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知识点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学的发展时期 表现汉武帝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魏晋 南北朝 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隋朝 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中期 背景 佛教和道教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内容 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特点 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2.道教的发展时期 概况东汉末 兴起魏晋 南北朝 在民间广为传播,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3.佛教的发展与挫折发展 两汉之际 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 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唐朝 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挫折 原因 广修寺庙,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表现 南朝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及唐朝统治者几度灭佛结果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知识点二 文艺与科技1.文学艺术项目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文学 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 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书法 (1)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书体均已完备 (2)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 (1)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2)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绘画 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1)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2)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3)吴道子被尊为“画圣”石窟 艺术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2.科技(1)魏晋南北朝时期类别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数学 祖冲之 (南朝) 第一个将圆周率推演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人农学 贾思勰 (北朝)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学 裴秀 (西晋)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2)隋唐时期类别 成就建筑 隋朝的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术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 ①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学 唐朝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医学 孙思邈著有《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知识点三 中外文化交流佛教的交流 佛教在中国传播 表现 (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东晋的法显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3)唐朝的玄奘,西行前往天竺等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影响 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佛教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1)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2)唐朝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其他方面 (1)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定居“三武灭佛”“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毁灭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又被称为“法难”。1.阅读教材P45“历史纵横”:据此说明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提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社会动荡。三教合流魏晋南北朝的儒学思想危机《禹贡地域图》《禹贡地域图》是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的历史地图集,也是目前所知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开创我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2.阅读教材P47“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图文资料:说明其史料价值。提示:对于研究隋唐时期的壁画艺术、民族交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3.阅读教材P48“学思之窗”,思考:这段话反映了贾思勰怎样的思想?其社会根源是什么?提示:重农抑商、农本商末的思想。社会根源是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五大书法字体的演化及特点 中华文化圈在唐代,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区,构成一个完整、独立、自律的“东亚世界”。在“东亚世界”中,各国的历史是在同中国的紧密联系中展开的,此文化圈内的各种文化或源于中国,或者受中国的影响而成长。4.阅读教材P49“唐招提寺”图文资料:我们能获取哪些有关中日文化交流的信息?提示:“唐招提寺”是日本仿唐制建筑的典范,体现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促进了日本建筑技术的发展;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盛况和中国佛教的发展对日本的影响。隋唐时中华文化圈形成唐代是一个政策开明、思想开放的朝代,表现在思想上就是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崇儒、礼佛,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唐代儒、佛、道三种思想均取得了较大发展。中唐及晚唐以来,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面临着佛、道的冲击,逐渐显现出了部分危机。儒学家们在这种背景下发起儒学复兴运动,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学信仰危机材料 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摘编自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导读:材料讲述了汉晋之际儒学信仰危机出现以及魏晋玄学兴起。迁移知识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晋之际儒学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解答: 提示:儒学的烦琐化、神秘化、封闭化导致自身活力丧失和影响力下降;社会动荡侵蚀了儒学信仰的政治、物质基础;佛道思想对知识阶层和普通民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儒道佛融合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主导地位 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儒佛关系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道佛关系 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相争,并最终形成儒道佛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2)影响①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和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和谐。