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讲义 历史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讲义 历史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跨学科学习讲义
1.鸦片战争(1840-1842)
背景:中英贸易逆差 → 鸦片走私 → 白银外流 → 林则徐虎门销烟
关键事件:《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影响: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导火索: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暴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增开口岸、割九龙司、允许传教)
3.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抗争对象:清王朝 + 外国侵略势力
结局:天京陷落,运动失败,但动摇清朝统治根基。
主题01 跨地理(区位分析)、信息技术(GIS工具应用)
视角01 鸦片战争后英国通商口岸的选择以及影响
1.广州的衰落与上海的崛起
广州:作为传统朝贡贸易中心,受限于珠江水系腹地狭窄,且远离中国经济重心。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通过黄金水道贯通中国最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粮棉产区),成为西方掠夺原料、倾销商品的核心枢纽。至1850年代,上海对英贸易额反超广州(占全国50%以上)。
2.英国的战略地理选择
五口均位于大河三角洲或海湾:厦门(控制台湾海峡)、福州(闽江流域茶叶产区)、宁波(接近杭嘉湖丝绸产地)。目标:通过河海联运深入中国腹地,降低陆路运输成本,形成“沿海链条式渗透”。
3.贸易路线的重构
战前:欧洲→印度洋→马六甲→广州(单点辐射)。
战后:欧洲→印度洋→多口岸分工(上海:工业品/生丝;福州:茶叶;广州:手工业品),构建殖民经济网络。
4.地理影响结论
英国强迫开放的口岸均位于水系枢纽与物产富集区,旨在控制中国内外流通命脉。长江口的上海因连接中国经济核心区,迅速取代广州成为殖民贸易中心,凸显地理区位对近代中国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视角02 对比圆明园被毁前后的卫星图(或古地图),探讨地理空间的政治象征意义。
1.被毁前的空间格局与政治象征
(1)“万园之园”的帝国微缩:地理选址:北京西北郊(风水“龙脉”之地),与紫禁城形成“政治-离宫”轴线。圆明园中的中式园林体现九州清晏,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中的西式建筑:体现乾隆“天朝怀柔远人”的天下观。
(2)皇权神圣性:仅限皇帝与少数贵族进入,百姓禁入 ,通过距离感强化皇权神秘性。藏有《四库全书》等文化瑰宝体现 文化垄断。
2.被毁后的空间异化与国耻烙印
(1)殖民暴力的空间固化:英法联军选择性焚烧:侵略者优先摧毁中式木构建筑(如正大光明殿),保留石构西洋楼以此凸显东方文明的“脆弱性”。
(2)国耻记忆的地标重构:清政府放弃修复使得废墟被赋予“勿忘国耻”的政治教育功能。到了民国时期学生在此集会抗议“二十一条” , 废墟成为民族主义启蒙课堂。今天遗址立“国耻纪念柱” ,从此地理空间升华为精神图腾。
3、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地理空间对比
对比维度 被毁前(1860年前) 被毁后(1860年至今)
空间功能 帝王私园/政治仪式空间 露天废墟/公共纪念地
地理名称变化 “圆明园”(圆满光明之意) “西洋楼残迹”(焦点转移至西式废墟)
符号象征 盛世包容 文明之殇(断裂石柱=被肢解的帝国)
强化练习
1.(2025·河南新乡·二模)福州自1853年后,逐渐发展成茶叶出口重要口岸,广州对外贸易呈逐年下降趋势的同时,上海进出口贸易额迅猛上升,并最终于1853年超越广州。这说明鸦片战争( )
A.改变了中国的贸易格局 B.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C.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D.损害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福州自1853年后,逐渐发展成茶叶出口重要口岸,广州对外贸易呈逐年下降趋势的同时,上海进出口贸易额迅猛上升,并最终于1853年超越广州”并结合所学可知,传统以广州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解体,代以上海为核心的沿海-沿江贸易网络,这是因为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条约特权主导通商口岸的商品流通方向,加速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A项正确;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主要表现为香港岛割让,与题干中口岸贸易变化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需结合后续列强侵略综合判断,题干现象仅为早期冲击局部表现,排除C项;虽因《南京条约》“协定关税”条款确实丧失自主权,但题干聚焦贸易口岸转移,属于经济格局变化的具体层面,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5·江苏南京·一模)影响下表(《广州、上海、福州茶叶出口总额情况》)数额变化的史事有( )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第二次鸦片战争、虎门销烟 D.甲午中日战争、三元里抗英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广州、上海、福州成为通商口岸,茶叶贸易进一步发展,茶叶出口总额增加。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851-1864年,其主要活动区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茶叶的生产和贸易有一定影响与图表时间范围相符,B项正确。故选B项。
3.(2025·广东江门·一模)鸦片战争后的二十年间,外国资本家在广州、香港、上海等地设立了大量的贸易商行,还在开放口岸投资办厂。这反映当时( )
A.关税主权完全丧失 B.中西贸易格局剧变
C.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D.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中西贸易以广州“十三行”为中心,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战后,通商口岸增加,外国资本直接进入中国市场,贸易从“朝贡体系”转向不平等条约下的自由贸易。反映了中西贸易格局剧变,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及后续不平等条约,关税自主权受到严重破坏,但并未“完全丧失”,排除A项;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瓦解是一个长期过程,鸦片战争后开始受到冲击,完全瓦解说法错误,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挤压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民族工业在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才开始起步。题干现象反映的是外国资本的扩张,而非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4.(24-25八年级上·山东青岛·期末)青岛市某中学历史社团正在设计主题为“中华大地·英才辈出”的板报,其中某版块的部分内容如下。由此判断,此版块的标题最有可能是( )
人物 官职 牺牲的时间和地点
关天培 水师提督 1841年2月 广州虎门
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 总兵 1841年10月 浙江定海
陈化成 江南提督 1842年6月 上海吴淞
A.虎门销烟禁鸦片 B.抗击侵略卫主权
C.反对沙俄割领土 D.锐意改革促发展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关天培等战死,老将陈化成在英军进犯吴淞时,率众抵抗力竭牺牲,反映的是反抗侵略卫主权,B项正确;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禁鸦片,排除A项;题干时间从1841到1842是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割占中国领土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排除C项;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都是反抗外来侵略,锐意改革促发展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5.(24-25八年级上·山东菏泽·期中)中国古代统治者常常认为世界秩序如图同心圆一样,但这一认知却在19世纪中期被一个“化外之国”打破。这一国家是( )
A.日本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国古代统治者常常认为世界秩序如下面同心圆一样,但这一认知却在19世纪中期被一个‘化外之国’打破。这一国家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统治者常常认为世界秩序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同心圆结构,周边国家依次排列。然而,这一认知在19世纪中期被英国打破。1840年,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并开放五口通商,标志着中国的传统世界秩序被打破,C项正确;日本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不是打破中国“化外之国”的国家,排除A项;美国未直接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且美国干涉中国内政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排除B项;法国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侵占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
6.下图所示为某学习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时整理的两幅地图,通过对比这两幅地图的相关信息,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西方列强两次侵略路线完全重合 B.面对侵略中国人民不断奋起反抗
C.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D.通商口岸不断从沿海向内陆延伸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两幅形势图分析可知,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了汉口、南京等十个通商口岸,侵略势力遍布整个沿海地区,并且向内地扩展,D项正确;“完全重合”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列强侵华,不涉及人民的反抗,排除B项;材料涉及侵华路线及开放通商口岸,不涉及巨额赔款,排除C项。故选D项。
主题02 跨数学(数据统计)、经济学(贸易逆差)
视角01 经济学分析——鸦片贸易如何摧毁中国经济?
角色扮演(清朝商人、英国东印度公司代表、农民),计算鸦片输入导致的白银外流量(如:1箱鸦片≈1年农民收入)。
步骤1:建立换算基准
1箱鸦片 = 100斤 ≈ 800银元(1838年广州市价)
1名农民年收入 = 8银元(江南佃农平均水平,据《中国近代经济史》)
步骤2:模拟1838年贸易链
环节 计算过程 结果
年输入量 4万箱(1838年实际进口量) —
年白银外流 4万箱 × 800银元 = 32,000,000银元 相当于400万农民年收入
清政府年财政收入 约4000万两白银(1两≈1.4银元) 鸦片吸走57%的岁入!
