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中,居民掌握了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技术的是(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红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2.西周初期通过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服从周王命令,为其镇守疆土、出兵作战。这一制度的实施( )A.加快了井田制的瓦解进程 B.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C.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统治 D.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3.西汉初年以15个“郡”和10个“国”建政。在公元1—2年,汉朝的行政单位中,共有83个“郡”和20个“国”。其变化的原因是( )A.地方行政区区划数量的增加 B.郡国并行制废除C.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D.刺史州部的设立4.《魏书》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这体现了( )A.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 B.民族交融的不断加强C.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D.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5.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朝代之一,文化繁荣,国力强大。下列事件发生在唐朝的有( )①始建进士科 ②改尚书台为尚书省③改直辕犁为曲辕犁 ④开创“开元盛世”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6.下图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可知,北宋( )A.分散机构权力,加强专制集权 B.提高文官地位,监察体系完整C.政治风气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D.收夺地方财权,边防压力缓解7.西晋时,流行于士大夫群体的投壶活动被认为有利于“矫懈而正心”。宋代,盛行于民间的蹴鞠形成了“十紧要”(要信实、要志诚、要尊重等)“十禁戒”(戒争斗、戒赌博、戒词讼等)的相关规范。上述体育活动( )A.反映了传统主流思想的变化 B.推动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凸显了道德伦理的价值取向 D.体现程朱理学的世俗化趋势8.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9.下列图片反映出清朝前期存在的矛盾有①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的矛盾②清朝中央政府与边疆地区的矛盾③中华民族与欧洲侵略者的矛盾④祖国统一与分裂国家的矛盾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0.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清末选官制度的变化 B.洋务运动的破产C.戊戌变法的失败 D.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11.如图所示历史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是(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A.打退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B.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D.表明解放战争进入到战略决战阶段12.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大事件发生在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八大13.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C.开罗会议 D.1953年中印谈判14.英国《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判决,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这一规定体现了( )A.剥夺王权的治国理念 B.权力分割的立宪思想C.控制权力的法治精神 D.自由平等的政治传统15.它是国际法漫长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一个由众多主权国家组成的实际的国际社会的存在,而且标志着一种对国际行为产生直接约束力的国际法的产生。材料中的“它”是指( )A.《战争与和平法》 B.维也纳体系C.《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6.关于下列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规律的认识,正确的是( )A.金本位制度阻碍世界经济发展B.世界金融霸权中心从未发生区域性转移C.国家的经济实力影响货币地位D.浮动汇率后美元不占国际货币最大权重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52分)17.定都与迁都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关系密切。材料一若从古都变迁的轨迹看,西安、洛阳、开封成横线排列在我国中部,恰好都在渭河一黄河南岸,是古代中愿的腹心地区,也是先秦至唐中叶各王朝都城的基本所在区域;而北京则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居古代中原的边缘 元朝和清朝都是边疆民族入主中原以后建立的朝代,是在定都北京后统一全国的。此外,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来说,北京更贴近他们的故乡,便于保持与故乡的联系,以便保留一条退路。——摘编自吴松弟《中国古代都城》材料二 中国南北两大河流,各为风气,不相属也。自隋炀浚运河以连贯之,而两河之下游,遂别开交通之路。自运河既通以后,由南北一统之基础,遂以大定 明祖南入安南,莫都金陵;而燕王卒以靖难之师起北方,复宅金、元之故宅,以至于今。非地运使然,实地势使然也。——摘编自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两周至清朝三千年间主要王朝都城的迁移轨迹,指出影响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因素。(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梳理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发展脉络。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自运河既通以后,由南北一统之基础,遂以大定”这句话的理解。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英国的现代化初步完成于早期现代(16—18世纪),两次革命使英国告别了封建制度和农业社会。英国在早期现代捷足先登,成为原生性现代化国家。主要原因在于英国传统体制的变革遵循了“自下而上”的道路。商业化极大地改变了作为传统社会根基的英国广大农村。从14世纪以来,英国的贵族和劳动者出现分化,产生乡绅和城乡中产阶级为代表的新兴阶层,其中的乡绅和农村中产阶级仅见于英国。一个庞大而昌盛的中产阶级的成长,某种程度上既是现代性的起因,也是它的结果。——摘编自徐浩《自上而下:英国原生性现代化起源》材料二 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的大国,也是第一个呈现衰落特征的现代西方工业国家。英国的繁荣依赖于两个十分重要的条件,一是其控制殖民地的能力,二是其他国家的工业落后于英国。随着英国海外的殖民扩张,英帝国的领地遍及全球,成为所谓的“日不落帝国”,这固然增强了英国的实力,同时也潜伏着无法有效控制其领地的危机,英国的殖民统治唤醒了当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英国海军崛起和衰落与英国经济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技术进步以及洲级大陆的工业化,海权逐步让位于陆权。