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鸦片战争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 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 鸦片战争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教师:
备课时间:2025年 月 日 上课时间:2025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鸦片战争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 知道虎门销烟的时间、地点 ,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经过 ,《南京条约》签订的 时间、内容等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史料实证: 能够初步阅读和理解相关历史史料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唯物史观: 通过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学习,认识到中国人民敢于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历史解释: 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林则徐禁烟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的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讲述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个性设计
一、激情导入 引课明标 这种专门用来走私鸦片的快船,我们称之为飞剪船。飞剪快船的出现,使鸦片商欣喜若狂,他们争相购买这种船只从事鸦片贸易,导致鸦片走私的现象愈演愈烈。而鸦片问题最终也成为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战争是怎样爆发的?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本课,学习鸦片战争。
二、导学引领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自主学习:1.虎门销烟时间、地点,虎门销烟的意义。2.《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主要内容。3.鸦片战争的影响。
三、学友互学合作交流 对自主学习的问题先同桌互学,之后前后桌交流合作。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展示评价精讲点拨 每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学内容,之后教师精讲点拨。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一)鸦片走私1.分析鸦片战争前中外形势:中国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实行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英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时代,成为工业强国,为开辟海外市场向中国贸易。(历史解释)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在正当贸易情况下,中国出超,英国入超。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教师过渡:在正常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4.材料引入:材料一:(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 材料二:现金直属地方,俱有食鸦片烟之人,而各衙门为尤甚,约计督抚以下,文武衙门上下人等,绝无食鸦片者,甚属寥寥。根据材料课本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5、教师引导:面对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中国有志之士在干什么呢?由此引入下一环节学习一一林则徐禁烟。(二)林则徐禁烟展示内容 :展示林则徐禁烟的影视视频(如林则徐在广州销毁鸦片的现场、销烟池等);虎门销烟的时间、地点和意义的文字说明。教师提问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虎门销烟的时间、地点、意义分别是什么?提示 :引导学生提取视频和文字中的关键信息,如林则徐采用生石灰进行集中销烟等措施,1839年6月25日在广东虎门销烟,这是禁烟的伟大胜利,显示了反抗外来侵略的意志等。过渡语 :虎门销烟作为中国禁烟运动的重大胜利,极大地打击了英国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然而,英国并没有就此罢休,反而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1、教师指导:【唯物史观】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虎门销烟) 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①面对中国禁烟的消息,英方作何反应? ②如果没有虎门销烟,英国还会发动侵华战争么?答案提示:①英国政府公然支持鸦片走私并主张发动战争。②会,导火线:虎门销烟;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教师指导: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生产力迅速提升,急需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对外殖民扩张、掠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因此这场战争是英国打开中国市场、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由此可以得出,鸦片战争的性质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2.学生发言:根据教材示意图,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方法点拨:注意关键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提示:鸦片战争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6月至1841年8月;第二阶段从1841年8月至1842年8月。3.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鸦片战争的原因,战争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分析总结:直接原因:鸦片走私受到中国抵制;根本原因:英国迫切对外开辟商品市场和掠夺原料产地蓄谋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4.学生思考:鸦片战争以大清王朝的失败而结束,其实当时英国派往中国作战的士兵前后不过万人,而清王朝派往南方作战的兵力超过10万人,但却打了败仗,其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5.教师归纳:从英国和清政府两方面作答:(1)英国综合国力强大。鸦片战争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政治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2)清政府腐朽落后。鸦片战争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战争领导者清朝统治集团站和不定,作战组织指挥不力。失败的根本原因:中国封建制度的腐败、落后。从政治角度分析,英国资本主义国家世界强国,中国落后的封建国家。由此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历史教训。(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5. 《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1)条约内容展示内容 :展示《南京条约》原件图片,同时呈现五口通商、割地、赔款、协定关税的文字内容说明(如“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等)。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P8页内容,完成表格,填写《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提示 :引导学生关注五口通商、割地、赔款、协定关税等方面的具体规定。过渡语 :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深刻变化。(2)条约影响展示内容 :展示英国输华货值数据变化图、中国领土被割占示意图(突出香港岛被割让)、清朝末年百姓穷苦生活图像、中英关税变化图等。教师提问 :《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和材料进行分析。提示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思考,如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加剧财政危机、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过渡语 :《南京条约》的签订并不是结束,而仅仅是开始,签订《南京条约》后,其他列强蜂拥而至,纷纷要求和清政府签订条约,以获得在中国的特权。其他条约展示内容:展示中英、中美、中法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其他条约表格和图片信息。教师提问:除了《南京条约》外,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又被迫与哪些国家签订了哪些条约呢?这些条约又使列强从中国获得了哪些利益呢?提示:引导学生从课本寻找有效信息,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理解列强在中国权益的扩大。6.鸦片战争的影响①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②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7.教师补充:封建社会:指的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
五、训练反馈检测自评 1.(2024·山东聊城·中考真题)1850年,马克思在论述某一战争的影响时写道:“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8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之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该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由此可知,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是为了( )A.维护鸦片贸易 B.打开中国市场 C.促进文化交流 D.加强友好往来3.(2023·四川雅安·中考真题)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关天培在虎门悲壮殉国,定海三总兵血战六昼夜为国捐躯,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军。这反映了( )A.中国的独立主权遭到破坏 B.农民阶级反帝救国的强烈愿望C.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 D.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4.(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照会英国:“从此万年和好,两国无争矣。”这表明清政府( )A.未能认清英国的侵略本性 B.开始向西方学习C.给予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 D.成为洋人的朝廷答案提示:ABDA
六、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却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鸦片战争就像一场猛烈暴风雨,“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作业设计 第1课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南京条约》―→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