步骤3:连锁破坏效应(分组讨论)
货币危机:白银外流 → 铜钱贬值(1两银兑钱从1000文涨到2300文) → 农民缴税实际负担翻倍。
产业崩溃:茶农弃田运鸦片 → 1839年茶叶出口量暴跌40% → 失去仅有的外贸顺差产品。
社会成本:北京城鸦片馆超1000家,瘾君子日均消费200文(占日收入80%)→ 生产力蒸发。
步骤4:角色设定和台词设计
角色 关键台词(含计算逻辑) 经济行为
英国东印度公司代表 “我们在印度每箱鸦片成本200卢比(约100银元),广州售价800银元!利润率700%——这要‘感谢’清朝的瘾君子们。” 供给端垄断:控制印度罂粟种植,武装走私至中国。
清朝鸦片商人(买办) “去年卖300箱,每箱抽佣50银元。但官府查封时,我让苦力扛着鸦片跑,摔死1人赔10银元——人命比鸦片便宜多了!” 需求端刺激:贿赂清吏,建立地下分销网络。
江西茶农(兼运夫) “我种茶年收8两白银,但去年染鸦片瘾后欠债30两!运鸦片1次赚1两,可1箱鸦片就值800两——我要运800年才抵得上1箱!” 劳动力崩坏:从生产者沦为成瘾消费
视角02 《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对近代民族工业的压制效应
可视化数据
商品 中国关税(1843后) 英国关税(同期) 结果
英国棉布 5% 70% 江南土布作坊倒闭90%
中国生丝 0%(免税出口) 30% 湖州丝农破产,沦为洋商原料工
1.关税主权的丧失:
条约规定中国关税须“英国商定”(后扩展至他国),清政府丧失自主调税权。进口洋货税率被压至5%(中国货出口英国税却高达20-200%),形成逆向保护。
2.关税主权的丧失的双重绞杀效应:
对本土产业:洋布、洋纱等以零关税+低成本倾销(如1845年厦门洋布价低于土布30%),手工纺织业迅速崩溃。对萌芽工业:民族工厂(如江南制造总局)需高价进口设备,却因关税束缚无法提高保护性税率,在低税洋货冲击下举步维艰。
3.殖民经济结构的固化:
中国被迫成为原料产地(丝茶免税出口)与商品市场(工业品免税输入),抑制本土工业升级。至1894年,洋货占中国市场份额激增12倍,而民族工业占比不足5%。
4.结论:
协定关税本质是"合法化"的经济殖民工具,通过剥夺关税自卫权,将中国锁死在依附型经济陷阱中,迟滞近代化进程近半个世纪。
强化练习
1.(2025·福建三明·二模)《南京条约》有关条款规定:英商在五个通商口岸应纳进出口货物,必须“秉公议定责例”,实际上就是确定中英双方协议订立税率的原则,而且中国必须听从英方的意见。这一规定使清政府丧失了( )
A.领事裁判权 B.关税自主权 C.地方管理权 D.司法管辖权
【答案】B
【解析】据题干“英商在五个通商口岸应纳进出口货物,必须‘秉公议定责例’,实际上就是确定中英双方协议订立税率的原则,而且中国必须听从英方的意见。”可知,《南京条约》规定英商在通商口岸的进出口货物税率需“秉公议定”,实际上是由中英双方协议确定,且清政府被迫接受英方意见。这一条款剥夺了清政府自主制定关税税率的权力,即丧失了关税自主权,B项正确;领事裁判权和司法管辖权涉及司法领域,与题干无关,排除AD项;地方权利指的是地方政府在其管辖范围内,依据法律规定所享有的自治和管理权力,地方管理权未在条约中体现,排除C项。故选B项。
2.(2025·山东潍坊·二模)“核定关税率剥夺了中国的保护性关税,使得大量洋货涌入,将中国的手工业压挤到破产的境地,引起了社会动荡。”当时,与清政府核定关税率的是( )
A.英国 B.俄国 C.法国 D.日本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与清政府核定关税率”和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其中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这一规定使中国丧失了自主确定关税税率的权力,英国借此打开中国市场,大量廉价洋货涌入,冲击中国传统手工业。所以英国是与清政府核定关税率的国家,A项正确;俄国在近代虽也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国获取大片领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法国在近代侵华过程中,主要获取传教权、通商权等利益,但未直接涉及与清政府核定关税率这一事件,排除C项;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主要规定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设厂等内容,重点不在关税税率核定方面,日本不是率先与清政府核定关税率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5·广西·模拟预测)鸦片战争后,洋货“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于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雍滞不能出口……”。上述现象反映了( )
A.中国的商业开始凋敝 B.中外贸易开始出现逆差
C.中国的手工业开始破产 D.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洋货‘充积于厦口’”“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凭借质优价廉的优势大量涌入中国,导致传统手工业产品滞销,商人不再贩运。这一现象表明,原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农民和手工业者被迫放弃传统生产,转而依赖市场购买洋货,这标志着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项正确;题干只是显示手工业品滞销,并没有显示中国整个商业的凋敝,排除A项;题干中主要讲的是国内销售情况,不是进出口的差额,没有显示贸易逆差,排除B项;中国的手工业开始破产是自然经济解体具体表现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4·广东梅州·模拟预测)阅读如表格,导致表中上海生丝出口量在全国生丝出口中的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上海生丝出口量及其在全国生丝出口中的比重(1843—1847年)(单位:包)( )
年份 上海 广州 全国合计 上海比重(%)
1843 —— 1787 1787
1844 —— 2604 2604
1845 6433 6787 13220 48.7
1846 15192 3554 18746 81
1847 21176 1200 22376 94.6
小农经济的破产 B.纺织工业的发展
C.通商口岸的开放 D.协定关税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上海生丝出口量及其在全国生丝出口中的比重(1843—1847年)表”,可知上海生丝出口从无到有,并且从1845年之后比重持续上升逐渐超过广东,原因是因为《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为富庶的腹地使上海超过广州成为生丝出口较多的地区,C项正确;小农经济是逐渐解体的过程,且材料论述的是上海超过广州出口生丝较多的原因,排除A项;纺织工业的发展会导致国内需求增多导致出口减少,排除B项;协定关税主要影响的是外国商品的进口数量,而非中国的出口数量,西方国家协定关税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排除D项。故选C项。
5.(23-24八年级上·福建南平·期中)“鸦片贸易,使中国从一个贸易顺差国一下子变成了贸易逆差国。”这句话表明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是( )
A.毒害民众健康 B.清朝财政破产 C.白银大量外流 D.清朝政治腐败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鸦片贸易,使中国从一个贸易顺差国一下子变成了贸易逆差国”可知,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扭转了中英贸易的不利局面,造成了白银大量外流,C项正确;题干只体现了鸦片贸易使中国变成了贸易逆差国,没有体现出民众健康受到毒害,排除A项;题干体现了鸦片贸易使中国变成了贸易逆差国,不能说明清朝财政破产了,排除B项;题干只体现了鸦片贸易的影响,没有涉及清朝统治腐败,排除D项。故选C项。
6.(24-25八年级上·重庆巴南·阶段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 它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也许,英国议会在1840年4月的3天辩论,可以帮助后人探寻战争的根源。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 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
——央视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鸦片战争赔款筹款构成表。
赔款来源 银两(万两) 比例(%)
总数 1476 100.00
关税 638.80 43.28
地丁税 312.58 21.18
盐税 60.12 4.07
兵饷 65.00 4.40
商捐 399.50 27.07
——摘自《中国近代历史资料选集》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统治者把鸦片战争的原因归结为中英之间的贸易争端,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鸦片战争的赔款中,对哪一阶层的影响最大 你的根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从区域分布来看,两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对中国有什么危害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次鸦片战争带给我们的历史思考和启示。
【答案】(1)判断及原因:不正确;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国家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以获取更多经济利益和政治控制权的体现,仅以贸易争端归因并不能解释战争的全部背景和本质。
(2)商人阶层。关税和商捐所占赔款比例最大。
(3)变化:由东南沿海扩展到几乎整个沿海地区,由沿海深入内地。
危害:便于列强输入商品与掠夺原料,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4)落后就要挨打;要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提升科技水平;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这样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解析】(1)判断及原因:根据材料一“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鸦片战争的原因仅归结为中英之间的贸易争端不正确。虽然鸦片和茶叶贸易赤字问题是直接原因之一,但战争的深层次原因还涉及英国对中国市场的扩张欲望和殖民侵略政策,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国家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以获取更多经济利益和政治控制权的体现,因此仅以贸易争端归因并不能解释战争的全部背景和本质。
(2)阶层:根据材料二的赔款来源来看,商捐占赔款来源的27.07%,是除关税外最大的一项来源,这意味着对商人的征收尤其严苛,商人阶层负担了较大比例的赔款,因此受到了最大的影响;另外,关税的上升也间接影响了商人的进出口成本,进一步加重了该阶层的经济负担。
依据:根据材料二鸦片战争赔款筹款表可以得出,商捐占赔款来源的27.07%,这意味着对商人的征收税款,加重了商人阶层的负担;关税比例上升也间接影响了商人的进出口成本,进一步加重了该阶层的经济负担。
(3)变化:根据材料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通商口岸的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开设通商口岸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地,可以得出两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变化是由东南沿海扩展到几乎整个沿海地区,由沿海深入内地。
危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便于列强输入商品与掠夺原料,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4)思考:根据上述材料列强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及危害让我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
