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我助人,我快乐》 教案【北师大版】《心理健康》五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我助人,我快乐》 教案【北师大版】《心理健康》五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我助人,我快乐》教学设计
课题 我助人,我快乐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心理健康 年级 五年级
学习目标 1.理解亲社会行为的概念,明确其包含分享、合作、互助等具体表现,学会在助人时量力而行,尤其是面对危险情境时优先保证自身安全。2.区分 “真正的助人行为” 与 “功利性助人行为”,认识到助人的核心是出于对他人的关心,而非追求回报。3.了解助人行为对个人成长(如心理快乐、社会适应)和社会和谐的意义,培养团结协作、谦让分享的集体意识,增强对班级和社会的责任感。4.能够识别他人的困难与需求,主动采取适当的帮助行为,体验 “助人带来快乐” 的情感,树立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的积极心态。
重点 1.通过案例和活动,理解助人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核心,明确其对个人和集体的积极影响。2.掌握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的具体方式,强调 “不求回报” 的助人心态,区分真正的助人行为与功利性动机。
难点 1.理解 “内在动机”(关心他人)与 “外在动机”(求表扬、利益)的差异,避免将助人行为功利化。2.认识到 “助人需量力而行”,尤其是面对危险情境时,如何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采取合理行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欣赏故事:有一个小女孩,她每天放学后都会主动帮邻居老奶奶提菜篮子。老奶奶总是夸她懂事,还送给她自己烤的小饼干。小女孩觉得,帮助别人让自己心里暖暖的,比吃到饼干还开心……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帮助别人的经历?当时是什么感受? 如果有人需要帮助,你会怎么做? 今天我们学习《我助人,我快乐》一起探索为什么帮助别人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出示课题。 欣赏故事、思考 。 通过欣赏故事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教学主题。
讲授新课 一、心情话吧1.阅读孙辉的故事。 2.心灵悄悄话:(1)孙辉刚转学来时面临哪些困难?(2)五年级(1)班的同学如何帮助孙辉?(3)同学们的帮助对孙辉产生了什么影响? (4)帮助孙辉对班级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5)从这个案例中,你认为 “真正的助人行为” 具有哪些特点? 小结:(1)孙辉因患下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需坐轮椅上学。他因此产生自卑胆怯的心理,担心同学看不起自己,甚至为了少麻烦同学而克制饮水,减少上厕所的次数。(2)同学们将孙辉视为普通同学,班长每天安排两名同学专门照顾他的生活,包括打饭、打水、协助上厕所,让他能在班级中正常学习和生活。(3)经过一段时间,孙辉变得开朗爱笑,学习成绩提高,逐渐融入班集体,不再因身体障碍而自卑。(4)班级形成了更良好的班风,同学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老师和学校的称赞,体现了集体的温暖与凝聚力。(5)真正的助人行为是出于对他人的关心,不追求回报或表扬(如同学主动照顾孙辉,将其视为集体责任),且能尊重对方的尊严(把孙辉当作普通同学对待,而非特殊化区别),最终让被帮助者感受到平等与温暖。二、心灵港湾1.什么是亲社会行为?请举例说明。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或集体有益的行为,例如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2.真正的助人行为与非真正的助人行为有何区别?真正的助人行为:不追求回报、表扬或奖励,出于对他人的关心而帮助别人。非真正的助人行为:目的是获得表扬、互利考虑或迫于舆论压力,并非真心关心他人,也体会不到助人的快乐。3.培养亲社会行为对个人有哪些意义?培养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价值观,提升人际交往能力、耐挫力和心理承受力,促进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4.亲社会行为对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亲社会行为是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从大处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从小处说,关系到个人的发展与前程。5.为什么说 “出于功利目的的助人行为无法带来真正的快乐”?