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⑴学生能够准确阐述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包括我国耕地资源的数量、分布、质量等特点。 ⑵清晰说明实现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理解科技、政策、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⑶全面分析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措施,认识到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 2.思想方法目标 ⑴通过对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相关资料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⑵引导学生从时空角度,对比不同地区耕地资源差异及粮食安全状况,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 ⑴人地协调观:使学生深刻理解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的紧密联系,树立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人地和谐发展的观念。 ⑵地理实践力: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本地耕地利用和粮食生产情况,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二、课标教材 1.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2.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 2020 年版 2022 年 7 月第 3 次印刷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教材三第二章第三节。教材从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入手,介绍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为理解粮食安全问题奠定基础。接着阐述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从多个角度展示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最后探讨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强调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教学重难点⑴教学重点 ①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②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及各途径的作用。 ③未来保障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措施。 ⑵教学难点 ①理解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安全的内在联系。 ②分析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如何综合运用多种途径保障粮食安全。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之前地理课程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有一定的关注和了解,但对于较为复杂和抽象的地理原理,如耕地质量与粮食安全的深层次联系,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讲解。同时,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本节课将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5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图片和数据:呈现我国一些地区丰收的农田景象图片,以及我国粮食总产量近年来的数据图表。2019-202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数据表年份 总产量(亿斤) 同比增长(亿斤) 增长率 关键政策/背景2019 13277 119 0.9%2020 13390 113 0.9% 实现“十七连丰”2023 13908 178 1.3% 新一轮千亿斤产能行动启动2024 14130 222 1.6% 首次突破1.4万亿斤2025 14180(预测) 50(预测) 0.4% 单产提升至397公斤/亩提问:“我国是人口大国,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至关重要,大家知道我国是如何保障粮食供应的吗?” 引导学生思考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的关系。 播放一段关于全球粮食危机的新闻视频片段,视频中提及部分国家因耕地减少、自然灾害等原因面临粮食短缺困境。提问:“从视频中可以看出,粮食安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那么在我国,耕地资源对粮食安全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呢?” 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和数据,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会提到我国有广阔的耕地、先进的农业技术等保障粮食供应。 观看新闻视频后,结合自身认知,积极讨论全球粮食危机的原因,以及我国可能面临的类似挑战,意识到耕地资源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我国粮食丰收的景象和数据,引发学生对我国粮食保障方式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全球粮食危机的新闻视频,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认识到粮食安全的全球性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状况,顺利导入本节课主题。 2.问题导学(3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问题清单: 我国耕地资源在数量、分布和质量上有哪些特点? 实现粮食安全有哪些途径?这些途径分别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为保障未来粮食安全,我们在耕地保护方面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内容,并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出关键信息。 学生活动 认真阅读问题清单,明确学习任务。按照教师要求,仔细阅读教材,在教材中圈画出与问题相关的语句和段落,尝试初步理解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为后续深入探究知识做好铺垫。 3.新知探究(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8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地图和数据:呈现 “中国耕地资源分布” 图,以及我国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等数据资料。一、耕地总面积与最新变化总面积19.29亿亩(2023年数据),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2019年完成)增加1120.4万亩。空间分布优化:扭转长期“南减北增”趋势,首次实现“南北双增”南方(秦岭淮河以南):净增210.5万亩(主因:政策引导恢复优质耕地)北方:延续增长但增速放缓(减轻生态压力)。省级分布集中化前五大耕地省份: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新疆,面积均超1亿亩,合计占比近全国40%。其中黑龙江耕地达2.579亿亩(2022年),占全国13%,是最大粮仓。二、人均耕地面积与国际比较指标 数值 国际对比人均耕地面积 约1.36–1.4亩 不足世界均值(5.5亩)的25%全球排名 126位以后 加拿大(我国18倍)、印度(1.2倍)警戒线情况 666个县<0.8亩 463个县<0.5亩(危险线)三、耕地质量与空间约束地形限制66%耕地位于山地、丘陵、高原(质量较低);坡度>25°的坡耕地达4800万亩(需逐步退出)。水资源矛盾突出北方耕地占主导但缺水,过度开发加剧生态压力;南方水热条件优,但城市化曾导致耕地流失(近年政策纠偏)。质量等级一级耕地仅占41.33%,集中于东部平原;退化风险:沙化、污染、石漠化影响约4800万亩耕地稳定性。四、耕地分布格局区域 主导类型 占比/特点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 占全国水田93%秦岭-淮河以北 旱地 占旱地总量85%(东北平原最集中)西部干旱区 绿洲农业 零星分布,依赖灌溉五、政策保护与挑战红线目标:严守18亿亩耕地底线(保障95%粮食自给率);立法保障:《黑土地保护法》《粮食安全保障法》强化用途管制;严控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未来压力:城镇化和生态退耕需平衡(1996–2019年减少2000万亩);单产提升依赖科技(玉米单产仅为美国58.7%)。