②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③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儒学复兴运动材料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韩愈《原道》导读: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来分析韩愈的观点。迁移知识 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思考]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唐朝韩愈对佛道传播的态度。其反映的实质是什么?解答: 提示:态度:对佛道的盛行深感忧虑,极力提倡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之说列为国家的正统学说,以抵制异端邪说的盛行。实质:说明当时社会上三教并行,佛、道对儒学正统地位形成冲击。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唐代中期出现儒学复兴运动,这是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1)科举制的诞生,引导人才的培养,为儒家学派的思想发展创造条件。(2)韩愈、柳宗元掀起了古文复兴运动,儒学开始突破传统经学的束缚,儒学士人开始用新的思想、观点来理解儒学。(3)统治阶级为加强统治大力提倡儒学思想。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政治由分到合、文化呈多元走向的时代,魏晋南北朝特定的时代条件,决定了该时期的文化绚丽多姿,异彩纷呈。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重要的转型时期,它在文化上最突出、最鲜明的特征便是兼容并蓄、混融整合,呈现出“汇纳百流、浩荡奔腾、洋洋大观”之多色调景象,熔铸了隋唐时期独特的文化范式和审美理想。魏晋风度材料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居瑢《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导读:材料关键信息“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反映了魏晋时期的文化成就。迁移知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思考] 概括材料中的“魏晋风度”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在思想、绘画、书法方面的体现。解答: 提示:表现:崇尚自然、风流自赏;恣意任性,清谈之风。体现:思想方面,道教、佛教盛行;绘画方面,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或《女史箴图》);书法方面,王羲之的行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唐朝文学艺术的特点材料 中国古代的文学,必溯源于诗经三百首……是有政府收集而流行在贵族社会的……魏晋南北朝的诗人,多半出身于门第新贵族中……唐代诗人之多、诗学之盛,可以说超前绝后……凡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以平民的作家,而歌唱着平民生活下种种情调与境界。中国艺术中最独特的而最重要的,厥为“书法”……(南北朝)南方擅长“帖书”,大体以行草为主,用毛笔写在纸或绢上,更普通的是当时人往来的书信;北方则擅长“碑帖”,是把字刻在石头上的……多用于名山胜地、佛道大寺,或名臣贵族死后的墓志铭。……一到唐代,南帖北碑渐渐合流,但南方的风格,到底占了优势。秦汉时期的绘画大体还以壁画和刻石为主,应用在宫殿庙宇坟墓……一到唐代,仙、释、人物画逐渐转为山水、花鸟,壁画和石刻渐转为纸幅尺素,在人们日常起居的堂屋与书房中悬挂起来。——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导读:材料反映了唐代文学艺术成就,多角度阐述了唐代文学艺术的平民化、社会生活化趋势。迁移知识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成就突出,唐朝达到新的高度,这一时期,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大放异彩。[思考] 阅读材料,概括唐朝文学艺术发展所呈现的特点。解答: 提示:贵族色彩逐渐淡化,向平民化发展;宗教色彩逐渐淡化,向社会生活化发展;成就高,内容丰富,南北艺术风格融合。魏晋至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1)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物质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繁荣。(2)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人才基础。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官僚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最主要群体,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3)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隋唐统一后,政治稳定,带来了很长时期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安定。(4)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印度、中亚等地区文化传入,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在文艺领域以绘画和雕塑较为显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及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开放包容的隋唐文化材料 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庶族地主构成的新文化队伍的结成并不断壮大,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再加上唐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都对“俗文化”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使参与和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精英文化被广大群众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应地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显示出空前活跃的氛围。唐时印度的熬糖法、东南亚的植棉和棉织技术的传入……印度的佛教、西域乐舞的传入,使唐代文化更显得多彩多姿。而敦煌宝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更是对外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通过开放,唐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围各国:南抵东南亚;西南至印度;东方则哺育着日本、朝鲜,加速其进入文明之邦的步伐;西方则通过伊朗而与希腊、罗马的文化相交流,既丰富了自己,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因而提高了当时在国际上的地位。——摘编自唐伟《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试论唐朝文化的普及》等导读:材料从唐朝“俗文化”的发展、唐文化多姿多彩、唐文化影响了周围各国等方面说明了唐文化的开放性。迁移知识 隋唐文化“兼容并蓄”,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思考]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解答: 提示:主题:唐朝文化的传播。原因: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为文化普及提供物质保障。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成为唐朝文化传播的主要新兴力量。唐朝重视科举考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起来。唐朝包容开放的对外政策。表现:以儒学为代表的精英文化被下层群众接受;通俗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唐朝文化走出国门,影响周边国家的发展。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和影响特点 范围广泛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与欧洲、非洲也有往来领域全面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渠道众多 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等内容不同 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影响 (1)促进了唐代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国外特产输入中国,外来宗教在中国广泛传播。 (2)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3)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考情微观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2024·江苏卷·T2魏晋时期的文化发展:2024·河北卷·T3唐朝的文化特征 2024·安徽卷·T3 2023·辽宁卷·T3唐朝的文化政策:2024·甘肃卷·T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2024·江苏卷·T17[示例] (2024·安徽卷·T3)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价值引领:本题以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为学习情境,考查唐朝文化。通过本题,学生可以以小见大,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逻辑思维:[尝试解答] A1.命题点: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2024·江苏卷·T2)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传统儒学遭遇挑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为儒学的复兴奠定基础,C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表明经学世家是南迁的北方士族,排除A项;经学世家的形成只能表明儒学仍受到世家大族的尊崇,并不是造成南北方政权更替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三教合归儒”到隋朝才提出,排除D项。]2.命题点:唐代的绘画(2023·辽宁卷·T3)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有( )①纸张的普遍使用 ②门阀士族的推动 ③北人的大量南迁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A [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数量猛增,主要是由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张逐渐推广,为画家提供了绘画材料,故①正确;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的政治特权、对家族文化教育的重视等原因都促进了士族画家群体的异军突起,故②正确;北人的大量南迁,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南方绘画艺术的发展,但不能反映北方的发展情况,故③错误;玄学思想浸染了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各个方面,对绘画创作及理论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而非儒家思想,故④错误;故选A项。]3.命题点:北魏的民族文化交融(2024·河北卷·T3)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魏书》所载牛川、宁川、敕勒川等地名中的“川”,则是鲜卑语“荒野、荒滩草原”的意思。于是,“川”字有了新的义项,并沿用至今。这主要反映出,民族交融( )A.缩小了南北差距 B.奠定了统一基础C.丰富了文化内涵 D.拓展了文学题材C [“川”字在南北朝之前仅指“水道、河流”,但在《魏书》中的地名如牛川、宁川、敕勒川里,“川”被赋予了鲜卑语中“荒野、荒滩草原”的含义。这种变化表明,随着民族的交融,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使得原有的汉字意义得到了扩展和丰富,从而增添了文化内涵。因此,这种民族交融的过程为文化内涵带来了新的元素和深度,故选C项。]4.命题点: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2024·甘肃卷·T4)据碑志记载,李素,波斯人,唐天宝年间,其祖奉命出使中国,获赐李姓;其父李志,任广州别驾;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诏。从李素家族的经历可以看出,唐代( )A.兼容并蓄促进文化认同B.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C.使节往来增进文明互鉴D.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A [根据材料可知,李素家族原为波斯人,其祖奉命出使中国后获赐李姓,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在唐朝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并担任官职。这一经历体现了唐代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促进了文化认同,A项正确;材料中李素家族的经历未体现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李素家族在唐代的融入和发展,而非使节往来,排除C项;材料中未提及李素家族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不能体现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排除D项。]一、依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情境教材情境 教材P45:“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1.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这一现象反映了( )A.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B.隋唐时期文化呈现多元特征C.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D.佛教本土化迎合了统治需要B [由“隋朝时期,儒学家……主张以儒学为主”“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可知,隋唐时期佛、道、儒三教均有所发展,反映出隋唐时期文化呈现多元特征,B项正确。]二、运用教材边角知识创设情境教材情境1 教材P45历史纵横:“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2.魏晋时期,玄学家把老庄“无为”“自然”思想发扬光大,如阮籍、嵇康等认为,无君无臣的“自然”状态才是最美好的。陶渊明的“桃花源”之梦,就是由一群“避秦者”所建成的一个“无君”的美丽家园。据此可知,当时( )A.集权体制弱化促进了思想活跃B.文学创作汇聚百家之长C.战乱割据阻碍了传统文化交流D.门阀士族垄断文化资源A [根据材料可知,玄学家发扬老庄思想,主张远离政治,回避现实,甚至提出建立一个“无君无臣”的社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社会动荡导致专制集权体制弱化,促进了当时思想领域的活跃,A项正确。]教材情境2 教材P47“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及文字说明。3.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右图为唐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画《胡旋舞》(现代摹本)。这( )A.说明政府较重视丝绸之路文化B.体现隋唐文化深受吐蕃的影响C.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D.表明唐代石窟文化领先于世界C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体现了隋唐时期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国家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C项正确。]课时数智作业(七)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2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河北邯郸一模)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自然”与儒家“名教”的一致,他们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最高“圣人”。玄学还提出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动静、自然与名教等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这表明魏晋( )A.士人阶层主张崇实尚学B.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C.门阀政治制约思想解放D.玄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D [根据材料“儒道兼综”“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可知,玄学体现了儒道融合的趋势,玄学还将道家的思辨思维引入儒学伦理中,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世间万物的深刻思考,推动了社会哲学的思辨化发展,故选D项;玄学以道家义理解释儒家经典,强调“虚无”“清谈”,不利于实学的发展,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未提及门阀政治,排除C项。]