启示:根据上述材料列强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及危害,启示我们要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提升科技水平;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这样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主题03 跨语文(文本分析)、传媒(舆论塑造)
视角:文学与舆论——民众眼中的侵略与反抗
以“圆明园的眼泪”为题,写一首短诗或一段历史独白。
示例: 圆明园的眼泪
我曾是大水法喷涌的银河,
折射九州清晏的月光。
西洋楼廊柱托起晨昏,
在乾隆的砚台里,蘸着墨香生长。
直到火把舔舐了天空的绢帛——
青花瓷在铁蹄下炸裂成星,
《四库全书》的纸灰盘旋如鸦群,
而大理石柱在浓烟中跪下,
向东方,叩别它未降生的王朝。
十二兽首流亡的午夜,
我的泪水在泰晤士河结冰。
断弦的琵琶沉入塞纳河底,
字画卷轴在拍卖槌下抽搐,
那些镌刻“乾隆御赏”的玉玺,
正押着人类文明的赌桌。
如今我以废墟的形态站立,
石缝里长出荆棘的韵脚。
当春风拂过残损的雕花,
是典籍在灰烬中复诵:
“烧得毁的,是楠木与琉璃;
烧不毁的,是大地脊梁上
那道永不愈合的闪电。”
而雨落时,我听见
所有消失的喷泉在泥土深处,
用青铜的喉咙,
唱断了世纪的脊梁。
创作解析(教学点拨方向):
1.意象三重象征:“大水法喷泉”→ 中西文明交融的结晶;“十二兽首”→ 被掠夺的文化血脉;“荆棘”→ 创伤中萌生的民族韧性
2.文物拟人化叙事:青花瓷“炸裂成星”、字画“抽搐”等写法,让掠夺暴行具象可感;兽首“流亡”、石柱“跪下”等动作传递文明之痛。
3.时空折叠技法:将1860年大火、文物漂泊现状、当代遗址共冶一炉,形成历史纵深感;末段“雨落时”勾连自然眼泪与人类哀悼,升华主题。
4.抗争性隐喻:“永不愈合的闪电”暗指创伤记忆的力量;“青铜的喉咙”象征文明基因的顽强。
教学建议:可配合肖邦《葬礼进行曲》或纪录片《圆明园》片段作为朗诵背景;引导学生为“十二兽首”中的任意一件文物创作独白(示例:虎首在海外博物馆的玻璃柜中自语);对比阅读雨果《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体会文明视角的共情。
强化练习
1.(2021·江苏苏州·中考真题)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纪念中国近代以来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而建立的。碑的基座周镶有十块巨幅汉白玉浮雕,其中第一块的内容就是“虎门销烟”。其主要原因在于虎门销烟( )
A.沉重地打击了英国走私鸦片的奸商
B.由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并有效禁烟
C.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的战争
D.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碑的基座四周镶有十块巨幅汉白玉浮雕,其中第一块的内容就是‘虎门销烟’”和所学知识可知,面对西方列强的走私鸦片,林则徐缉拿烟商,在虎门进行销烟,虎门销烟不仅是近代史上反侵略斗争的起点,展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D项正确;材料所述纪念“虎门销烟”的主要原因是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而不是打击了英国走私鸦片的奸商,排除A项;“虎门销烟”由林则徐领导,但不是纪念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虎门销烟”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但也不是纪念“虎门销烟”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5·河南周口·二模)广州城乡人民在鸦片战争期间和战后深受烧杀淫掠之害,切肤痛心,所以万口一辞,坚决不许英人入城。他们纷纷组织起来,以反抗英国侵略者为主旨的社学人民武装遍布各地,在升平社学的领导下掀起声势浩大的反抗斗争。这表明( )
A.民众自发进行反侵略斗争 B.清政府积极组织民众抵抗
C.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D.列强经济侵略已深入内地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广州城乡人民…… 万口一辞,坚决不许英人入城。他们纷纷组织起来,以反抗英国侵略者为主旨的社学人民武装…… 掀起声势浩大的反抗斗争”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民众自发进行反侵略斗争,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众自发组织反抗,未提及清政府积极组织,实际上清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态度摇摆,甚至有妥协行为,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不是阶级矛盾,且材料围绕反侵略,与阶级矛盾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要是关于广州人民反对英人入城的斗争,侧重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侵略与反抗,并非强调列强经济侵略深入内地,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4·安徽六安·模拟预测)鸦片战争以后,魏源的《寰海》诗里歌颂了三元里人民“同仇敌忾”反抗英国侵略军;张维屏的《三元里》诗描绘了英国侵略者在英勇的中国人民面前丧魂落魄的丑态,《三将军歌》则歌颂了葛云飞、陈连升、陈化成“捐躯报国”的英雄事迹。这表明,当时( )
A.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反侵略民族意识的觉醒 D.“师夷长技”主张萌发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三元里人民‘同仇敌忾’反抗英国侵略军”“歌颂了葛云飞、陈连升、陈化成‘捐躯报国’的英雄事迹”等反映了当时的中国人对英国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爱国将士的歌颂,表明了人们反侵略民族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国家主权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性质的变化,排除B项;“师夷长技”主张萌发于鸦片战争后,但材料没有提及,排除D项。故选C项。
4.(21-22八年级上·陕西咸阳·阶段练习)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攻陷厦门,当地民众袭击英军,迫使英军退守鼓浪屿;入侵浙江后,浙江人民组织“黑水党”,狠狠地打击了英军;进犯长江后,沿江人民以多种方式袭击英军,阻止其舰队前进。这说明当时民众( )
A.对政府妥协表示不满 B.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
C.有自发的反侵略意识 D.成为反侵略的主力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鸦片战争期间,当地民众袭击英军;浙江人民组织‘黑水党’,狠狠地打击了英军;沿江人民以多种方式袭击英军阻止其舰队前进”可知,这反映了鸦片战争期间,当时民众自发反抗英军侵略,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期间,各地的民众自发抗击英军,不能体现出民众对政府妥协表示不满,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期间,各地的民众自发抗击英军,没有体现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期间,民众自发反抗英军侵略,但不能说明民众是反侵略的主力军,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5·贵州遵义·三模)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可用于研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史实的第一手史料是( )
A.《百家讲坛》相关讲述 B.北京圆明园遗址
C.现代专著《火烧圆明园》 D.电影《圆明园劫难》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结合所学可知,北京圆明园遗址是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事件的直接物质遗存,是事件发生的原始现场,属于第一手史料,B项正确;《百家讲坛》相关讲述是现代电视节目,属于学者对历史的解读与转述,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A项;现代专著《火烧圆明园》是后人总结编撰而来,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C项;电影《圆明园劫难》是艺术化创作的影视作品,包含虚构和加工,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5·江苏镇江·一模)一名英国军官在他的日记中写道:“10月26日,我们经过被烧得发黑的圆明园围墙,……我和另外2人……径直来到了园内,因为今天上午我听说有几个装有珐琅彩铜花瓶的房间没有被烧。”这一史料可直接用于研究( )
A.鸦片战争时期英军的暴行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遭受的掠夺
C.甲午战争时期清廷的无能 D.八国联军侵华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0月26日,我们经过被烧得发黑的圆明园围墙,……我和另外2人……径直来到了园内,因为今天上午我听说有几个装有珐琅彩铜花瓶的房间没有被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因此这一史料可直接用于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遭受的掠夺,B项正确;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鸦片战争时期和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列强并未侵占北京,排除AC项;八国联军侵华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与史实相符,但圆明园被焚毁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5·河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一模)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如下图所示废墟见证了( )
A.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圆明园 B.日军在旅顺口屠杀中国居民
C.八国联军在天津进攻义和团 D.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英勇牺牲
【答案】A
【解析】据图片信息可知,其为圆明园,圆明园废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当时,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对圆明园进行了疯狂抢劫,并纵火焚烧,使其沦为废墟,因此圆明园的毁灭直接源于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A项正确;日军在旅顺口屠杀中国居民发生于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地点在旅顺,与圆明园无关,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发生于1900年,虽曾再次洗劫北京,但圆明园的主要焚毁事件是1860年英法联军所为,且选项地点为天津,与废墟直接关联度低,排除C项;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英勇牺牲发生于1911年广州起义,与圆明园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主题04 跨政治(国际法)、辩论(逻辑表达)
视角01:法律与主权——不平等条约的现代反思
讨论:当代国际法中的“主权平等原则”如何避免历史重演?
