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我也能创造》教案【北师大版】《心理健康》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我也能创造》教案【北师大版】《心理健康》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我也能创造》教学设计
课题 我也能创造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心理健康 年级 三年级
学习目标 1.认识到创造并非仅属于科学家或发明家,而是源于生活中的观察与思考(如鲁班通过丝茅草发明锯子的案例)。 2.培养创造力的核心方法,包括善于观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动手实践(如 “方法指南” 中提到的四步策略)。 3.知道废旧物品可通过创意改造实现二次利用(如杨杨将罐头筒制作成笔筒、保鲜膜内筒改造成相框),理解创造与生活的联系。 4.提升动手改造物品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如鲁班的发现过程),提高对生活中细节的观察能力及逻辑分析能力。 5.相信 “每个人都有创造潜能”,克服对创造的畏难心理。通过废旧物品改造案例,树立资源再利用的环保理念。
重点 1.明确 “创造源于生活” 的理念,通过案例(杨杨的手工改造、鲁班的发明)认识到创造的普遍性。2.掌握 “观察 — 质疑 — 思考 — 实践” 的创造力培养方法,并能在 “活动在线” 中尝试应用(如完成益智游戏、手工改造)。3.突破 “创造遥不可及” 的认知,建立 “日常小事中也能创造” 的思维模式。
难点 1.可能受常规思维限制,在解决 “切蛋糕分 9 块”“移动火柴变三角形” 等问题时难以找到创新解法,需引导多角度思考。2. 可能因缺乏自信或怕失败,不敢尝试动手创造,需通过鼓励与成功案例(如杨杨的故事)增强其行动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欣赏视频《鲁班造锯》鲁班从一片草叶中获得灵感发明了锯子,这说明创造往往就藏在生活的小细节里。只要我们学会观察,每个人都能成为‘小鲁班’!其实呀,我们也能像鲁班一样,用‘观察 — 思考 — 动手’的魔法让生活充满创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也能创造》这一课。 出示课题。 欣赏视频、思考 。 通过欣赏视频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教学主题。
讲授新课 一、心情话吧1.阅读杨杨的故事。 2.心灵悄悄话:(1)杨杨用罐头筒制作了什么物品?他是如何装饰的? (2)除了笔筒,杨杨认为罐头筒还可以改造成哪些物品? (3)杨杨用保鲜膜内筒制作了什么工艺品?制作步骤是什么? (4)妈妈看到杨杨的作品后有什么反应? (5)杨杨的创造行为体现了哪些品质? 小结:(1) 杨杨将罐头筒制作成了环保小笔筒。他先把罐头筒洗干净、晾干,然后用彩色卡纸进行装饰,让笔筒更加美观。杨杨觉得罐头筒还能做成牙签筒、盐罐、糖罐,甚至小杯子。杨杨用保鲜膜内筒做成了相框,步骤如下:把内筒拦腰截断;在两个筒上各划两刀,方便插相片;用彩色纸包裹内筒,完成装饰;最后在相框里放上妈妈的照片。(4)妈妈下班回来看见相框非常高兴。(5) 杨杨的行为体现了以下品质:善于观察生活(发现家里缺少笔筒、保鲜膜内筒可利用);动手能力强(主动清洗、裁剪、装饰材料);思维活跃(能联想到罐头筒的多种用途);有环保意识(将废旧物品改造再利用)。二、心灵港湾1.文中提到人类的物品源于什么?创造常被忽略的原因是什么?人类的物品都源于创造。创造常被忽略的原因是人们没有意识到创造就在身边,容易忽视生活中的细节。2.鲁班发明锯子的灵感来源于哪两个事物?鲁班的灵感来源于丝茅草的叶子和蝗虫的上颚。他发现丝茅草叶边缘有细齿状小刺,蝗虫的上颚也有利齿般的部位,两者都因锋利细齿而具备切割能力。3.鲁班发明锯子前面临什么困难?锯子发明后有什么效果?困难:鲁班需要大批木材,但因工具落后,伐木速度很慢。效果:他发明的锯子带有锯齿,伐树时几下就能划破树皮,大大提高了伐木效率。4.文中如何反驳 “创造只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 这一观点?文中指出创造的范围很广,虽然有些发明来自实验室,但更多创造发明源于生活(如鲁班的锯子)。创造就在身边,每个人只要多观察、勤思考,都能发挥创造潜能。5.丝茅草叶和蝗虫上颚的共同特征是什么?鲁班如何将这一特征应用于发明?共同特征:两者都有锋利的细齿结构。应用:鲁班参照这一原理,在工具上设计了类似的锯齿,从而发明了锯子。6.文中强调 “创造潜能” 的发挥需要哪些条件?