2.(2024·河北张家口模拟)魏晋时期“画以载道”逐渐向“画以寄兴”转变。绘画不再是政教的附庸,不再以伦理道德决定价值意义,具有了多向度的审美内涵和艺术性,能够与哲学思想和生命情调相互观照。绘画的这种转变反映了( )A.市民审美风尚的转变B.绘画理论的突破创新C.士人摆脱了道德束缚D.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D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思想文化多元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画以载道”向“画以寄兴”转变,体现了人们不再仅仅将绘画作为宣扬政教和伦理道德的工具,而是通过绘画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志趣和对生命的思考,反映出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D项正确;材料强调绘画功能的转变,而非市民审美风尚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绘画功能转变而非绘画理论的突破创新,排除B项;当时士人依旧受道德束缚,“摆脱了”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3.(2024·江西抚州二模)韩愈仿照禅宗衣钵传授之说创立儒家道统的思想,指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据此判断,韩愈旨在( )A.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B.复兴儒学传统,维护封建秩序C.应对佛道冲击,建构道统谱系D.融合佛道思想,顺应三教合一B [根据材料可知,魏晋以来,佛道盛行冲击了儒学,儒学地位受到冲击,韩愈主张复兴儒学以维护封建秩序,材料即是这种思想的体现,B项正确;格物穷理是理学的主张,理学是宋代出现的,排除A项;韩愈旨在复兴儒学传统,维护封建秩序,C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项不是其根本目的,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4.(2024·吉林长春一模)南朝文风讲究声律辞藻,颇为华丽;北朝文风质朴,宜于实用。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学逐渐在北方传播。北齐、北周时,北方作家多以南方作家为楷模,出现了以南方文学为主流的现象。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南北朝时期( )A.南方统一北方趋势明显B.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C.文化发展助推民族交融D.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C [根据材料“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学逐渐在北方传播”“北方……以南方文学为主流的现象”可知,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学逐渐在北方传播,北方主动学习南方文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文化发展助推民族交融,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南方文化对北方的影响,不能看出南方统一北方趋势明显,且最后是北方政权统一了南方政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发展,而非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项。]5.(2024·安徽合肥模拟)“飞天”是佛教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飞天多为男性,且都是上半身赤裸,双手合十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北魏后期,飞天开始向女性化发展,五官均匀,身上的飘带数量多达四五条,营造出飞动升空的视觉效果。这表明( )A.时代变迁影响壁画艺术风格B.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C.外来文化决定飞天风格变化D.北魏儒学受到巨大的冲击A [北魏以前飞天多为男性,具有印度色彩,北魏以后向女性化发展,由此可知伴随时代发展,飞天的形象不断发生变化,表明时代变迁影响壁画艺术风格,A项正确;飞天是外来文化,排除B项;C项错在“决定”,排除;材料未涉及对儒学的影响,排除D项。]6.(2024·福建漳州三模)魏晋时期,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哀怒喜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反对现实中“礼乐刑政”并举的政治功能。这体现其( )A.强调音乐移风易俗的属性B.追求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C.崇尚思想自由的生活态度D.倡导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C [嵇康认为音乐有其客观性,而哀乐是人的主观感受,反对将音乐与现实中的“礼乐刑政”紧密结合,这体现了他崇尚思想自由,不希望音乐被政治化的生活态度,C项正确;A项与嵇康反对音乐的政治功能相悖,排除;材料主要讨论的是音乐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涉及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排除B项;材料不是在强调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而是在表达对音乐的观点以及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排除D项。]7.(2024·辽宁鞍山模拟)东晋、南朝之际,本来作为人物背景的山水被重视起来,如时人王微善画,提倡“绿林扬风,白水激涧”的山水画风,提出“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认为只有心物相印,才能“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画天地万物。据此可知,山水画的这一发展( )A.推动艺术审美与教化相结合B.反映出民族交融推动绘画创新C.体现出写意忘形的绘画理念D.表达了文人对内心世界的追求D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战乱不断,这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文人雅士,他们更注重内心修养和追求心灵的宁静,“心物相印”“拟太虚之体”等反映出当时以王微为代表的画家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将山水画作为表达内心追求的一种重要媒介,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绘画的教化功能,排除A项;山水画的发展折射出当时道家思想影响力的增强,而非民族交融,排除B项;C项是宋代文人画的特点,排除。]8.(2024·河北沧州二模)唐代部分典籍对乡间私学的记述(部分)。记述 出处(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受业者亦听 苏冕《会要》予尝于平水市(浙江会稽县东一乡间草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白居易)、微之(元稹)之诗。” 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唐朝窦易直)家贫,就业村学教授 赵璘《因话录》上表可用于说明,当时( )A.社会文化环境宽松B.科举选官制度渐趋完备C.诗歌创作受到推崇D.私学注重规范幼童行为A [根据唐代典籍记载可知,统治者允许自由创办乡间私学并开展教学活动,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宽松,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员选拔,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诗歌创作受到推崇,排除C项;材料主要表述的是唐代乡间私学的发展状况,并未体现私学注重规范幼童行为,排除D项。]9.(2024·江西九江二模)燕乐是娱乐音乐,“燕乐”中的“燕”,有时候也可写成“宴乐”的“宴”。如表是隋唐时期的“燕乐”来源,此现象反映了( )时期 燕乐隋文帝 时期 国伎 清商伎 高丽伎 天竺伎 安国伎 龟兹伎 文康伎隋炀帝 时期 清乐 西凉 龟兹 天竺 康国 疏勒 安国唐太宗 时期 清乐 西凉 龟兹 天竺 康国 疏勒 安国A.音乐受不同文化影响B.隋唐的文化影响了周边国家C.唐朝的疆域十分辽阔D.少数民族加强中原文化学习A [从材料中“燕乐”的来源可以看出隋唐音乐受少数民族和别国的影响,A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音乐对隋唐燕乐的影响,排除B、D两项;“唐朝的疆域十分辽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10.(2024·福建三明三模)据下表可推知,唐代两位史学家在治史上的共同点是( )史学家 主要观点刘知几 “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 ——《史通》杜佑 “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通典》A.