当代国际法中的“主权平等原则”通过制度约束、集体维权机制和文化主权保护,为规避历史不平等条约悲剧提供了三重保障,其核心逻辑与实现路径如下:
一、法律武器:主权原则的制度化屏障
1.条约法革命:《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52条:“武力胁迫下签订的条约无效”(直接否定“炮舰外交”合法性);第53条:强行法规范(Jus Cogens)优先,奴隶贸易、侵略条约等自始无效。根据上述两条国际法规定,若《南京条约》在今签署,可依此宣告作废。
2.经济主权制度化:WTO规则保障成员国:关税自主权(可自主设定税率,仅需符合最惠国待遇);幼稚产业保护条款(允许发展中国家对弱势产业征收临时保护税)。
3.上述两条彻底瓦解“协定关税”类殖民条款。
二、制衡机制:多边框架下的权力平衡
历史陷阱(19世纪) 当代防御机制
列强单方面武力胁迫 联合国集体安全制度(安理会授权才可动武)
弱国孤立无援 争端解决机构(WTO/国际法院强制管辖)
经济条款暗藏剥削 条约透明度原则(必须公开签署,接受审查)
相关案例:
1.2016年菲律宾诉中国南海仲裁案,虽存在争议,但证明小国可通过国际法平台发声;
2.WTO史上164个成员国联合起诉美国钢铝关税,迫使美方妥协。
三、现实挑战与应对:
尽管有法理保障,但权力政治仍存隐患,需强化:1.发展中国家议价能力;2.国内法域外适用防御,立法反制“长臂管辖”(如中国《反外国制裁法》);3.数字时代新殖民预防,推动“数字主权”概念入法(防止科技巨头变相控制发展中国家数据资源)。
四、教学落脚点:
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与《中美贸易协定》:前者关税权彻底丧失,后者中国对美加征关税反制(如2019年对美大豆征25%税);解析WTO裁决中国诉美国反补贴案胜诉(DS437)——证明现代主权博弈已在规则框架内运行。
五、结语:
主权平等原则从“纸面宣言”发展为可诉讼、可执行、可制衡的制度体系,使“弱国无外交”的丛林法则终被锁进法治牢笼。但历史的警醒永不过时——唯有持续完善全球治理,方能确保“平等的灵魂”真正注入“规则的躯壳”。
视角02:批判性思辨批判性思辨议题“太平天国是进步还是倒退?”
对“太平天国是进步还是倒退?”议题的批判性思辨分析,从进步性革新、历史局限性、农民运动本质矛盾三层面展开,提供教学可用的辩证框架:
一、进步性:突破封建桎梏的先锋尝试
1.政治平等诉求:反满族特权: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天朝田亩制度》),冲击满清贵族土地垄断。女性地位提升:女官可参政、禁缠足、设女科考试(傅善祥成中国首位女状元),打破儒家性别秩序。
2.经济现代化萌芽:《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蓝图:洪仁玕主张建铁路、开银行、办保险,早于洋务运动20年提出系统工业化方案:对外贸易主权意识:拒绝承认《天津条约》,要求外商纳税(1861年九江关税事件)。
3.思想启蒙作用:“拜上帝教”颠覆儒家正统:虽具宗教色彩,但否定“君权神授”,为革命埋下火种(孙中山自认继承太平天国精神)。
二、倒退性:理想异化与封建复辟
领域 进步主张 倒退现实
政权性质 “有田同耕”平均主义 等级森严(诸王轿夫:天王64人,卒长4人)
经济制度 废除私有制 圣库腐败(诸王私藏金银,士兵挨饿)
文化政策 批判孔孟 洪秀全删改《圣经》自封神子
社会治理 解放妇女 天王88位王妃,平民禁婚
核心矛盾:农民阶级的历史天花板
无法突破的悖论:反封建使命VS自身封建性:起义依靠宗法社会(客家人血缘网络),胜利后重建等级制(“王爷”头衔泛滥);
反侵略立场VS宗教殖民底色:用基督教符号反抗西方,却被英法联军与清军联合绞杀。
三、辩证结论:双重性质的历史透镜
太平天国是“戴着枷锁的觉醒者”:进步性在于以暴力撕开旧秩序裂缝,暴露清廷腐朽,启蒙后世革命;倒退性源于农民阶级的保守基因,导致政权迅速封建化、宗教化;本质是封建危机下的病态自救,既非真正资本主义革命,也非单纯历史倒退。
教学思辨设计
1.角色辩论:正方(进步派):洪仁玕辩护《资政新篇》救国方案;反方(局限派):曾国藩斥其“毁道统、祸人伦”;第三方(唯物史观):马克思评“魔鬼的化身”与“停滞社会的革命”
2.假设推演:若太平天国未内讧,能否建成资本主义国家?若无西方干预,清朝会被推翻吗?
点睛总结:这场运动如血色镜子——照见旧时代农民抗争的悲壮极限,也反射近代中国转型的历史困境:没有先进阶级领导,任何反抗终将被封建巨兽吞噬。
强化练习
1.(2023八年级·四川遂宁·期末)下列关于第一、二次鸦片战争说法正确的是( )
①都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②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
③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④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有英国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①项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相同,都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②、③项第一、二次鸦片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④项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凶的英法;由此可知,关于第一、二次鸦片战争说法正确的是①②③④,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完整,排除ACD项。故选B项。
2.(2023·广东深圳·二模)边界问题一直是清朝与俄罗斯交涉的主题之一,为此签订了很多处理边界问题的条约,其中有很多不平等条约。让清朝丢掉了库页岛领土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是( )
A.中俄《尼布楚条约》 B.中俄《北京条约》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D.中俄《天津条约》
【答案】B
【解析】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共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B项正确;1689年,中俄两方在尼布楚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双方以外兴安岭、额尔古纳河为界,以北为俄国领土,以南为中国领土。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排除A项;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中国西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共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排除C项;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1八年级上·全国·单元测试)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所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主要是(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商品输出
C.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D.清政府已开始沦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A
【解析】根据“五口通商”并结合所学内容判断可知这一条约应该是《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正确;五口通商后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列强对华并没有能够大规模的输出商品,排除B项;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是《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C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开始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阶段练习)将天津增开为商埠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清政府被迫与侵略者签订《北京条约》,《北京条约》规定,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5.(2025八年级上·江苏盐城·阶段练习)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与哪一不平等条约有关?
A.《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 C.《北京条约》 D.《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于1858年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准许外商在通商口岸销售鸦片,并以“洋药”名目缴税,从此鸦片变为“合法”进口商品,D符合题意。ABC项条约与题干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6.(19-20八年级上·江苏盐城·期中)给下面的表格设定一个题目,最恰当的应该是
时间 不平等条约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1858年 《瑗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 《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约40万平方千米
1860年1864年 《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万多平方千米
19世纪80年代 《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 中国西北部 7万多平方千米
A.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B.英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C.法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D.日本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答案】A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的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1858年通过《瑗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1860年 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领土, 1864年通过《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千领土,19世纪80年代通过《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千米领土,A符合题意;通过图表信息,割占领土的是沙俄,不是英国,B不符合题意;通过图表信息,割占领土的是沙俄,不是法国,C不符合题意;通过图表信息,割占领土的是沙俄,不是日本,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
7.(2024八年级上·江苏盐城·阶段练习)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主要是指太平天国( )
A.没有明确的革命目标 B.对列强侵略缺乏警觉
C.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D.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可知,太平天国利用宗教建立了天国,但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目标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排除A项;对列强侵略缺乏警觉,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3·广东广州·一模)太平天国颁布的《太平礼制》规定天王洪秀全“得称为万岁”,凡“上言皆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其子“称幼主,……亦称万岁,但不三呼”。东王杨秀清“称九千岁,其属上言呼九千岁、千岁、千千岁!”作为论据,此材料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 )