马歇尔提出:“英格兰将来在世界各国中所处的地位必定取决于其保持工业领先地位的程度。她不可能是唯一的领导者,但她可以是领导者之一。”在1870年以后,其高峰已经过去,英国开始被美国、德国等后起的工业化国家超过。——摘编自陈晓律《近代英国兴衰的历史轨迹》材料三 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这时期推动城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和休闲城镇层出不穷。英国的近代城市化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摘编自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现代化的特征;结合所学,指出“两次革命”的内涵(2)根据材料,分析英国衰落的原因;从世界货币体系演变的角度,概括英国衰落的过程。(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和原因。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图1西汉经济分布图图2宋朝经济分布图(1)对比两图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经济发展的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经济分布变化的原因。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皆白徒……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摘编自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材料二 中国近代所处的局势确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所遇之敌人确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的结论是不能否认的或修改的。——摘编自蒋廷黻《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材料三 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摘自《改革开放简史》作为“百年变局”的参与者,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进程中汲取应对变局的智慧,自拟论题,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主题贯通,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2.【答案】C3.【答案】C4.【答案】D5.【答案】D6.【答案】A7.【答案】C8.【答案】D9.【答案】B10.【答案】A11.【答案】C12.【答案】C13.【答案】A14.【答案】C15.【答案】C16.【答案】C17.【答案】(1)迁移轨迹: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向东迁到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再向西迁到秦朝都城咸阳,今陕西西安城西北,西汉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再向东迁到东汉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西晋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隋唐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向东迁到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再向南迁到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向北迁到元都城大都,今北京,明初都城今南京,明成祖向北迁都北京;清都城北京。因素:自然条件;战乱、政局动荡;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巩固统治等。(2)脉络:金朝迁都燕京,是北京成为都城的开始。后来元在金中都东北兴建大都。明前期迁都北京,位置比元大都略微南移。明嘉靖年间,又在北京城南面加修外城,今天北京的中心区域由此形成。清入关后定都北京。理解: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和加强中央集权,起了重要作用。18.【答案】(1)特征:起步早(捷足先登)原生性;自下而上;商业化推动;乡绅和农村中产阶级的推动。(任答4点)内涵: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光荣革命也可以给分。(2)原因:殖民地民族主义情绪被唤醒;技术进步;洲级大陆的工业化;美、德的兴起。过程:1816年形成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二战后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3)特点:速度快、规模大;伴随工业化而来;无先例可循,具有创新性;缺少监管,具有自发性、不平衡性;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圈地运动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两次工业革命(或工业化)的促进19.【答案】(1)变化:经济重心从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种植以水稻为主,且产区集中,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增多;手工业行业增多,多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城镇增多。(2)原因:北方战乱,大批中原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南宋政治重心南移;统治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重视工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发展的推动;南方自然条件利于多种农作物的种植;东晋南北朝以来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答案】论题:在应对历史变局中,应当及时顺应时代潮流结合具体实际,找到正确的道路。中国近代时期,工业化与近代化已经是世界发展潮流,而中国依然固守着传统的体制难以发展。自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遇“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传体制在工业化潮流打击下,难以为继,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奋起,不断学习西方,意图赶上世界潮流,从学习西方“器物”的洋务运动,到学习西方“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与辛亥革命运动,再到学习西方“思想”的新文化运动,中国人一直在不断探索一条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其过程曲折艰辛,成果却有限。在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正式建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在经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逐步探索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农村革命道路。中国革命找到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得以建立,中国人民,自此站起来了。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方针。在1992年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确定了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目标,在21世纪初,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总之,在面对历史变局时,应当及时顺应时代潮流结合具体实际,找到正确的道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