秉笔直书 B.史书官修C.经世观念 D.以经释史C [刘知几强调史学对国家、百姓的重要性,强调史学经世致用;杜佑编写的《通典》强调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实用的内容,体现经世观念,故选C项。]11.(2024·重庆模拟)《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图中的女子们正对镜梳妆,仪态宛然,细节描绘精微。图中的文字是:“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该作品( )A.反映儒学仍占统治地位B.体现文人画的艺术风格C.表现魏晋女性爱美风尚D.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D [材料“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斧之藻之,克念作圣”的意思是每个人都知道打扮外貌仪表,却不知道要修饰自己内在的本性品德,如果不进行内心的修炼,就容易失态失礼,时时改正自己、磨炼自己,人品性格自然日趋完美。据此可知,该画作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故选D项;题干所述《女史箴图》的文字能够体现出儒家思想,但这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A项;《女史箴图》是一幅人物画,而不是文人画,排除B项;该画作体现出审美与教化相结合,而不仅仅是“爱美风尚”,排除C项。]12.(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盟模拟)《齐民要术》记载:“七月七日取水作之。大率……一斗,勿扬簸;水三斗;粟米熟饭三斗,摊令冷……先下麦,次下水,次下饭,直置勿搅之。以绵幕瓮口,拔刀横瓮上。一七日,旦,著井花水一碗。三七日,旦,又著一碗,便熟。常置一瓠瓢于瓮,以挹酢。”上述材料信息主要反映( )A.《齐民要术》主要是手工艺著作B.经济作物种植普遍推广C.南北经济广泛交流和巨大发展D.古代农学的实用性特点D [从材料“大率……以挹酢”可以看出这是古代酢(醋)的制作流程,《齐民要术》将该流程记载下来,反映了中国古代农学的实用性特点,故选D项;《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经济作物种植普遍推广,排除B项;材料没有关于地域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南北经济广泛交流和巨大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13.(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调研)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墓道两壁上绘有一幅以六人组成的“客使图”(如图)。位于左边的三人为唐代鸿胪寺文职官员;位于右边的是东罗马使节和东北靺鞨族的使者。该图可用于说明当时( )A.大唐文明的影响力强大B.民族关系和谐稳定C.中原王朝疆域空前扩大D.朝贡贸易开始兴起A [根据材料“右边的是东罗马使节”可知,唐朝的国际影响力较大,可以吸引外国使者前来,故选A项;图中只涉及了东北靺鞨族,不能用来证明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排除B项;该图只是反映出唐朝的影响力,不能说明其疆域问题,排除C项;“开始”的说法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14.(2024·辽宁鞍山联考)有学者认为,唐代文化呈现出贵族化的特质,蕴含着一些较为深奥烦琐、理论色彩浓厚的思想。而宋代时期的新禅宗、理学以及新道教,都代表着中国平民文化的新发展,并取代了唐代贵族文化的位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完成了哲学化和思辨化B.文化转型深受政治经济发展影响C.市民文学成为主流文学形式D.宋代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B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文化呈现出贵族化的特质”,但宋代中国平民文化得到新发展,根据唯物史观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体现,所以唐宋文化的不同与唐宋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有关,故选B项;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这与材料主旨没有关系,排除A项;虽然市民文学在宋朝有所发展,但其并非主流文学形式,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文化的平民化,并非多元化,排除D项。]15.(2024·湖南郴州模拟)唐代诗人李白在《大鹏赋》中,塑造了一个“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即使是挫折失意,诗人仍不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折射出当时( )A.士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B.主流文学体裁的变化C.儒家伦理教化的作用凸显D.诗歌创作内容的革新A [唐代诗人李白在《大鹏赋》中的描写,抒发了远大的抱负,并展示了作者的才华与信心,即使是挫折失意,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这折射出当时士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李白的诗歌,无法体现当时主流文学体裁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儒家伦理教化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诗歌抒发的情怀,并非创作内容的革新,排除D项。]16.(2024·河北秦皇岛二模)唐代周昉的仕女画“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唐朝名画录》就有关于其销售的记载:“新罗国有人于江淮以善价收市数十卷,持往彼国……皆神品也。”此后此类画创作日增,其所擅长的“水月之体”成为长期流传的一种佛像标准。这反映出唐代( )A.宗教题材占据书画主流市场B.艺术消费与艺术创作密切相关C.绘画彰显了穷理尽性的特征D.多种文化交流推动了绘画创新B [材料反映出周昉的仕女画消费者由国内逐渐扩大到国外,艺术品消费需求队伍的扩大和远销促进了仕女画的迅速发展,导致从事此类画创作的画家也日益增多,体现出艺术消费反作用于艺术创作,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占据书画主流市场”,排除A项;C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材料不涉及文化交流与绘画创新的关系,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共24分。17.(2024·辽宁沈阳三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 我国对圆周率的推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成书的《周髀算经》。书中提出了“周三径一”的说法,即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这是人们在对田亩的测量中发展的经验性认识。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对把握天体的运行规律从而精确历法有决定性作用,但“周三径一”逐渐不能满足精确历法的需求。西汉学者刘歆打造了更为精准的圆周率测量工具——律嘉量斛。他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3.1547,世称歆率。东汉数学家张衡从圆与它的外切正方形关系入手计算圆周率。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对圆周率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创造出了割圆术。在他为《九章算术》所作的注中提道:“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割圆术体现了一种极限思维,为圆周率的计算建立了相关理论和算法。480年,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7位,往后近千年都无人超越。——摘编自孙越等《圆周率计算——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史上的明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圆周率计算不断精确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圆周率研究的意义。(6分)[解析] 第(1)问,由材料“西汉学者刘歆”“东汉数学家张衡”“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及其成就可得,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由材料“周三径一”“是人们在对田亩的测量中发展的经验性认识”可得,经验的积累和认识的提升;由材料“割圆术……为圆周率的计算建立了相关理论和算法”可得,数学理论和方法的突破;由材料“打造了更为精准的圆周率测量工具——律嘉量斛”可得,测量工具的改进;由材料“对田亩的测量中发展”“把握天体的运行规律从而精确历法”可得,现实生产生活的需要;等等。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圆周率与世界文明发展、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天文历法和农业生产发展、科学精神等角度思考作答。