因为真正的助人快乐源于对他人的真诚关心,而功利性助人(如为求表扬、利益)的核心是满足自身需求,并非发自内心帮助他人,因此无法体会到助人本身的价值与快乐。三、活动在线活动一 你会怎么做当你遇到下面的情况时,你会怎么做 请与同桌交流。1.下雨了,自己带了雨伞,可同学没带雨伞,遇到这种情况你会主动邀请同学一起撑伞,送他到教室或校门口,避免他淋雨。2.在超市里,一个小朋友找不到妈妈了,正在号啕大哭,你会带他到超市服务台,请工作人员用广播寻找妈妈;或在原地等待,同时注意周围是否有寻找孩子的家长。3.你们学校有一位同学得了白血病,需要很多钱治病,你会将自己的零花钱捐出,表达心意;也可以和同学一起制作祝福卡片,鼓励患病同学。4.评选中队委时,平时与你关系很好的同学落选了,你会第一时间安慰他,比如说 “你已经很努力了,下次还有机会”,避免他因失落而自卑。讨论与分享同桌和你的做法一样吗 有哪些地方不同 请讨论一下谁的做法更好。对比做法差异:若同桌提出 “下雨天让同学自己跑回教室”,可讨论 “助人是否需要主动”;若同桌建议 “超市找妈妈时自己带孩子去找”,可强调 “借助成人力量更安全”。判断 “更好的做法” 标准:是否真正解决问题(如捐款不在多少,而在是否真诚);是否兼顾他人感受(如安慰落选同学时,先共情再建议);是否符合安全原则(如帮助陌生人时不单独行动)。活动二 回忆时刻想一想,上学以来,哪些同学帮助过你 请写下这些同学的名字,并回答下面三个问题。1.你喜欢你周围的同学吗 A.喜欢 B.还行 C.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2.当身边的同学遇到困难时,你愿意帮助他吗 A.愿意 B.看他是谁 C.不愿意3.当你遇到困难时,你的同学会不会主动帮你 A.会 B.不一定 C.不会学生根据实际进行选择。活动三 情境表演回想一下,同学们对你的帮助有哪些 把你印象最深刻的三件事写下来。根据下列情境,补充细节和故事走向,进行表演。情境一小明的腿骨折了。李东想让老师表扬他,扶小明上厕所时,故意绕到老师的办公室前。而陈宇在帮助小明时,细心认真,全无半点私心。情境二 一天,在马路上,李佳看见一位摔倒在地的老人,此时四下无人。讨论与分享1.李东和陈宇谁做得对 谁真正做到了助人为乐 陈宇的行为是真正的助人为乐,因为他的帮助出于对小明的关心,不追求表扬;而李东的行为是功利性的,将 “助人” 作为获取认可的手段,忽略了被帮助者的感受。2.如果你碰到了情境二中的事情,你会视而不见还是出手相助呢 不单独行动:五年级学生体力有限,且可能面临被误解的风险,应优先寻求成人帮助(如店员、保安、警察)。科学救助:若老人意识清醒,可询问伤情;若昏迷或伤势严重,立即拨打 120,不随意移动。保留证据:如果有手机,可在求助时拍摄现场(保护自己),但不以拍照为首要目的。活动四 情境应对小挑战 情境 1:公交车上,一位抱婴儿的阿姨站在你旁边,座位已满。你会怎么做?主动起身让座,说:“阿姨,您坐这里吧,我站着没关系。”若自己不敢开口,可示意旁边的大人一起帮忙,或提醒阿姨小心站稳。情境 2:同桌的钢笔坏了,考试马上开始,他急得冒汗。你会怎么做?参考做法:把自己的备用钢笔借给他,小声说:“先用我的吧,考完试再修你的。”若没有备用笔,可举手告诉老师,请求暂时借用讲台的备用文具。情境 3:小区里,一位老爷爷搬着沉重的大米上楼梯,累得喘气。你会怎么做?跑过去说:“爷爷,我帮您抬吧!” 若力气不够,可建议:“爷爷,我们分两次搬,或者我帮您叫物业叔叔来帮忙。”确保安全,不勉强搬运超过自己能力的重物。情境 4:小组合作做手工时,同学不小心把胶水洒在你的作品上。你会怎么做?先安慰同学 “没关系,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再一起想办法补救(如用纸巾擦干、调整装饰遮盖痕迹)。不指责对方,而是聚焦 “解决问题”,体现合作精神。四、方法指南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以下方法可以培养我们的亲社会行为。培养我们的亲社会行为有哪些?1.学会助人为乐。当别人面临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及时伸出双手,关心帮助他们,并为帮助他们解决了困难而感到由衷地高兴,并不计较是否得到回报或获得表扬、奖励。2.学会合作。比如,和同学们一起解决一道数学题,和同学一起送生病的同学回家,和大家一起把教室打扫干净等。一个人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也就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3.学会谦让。比如,上车时让老人先上,给老人让座;升旗仪式结束后,让低年级同学先走等。谦让会提升自己的人缘,给自己赢得更多信任与好感。4.学会分享。比如,当好朋友取得好成绩时,可以与他一起分享喜悦;当你有一本好书时,也可以和同学一起分享。分享往往能让人获得更多的朋友,获得更多的温暖,还可以让人收获幸福与快乐。5.助人为乐要量力而行。小学生乐于助人是值得提倡的。但一定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遇到溺水、火灾等危险的情况时,首先要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助人时要量力而行,不要逞强。五、拓展延伸1.什么是亲社会行为?请举出两个你在生活中见过的例子。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或集体有益的行为。例子:同学摔倒时主动扶他起来,并送去医务室;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2.