A.不符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制度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D.崇洋逐新的新趋向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太平天国颁布的《太平礼制》规定天王洪秀全“得称为万岁”,凡“上言皆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其子“称幼主,……亦称万岁,但不三呼”。东王杨秀清“称九千岁,其属上言呼九千岁、千岁、千千岁!”可知,太平天国等级制度森严,传统的封建男女等级观念仍旧充斥其中,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B项正确;《太平礼制》不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排除A项;题干材料主要阐述太平天国的礼仪制度,不能体现出制度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排除C项;题干材料主要体现了太平天国封建等级观念森严,不能体现出崇洋逐新,排除D项。故选B项。
9.(19-20八年级上·山东德州·期中)胡绳写道:“过去,人们是在人人都是兄弟,建立人间天国的号召下团结起来进行斗争的,这种号召在太平天国领袖集团的分裂和相杀中黯然失色了。”材料中“太平天国领袖集团的分裂和相杀”指的是( )
A.定都天京 B.金田起义 C.北伐和西征 D.天京事变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56年,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日渐尖锐化,导致天京事变发生。天京事变是领导集团的一场血腥内讧,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致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故材料中“太平天国领袖集团的分裂和相杀”指的是天京事变。D项正确;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与“太平天国领袖集团的分裂和相杀”不符,排除A项;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标志,排除B项;北伐西征使太平天国运动在军事上进入全盛,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2·河南信阳·二模)近代中国革命运动波澜壮阔,无论是太平天国还是义和团虽然都是农民起义,但都带有民主革命的性质。不过从历史潮流的角度看,太平天国则比义和团有更大的进步性。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之处体现在( )
A.肩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
B.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C.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D.颁布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资政新篇》,这是中国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之处,D项正确;义和团也肩负了反对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排除A项;建立自己的政权不能体现其进步之处,排除B项;“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2025·江苏扬州·一模)《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而《资政新篇》则提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一变化( )
A.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 B.加剧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C.扩大了列强在华权益 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而《资政新篇》则提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结合所学知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土地、反对封建压迫的愿望,但其绝对平均主义的主张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而《资政新篇》则提出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一变化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在思想上的进步,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D项正确;太平天国是反清政权,其纲领变化与巩固清政府统治无关,排除A项;材料聚焦纲领内容本身反映的进步性,加剧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主要体现西方列强侵略,两者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材料聚焦纲领内容本身反映的进步性,与扩大了列强在华权益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5·江西·模拟预测)太平天国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机关,颁布和实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表现了反封建的革命精神。下面能体现其反封建的是( )
A.大兴土木 B.《天朝田亩制度》 C.天京变乱 D.创立拜上帝教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天朝田亩制度》集中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体现其反封建性,B项正确;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袖们的生活日趋腐化,封建的腐朽思想日益严重,严格等级秩序,大兴土木,革命的进取心减退,排除A项;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内部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不能体现反封建,排除C项;创立拜上帝教也不能体现反封建,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5·江苏苏州·模拟预测)太平军攻占南京后不久,曾颁发过一份《百姓条例》规定:“不要钱漕,但百姓之田,皆系天王之田,每年所得米粒,全行归于天王收去,每月大口给米一担,小口减半,以作养生之资。”这一政策(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意愿 B.实现了普遍的社会救济
C.表达了隐晦的享乐观念 D.体现了朴素的公有理想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不要钱漕,但百姓之田,皆系天王之田,每年所得米粒,全行归于天王收去,每月大口给米一担,小口减半,以作养生之资”,识可知,这种分配制度反映了对基本民生问题的重视,体现了朴素的公有理想,D项正确;农民的生产意愿,与农民生产相关,而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分配制度,排除A项;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陷入生活困境的公民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分配制度,排除B项;享乐主义是一种追求快乐、乐趣和愉悦感的生活哲学或生活态度,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分配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主题05 跨美术(创作技法)、历史(符号解读)
视角:透过美术作品看近代中国的血与泪--赏析油画《圆明园劫难》
一、作品简介:
《圆明园劫难》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韬创作的大型历史油画作品,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宫女与太监的悲剧群像隐喻民族苦难。该作品于2009年9月22日在中国美术馆首展 ,现作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代表作永久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二、作品赏析:
1、民族创伤的艺术铭刻
作品通过“多维时空戏剧场景式”构图,将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不同片段(如抵抗、掠夺、焚烧、宫女受辱等)压缩在同一画面,打破线性叙事,强化了灾难的集体性创伤感。画面中焚烧的建筑、散落的文物残骸与挣扎的人物群像,直观呈现了1860年圆明园被毁的民族屈辱瞬间。
2、艺术语言的创新突破
(1)融合中西的构图技法
结合中国传统壁画“空间压缩”理念与西方古典绘画的几何结构(如倒三角亮带表现侵略者、正三角群组表现受难者、X形交叉突出冲突)。建筑残骸的透视线与人物动态形成张力,呼应圆明园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
(2)历史画的当代转化
摒弃传统英雄主义叙事,通过碎片化场景和无名群像,强调普通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引发对战争暴行的深刻反思。
3、国家记忆的承载工程
(1)国家级创作工程的代表
作品诞生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宣部、文化部等主办),是国家对历史记忆系统性重构的组成部分。历时四年(2005-2009)的创作过程包含大量史料研究,兼具艺术性与历史严谨性。
(2)弥补历史影像的缺失
圆明园实景仅存零星照片(如1860年英军摄影师费利斯·比特所摄),而油画以恢弘尺幅再现了文字难以描述的毁灭场景,成为公众认知该事件的重要视觉载体。
4、文化遗产的警世价值
通过艺术化呈现“万园之园”的陨落,警示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呼应圆明园遗址的现存状态——150万件文物散佚全球(如法国枫丹白露宫藏千余件),画作本身亦成为追索流失文物的精神象征。
强化练习
1.(24-25八年级上·安徽合肥·期中)如下图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流行于浙江省的一张关于英国水兵的漫画,配文,此物出在浙江处州府青田县,数十成群人御之化为血水,逢人便食,真奇怪哉! 官兵持炮击之刀剑不能伤。它反映了( )
A.中国军民踊跃参与抗英斗争 B.封建愚昧观念禁锢民众认知
C.英军水兵战斗力强无法战胜 D.清政府积极抵抗英军的侵略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关于英国水兵的漫画……“此物出在浙江处州府青田县, 数十成群人御之化为血水”和漫画信息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漫画对于英国水兵的真实面貌进行歪曲甚至妖魔化,反映了封建愚昧观念禁锢民众认知,B项正确;材料只是在通过漫画妖魔化英国人,没有体现中国军民踊跃参与抗英斗争,排除A项;材料主旨反映封建愚昧观念禁锢民众认知,“英军水兵战斗力强无法战胜”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旨反映封建愚昧观念禁锢民众认知,没有涉及清政府积极抵抗英军的侵略,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2·广东梅州·模拟预测)下图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漫画杂志《笨拙》1860年12月22 日刊登的漫画《在中国我们应该做什么》。漫画中,骑士手中高扬的铁锤正砸向代表中国的恶龙。该漫画可用于说明( )