[答案] (1)原因: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经验的积累和认识的提升;数学理论和方法的突破;测量工具的改进;现实生产生活的需要;等等。(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6分)(2)意义:使圆周率精确度领先世界;推动中国古代数学不断发展;有利于精确历法和天文学发展;有利于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弘扬了科学精神;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6分)18.(2024·河北邯郸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摘编自《新唐书》材料二 集贤院学士掌刊缉古今之经籍……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秘书监之职,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校书郎,正字掌雠校典籍,刊正文字,皆辨其纰缪……中书省翻书译语十人,鸿胪寺译语并计二十人。——摘编自《唐六典》材料三 垂拱二年二月十四日,新罗王金政明,遣使请《礼记》一部……令所司写吉凶要礼……采其词涉规诫者,勒成五十卷,赐之……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渤海遣使求写《唐礼》及《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许之。——摘编自《唐会要》(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语言文字治理的措施。(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语言文字治理措施的历史作用。(6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学书,日纸一幅……《尔雅》”可知,重视培养学生提升语言文字水平和经书熟悉程度;根据材料一“三曰书,楷法遒美”可知,将语言文字纳入官员选拔和考核中;根据材料二“刊正文字,皆辨其纰缪”可知,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根据材料二“集贤院学士掌刊缉古今之经籍”“秘书监之职……校书郎”可知,设立专门管理语言文字的机构和官员;根据材料二“中书省翻书译语十人”、材料三“采其词涉规诫者,勒成五十卷,赐之”可知,培养翻译人才并向外传播汉文典籍。第(2)问,根据材料一“间习时务策,读《国语》……《尔雅》”可知,推动国家教育和文化发展;根据材料一“三曰书,楷法遒美”可知,有利于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根据材料二“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可知,有利于文化传承和传播;根据材料三“新罗王金政明,遣使请《礼记》一部”及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东亚地区文明的发展。[答案] (1)措施:重视培养学生提升语言文字水平和经书熟悉程度;将语言文字纳入官员选拔和考核中;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设立专门管理语言文字的机构和官员;培养翻译人才并向外传播汉文典籍。(6分)(2)历史作用:推动国家教育和文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有利于文化传承和传播;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东亚地区文明的发展。(6分)单元综合检测(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4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3·江苏南通模拟)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设立云南郡,派官员进行管理,他们带去了当时最先进的农耕技术。蜀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任用当地土著治理地方。这些措施( )A.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南迁B.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C.开创了中央管理云南的先河D.稳固了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B [由材料“带去了当时最先进的农耕技术”“任用当地土著治理地方”可知,诸葛亮设立云南郡,改进了云南地区的农业技术,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故选B项;北方的战争与动荡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南迁,材料并未提及,排除A项;开创先河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排除D项。]2.(2024·广东肇庆一模)南朝时期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产业 经济发展情况农业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取得进步,劳动力数量增加,大量兴修水利和围垦湖田手工业 造纸业、炼钢业迅速发展;“三吴”地区成为青瓷主要产地商业 内河和海外贸易得到发展,城市商品经济日渐繁荣上表可用于说明当时( )A.劳作方式发生变化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D [根据材料“南朝时期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取得进步”“迅速发展”“得到发展……日渐繁荣”可知,南朝时期扬州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发展,说明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故选D项。]3.(2024·江苏盐城模拟)东晋朝廷对大臣朝见有明确礼制规定,借故不朝是一种“亏法违典”行为。成帝时,丞相王导“称疾不朝,而私送车骑将军郗鉴”。尚书令卞壸弹劾其“亏法从私,无大臣之节”,要求将其免官。这一事件说明,当时( )A.三省形成制约机制 B.礼制具有强制性C.相权受到严重削弱 D.法律偏向于儒学B [根据材料“对大臣朝见有明确礼制规定……‘亏法违典’行为”可知,东晋时期大臣朝见皇帝有明确的礼制规定,借故不朝有违典制,会被弹劾,体现了东晋时期礼制在执行中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故选B项;材料信息仅反映尚书令对丞相的弹劾,不能体现相互制约,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弹劾,未说明弹劾的结果,体现不出相权严重削弱,排除C项;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但材料体现的是礼制在执行中出现了一定的强制力,礼制并非法律,说明不了法律的特点,排除D项。]4.(2024·安徽皖东名校检测)下表反映了两汉时期南方三个区域的郡数、户数等信息。由此推论正确的是( )区域 面积(平 方公里) 郡数 西汉户数 东汉户数 户数 增长率太湖流域 28万 3 330 849 423 763 28.08%赣江流域 16万 1 67 462 406 496 502.56%湘江流域 21万 4 126 858 649 833 412.25%A.太湖流域长期是汉代南方人口中心B.中央政权未实现对赣江流域的管控C.汉代长江中游经济发展要快于下游D.湘江流域户数多体现经济重心南移C [材料给出了两汉时期南方长江中游至下游三个重要区域的户数及其增长情况。长江中游的湘江流域和赣江流域户数增长率在500%左右,远远高于下游的太湖流域,故选C项;西汉时期太湖流域户数在三者中最多,但无法推知其为整个南方的人口中心,排除A项;赣江流域存在1郡,说明其已经被中央政权管辖,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始于魏晋南北朝,排除D项。]5.(2024·重庆缙云教育联盟检测)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便组建治礼机构,该机构历时11年制定出涵盖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礼仪体系。梁武帝还修建了很多寺庙,其中有两座以其父母命名,他每月都亲自去祭拜。这说明( )A.梁武帝倡导儒家思想 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C.南朝时三教合归于儒 D.五代时期社会动荡A [根据材料“组建治礼机构”“制定出涵盖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礼仪体系”“其中有两座以其父母命名”可知,梁武帝建立治礼机构,制定礼仪体系,还以父母命名寺庙,说明梁武帝倡导儒家思想,故选A项。]6.(2024·安徽淮北一模)北魏孝文帝时形成了结合本民族传统和汉制的新官方礼制体系,孝文帝还颁布诏书,要求“结合本民族传统和汉制……党里之内,推贤而长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妻柔”。这说明,孝文帝礼制改革旨在( )A.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B.确保统治秩序的稳定C.实现汉晋体制的回归 D.