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提升12线索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世界 格局 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两极格局下,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主要 表现 ①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②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 ①欧洲共同体成立与发展;②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③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兴起 ①苏联解体,冷战结束;②美国、西欧、日本呈现三足鼎立之势;③俄罗斯走出低谷;④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认识 ①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②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但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③多极化趋势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针对训练] 1.(2024·江苏南京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摘编自徐蓝主编《二十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关系互动研究(一)》根据材料,自拟一个相关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时空明晰、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成文)[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出处“《二十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关系互动研究(一)》”可知,材料突出强调了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关系。根据材料“英国对冷战中国际危机的处理”“美国与盟国的关系”“中欧关系的突破性发展”“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拟定论题:20世纪后半期,大国和大国集团的力量对比和关系变化构成了世界格局的重要基础,是国际格局变动的重要力量(20世纪后半期,国际格局演变与大国关系的调整相互推动)。其次,围绕该论题从国际格局和大国关系两个角度展开论述。如国际格局方面,主要从二战后欧洲全面衰落;冷战出现,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60—70年代,冷战发展,多极力量成长;20世纪末,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进行论述。大国关系方面,主要从二战后,联合国建立;美苏冷战;柏林危机;台海危机;美日同盟;欧洲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中苏关系正常化;美苏缓和;两德统一等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得出,国际格局实际影响并制约着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国际秩序,并进而影响着一国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制定。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答案] 观点(围绕国际格局和大国关系作答,意思接近即可得分,2分) 论述(史实正确、论述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成文,共8分) 总结(照抄观点不给分,2分)20世纪后半期,大国和大国集团的力量对比和关系变化构成了世界格局的重要基础,是国际格局变动的重要力量(20世纪后半期,国际格局演变与大国关系的调整相互推动) 国际格局:二战后欧洲全面衰落;冷战出现,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60—70年代,冷战发展,多极力量成长;20世纪末,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4分) 大国关系:二战后,联合国建立;美苏冷战;柏林危机;台海危机;美日同盟;欧洲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中苏关系正常化;美苏缓和;两德统一;等等(4分) 国际格局实际影响并制约着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国际秩序,并进而影响着一国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制定20世纪后半期,国际格局的演变影响中国外交的调整 国际格局:二战后欧洲全面衰落;冷战出现,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60—70年代,冷战发展,多极力量成长;20世纪末,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4分) 中国外交: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一边倒”政策;20世纪60年代加强与不结盟运动合作、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结盟、非集团;开展全方位外交;等等(4分) 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在推动世界和平、稳定等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线索二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维度 阐释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生产 关系 在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既强调市场机制,又主张国家适度调控与国际协调,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对外 政策 实行非殖民化政策,依靠雄厚的资本和技术优势继续剥削亚非拉国家,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 结构 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服务业成为国家经济的主导,西方传统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 结构 随着股票市场的日趋完善,企业所有权进一步分散,单一所有者的企业成为个例,大部分企业成为社会的公共产品,资本社会化趋势更加明显财富 分配 随着福利国家的建立,国家通过税收等手段将社会财富进行二次分配,保证了社会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缓解了社会的贫富分化趋势,缓和了社会矛盾企业 管理 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日渐分离,一批经过专业培训的企业管理人员应运而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居民 生活 由于科技进步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大城市人口向小城镇或者乡村转移,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和环境压力[针对训练] 2.(2024·山东新高考联考)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激发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活力和空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国家 1913—1950年 1950—1960年 1960—1970年法国 0.7 5.0 5.8英国 1.7 2.8 2.7美国 2.9 3.2 4.0德国 1.3 7.7 4.8材料二法国经济计划的主要方面 规定国家中期的总体发展战略和目标规定宏观经济总量增长指标确定优先发展部门,对重点地区实行动态中的倾斜发展——摘编自高德步、王珏著《世界经济史》年份 国家 成果1945 美国 原子弹爆炸成功1946 美国 电子计算机诞生1957 苏联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69 美国 “阿波罗1号”登月成功1972 美国 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材料三(1)分析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及其联系。(2)若进一步研究影响“资本主义的发展活力和空间”的因素,你认为还需要提供哪些角度的材料?举一例并说明理由。(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看法。[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表格数据可知,1950—1960年与1913—1950年相比,法、英、美、德四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都有大幅提高,反映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数据可知,1990年与1950年相比,美国和联邦德国的服务业就业人口都大幅增长,农业就业人口都大幅减少,反映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因此材料一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国家中期的总体发展战略和目标”“宏观经济总量增长指标”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根据材料二“原子弹”“电子计算机”“阿波罗1号”“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等信息可知,1945—1972年,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推动了材料一经济的快速发展;材料二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了材料一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可知,可提供的角度包括社会运动、社会福利制度、妇女运动、美国反对越南战争的学生运动等。第二、三小问,从社会运动的角度出发可举例,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理由结合所学黑人民权运动的影响可得,推动国会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第(3)问,要求谈看法,按照唯物史观的要求,应使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分别从“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积极和消极的方面说明即可。[答案] (1)历史现象:材料一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2分)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关系:材料二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推动了材料一经济的快速发展;材料二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了材料一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2)角度:社会运动、社会福利制度、妇女运动等。举例: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理由:推动国会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3)积极:二战后资本主义通过政治、经济的自我调节,仍然有很大的活力和空间;但是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