A.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B.列强扩大侵略权益的野心
C.中国外在形象的演进过程 D.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属实
【答案】B
【解析】根据漫画刊登的时间“1860年”和“《在中国我们应该做什么》”“骑士手中高扬的铁锤正砸向代表中国的恶龙”结合所学可知,1856年,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以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并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因此漫画中骑士手中高扬的铁锤正砸向代表中国的“恶龙”,说明了列强扩大侵略权益的野心,B项正确;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840年,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国外在形象的演变过程应有不同阶段的对比,材料中无法体现这一点,排除C项;题干中《笨拙》是当时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杂志,其刊登的漫画把中国比喻成“恶龙”,说明杂志是不会证实火烧圆明园的恶行是属实的,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4·山西大同·二模)历史漫画以幽默夸张的手法再现历史事件和反映其背后的实质。与下面漫画有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英国、香港岛”和结合所学知识,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A项正确;《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排除B项;《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排除C项;《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割地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5·山东临沂·一模)如下图是《“文明人”的行径》漫画。此漫画揭露的所谓“文明人”罪行是( )
A.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 B.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
C.俄国侵占中国的领土 D.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城
【答案】B
【解析】根据漫画中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可知,漫画的主旨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罪行,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罪行,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与漫画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罪行,俄国侵占中国东北领土,与漫画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罪行,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城与火烧圆明园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23-24八年级上·天津红桥·期末)漫画均取材于中国近代某历史人物的事迹。据此判断这三幅画中的主人公是( )
A.张之洞 B.关天培 C.李鸿章 D.林则徐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的是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1838年底,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D项正确;张之洞是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排除A项;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血战虎门,壮烈牺牲,排除B项;李鸿章是晚清名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
6.(21-22八年级上·广西贵港·期中)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事件的图画。下侧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林则徐虎门销烟 B.英法联军进逼北京
C.沙俄入侵雅克萨 D.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答案】B
【解析】根据漫画文字“咸丰皇帝吓得连夜跑到了承德避暑山庄”可知,漫画反映的事件是英法联军进逼北京。B项正确;林则徐虎门销烟发生在道光时期,排除A项;沙俄入侵雅克萨发生在康熙时期,排除C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发生在道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跨学科学习讲义
1.鸦片战争(1840-1842)
背景:中英贸易逆差 → 鸦片走私 → 白银外流 → 林则徐虎门销烟
关键事件:《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影响: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导火索: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暴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增开口岸、割九龙司、允许传教)
3.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抗争对象:清王朝 + 外国侵略势力
结局:天京陷落,运动失败,但动摇清朝统治根基。
主题01 跨地理(区位分析)、信息技术(GIS工具应用)
视角01 鸦片战争后英国通商口岸的选择以及影响
1.广州的衰落与上海的崛起
广州:作为传统朝贡贸易中心,受限于珠江水系腹地狭窄,且远离中国经济重心。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通过黄金水道贯通中国最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粮棉产区),成为西方掠夺原料、倾销商品的核心枢纽。至1850年代,上海对英贸易额反超广州(占全国50%以上)。
2.英国的战略地理选择
五口均位于大河三角洲或海湾:厦门(控制台湾海峡)、福州(闽江流域茶叶产区)、宁波(接近杭嘉湖丝绸产地)。目标:通过河海联运深入中国腹地,降低陆路运输成本,形成“沿海链条式渗透”。
3.贸易路线的重构
战前:欧洲→印度洋→马六甲→广州(单点辐射)。
战后:欧洲→印度洋→多口岸分工(上海:工业品/生丝;福州:茶叶;广州:手工业品),构建殖民经济网络。
4.地理影响结论
英国强迫开放的口岸均位于水系枢纽与物产富集区,旨在控制中国内外流通命脉。长江口的上海因连接中国经济核心区,迅速取代广州成为殖民贸易中心,凸显地理区位对近代中国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视角02 对比圆明园被毁前后的卫星图(或古地图),探讨地理空间的政治象征意义。
1.被毁前的空间格局与政治象征
(1)“万园之园”的帝国微缩:地理选址:北京西北郊(风水“龙脉”之地),与紫禁城形成“政治-离宫”轴线。圆明园中的中式园林体现九州清晏,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中的西式建筑:体现乾隆“天朝怀柔远人”的天下观。
(2)皇权神圣性:仅限皇帝与少数贵族进入,百姓禁入 ,通过距离感强化皇权神秘性。藏有《四库全书》等文化瑰宝体现 文化垄断。
2.被毁后的空间异化与国耻烙印
(1)殖民暴力的空间固化:英法联军选择性焚烧:侵略者优先摧毁中式木构建筑(如正大光明殿),保留石构西洋楼以此凸显东方文明的“脆弱性”。
(2)国耻记忆的地标重构:清政府放弃修复使得废墟被赋予“勿忘国耻”的政治教育功能。到了民国时期学生在此集会抗议“二十一条” , 废墟成为民族主义启蒙课堂。今天遗址立“国耻纪念柱” ,从此地理空间升华为精神图腾。
3、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地理空间对比
对比维度 被毁前(1860年前) 被毁后(1860年至今)
空间功能 帝王私园/政治仪式空间 露天废墟/公共纪念地
地理名称变化 “圆明园”(圆满光明之意) “西洋楼残迹”(焦点转移至西式废墟)
符号象征 盛世包容 文明之殇(断裂石柱=被肢解的帝国)
强化练习
1.(2025·河南新乡·二模)福州自1853年后,逐渐发展成茶叶出口重要口岸,广州对外贸易呈逐年下降趋势的同时,上海进出口贸易额迅猛上升,并最终于1853年超越广州。这说明鸦片战争( )
A.改变了中国的贸易格局 B.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C.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D.损害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2.(2025·江苏南京·一模)影响下表(《广州、上海、福州茶叶出口总额情况》)数额变化的史事有( )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第二次鸦片战争、虎门销烟 D.甲午中日战争、三元里抗英
3.(2025·广东江门·一模)鸦片战争后的二十年间,外国资本家在广州、香港、上海等地设立了大量的贸易商行,还在开放口岸投资办厂。这反映当时( )
A.关税主权完全丧失 B.中西贸易格局剧变
C.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D.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4.(24-25八年级上·山东青岛·期末)青岛市某中学历史社团正在设计主题为“中华大地·英才辈出”的板报,其中某版块的部分内容如下。由此判断,此版块的标题最有可能是( )
人物 官职 牺牲的时间和地点
关天培 水师提督 1841年2月 广州虎门
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 总兵 1841年10月 浙江定海
陈化成 江南提督 1842年6月 上海吴淞
A.虎门销烟禁鸦片 B.抗击侵略卫主权
C.反对沙俄割领土 D.锐意改革促发展
5.(24-25八年级上·山东菏泽·期中)中国古代统治者常常认为世界秩序如图同心圆一样,但这一认知却在19世纪中期被一个“化外之国”打破。这一国家是( )
A.日本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6.下图所示为某学习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时整理的两幅地图,通过对比这两幅地图的相关信息,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西方列强两次侵略路线完全重合 B.面对侵略中国人民不断奋起反抗
C.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D.通商口岸不断从沿海向内陆延伸
主题02 跨数学(数据统计)、经济学(贸易逆差)
视角01 经济学分析——鸦片贸易如何摧毁中国经济?
角色扮演(清朝商人、英国东印度公司代表、农民),计算鸦片输入导致的白银外流量(如:1箱鸦片≈1年农民收入)。
步骤1:建立换算基准
1箱鸦片 = 100斤 ≈ 800银元(1838年广州市价)
1名农民年收入 = 8银元(江南佃农平均水平,据《中国近代经济史》)
步骤2:模拟1838年贸易链
环节 计算过程 结果
年输入量 4万箱(1838年实际进口量) —
年白银外流 4万箱 × 800银元 = 32,000,000银元 相当于400万农民年收入
清政府年财政收入 约4000万两白银(1两≈1.4银元) 鸦片吸走57%的岁入!
步骤3:连锁破坏效应(分组讨论)
货币危机:白银外流 → 铜钱贬值(1两银兑钱从1000文涨到2300文) → 农民缴税实际负担翻倍。
产业崩溃:茶农弃田运鸦片 → 1839年茶叶出口量暴跌40% → 失去仅有的外贸顺差产品。
社会成本:北京城鸦片馆超1000家,瘾君子日均消费200文(占日收入80%)→ 生产力蒸发。
步骤4:角色设定和台词设计
角色 关键台词(含计算逻辑) 经济行为
英国东印度公司代表 “我们在印度每箱鸦片成本200卢比(约100银元),广州售价800银元!利润率700%——这要‘感谢’清朝的瘾君子们。” 供给端垄断:控制印度罂粟种植,武装走私至中国。