发挥创造潜能需要认真学习,遇事多观察、勤思考,将观察与思考转化为实践行动。三、活动在线活动一益智游戏1.佳佳的生日宴会结束了,她要把生日蛋糕分成9块。她拿起刀正要切时,明明连忙说:“等等!”明明解释说:“请你只切4刀,把蛋糕分成9块,而且只能用一种方法,切一次。”佳佳想了想,胸有成竹地切了下去。你会切吗 用 “井” 字形切法(两横两竖),具体步骤如下:先水平切 2 刀(横向),再垂直切 2 刀(纵向),4 刀交叉形成 9 个小方块(类似九宫格)。2.天上飞着一群大雁,一共有15只,正好排成人字形,每行8只。可是有3只大雁掉队了,只剩下12只了,它们仍然排成人字形,每行还是8只大雁。它们是怎么排的 人字形结构:顶点有 4 只大雁,左右两边各延伸 4 只(不包括顶点)。活动二 动动手1.用9根火柴摆成3个三角形,请你移动3根火柴,使它变成5个三角形。移动方法:取第 1 个三角形的 2 根火柴(如左右两边)和第 3 个三角形的 1 根火柴(如右边)。将这 3 根火柴组成大三角形的底边和两侧斜边,剩余火柴在内部搭建分割线。2.用一些火柴棒摆成如下面左图所示的形状,请你移动3根火柴棒,使它变成下面右图所示的样子。将左上角 “V” 形的两根火柴,移动到右图对应的右上角位置,组成新的 “V” 形 。把左下角交叉中下方的那根火柴,移动到右图对应的右下角位置,使图形变为目标样式 。活动三 益智闯关1. 巧分月饼中秋节到了,要把圆形月饼用 3 刀切成 8 块,怎么切?如果用 4 刀,最多能切多少块(只切平面,不叠放)?3 刀切成 8 块先交叉切 2 刀(像 “十” 字),把月饼分成 4 块;第 3 刀拦腰横切(从侧面中间切),把每 1 块再分成 2 层,就变成 4×2=8块啦!4 刀最多切多少块规律:每新增 1 刀,尽量和之前所有刀交叉,切出最多块数。第 1 刀:2 块第 2 刀:和第 1 刀交叉,2+2=4块第 3 刀:和前 2 刀都交叉,4+3=7块第 4 刀:和前 3 刀都交叉,7+4=11块结论:4 刀最多切 11 块(记住 “每刀新增块数 = 当前刀数”,比如第 3 刀新增 3 块,第 4 刀新增 4 块 )2. 小鸟排队10 只小鸟排成 “人” 字飞行,每行 6 只。后来 2 只小鸟贪玩掉队,剩下 8 只仍排 “人” 字、每行 6 只,怎么排?原排列:10只小鸟排成两行,每行6只,其中2只小鸟位于两行交叉点(被重复计算)。例如:前排6只(左→右),后排6只(右→左),中间2只重叠。总鸟数:6+6 2=10。掉队后:剩余8只调整为:前排5只,后排5只,中间4只重叠(两行共享)。总鸟数:5+5 2=8,每行仍保持6只(5只独立+1只重叠)。活动四 火柴棒思维拓展—— 数字大翻转用火柴摆成 “2025”,移动 2 根火柴,变成最大的四位数;再移动 2 根,变成最小的四位数(提示:数字可拆成火柴段重组,如 “2”→“3/5” ) (一)移动 2 根火柴变成最大的四位数:9593第一步:将千位 “2” 变 “9”从百位 “0” 中移动左上竖(火柴段 4)到千位 “2”,补充其左上缺口,使 “2” 变为 “9”。此时百位 “0” 失去左上竖,剩余火柴可组成 “5”(需后续调整)。第二步:将十位 “2” 变 “9”从个位 “5” 中移动左下竖(火柴段 6)到十位 “2”,补充其左上缺口,使 “2” 变为 “9”。个位 “5” 失去左下竖后,剩余火柴组成 “3”(上横、中横、下横、右上竖、右下竖)。最终数字:9(千位)、5(百位)、9(十位)、3(个位)→ 9593(二)再移动 2 根火柴变成最小的四位数:1035第一步:将千位 “2” 变 “1”从千位 “2” 中移走右上竖(段 5)和右下竖(段 7),这两根火柴在千位前方组成 “1”。千位剩余火柴(上横、中横、下横)可与十位调整,暂不构成数字。第二步:将十位 “9” 变 “3”将十位 “9” 的左下竖(段 6)移至右上竖(段 5),使其变为 “3”(上横、中横、下横、左下竖、右下竖)。最终数字:1(千位)、0(百位)、3(十位)、5(个位)→ 1035四、方法指南如何培养创造力呢 大家可以试试以下的小方法。1.善于观察。要把你的眼睛训练得好像显微镜那样,对于任何生活中的小事,都要善于观察。2.敢于质疑,敢于提问。这表现了思维的活跃,更隐藏着创造力的火花,因此,在生活中要敢于质疑,不迷信,不盲从,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砂锅问到底。3.勤于思考。在观察和提问之后,还要养成思考的好习惯,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怎么办”“如果……会怎么样”“是不是还可以……”等。4.学会解决问题。对于我们思考的疑点,要开始研究问题,找到答案,我们可以问父母、老师,也可以自己查阅书籍、网络资料。当然,对于一些可以自己动手尝试解决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动手试一试!