案相比,该方案除克服了上述缺点外还具有的优点是__用同一热源加热,确保相同时间内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__(答出一种即可)。五、综合应用题(第21题7分,第22题10分,共17分)21.为了研究物质的吸热性能,小华同学分别对质量都为1 kg、初温都为30 ℃的水和煤油加热,结果水温升高到80 ℃。求:[不考虑热量损失,已知c水=4.2×103 J/( kg·℃),c煤油=2.1×103 J/( kg·℃),煤油的沸点为150 ℃](1)水吸收的热量。(2)若水吸收的热量全部被煤油吸收,煤油的末温。解:(1)水吸收的热量:Q水吸=c水m水Δt水=4.2×103 J/( kg·℃)×1 kg×(80 ℃-30 ℃)=2.1×105 J。(2)由题知煤油吸收的热量:Q煤油吸=Q水吸=2.1×105 J,由Q吸=cmΔt得煤油温度变化量:Δt煤油===100 ℃,煤油的末温:t煤油=t煤油0+Δt煤油=30 ℃+100 ℃=130 ℃。22.如图所示是昆明最具特色的4大美食之一——铁板牛肉,主要食材有牛肉丝、番茄丝、青椒丝等,配料是洋葱丝、姜丝、辣椒粉等,通过铁板烧制的做法而成。一质量是3 kg、初温为590 ℃的铁块,当温度降到30 ℃时放出了7.56×105 J的热量。求:(1)铁的比热容。(2)餐馆里有一道美食叫“铁板牛肉”,将2 kg的铁板加热到130 ℃,再将九成熟的牛肉片盛放在铁板上,等铁板温度降到70 ℃时,牛肉片已十成熟了。铁板在此降温过程中放出的热量。(3)在(2)中放出的热量有30%被牛肉外的其他物质吸收了,则牛肉从铁板处吸收的热量。解:(1)由Q放=cm(t0-t)得铁的比热容:c===0.45×103 J/( kg·℃)。(2)铁板在此降温过程中放出的热量:Q铁板放=cm铁Δt铁=0.45×103 J/( kg·℃)×2 kg×(130 ℃-70 ℃)=5.4×104 J。(3)牛肉从铁板处吸收的热量:Q吸=(1-30%)Q铁板放=70%×5.4×104 J=3.78×104 J。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物理学科2025年秋人教新版九全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 素养测评卷(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A.扫地时灰尘飞舞 B.车加油时,能闻到汽油味C.加了白糖的水会变甜 D.秋天,桂花飘香2.小伟应用劳动课上学习的烹饪技能为家人制作美味的刀削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随着刀削面的温度降低,其内能减少B.喝一口碗里的面汤,碗中剩余面汤的比热容大小不变C.刚出锅的刀削面“热”得烫嘴,“热”表示的是热量D.刀削面放凉后面香味变淡,是因为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3.古人曾发明一种活塞式点火器,如图所示。以牛角作套筒,木质推杆前端粘附艾绒。取火时,一手握住套筒,另一手猛推推杆,艾绒即燃,随即将杆拔出,口吹立见火苗。手推杆入筒的过程中,筒内密封气体的(D)A.分子动能减小 B.密度不变C.分子数增加 D.内能增加 4.将冰块放在泡沫箱中可制成简易“冰箱”,把一瓶饮料放入“冰箱”后,冰块和饮料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在两物体温度达到相同之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甲是冰块 B.乙吸收热量C.甲内能增加 D.乙内能减少5.如图所示是两名儿童的取暖方式(女孩用热水杯,男孩搓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两人都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取暖B.两人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取暖C.男孩通过做功取暖,女孩通过热传递取暖D.男孩通过热传递取暖,女孩通过做功取暖6.下列现象不是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性质来解释的是(C)A.早春,晚间向秧田里灌水防止秧苗被冻坏B.北方楼房中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取暖C.北方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防止菜被冻坏D.生物体内水的比例很高,免受温度骤变损害7.在沿海地区,炎热、晴朗的天气里常常出现“海陆风”,当出现如图所示风向时,通常(D)A.发生在白天,且陆地温度较高B.发生在白天,且海水温度较高C.发生在夜晚,且陆地温度较高D.发生在夜晚,且海水温度较高8.我国自主研发的某飞行器圆满完成预定任务后返回地球。8.5 t重的飞行器,在100 km左右的高空以约22倍音速进入大气层。其中部分器件在大气层中与大气层摩擦烧蚀销毁,最后大约1.5 t残骸坠入南太平洋。在这个过程中,飞行器的部分机械能(C)A.通过热传递转化为大气的内能B.通过重力做功转化为大气的内能C.通过摩擦做功转化为大气的内能D.通过重力做功转化为残骸的内能9.物体的内能增加了,则(B)A.一定是其他物体对它做了功B.可能是物体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其他物体对它做了功C.物体一定吸收了热量D.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增加10.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和某种液体(已知c水>c液体),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对其加热,每隔一段时间用温度计分别测量它们的温度,并画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D)A.a液体比热容小B.b液体是水C.0~3 min内a液体吸收的热量少D.升高相同的温度时,b液体吸收的热量少二、填空题(每空1.5分,共27分)11.佩香囊、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人们闻到香囊和粽子的清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__做无规则运动__,这种扩散现象是有益的。请写出一个扩散现象有害的实例:__煤气泄漏、房间里有人吸烟、臭气熏天__。12.我国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将试验卫星发射成功。火箭从地面向上发射过程中,其外壳与大气摩擦后温度升高,内能__增加__,这是通过__做功__的方式改变内能。