真正的助人行为和为了表扬的助人行为有什么区别?请用例子说明。真正的助人行为:不追求回报,真心关心他人。例如:陈宇扶骨折的小明上厕所时,细心照顾不绕路邀功。为了表扬的助人行为:目的是获得夸奖。例如:李东扶小明时故意绕到老师办公室前,想让老师看到自己。3.帮助别人后,你通常会有什么感受?这种感受和买新玩具的快乐有什么不同?帮助别人后会感到内心温暖、快乐,觉得自己做了有意义的事。这种快乐和买新玩具不同:买新玩具的快乐是短暂的,玩腻了就会消失;助人的快乐更持久,想到对方的笑脸会一直觉得开心,还能感受到自己对别人的价值。4.如果在马路上看到老人摔倒,周围没有人,你应该怎么做?为什么?应该先不盲目搀扶,而是:走到老人身边,蹲下来问:“爷爷 / 奶奶,您还好吗?有没有哪里疼?”如果老人意识清醒,帮他联系家人或找附近的商店店员求助;如果老人情况严重,立即拨打 120。原因: 作为小学生,体力有限,盲目搀扶可能伤到老人,寻求成人帮助更安全。5.班级里有同学被嘲笑,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是亲社会行为?我会走到被嘲笑的同学身边,对他说:“别难过,他们这样说不对。” 然后告诉嘲笑别人的同学:“嘲笑别人会伤害到他,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因为: 安慰他人、阻止欺凌是关心同学的表现,属于亲社会行为中的 “互助” 和 “关心”,能维护班级和谐。6.为什么说 “助人要量力而行”?请举一个例子说明。助人要量力而行是因为:如果帮助别人时超出自己的能力,可能不仅帮不上忙,还会让自己陷入危险。例如:看到同学落水时,不能自己跳下去救他,而应该大声呼救,或者找大人帮忙,因为小学生游泳能力有限,盲目下水可能溺水。7.亲社会行为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意义?请各说一点。对个人:帮助我们形成积极的价值观,让自己更善于和别人交往(例如:帮助同学后,大家更愿意和你做朋友)。对社会:让人与人之间更温暖,促进社会和谐(例如:大家都愿意帮助他人,社会就会少一些冷漠)。 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实践活动 想一想,答一答
知识拓展 通过呈现班级同学帮助残障同学孙辉的过程与积极结果,生动诠释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成长和集体建设的双重意义,让学生直观感知真诚助人能给予他人的温暖与力量,同时促进集体和谐,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助人行为的价值,激发主动践行亲社会行为的意愿 。 明确亲社会行为及助人行为的定义、表现与本质,通过剖析 “真诚助人” 和 “功利性助人” 的差异,引导学生理解亲社会行为对个人价值观塑造、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同时阐述其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作用,从而促使学生认同并主动践行亲社会行为 。引导学生理解亲社会行为的内涵与助人行为的本质,掌握在校园、家庭、社会场景中践行助人行为的具体策略,区分真诚助人动机与功利性心理,同时强化 “助人需量力而行” 的安全意识,最终使学生从情感体验中认同 “助人即快乐” 的价值观,促进亲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 通过明确 “助人为乐、合作、谦让、分享” 等行为准则及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亲社会行为的实践方法,同时强调 “量力而行” 的安全原则,帮助学生形成 “知行合一” 的亲社会行为习惯,以夯实人际关系基础并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通过知识拓展,以 “认知 — 情感 — 行为” 为逻辑主线,既注重知识传递,也强调价值观塑造与实践能力培养,最终引导学习者将亲社会行为内化为自觉行动,促进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课堂练习 亲子分享假如你好心帮助了别人,却遭到别人的误解,你会有什么感受 以后碰到类似的事情时,你会怎么做 与爸爸妈妈一起讨论,听一听他们的看法与建议。 想一想,做一做 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与技能。
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 —— 像分享、合作这样的举动能让他人感受温暖,还学会了在生活中践行助人行为的智慧,比如帮助同学时要真诚关心而非追求表扬,遇到老人摔倒要寻求成人帮助而非盲目行动,更重要的是体会到‘助人即快乐’的深层含义:当我们不求回报地伸出双手,收获的不仅是他人的笑容,还有自己内心的充实与价值感,这将成为我们融入集体、适应社会的重要力量。 总结回顾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板书 我助人,我快乐故事分享亲社会行为及助人行为的定义、表现与本质活动感受:理解亲社会行为的内涵与助人行为的本质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方法知识拓展 观看板书 回顾已讲知识点,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