借礼教加强民族交融B [根据材料“结合本民族传统和汉制……党里之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妻柔”可知,孝文帝制定的新官方礼制体系,重视品行,主张父慈子孝,以儒家伦理作为评判标准,注重对民众的道德教化,根本之意在于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秩序,故选B项;材料信息强调了孝文帝利用儒家伦理加强道德教化,以巩固北魏统治,不能体现出儒学正统地位的强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汉魏体制的交融,并非汉晋体制的回归,排除C项;D项不是孝文帝礼制改革的目的,排除。]7.(2024·安徽蚌埠三模)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南北有异,南方赛龙舟吃粽子,北方禁火佩戴百索绶带(辟邪彩带)。至唐则立法规定端午放假一天,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这种变化说明唐代( )A.端午节习俗源于官方B.国家统一助推文化认同C.南北文化习俗趋向固定D.传统习俗迎合市民生活B [根据材料可知,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分南北是因为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而隋唐统一后,政府统一放假,并且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说明国家统一对于端午习俗的推广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文化认同,故选B项。]8.(2024·安徽芜湖二模)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唐睿宗时始设节度使,到玄宗天宝年间,从西北到东北共设八个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将原本只存在于边地的军镇又扩展到内地。这一变化( )A.说明边疆与内地联系的加强B.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C.是迫于当时国内形势的需要D.保证了唐朝的长治久安C [唐睿宗时至玄宗天宝年间,西北到东北共设八个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只存在于边地的军镇又扩展到内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是迫于当时国内形势的需要:一方面为了抵御叛军,另一方面当时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需要加强管控,C项正确;军镇扩展至内地,是加强统治的需要,不能说明边疆与内地联系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保证了”说法错误,排除D项。]9.(2024·山东潍坊三模)下表是史书中关于唐朝与少数民族绢马贸易的记载。据此可认定,当时( )出处 记载《全唐文》 国家旧与突厥和好之时,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国家买突厥马羊,突厥将国家彩帛,彼此丰足,皆有便宜《新唐书》 时回纥有助收西京功,代宗厚遇之,与中国(唐朝)婚姻,岁送马十万匹,酬以缣帛百余万匹,而中国财力屈竭,岁负马价A.丝路通畅便利商品交流B.国家强化对官员的控制C.政府主导开展绢马贸易D.民间贸易受到严格限制C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朝与不同少数民族的绢马贸易是由国家层面进行的,如“国家买突厥马羊,突厥将国家彩帛”和“与中国(唐朝)婚姻,岁送马十万匹,酬以缣帛百余万匹”,这表明绢马贸易是由政府主导的,故选C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贸易,而非丝路贸易,排除A项;材料重点在于绢马贸易,其不能强化对官员的控制,排除B项;部分贸易由政府主导不能表明民间贸易就一定受到严格限制,政府主导部分贸易与民间贸易的发展之间没有必然的矛盾,排除D项。]10.(2024·河北保定一模)唐代从县级的丞、尉及主簿中选任为监察御史的有几十人之多,有时县令、丞、主簿一类的官员因政绩优异而被越级提拔,直接担任殿中侍御史职务。据此可知,唐朝( )A.出现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B.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C.政府注重监察官的工作能力D.监察权受到行政干预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地方行政官中选拔监察御史,且选拔具有地方工作经验、工作能力突出的人才,体现了政府注重监察官的工作能力,故选C项;唐朝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主要与节度使的设置有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监察官员的选拔,而非控制地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监察权被行政干预的信息,排除D项。]11.(2024·湖北宜昌二模)据记载,中晚唐时籍贯可考的进士共470人,其中籍贯在北方五道的共245人,在南方五道的有225人。这一分布情况缘于( )A.南北民族交融加强 B.科举制度的完善C.南北经济趋向均衡 D.经商环境的变迁C [中晚唐时,南方籍贯的进士人数与北方籍贯的进士人数相差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晚唐时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南方经济得到发展,南北经济逐渐均衡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基础,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南北各自的进士人数,没有体现不同民族间的交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进士籍贯与经商环境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12.(原创题)晚唐藩镇有权自行征辟幕府,不少文人名士都曾委身其中。如杜牧曾在江西、淮南等节度使幕府中做了十年幕僚,其在《郡斋独酌》诗中自抒理想曰:“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李商隐亦在多处节度使幕府中任职,其有诗曰:“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此现象体现出这些文人( )A.迫于生计从戎立功 B.忧心激愤朝廷腐暗C.入幕以图曲线兴唐 D.才志难抒叹息平生C [根据材料信息“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可知,这些文人虽然服务于藩镇,但却时刻想着“恢复大唐荣光”,体现出他们“曲线兴唐”的理想,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些文人是否为生活所迫,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这些文人“忧心激愤朝廷腐暗”,排除B项;“才志难抒叹息平生”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13.(2024·安徽合肥三模)如表为南朝时期文学作品《世说新语》中两则关于女性的故事。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故事 内容一 王戎之妻常称王戎为“卿”。王戎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二 王广娶诸葛诞女,进入新房后,对妻子说:“新妇神色卑下,殊不似公休(诸葛诞)。”妇曰:“大丈夫不能仿佛彦云(广父王凌,魏晋时代的重臣),而令妇人比踪英杰!”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B.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C.社会主流思想出现异变D.部分女性崇尚率真注重自我D [根据材料可知,王戎认为妻子称其为卿不合礼教,但妻子却认为夫妻相亲相爱,应免去礼法的客套;王广之妻在丈夫对其揶揄时,也主动予以反击,这反映出当时部分女性打破封建纲常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现象,D项正确。]14.(2024·辽宁辽阳二模)中唐时期的官员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古文运动,他们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特别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可见,这场古文运动( )A.推动了唐诗的繁荣 B.存在薄古非今弊病C.意图复兴传统儒学 D.赋予文学教化功能C [材料中“载道”“明道”的口号、提倡学古文,习古道、把明道放在首位、特别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等说明古文运动意图复兴传统儒学,C项正确;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与唐诗的繁荣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古文运动提倡学古文,习古道,把明道放在首位,特别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并未体现薄古非今的弊病,排除B项;材料中古文运动提倡学古文,习古道,把明道放在首位,特别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并未体现文学的教化功能,排除D项。]15.