关键数据速览表指标 2023年数据 变化趋势耕地总面积 19.29亿亩 较前期+1120.4万亩 ↑2°以下平坦耕地 净增714.7万亩 ↑ 优化耕作条件人均耕地 ≈1.36亩 持续低于警戒线粮食自给所需耕地 18亿亩(红线) 当前盈余但长期承压我国以全球7%的耕地养活20%人口,核心在于“藏粮于地”战略下的总量管控(19.29亿亩实控)与空间优化(南北双增)。然而,人均资源稀缺(1.36亩)、地形与水资源约束仍是长期挑战,未来需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10亿亩)和盐碱地开发利用突破瓶颈。农民生计与粮食安全的平衡,将持续考验耕地保护政策的精细化水平。讲解我国耕地资源的总体数量特征,强调我国耕地总量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3 左右。 引导分析分布特点:结合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耕地在不同地形区、干湿地区的分布情况。提问:“我国耕地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具备哪些有利于耕地形成的自然条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讲解耕地质量:介绍我国耕地质量的总体状况,说明耕地质量受土壤肥力、地形、灌溉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展示不同质量等级耕地的图片和相关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耕地质量的差异。 学生活动 观察地图和数据,了解我国耕地资源数量方面的国情,认识到人均耕地少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压力。 参与小组讨论,结合地图分析我国耕地分布特点,派小组代表发言,阐述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盆地以及低缓丘陵地区,这些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利于发展种植业。 观看不同质量等级耕地的图片,阅读相关数据,理解我国耕地质量存在差异,质量较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直观的地图和数据,让学生对我国耕地资源的数量、分布和质量有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入理解我国耕地资源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4.新知探究(二):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10 分钟) 教师活动 科技兴农方面:展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图片和资料,如袁隆平团队的杂交水稻技术、现代化的农业机械等。讲解科技在提高粮食单产、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举例说明,杂交水稻的广泛种植使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增加,解决了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 政策支持方面:介绍我国政府为保障粮食安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粮食补贴政策、最低收购价政策等。分析这些政策如何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以粮食补贴政策为例,讲解补贴政策使农民收入增加,从而更愿意投入资金和精力进行粮食生产。 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展示不同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案例,如一些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等。讲解农业结构调整如何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例如,某地区发展特色水果种植,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丰富了农产品市场供应。 学生活动 观看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图片和资料,了解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对提高粮食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巨大推动作用。 分析政策支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理解政府政策在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民利益方面的重要意义。 研究农业结构调整的案例,思考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认识到合理的农业结构调整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保障粮食安全。 设计意图 通过丰富的案例和资料,让学生全面了解实现粮食安全的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社会经济现象与地理问题关系的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政策和农业发展动态,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和责任感。 5.深度学习:理解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安全的内在联系(5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案例:给出两个地区的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情况对比案例,一个地区耕地质量高,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粮食产量高且稳定;另一个地区耕地质量低,土壤贫瘠、灌溉条件差,粮食产量低且不稳定。引导学生分析耕地质量对粮食产量、品质以及粮食生产稳定性的影响。 深入讲解原理:从土壤肥力影响农作物养分吸收、地形影响灌溉和机械化作业、灌溉条件影响农作物生长需水等方面,深入剖析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安全的内在联系。 提问引导:“在现实中,我们如何通过提高耕地质量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呢?” 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活动 分析对比案例,总结出耕地质量高的地区在粮食生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认识到耕地质量对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性。 认真倾听教师讲解原理,理解耕地质量各要素对粮食生产的具体影响机制。 参与讨论,积极发言,提出如改良土壤、完善灌溉设施等提高耕地质量的措施。 设计意图 通过案例分析和深入讲解,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组织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当堂应用(5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题目:呈现高考试题:福建某乡村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村庄周边的竹林地依地形逐级改造成大规模连片的耕地,计划在一段时间内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据此完成1~3题。⑴与多年种植水稻的稻田相比,新建的耕地( )A.机械化水平低 B.土壤肥力高C.旱涝灾害多 D.粮食亩产低⑵针对该区域土壤改良措施不合理的是( )A.增施有机肥 B.撒适量熟石灰C.掺适量细砂 D.建设排水渠⑶该地退林还耕的根本原因是( )A.增加耕地面积 B.保护生态环境C.保障粮食安全 D.减轻旱涝灾害指导答题: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目中所给的信息,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耕地质量相关内容。提醒学生在答题时要结合所学知识,条理清晰地组织答案。第1题,福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原生土壤是红壤,比较贫瘠;多年种植水稻的稻田土壤经过改良,比较肥沃,新建的耕地由竹林地改造而成,是原生红壤,土壤较贫瘠,粮食亩产低,D正确,B错误;新建耕地依地形逐级改造成大规模连片的耕地,机械化水平高,A错误,新建耕地地势较高,不易受到洪涝灾害影响,C错误。第2题,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土壤贫瘠且呈酸性,土质黏重,应增施有机肥、撒适量熟石灰、掺适量细砂,A、B、C合理,不符合题意;该区域耕地类型是水田,建设排水渠改造土壤不合理,D符合题意。第3题,退林还耕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从而保障粮食安全,因此根本原因是保障粮食安全,C正确,A错误;退林还耕降低了植被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作用减弱,B错误;植被有调蓄水量的作用,植被减少不能减轻旱涝灾害,D错误。 