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考前必背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的组成2.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的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3.内环境的作用: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第2章 神经调节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由胞体、树突(多个)和轴突(一般1个)等部分构成。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有时在适宜刺激下,完整反射弧并未完成反射,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有关,如人有意识地控制排尿。3.神经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4.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1)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2)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5.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作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等接近,共同形成突触。6.兴奋在突触部位传递的特点(1)单向传递: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2)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涉及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7.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神经递质会与受体分开,并迅速被降解或回收。8.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脊髓、脑干等的共同调控,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到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9.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这就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10.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1)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2)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第3章 体液调节1.饭后血糖有所升高,一段时间后又恢复正常,其调节过程: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并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2.糖尿病患者出现“多尿”的原因:原尿中含有大量的糖,渗透压升高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弱,尿液增多。3.由胰岛B细胞受损引起的糖尿病不能用口服胰岛素的方式治疗,因为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消化道内会被消化分解失去作用。4.通过服用放射性131I可检测甲状腺的功能,其依据:I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而且131I的放射性强度可被仪器测定。5.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甲亢患者体温比正常人偏高,但细胞中ATP含量保持相对稳定,可能的原因:甲状腺激素可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绝大多数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而不形成ATP。6.长期注射性激素会导致性器官萎缩,甚至失去生育能力,分析原因:性激素过多,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而该激素可以促进性器官的发育。7.临床上通过抽取血样检测内分泌系统疾病的理论依据:内分泌系统疾病多与激素有关,激素要经过体液运输。8.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的原因: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需要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9.激素只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根本原因:控制相应激素受体合成的基因只在靶细胞中表达。10.人在寒冷环境中会打寒颤,其反射过程: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战栗。1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12.渗透压感受器、渗透压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13.为减少上厕所的次数而很少喝水的做法不可取的原因:虽然人体每天摄入和排出的水量是基本相等的,但还是需要一定的水量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喝水过少,尿量就会很少,那么应通过尿液排出的代谢废物无法正常排出,就会造成内环境紊乱。14.长跑运动员在比赛中尿液产生的很少,原因是运动员大量出汗,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通过下丘脑的调节,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第4章 免疫调节1.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2.免疫细胞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3.免疫系统的功能(1)免疫防御:指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2)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3)免疫监视: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4.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 (1)体液免疫①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②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反应快、反应强烈。初次免疫中浆细胞只来自B细胞的增殖分化,二次免疫中浆细胞来自B细胞、记忆B细胞的增殖分化。③结果: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2)细胞免疫①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②结果:活化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掉。5.浆细胞是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但是不能识别抗原。6.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息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等),信息分子都是直接与受体(不一定在细胞膜上)接触,受体一般是蛋白质分子。7.免疫失调8.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9.进行器官移植的条件: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组织相容性抗原)有一半以上相同。10.免疫预防:在病原体感染前进行的疫苗接种,激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11.免疫治疗:在病原体感染后注射抗体、细胞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增强人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第5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2)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3)胚芽鞘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4)生长素的产生是否需要光——不需要。(5)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胚芽鞘尖端。(6)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生长不均匀。(7)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单侧光照等。2.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3.生长素(1)合成:主要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发育中的种子。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2)运输: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进行极性运输(一种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和其他有机物的运输没有区别)。(3)作用方式:不像酶那样催化细胞代谢,也不为细胞提供能量,而是给细胞传达信息,起着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作用。(4)生理作用①细胞水平: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②器官水平:影响器官的生长、发育,如促进侧根和不定根发生,影响花、叶和果实发育等。(5)作用特点: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4.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杀死单子叶农田中的双子叶杂草的原因: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单子叶植物。5.其他植物激素名称 主要合成部位 主要作用赤霉素 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②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 ③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细胞分 裂素 主要是根尖 ①促进细胞分裂; ②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叶绿素合成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①抑制细胞分裂; ②促进气孔关闭; ③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④维持种子休眠乙烯 植物体各个部位 ①促进果实成熟; ②促进开花; ③促进叶、花、果实脱落 6.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1)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促进细胞分裂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②赤霉素和脱落酸在调节种子萌发的过程中作用效果相反:赤霉素促进萌发,脱落酸抑制萌发。③当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2)决定植物器官生长、发育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3)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的调节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7.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从分子结构来看,主要有两大类: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但具有与植物激素类似的生理效应。8.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远红光,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