相信你只要勤于用眼——多观察;勤于动口——多质疑,多询问;勤于动脑——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再加上勤于动手——自己进一步探索,就一定会成为最闪亮的创意之星!五、拓展延伸1. 生活中像杨杨改造罐头筒、保鲜膜筒一样,还有哪些废旧物品可以 “变废为宝”?举 2 个例子说明。喝完的矿泉水瓶,可剪成笔筒,或装上水当浇花小水壶;快递纸箱能做成小书架,放绘本和文具 。2.鲁班从丝茅草和蝗虫身上得到灵感发明锯子,你观察过身边的植物 / 动物,有什么发现能启发小创造?荷叶上的水珠滚来滚去,能启发做 “不沾水的雨伞涂层”(类似原理);蚂蚁排队搬东西,能启发设计 “自动排队的文具收纳盒”(模仿秩序 )。3.“雪化了是春天” 是很有创意的回答,你能给 “树叶落了” 想一个特别的答案吗(不是秋天 / 腐烂等常规想法)?树叶落了,是大树在给土地写情书(把落叶想成书信 );树叶落了,是要去给小鸟当被子(联想落叶的作用 )。4.家里的牙刷除了刷牙,还能 “改造” 成什么小工具?说 1 个方法和用途。把旧牙刷剪去一半刷毛,用彩纸缠手柄,做成 “键盘清洁刷”,清理键盘缝里的灰尘;牙刷头绑上彩带,变成 “逗猫棒”,和家里的小猫玩(选 1 种说清改造和用途 )。5.下雨天,雨伞总是把教室地板弄湿。你能发明一种不会滴水的雨伞吗?用文字或图画描述你的设计。我的“吸水雨伞”在伞边加一圈海绵条,雨水会被海绵吸住。伞尖装一个小瓶子,收集流下来的水。到教室后把海绵拧干,水倒进瓶子里,地板就不会湿啦! 读一读议一议 、想一想、说一说实践活动 说一说 知识拓展 通过真实可感的儿童创造案例,直观诠释‘创造源于生活观察与动手实践’的理念,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物品的改造潜力,破除‘创造遥不可及’的认知,激发主动运用‘观察 — 思考 — 动手’模式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培养环保理念与创新自信。以鲁班发明锯子的典故及生活物品创造溯源为切入点,打破学生对 “创造” 的距离感,揭示 “创造源于生活观察与逻辑迁移” 的本质,引导学生认识到创造的普遍性与日常性,激发其主动发掘创造潜能、践行 “观察 — 思考 — 实践” 创新路径的意识。 通过切蛋糕、摆火柴、改数字等具象化任务,引导学生在逻辑推理与空间想象中突破常规思维,实践 “观察 — 思考 — 动手” 的创造模式,直观理解 “创造源于生活细节与思维迁移” 的本质,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建立 “人人可创造” 的自信,落实课程 “发掘创造潜能” 的核心目标。 通过 “观察 — 质疑 — 思考 — 解决” 四步方法论的具象化阐释,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的创造力培养路径,引导其将抽象的创造思维转化为 “用眼发现、用口提问、用脑分析、用手实践” 的具体行动,破除创造的神秘感,强化 “主动探索即创造” 的意识,最终实现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通过废旧物品改造、自然现象启发、非常规问题解答等任务,培养其突破常规的联想能力、基于观察的逻辑迁移能力,以及用创意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最终落实 “创造源于生活且服务生活” 的理念,激发主动探索与创新表达的自信。
课堂练习 亲子分享通过这次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 请和爸爸妈妈分享,把自己的看法和爸爸妈妈的看法分别写在下面。在生活中,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各种创造力的训练方法。我的看法:爸爸妈妈的看法: 想一想,做一做 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与技能。
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创造并非遥不可及,像杨杨用罐头筒做笔筒、鲁班从丝茅草中获得发明锯子的灵感,都是生活中创造的例子,还掌握了培养创造力的方法,要善于观察生活细节、敢于质疑提问、勤于思考问题并动手实践,更懂得了每个人都有创造潜能,只要多留意身边事物,就能让平凡的物品焕发新价值,成为生活中的创意之星。 总结回顾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板书 我也能创造故事分享创造的普遍性与日常性活动感受:创造源于生活细节与思维迁移 如何培养创造力知识拓展 观看板书 回顾已讲知识点,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