清朝鸦片商人(买办) “去年卖300箱,每箱抽佣50银元。但官府查封时,我让苦力扛着鸦片跑,摔死1人赔10银元——人命比鸦片便宜多了!” 需求端刺激:贿赂清吏,建立地下分销网络。
江西茶农(兼运夫) “我种茶年收8两白银,但去年染鸦片瘾后欠债30两!运鸦片1次赚1两,可1箱鸦片就值800两——我要运800年才抵得上1箱!” 劳动力崩坏:从生产者沦为成瘾消费
视角02 《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对近代民族工业的压制效应
可视化数据
商品 中国关税(1843后) 英国关税(同期) 结果
英国棉布 5% 70% 江南土布作坊倒闭90%
中国生丝 0%(免税出口) 30% 湖州丝农破产,沦为洋商原料工
1.关税主权的丧失:
条约规定中国关税须“英国商定”(后扩展至他国),清政府丧失自主调税权。进口洋货税率被压至5%(中国货出口英国税却高达20-200%),形成逆向保护。
2.关税主权的丧失的双重绞杀效应:
对本土产业:洋布、洋纱等以零关税+低成本倾销(如1845年厦门洋布价低于土布30%),手工纺织业迅速崩溃。对萌芽工业:民族工厂(如江南制造总局)需高价进口设备,却因关税束缚无法提高保护性税率,在低税洋货冲击下举步维艰。
3.殖民经济结构的固化:
中国被迫成为原料产地(丝茶免税出口)与商品市场(工业品免税输入),抑制本土工业升级。至1894年,洋货占中国市场份额激增12倍,而民族工业占比不足5%。
4.结论:
协定关税本质是"合法化"的经济殖民工具,通过剥夺关税自卫权,将中国锁死在依附型经济陷阱中,迟滞近代化进程近半个世纪。
强化练习
1.(2025·福建三明·二模)《南京条约》有关条款规定:英商在五个通商口岸应纳进出口货物,必须“秉公议定责例”,实际上就是确定中英双方协议订立税率的原则,而且中国必须听从英方的意见。这一规定使清政府丧失了( )
A.领事裁判权 B.关税自主权 C.地方管理权 D.司法管辖权
2.(2025·山东潍坊·二模)“核定关税率剥夺了中国的保护性关税,使得大量洋货涌入,将中国的手工业压挤到破产的境地,引起了社会动荡。”当时,与清政府核定关税率的是( )
A.英国 B.俄国 C.法国 D.日本
3.(2025·广西·模拟预测)鸦片战争后,洋货“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于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雍滞不能出口……”。上述现象反映了( )
A.中国的商业开始凋敝 B.中外贸易开始出现逆差
C.中国的手工业开始破产 D.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4.(2024·广东梅州·模拟预测)阅读如表格,导致表中上海生丝出口量在全国生丝出口中的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上海生丝出口量及其在全国生丝出口中的比重(1843—1847年)(单位:包)( )
年份 上海 广州 全国合计 上海比重(%)
1843 —— 1787 1787
1844 —— 2604 2604
1845 6433 6787 13220 48.7
1846 15192 3554 18746 81
1847 21176 1200 22376 94.6
小农经济的破产 B.纺织工业的发展
C.通商口岸的开放 D.协定关税的影响
5.(23-24八年级上·福建南平·期中)“鸦片贸易,使中国从一个贸易顺差国一下子变成了贸易逆差国。”这句话表明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是( )
A.毒害民众健康 B.清朝财政破产 C.白银大量外流 D.清朝政治腐败
6.(24-25八年级上·重庆巴南·阶段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 它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也许,英国议会在1840年4月的3天辩论,可以帮助后人探寻战争的根源。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 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
——央视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鸦片战争赔款筹款构成表。
赔款来源 银两(万两) 比例(%)
总数 1476 100.00
关税 638.80 43.28
地丁税 312.58 21.18
盐税 60.12 4.07
兵饷 65.00 4.40
商捐 399.50 27.07
——摘自《中国近代历史资料选集》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统治者把鸦片战争的原因归结为中英之间的贸易争端,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鸦片战争的赔款中,对哪一阶层的影响最大 你的根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从区域分布来看,两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对中国有什么危害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次鸦片战争带给我们的历史思考和启示。
主题03 跨语文(文本分析)、传媒(舆论塑造)
视角:文学与舆论——民众眼中的侵略与反抗
以“圆明园的眼泪”为题,写一首短诗或一段历史独白。
示例: 圆明园的眼泪
我曾是大水法喷涌的银河,
折射九州清晏的月光。
西洋楼廊柱托起晨昏,
在乾隆的砚台里,蘸着墨香生长。
直到火把舔舐了天空的绢帛——
青花瓷在铁蹄下炸裂成星,
《四库全书》的纸灰盘旋如鸦群,
而大理石柱在浓烟中跪下,
向东方,叩别它未降生的王朝。
十二兽首流亡的午夜,
我的泪水在泰晤士河结冰。
断弦的琵琶沉入塞纳河底,
字画卷轴在拍卖槌下抽搐,
那些镌刻“乾隆御赏”的玉玺,
正押着人类文明的赌桌。
如今我以废墟的形态站立,
石缝里长出荆棘的韵脚。
当春风拂过残损的雕花,
是典籍在灰烬中复诵:
“烧得毁的,是楠木与琉璃;
烧不毁的,是大地脊梁上
那道永不愈合的闪电。”
而雨落时,我听见
所有消失的喷泉在泥土深处,
用青铜的喉咙,
唱断了世纪的脊梁。
创作解析(教学点拨方向):
1.意象三重象征:“大水法喷泉”→ 中西文明交融的结晶;“十二兽首”→ 被掠夺的文化血脉;“荆棘”→ 创伤中萌生的民族韧性
2.文物拟人化叙事:青花瓷“炸裂成星”、字画“抽搐”等写法,让掠夺暴行具象可感;兽首“流亡”、石柱“跪下”等动作传递文明之痛。
3.时空折叠技法:将1860年大火、文物漂泊现状、当代遗址共冶一炉,形成历史纵深感;末段“雨落时”勾连自然眼泪与人类哀悼,升华主题。
4.抗争性隐喻:“永不愈合的闪电”暗指创伤记忆的力量;“青铜的喉咙”象征文明基因的顽强。
教学建议:可配合肖邦《葬礼进行曲》或纪录片《圆明园》片段作为朗诵背景;引导学生为“十二兽首”中的任意一件文物创作独白(示例:虎首在海外博物馆的玻璃柜中自语);对比阅读雨果《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体会文明视角的共情。
强化练习
1.(2021·江苏苏州·中考真题)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纪念中国近代以来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而建立的。碑的基座周镶有十块巨幅汉白玉浮雕,其中第一块的内容就是“虎门销烟”。其主要原因在于虎门销烟( )
A.沉重地打击了英国走私鸦片的奸商
B.由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并有效禁烟
C.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的战争
D.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
2.(2025·河南周口·二模)广州城乡人民在鸦片战争期间和战后深受烧杀淫掠之害,切肤痛心,所以万口一辞,坚决不许英人入城。他们纷纷组织起来,以反抗英国侵略者为主旨的社学人民武装遍布各地,在升平社学的领导下掀起声势浩大的反抗斗争。这表明( )
A.民众自发进行反侵略斗争 B.清政府积极组织民众抵抗
C.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D.列强经济侵略已深入内地
3.(2024·安徽六安·模拟预测)鸦片战争以后,魏源的《寰海》诗里歌颂了三元里人民“同仇敌忾”反抗英国侵略军;张维屏的《三元里》诗描绘了英国侵略者在英勇的中国人民面前丧魂落魄的丑态,《三将军歌》则歌颂了葛云飞、陈连升、陈化成“捐躯报国”的英雄事迹。这表明,当时( )
A.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反侵略民族意识的觉醒 D.“师夷长技”主张萌发
4.(21-22八年级上·陕西咸阳·阶段练习)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攻陷厦门,当地民众袭击英军,迫使英军退守鼓浪屿;入侵浙江后,浙江人民组织“黑水党”,狠狠地打击了英军;进犯长江后,沿江人民以多种方式袭击英军,阻止其舰队前进。这说明当时民众( )
A.对政府妥协表示不满 B.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
C.有自发的反侵略意识 D.成为反侵略的主力军
5.(2025·贵州遵义·三模)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可用于研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史实的第一手史料是( )
A.《百家讲坛》相关讲述 B.北京圆明园遗址
C.现代专著《火烧圆明园》 D.电影《圆明园劫难》
6.(2025·江苏镇江·一模)一名英国军官在他的日记中写道:“10月26日,我们经过被烧得发黑的圆明园围墙,……我和另外2人……径直来到了园内,因为今天上午我听说有几个装有珐琅彩铜花瓶的房间没有被烧。”这一史料可直接用于研究( )
A.鸦片战争时期英军的暴行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遭受的掠夺
C.甲午战争时期清廷的无能 D.八国联军侵华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7.(2025·河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一模)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如下图所示废墟见证了( )
A.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圆明园 B.日军在旅顺口屠杀中国居民
C.八国联军在天津进攻义和团 D.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英勇牺牲
主题04 跨政治(国际法)、辩论(逻辑表达)
视角01:法律与主权——不平等条约的现代反思
讨论:当代国际法中的“主权平等原则”如何避免历史重演?
当代国际法中的“主权平等原则”通过制度约束、集体维权机制和文化主权保护,为规避历史不平等条约悲剧提供了三重保障,其核心逻辑与实现路径如下:
一、法律武器:主权原则的制度化屏障
1.条约法革命:《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52条:“武力胁迫下签订的条约无效”(直接否定“炮舰外交”合法性);第53条:强行法规范(Jus Cogens)优先,奴隶贸易、侵略条约等自始无效。根据上述两条国际法规定,若《南京条约》在今签署,可依此宣告作废。
2.经济主权制度化:WTO规则保障成员国:关税自主权(可自主设定税率,仅需符合最惠国待遇);幼稚产业保护条款(允许发展中国家对弱势产业征收临时保护税)。
3.上述两条彻底瓦解“协定关税”类殖民条款。
二、制衡机制:多边框架下的权力平衡
历史陷阱(19世纪) 当代防御机制
列强单方面武力胁迫 联合国集体安全制度(安理会授权才可动武)
弱国孤立无援 争端解决机构(WTO/国际法院强制管辖)
经济条款暗藏剥削 条约透明度原则(必须公开签署,接受审查)
相关案例:
1.2016年菲律宾诉中国南海仲裁案,虽存在争议,但证明小国可通过国际法平台发声;
2.WTO史上164个成员国联合起诉美国钢铝关税,迫使美方妥协。
三、现实挑战与应对:
尽管有法理保障,但权力政治仍存隐患,需强化:1.发展中国家议价能力;2.国内法域外适用防御,立法反制“长臂管辖”(如中国《反外国制裁法》);3.数字时代新殖民预防,推动“数字主权”概念入法(防止科技巨头变相控制发展中国家数据资源)。
四、教学落脚点:
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与《中美贸易协定》:前者关税权彻底丧失,后者中国对美加征关税反制(如2019年对美大豆征25%税);解析WTO裁决中国诉美国反补贴案胜诉(DS437)——证明现代主权博弈已在规则框架内运行。
五、结语:
主权平等原则从“纸面宣言”发展为可诉讼、可执行、可制衡的制度体系,使“弱国无外交”的丛林法则终被锁进法治牢笼。但历史的警醒永不过时——唯有持续完善全球治理,方能确保“平等的灵魂”真正注入“规则的躯壳”。
视角02:批判性思辨批判性思辨议题“太平天国是进步还是倒退?”