(2024·广东深圳模拟)如表记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记载 出处顷年,在广州番坊(外国客商居住地),献食,多用糖蜜、脑麝,有鱼俎,虽甘香而腥臭自若也 (唐)《投荒杂录》波斯枣,广州郭内见其树……(刘)恂曾于藩(通“番”)酋家,食本国将来者,色类沙糖,皮肉软烂。饵之,及火烁水蒸之味也 (唐)《岭表录异》A.外国的饮食文化影响深远B.广东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C.中外交流丰富了食品文化D.岭南对域外饮食利用性强C [表格中描述了广州地区与外国客商之间的交流,以及外来食物在广州的种植和食用情况,这反映了中外交流对食品文化的丰富,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影响深远”,排除A项;材料中广州作为当时的贸易港口与外国客商有交流,但这并不足说明整个广东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具体外来饮食的利用、发展,只是说明其传入丰富了中国的食品文化,且未有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排除D项。]16.(2024·广东肇庆二模)据统计,《教坊记》中唐代325首曲名中,天宝末年改名的“胡乐”占到了近1/3,如沙陀调“龟兹佛曲改为金华洞真”等。这一现象凸显了( )A.外来文化是当时主流B.三教合一影响文化选择C.唐代文化的兼容并包D.唐代音乐形式丰富多彩C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的音乐中有很多是改编自少数民族的音乐,这体现了唐代文化的兼容并包,C项正确;“外来文化是当时主流”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三教合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唐代音乐的来源,而非形式多样,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共26分。17.(2024·贵州贵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材料 隋唐的中国是一个庞大国际网络的核心部分,中国以其文化与经济的优势支持了军事活动,一度将北边游牧民族压服,形成一个无可匹敌的大帝国。经由羁縻州府结合……经由册封制度吸纳邻近国家依附于帝国体制。然而,更外一层则是吐蕃及回纥一类独立的势力,时友时敌,和战不定。以中国为首的东亚世界,与先后由波斯、大食为核心的中亚及西亚,在中亚颇多接触,国际上也以远交近攻的策略,发展为多角的关系……中古时期前半段,中国是内敛的,于积累足够的文化与经济能量后,在中古后半段,中国是开张的,遂成为东亚文化经济与政治秩序的中心。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合理,逻辑清晰,史实准确)[解析] 首先,确定观点,根据材料“隋唐的中国是一个庞大国际网络的核心部分……遂成为东亚文化经济与政治秩序的中心”得出论题:隋唐时期,中国成为东亚文化经济与政治秩序的中心。其次,根据材料并结合隋唐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合理阐释即可。[答案] 示例观点:隋唐时期,中国成为东亚文化经济与政治秩序的中心。(2分)阐释:隋唐是封建大一统王朝进一步发展时期。尽管隋短暂而亡,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为唐的繁荣奠定基础。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达到顶峰。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解除突厥威胁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唐朝和吐蕃的联系,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等,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唐朝实行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通过海陆丝绸之路,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与欧洲、非洲也有往来,范围之广,历史少见。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在制度建设、佛教、文字、建筑等方面,唐对周边国家产生巨大影响;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阿拉伯人传播文化。(8分)综上,唐朝强大的国力和特有的文化对周边国家具有强大吸引力,隋唐时期,中国成为东亚文化经济与政治秩序的中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其他观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18.(2024·辽宁大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内容 出处史料一 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 曹操《建学令》史料二 太祖遣都护曹洪平下辩,使(辛)毗与曹休参之,令曰:“昔高祖贪财好色,而良、平匡其过失。今佐治(辛毗)、文烈(曹休)忧不轻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史料三 神仙之书,道家之言,乃云传说上为辰尾宿,岁星降为东方朔……其为虚妄,甚矣哉……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岂复欲观神仙于瀛洲,求安期于边海,释金辂而履云舆,弃文骥而求飞龙哉 曹植 《辩道论》材料二 唐太宗时,魏征在《理狱听谏疏》中称:“臣闻尧有敢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上下无私,君臣合德者也。魏武帝云:‘有德之君,乐闻逆耳之言,犯颜之诤。’”唐太宗在《祭魏太祖文》中写道:“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盛唐时期关于曹操的诗歌中,也多为文人对魏武帝的凭吊,如张说的“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自中唐起,许多作家开始将藩镇权贵比为曹操或用臣子与曹操对比,如:刘长卿“西征开幕府,早晚用陈琳”(《送崔载华、张起之闽中》),将闽中的长官比为曹操,将友人比作陈琳;元稹的“刘虞不敢作天子,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则将同属东汉末年的名臣刘虞与曹操做了对比。——摘编自高子倩《中唐曹操形象“臣僚化”新变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三则史料对研究曹操的价值。(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唐以来曹操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及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一是曹操撰写的文本,属于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曹操的治国思想和文学造诣。由材料“昔高祖贪财好色,而良、平匡其过失。今佐治(辛毗)、文烈(曹休)忧不轻矣”及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二是史书中的内容,属于二手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可用于研究曹操的用人思想(知人善用)。由材料“神仙之书,道家之言,乃云传说上为辰尾宿,岁星降为东方朔……其为虚妄,甚矣哉……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岂复欲观神仙于瀛洲,求安期于边海,释金辂而履云舆,弃文骥而求飞龙哉”及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三属于二手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可用于研究曹操的宗教思想。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有德之君,乐闻逆耳之言,犯颜之诤”“匡正之功,异于往代”可得出由帝王形象转变为臣子形象;由材料“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许多作家开始将藩镇权贵比为曹操或用臣子与曹操对比”可得出由褒奖为主转变为褒贬结合。第二小问,由材料“自中唐起,许多作家开始将藩镇权贵比为曹操或用臣子与曹操对比”及所学知识可得出巩固统治秩序和维护专制皇权的现实需要;由所学知识可得出藩镇势力崛起,士子入仕选择的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儒家封建伦理纲常的复兴。[答案] (1)价值:史料一是曹操撰写的文本,属于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曹操的治国思想和文学造诣。史料二是史书中的内容,属于二手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可用于研究曹操的用人思想(知人善用)。史料三属于二手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可用于研究曹操的宗教思想。(6分)(2)变化:由帝王形象转变为臣子形象;由褒奖为主转变为褒贬结合。原因:巩固统治秩序和维护专制皇权的现实需要;儒家封建伦理纲常的复兴;藩镇势力崛起,士子入仕选择的扩大。(8分)34/3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