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课程:初中历史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章节: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积极参与亚非国际事务的过程。本课上承《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下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升》,在教材体系中起到连接内政与外交、奠定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讲授本课时,教师应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背景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必要性和影响力,并通过万隆会议等具体史实,展现中国外交的主动性和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为后续学习中国参与国际组织和外交关系的发展打下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初步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基本史实和外交政策,具备一定的历史事件分析能力。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图片、故事性强的内容更感兴趣,但抽象理解能力较弱。本课的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实践,难点在于理解其国际意义及“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图片情境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外交的智慧与影响力,并能简要归纳新中国初期外交的主要成就。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国际环境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在外交决策中的作用,初步形成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认识国际关系的能力。【时空观念】通过梳理1949—1955年间中国外交活动的时间脉络与地理空间,使学生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亚非地区的传播路径。【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中的文字材料与图片信息,使学生学会从多类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验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广泛国际影响”的历史结论。【历史解释】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对新中国的态度及中国应对策略,使学生能够合理解释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及其外交创新意义。【家国情怀】通过了解周恩来等外交代表维护国家尊严、争取国际认同的事迹,使学生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外交自信,树立维护国家主权与促进世界和平的价值观。重点难点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周恩来外交活动、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难点:新中国初期外交环境的复杂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意义、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与应对课堂导入【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以来的外交处境,展示一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场景图片,并简要介绍背景,引发学生对“独立自主”概念的初步思考。【展示材料】(假设教材中有此图)▲ 图注:1949年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场景“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要有独立的精神。”——《周恩来文集》【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为什么新中国刚成立时,领导人特别强调“不要学以前的外交”?如果你是当时的外交官,你会怎么开始和别的国家打交道?【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与史料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起点,激发其探究“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形成过程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与认知基础。探究新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教师活动】材料1:“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当天的讲话(1949年10月1日)材料2:“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3:“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问题:结合材料和图片,思考为什么新中国要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理念?【学生活动】学生分组阅读材料,观察图片,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并尝试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周恩来出访的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与现实意义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内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背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封锁禁运。苏联率先与中国建交,提供经济援助,但中国仍需拓展外交空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过程:1953年底,周恩来首次提出。1954年访问印度和缅甸,正式确立为双边关系准则。三国共同倡导,推动其成为国际通行的外交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图片解读:周恩来访问缅甸,体现了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的努力。图片展示了中国外交主动出击、打破孤立局面的决心。总结知识点: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面对西方封锁,中国积极发展与苏联、印度、缅甸等国的关系。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和平、平等、合作理念。【设计意图】通过史料阅读、图片观察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外交政策的和平性质和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全球视野。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一、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教师活动】材料1:“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人民日报》1955年4月23日▲图片注释:万隆会议期间的周恩来问题:为什么周恩来要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一方针对会议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活动】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和教材内容,结合图片观察周恩来的神态和会议氛围,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是什么?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体现了怎样的外交智慧?这一方针如何帮助会议克服分歧、达成共识?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或质疑。【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中的关键词:“求团结”“求同”“立异”,结合图片中周恩来沉着冷静的形象,说明他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展现出的外交风范。进一步讲解: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与的亚非国家会议,具有划时代意义。一些国家受帝国主义挑拨,对中国存在误解甚至敌意。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强调共同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目标,淡化意识形态差异。该方针成功推动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促进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总结知识点:万隆会议是新中国首次大规模参与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化解分歧,推动会议成功。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关系,增强国际影响力。【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背景与历史意义,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其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二、万隆会议前的暗杀阴谋【教师活动】材料2:“1955年4月11日,‘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在飞往印尼途中爆炸坠毁,机上16人遇难。事后查明,这是台湾特务机关策划的针对周恩来的暗杀行动。”——新华社报道(1955年)问题:面对暗杀威胁,中国代表团为何仍坚持参加万隆会议?这体现了新中国怎样的外交精神?【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2,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对中国代表团有何影响?周恩来未登机是否是偶然?中国代表团为何仍坚持参会?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国际环境的哪些特点?各组整理观点并汇报。【教师活动】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指出:周恩来因临时改变行程幸免于难,但中国代表团并未因此退缩。面对敌对势力的破坏,中国坚持和平外交,展现了坚定的外交意志。此事件也反映出冷战背景下,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面临的复杂挑战。总结知识点:“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是中国代表团遭遇的严重威胁。中国代表团不畏艰险,坚持参加会议,体现外交决心。新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坚持和平共处、团结合作的外交方针。【设计意图】通过真实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外交的艰难历程,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情感,同时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课后任务【任务主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新中国外交实践【基础任务】(知识巩固类)请结合教材内容,整理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解释每一项原则的意义。尝试用表格形式归纳周恩来在1954年访问印度和缅甸时的主要外交成果。【进阶任务】(能力提升类)分析万隆会议中“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和意义。设想你是中国代表团成员,请你撰写一段模拟发言稿,阐述中国对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立场与主张。【拓展任务】(跨学科探究类)结合地理学科,在世界地图上标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交国家、万隆会议举办地及周恩来出访路线;结合语文学科,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设计一句宣传标语,体现其核心精神。【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梳理、情境模拟和跨学科探究,帮助学生掌握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实践能力。板书设计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新中国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尊重领土主权中苏建交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1954年访问印度、缅甸,联合声明推广万隆会议1955年召开,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实践为主线,史料详实、逻辑清晰,适合采用情境教学法与问题引导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图片、史事材料还原历史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外交政策提出的背景与意义。教学中优点在于能借助具体史实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历史代入感;但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求同存异”方针的外交智慧时,设问层次略显简单,部分学生思维未能充分展开。语言表达上,注重条理清晰、情感真挚,但在讲解“独立自主”“互不干涉内政”等概念时可进一步贴近学生认知,提升解释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