13.“稻花香里说丰年”中描述的“稻花香”体现了物理学中的__扩散__现象。水稻育苗时,采用傍晚灌水,清晨放水的做法来防止幼苗冻伤,是利用了水__比热容大__的特性。14.在海滩上进行“沙疗”时,把人体埋在沙子里,沙子放出热量,人体吸收热量后体温升高,内能__增加__,这是通过__热传递__(填“做功”或“热传递”)来改变内能的;10 kg的沙子温度降低1 ℃放出的热量是__9.2×103__J。[已知c沙=0.92×103 J/(kg·℃)]15.两个初温相同的铁块甲和乙,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之比为1∶4,则它们的比热容之比是__1∶1__。若把此时的铁块甲、乙相互接触,则甲铁块的内能将__增加__(填“增加”或“减少”)。16.如图所示,质量为200 g的某液体,比热容是c=2.1×103 J/( kg·℃),在均匀放热的条件下凝固成固态物质,且质量不变,则:该物质在第20 min的内能__小于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10 min的内能;凝固过程中该物质共放热__1.68×104__J;该物质液态与固态的比热容之比为__2∶1__。17.甲、乙液体分别置于两个不同的恒温封闭环境中,质量保持不变。测得甲、乙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1)__甲__(填“甲”或“乙”)液体的分子运动随时间越来越剧烈。(2)甲液体所在环境的温度__大于35_℃__(填“小于1.7 ℃”“等于20 ℃”或“大于35 ℃”)。(3)乙液体在“1~2 min”段、“8~9 min”段放出的热量分别为Q1、Q2,则Q1__>__(填“>”“=”或“<”)Q2,依据是 __由Q放=cmΔt可得,在c和m相同时,“1~2_min”段乙液体的温度变化量Δt更大__。三、简答题(4分)18.人们在炒板栗(干果)时,往往在锅中加入沙粒,这其中包含什么物理道理?答:热的沙粒在板栗之间的间隙里,可以使板栗受热均匀,易熟。这是利用了沙子的比热容小,吸热升温快的特点。四、实验探究题(第19题8分,第20题14分,共22分)19.如图所示是研究做功与内能改变的一个实验装置,玻璃瓶内装入少量的水,用塞子把瓶口塞紧,并用打气筒往瓶内打气,瓶内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瓶塞子会从瓶口跳起来。(1)在这一实验中,你应该注意观察的是__D__。A.打气的过程B.打气的过程中瓶中的情况C.瓶塞跳起的高度D.瓶塞跳起的瞬间,瓶内发生的变化(2)玻璃瓶内装入少量水的目的是__产生水蒸气__。(3)在你认为应该观察的一项中,你所观察到的现象是__瓶内出现白雾__,这一现象说明__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__。20.小明为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将A、B两种液体分别装入烧杯中,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加热,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实验时每隔一段时间同时测量并记录A、B的温度。(1)组装器材时应按照__自下而上__(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依次安装。(2)实验时,选取__质量__相同、初温相同的A、B两种不同液体,加热时液体温度升高,这是通过__热传递__的方式来增加液体内能的。(3)此实验通过__加热时间的长短__(填“液体升高温度的多少”或“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4)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所示,则液体__B__(填“A”或“B”)的吸热能力更强,若加热过程中无热量损失,则A、B两种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__1∶2__。(5)在对实验进行反思时,同学们认为原方案有需要消耗的酒精燃料较多等缺点,因此改进方案并设计了如图丁所示的装置,与原方案相比,该方案除克服了上述缺点外还具有的优点是__用同一热源加热,确保相同时间内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__(答出一种即可)。五、综合应用题(第21题7分,第22题10分,共17分)21.为了研究物质的吸热性能,小华同学分别对质量都为1 kg、初温都为30 ℃的水和煤油加热,结果水温升高到80 ℃。求:[不考虑热量损失,已知c水=4.2×103 J/( kg·℃),c煤油=2.1×103 J/( kg·℃),煤油的沸点为150 ℃](1)水吸收的热量。(2)若水吸收的热量全部被煤油吸收,煤油的末温。解:(1)水吸收的热量:Q水吸=c水m水Δt水=4.2×103 J/( kg·℃)×1 kg×(80 ℃-30 ℃)=2.1×105 J。(2)由题知煤油吸收的热量:Q煤油吸=Q水吸=2.1×105 J,由Q吸=cmΔt得煤油温度变化量:Δt煤油===100 ℃,煤油的末温:t煤油=t煤油0+Δt煤油=30 ℃+100 ℃=130 ℃。22.如图所示是昆明最具特色的4大美食之一——铁板牛肉,主要食材有牛肉丝、番茄丝、青椒丝等,配料是洋葱丝、姜丝、辣椒粉等,通过铁板烧制的做法而成。一质量是3 kg、初温为590 ℃的铁块,当温度降到30 ℃时放出了7.56×105 J的热量。求:(1)铁的比热容。(2)餐馆里有一道美食叫“铁板牛肉”,将2 kg的铁板加热到130 ℃,再将九成熟的牛肉片盛放在铁板上,等铁板温度降到70 ℃时,牛肉片已十成熟了。铁板在此降温过程中放出的热量。(3)在(2)中放出的热量有30%被牛肉外的其他物质吸收了,则牛肉从铁板处吸收的热量。解:(1)由Q放=cm(t0-t)得铁的比热容:c===0.45×103 J/( kg·℃)。(2)铁板在此降温过程中放出的热量:Q铁板放=cm铁Δt铁=0.45×103 J/( kg·℃)×2 kg×(130 ℃-70 ℃)=5.4×104 J。(3)牛肉从铁板处吸收的热量:Q吸=(1-30%)Q铁板放=70%×5.4×104 J=3.78×104 J。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秋人教新版九全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 素养测评卷(原卷版).docx 2025年秋人教新版九全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 素养测评卷(解答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