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考前必背-《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备课资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考前必背-《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备课资源

资源简介

考 前 必 背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 适用生物的特征
逐个计数法 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
估算法 黑光灯诱捕法 有趋光性的昆虫
样方法 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标记重捕法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其他方法 红外触发相机调查 大型恒温动物
声音个体识别技术 成熟个体的声音特征具有个体差异,且可以长期保持稳定
  3.标记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
=
(1)种群数量估算值偏大
①标记物脱落;②标记个体再次被捕的机会降低;③标记物导致标记个体易被天敌发现等。
(2)种群数量估算值偏小
①标记个体放归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就再次被捕获;②标记个体再次被捕的机会增加等。
4.种群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
(1)种群呈“J”形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2)种群呈“S”形增长的原因: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多,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趋于激烈(天敌数量增多),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
5.环境容纳量(K值):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原因:K值会随环境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改善时,K值会上升。
(2)K值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种群数量所能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资源有限,种群数量过大,种内竞争非常激烈,会有大量个体死亡。
6.λ曲线分析
a:λ>1且恒定不变,种群数量每年以固定倍数增加,呈现“J”形增长。
b:λ持续减小但始终大于1,种群数量仍在增加。
c: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
d:λ不断减小且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
e:λ不断增加但仍小于1,种群数量继续减少。
7.K、K/2的应用
K/2 对有害生物:严防种群数量达到该点,如现存害鼠种群数量若达到K/2,鼠害将难以控制
对保护动物: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故应把握K/2处的黄金开发点,实现种群数量快速增长
K值 对有害生物:限制生存条件,增大环境阻力,降低环境容纳量,如封存粮食、硬化地面以降低害鼠的K值
对保护动物:改善生存条件,尽量使K值增大,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8.种群增长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有个体数的比例。
增长率=×100%
9.种群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斜率)。
增长速率=
10.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密度制约因素 非密度制约因素
概念 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的因素 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的因素
实例 食物或天敌等 气温、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
11.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水分、温度、阳光等。
(2)生物因素:捕食、种内竞争、种间关系等。
12.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1.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物种组成。
3.物种丰富度: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4.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概念或数量坐标图 实例
原始合作 (互惠)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海葵和寄居蟹
互利共生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
捕食 翠鸟捕鱼
寄生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马蛔虫与马
种间竞争 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
  5.植物垂直分层的原因: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
6.动物垂直分层的原因:主要与食物、栖息空间有关。
7.群落具有空间结构的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8.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动物生态位的研究内容 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植物生态位的研究内容 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9.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调查方法:取样器取样法。
(2)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10.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始条件 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时间 较长 较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联系 一般情况下,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物种逐渐增多,种间关系和群落结构逐渐复杂,对抗外来干扰的能力增强
  11.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12.演替发生的原因: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地位 生态系统的基础 生态系统的基石 最活跃的成分 物质循环中的关键环节
作用 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 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
  3.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4.流经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流经一个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人工输入有机物中的能量。
5.能量流动过程中的等量关系
(1)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
(2)同化量=呼吸散失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3)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4)某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
6.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能量单向流动的原因: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能量不可重复利用。
(2)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各营养级都有呼吸消耗;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都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
(3)一般来说,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7.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100%。
8.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3)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9.物质循环
(1)特点:全球性、循环性。
(2)碳的流动形式
①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CO2。
②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含碳有机物。
(3)碳的传递方向
①碳在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方向:双向。
②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方向:单向。
10.生物富集
(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特点:元素或化合物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生物所占营养级越高,其体内这些物质的浓度越高。
1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1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方面: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方面: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与生态系统方面: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13.控制有害动物的方法: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14.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15.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
16.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概念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受到破坏、恢复原状
二者联系 ①一般情况下,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稳定性的大小呈负相关; ②气候条件恶劣的生态系统,如苔原、荒漠等,营养结构简单,一旦遭到破坏难以恢复原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低
第4章 人与环境
1.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价值:直接价值(可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间接价值(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潜在价值。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易地保护;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等,利用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5.生态工程遵循的原理
理论基础 意义
自生 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 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
循环 物质循环 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协调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 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整体 综合考虑生态、社会和经济 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