对“太平天国是进步还是倒退?”议题的批判性思辨分析,从进步性革新、历史局限性、农民运动本质矛盾三层面展开,提供教学可用的辩证框架:
一、进步性:突破封建桎梏的先锋尝试
1.政治平等诉求:反满族特权: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天朝田亩制度》),冲击满清贵族土地垄断。女性地位提升:女官可参政、禁缠足、设女科考试(傅善祥成中国首位女状元),打破儒家性别秩序。
2.经济现代化萌芽:《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蓝图:洪仁玕主张建铁路、开银行、办保险,早于洋务运动20年提出系统工业化方案:对外贸易主权意识:拒绝承认《天津条约》,要求外商纳税(1861年九江关税事件)。
3.思想启蒙作用:“拜上帝教”颠覆儒家正统:虽具宗教色彩,但否定“君权神授”,为革命埋下火种(孙中山自认继承太平天国精神)。
二、倒退性:理想异化与封建复辟
领域 进步主张 倒退现实
政权性质 “有田同耕”平均主义 等级森严(诸王轿夫:天王64人,卒长4人)
经济制度 废除私有制 圣库腐败(诸王私藏金银,士兵挨饿)
文化政策 批判孔孟 洪秀全删改《圣经》自封神子
社会治理 解放妇女 天王88位王妃,平民禁婚
核心矛盾:农民阶级的历史天花板
无法突破的悖论:反封建使命VS自身封建性:起义依靠宗法社会(客家人血缘网络),胜利后重建等级制(“王爷”头衔泛滥);
反侵略立场VS宗教殖民底色:用基督教符号反抗西方,却被英法联军与清军联合绞杀。
三、辩证结论:双重性质的历史透镜
太平天国是“戴着枷锁的觉醒者”:进步性在于以暴力撕开旧秩序裂缝,暴露清廷腐朽,启蒙后世革命;倒退性源于农民阶级的保守基因,导致政权迅速封建化、宗教化;本质是封建危机下的病态自救,既非真正资本主义革命,也非单纯历史倒退。
教学思辨设计
1.角色辩论:正方(进步派):洪仁玕辩护《资政新篇》救国方案;反方(局限派):曾国藩斥其“毁道统、祸人伦”;第三方(唯物史观):马克思评“魔鬼的化身”与“停滞社会的革命”
2.假设推演:若太平天国未内讧,能否建成资本主义国家?若无西方干预,清朝会被推翻吗?
点睛总结:这场运动如血色镜子——照见旧时代农民抗争的悲壮极限,也反射近代中国转型的历史困境:没有先进阶级领导,任何反抗终将被封建巨兽吞噬。
强化练习
1.(2023八年级·四川遂宁·期末)下列关于第一、二次鸦片战争说法正确的是( )
①都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②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
③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④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有英国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023·广东深圳·二模)边界问题一直是清朝与俄罗斯交涉的主题之一,为此签订了很多处理边界问题的条约,其中有很多不平等条约。让清朝丢掉了库页岛领土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是( )
A.中俄《尼布楚条约》 B.中俄《北京条约》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D.中俄《天津条约》
3.(20-21八年级上·全国·单元测试)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所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主要是(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商品输出
C.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D.清政府已开始沦为洋人的朝廷
4.(2024八年级上·江苏南京·阶段练习)将天津增开为商埠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5.(2025八年级上·江苏盐城·阶段练习)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与哪一不平等条约有关?
A.《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 C.《北京条约》 D.《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6.(19-20八年级上·江苏盐城·期中)给下面的表格设定一个题目,最恰当的应该是
时间 不平等条约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1858年 《瑗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 《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约40万平方千米
1860年1864年 《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万多平方千米
19世纪80年代 《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 中国西北部 7万多平方千米
A.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B.英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C.法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D.日本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7.(2024八年级上·江苏盐城·阶段练习)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主要是指太平天国( )
A.没有明确的革命目标 B.对列强侵略缺乏警觉
C.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D.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8.(2023·广东广州·一模)太平天国颁布的《太平礼制》规定天王洪秀全“得称为万岁”,凡“上言皆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其子“称幼主,……亦称万岁,但不三呼”。东王杨秀清“称九千岁,其属上言呼九千岁、千岁、千千岁!”作为论据,此材料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 )
A.不符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制度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D.崇洋逐新的新趋向
9.(19-20八年级上·山东德州·期中)胡绳写道:“过去,人们是在人人都是兄弟,建立人间天国的号召下团结起来进行斗争的,这种号召在太平天国领袖集团的分裂和相杀中黯然失色了。”材料中“太平天国领袖集团的分裂和相杀”指的是( )
A.定都天京 B.金田起义 C.北伐和西征 D.天京事变
10.(2022·河南信阳·二模)近代中国革命运动波澜壮阔,无论是太平天国还是义和团虽然都是农民起义,但都带有民主革命的性质。不过从历史潮流的角度看,太平天国则比义和团有更大的进步性。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之处体现在( )
A.肩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
B.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C.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D.颁布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1.(2025·江苏扬州·一模)《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而《资政新篇》则提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一变化( )
A.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 B.加剧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C.扩大了列强在华权益 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12.(2025·江西·模拟预测)太平天国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机关,颁布和实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表现了反封建的革命精神。下面能体现其反封建的是( )
A.大兴土木 B.《天朝田亩制度》 C.天京变乱 D.创立拜上帝教
13.(2025·江苏苏州·模拟预测)太平军攻占南京后不久,曾颁发过一份《百姓条例》规定:“不要钱漕,但百姓之田,皆系天王之田,每年所得米粒,全行归于天王收去,每月大口给米一担,小口减半,以作养生之资。”这一政策(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意愿 B.实现了普遍的社会救济
C.表达了隐晦的享乐观念 D.体现了朴素的公有理想
主题05 跨美术(创作技法)、历史(符号解读)
视角:透过美术作品看近代中国的血与泪--赏析油画《圆明园劫难》
一、作品简介:
《圆明园劫难》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韬创作的大型历史油画作品,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宫女与太监的悲剧群像隐喻民族苦难。该作品于2009年9月22日在中国美术馆首展 ,现作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代表作永久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二、作品赏析:
1、民族创伤的艺术铭刻
作品通过“多维时空戏剧场景式”构图,将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不同片段(如抵抗、掠夺、焚烧、宫女受辱等)压缩在同一画面,打破线性叙事,强化了灾难的集体性创伤感。画面中焚烧的建筑、散落的文物残骸与挣扎的人物群像,直观呈现了1860年圆明园被毁的民族屈辱瞬间。
2、艺术语言的创新突破
(1)融合中西的构图技法
结合中国传统壁画“空间压缩”理念与西方古典绘画的几何结构(如倒三角亮带表现侵略者、正三角群组表现受难者、X形交叉突出冲突)。建筑残骸的透视线与人物动态形成张力,呼应圆明园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
(2)历史画的当代转化
摒弃传统英雄主义叙事,通过碎片化场景和无名群像,强调普通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引发对战争暴行的深刻反思。
3、国家记忆的承载工程
(1)国家级创作工程的代表
作品诞生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宣部、文化部等主办),是国家对历史记忆系统性重构的组成部分。历时四年(2005-2009)的创作过程包含大量史料研究,兼具艺术性与历史严谨性。
(2)弥补历史影像的缺失
圆明园实景仅存零星照片(如1860年英军摄影师费利斯·比特所摄),而油画以恢弘尺幅再现了文字难以描述的毁灭场景,成为公众认知该事件的重要视觉载体。
4、文化遗产的警世价值
通过艺术化呈现“万园之园”的陨落,警示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呼应圆明园遗址的现存状态——150万件文物散佚全球(如法国枫丹白露宫藏千余件),画作本身亦成为追索流失文物的精神象征。
强化练习
1.(24-25八年级上·安徽合肥·期中)如下图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流行于浙江省的一张关于英国水兵的漫画,配文,此物出在浙江处州府青田县,数十成群人御之化为血水,逢人便食,真奇怪哉! 官兵持炮击之刀剑不能伤。它反映了( )
A.中国军民踊跃参与抗英斗争 B.封建愚昧观念禁锢民众认知
C.英军水兵战斗力强无法战胜 D.清政府积极抵抗英军的侵略
2.(2022·广东梅州·模拟预测)下图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漫画杂志《笨拙》1860年12月22 日刊登的漫画《在中国我们应该做什么》。漫画中,骑士手中高扬的铁锤正砸向代表中国的恶龙。该漫画可用于说明( )
A.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B.列强扩大侵略权益的野心
C.中国外在形象的演进过程 D.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属实
3.(2024·山西大同·二模)历史漫画以幽默夸张的手法再现历史事件和反映其背后的实质。与下面漫画有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2025·山东临沂·一模)如下图是《“文明人”的行径》漫画。此漫画揭露的所谓“文明人”罪行是( )
A.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 B.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
C.俄国侵占中国的领土 D.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城
5.(23-24八年级上·天津红桥·期末)漫画均取材于中国近代某历史人物的事迹。据此判断这三幅画中的主人公是( )
A.张之洞 B.关天培 C.李鸿章 D.林则徐
6.(21-22八年级上·广西贵港·期中)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事件的图画。下侧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林则徐虎门销烟 B.英法联军进逼北京
C.沙俄入侵雅克萨 D.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