学生活动 仔细阅读题目,提取关键信息,思考问题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耕地质量低的原因可能有土壤侵蚀、不合理施肥等;提高耕地质量的措施可包括增施有机肥、修建梯田等;提高耕地质量对保障粮食生产的意义有提高粮食产量、稳定粮食供应等。 认真书写答案,部分学生回答完毕后,可与同桌交流答案,互相评价和补充。 设计意图 通过选取近三年高考试题进行当堂应用,让学生熟悉高考考查方式和题型,提高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 以具体题目为载体,检验学生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7.归纳总结(2 分钟) 教师活动 引导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以及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措施等重点知识。 构建框架:在黑板上或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图,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学生活动 跟随教师的引导,积极回顾所学知识,与同学一起回答教师的提问,强化对重点内容的记忆。 观看知识框架图,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整体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回顾和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强化重点知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清晰、全面的认识。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8.拓展提升(2 分钟)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哪些新的保障粮食安全的技术或方法?请同学们大胆设想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解。” 布置课后探究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保障粮食安全相关的主题,如 “某地区耕地保护现状与问题调查” 或 “新型农业技术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 等,在课后进行深入探究,并撰写一份简单的探究报告。 学生活动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发挥想象力,提出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更优质高产的农作物品种、发展太空农业等可能的新技术或方法,并在课后主动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 分组讨论,确定课后探究的主题,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为完成探究报告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 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未来农业发展的关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布置课后探究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 五、教学板书设计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1.数量:总量丰富,人均少 2.分布:东部多,西部少;平原多,山地、高原少 3.质量:差异大 二、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1.科技兴农 2.政策支持 3.农业结构调整 三、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1.严格保护耕地数量 2.提高耕地质量 3.合理利用耕地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基础层 ⑴填空题 ①我国耕地总量居世界第____位,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____左右。 ②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____地区,这些地区地形以____、____和低缓丘陵为主。 ⑵选择题 ①下列地区中,耕地质量相对较高的是( ) A. 青藏高原 B. 内蒙古高原 C. 东北平原 D. 塔里木盆地 ②我国为保障粮食安全实施的政策不包括( ) A. 粮食补贴政策 B. 最低收购价政策 C. 鼓励进口粮食政策 D. 耕地保护政策 ⑶简答题 简述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 2.提高层 ⑴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我国某省是农业大省,耕地面积较大,但部分地区存在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该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土地整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以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产量。 问题:①分析该省部分地区耕地质量下降的可能原因。②说明开展土地整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对提高耕地质量的作用。 ⑵绘图题 绘制一幅简单的示意图,展示我国主要耕地分布区与地形、干湿地区的关系。 3.拓展层 ⑴研究性学习任务 选择本地一个村庄或乡镇,调查当地耕地利用现状,包括耕地面积、种植作物种类、耕地质量状况、存在的问题等,并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的建议,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⑵辩论题 以 “保障粮食安全,科技与政策哪个更重要” 为辩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整理观点,形成辩论提纲。 七、课后反思 1.成功之处 情景引入环节效果较好,通过展示我国粮食丰收景象和全球粮食危机新闻视频,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导入课程主题。 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案例、图片和数据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如在讲解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时,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科技、政策和农业结构调整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设计了多样的学生活动,如小组讨论、分析案例、解答高考题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2.不足之处 在深度学习环节,对于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安全内在联系的讲解,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可能是案例分析不够深入,讲解方式不够通俗易懂。 课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某些知识点的讲解上花费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拓展提升环节有些仓促,学生在拓展提升环节未能充分展开交流和探讨,影响了该环节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回答问题和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教师的引导方式不够灵活,没有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3.改进措施 针对深度学习环节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时采用更通俗、形象的语言,结合多媒体动画等形式,直观展示耕地质量各要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在联系。 加强对课堂时间的把控,在备课时更加精准地计算每个教学环节所需时间,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尤其是拓展提升环节,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和交流。 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将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例如,在小组讨论时,指定小组内每位成员的具体任务,确保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采用加分、表扬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