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独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六安市独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独山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期末测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1.苏格拉底作为奠定西方哲学基础的主要人物之一,他通过谈话教授哲学,对当时的许多观念提出挑战,但是70岁时被民众投票,以不信雅典城邦的神话(渎神)和腐蚀青年的罪名处死。由此可见( )
A.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 B.苏格拉底的思想不合民众需求
C.人民主权并未得到有效落实 D.雅典城邦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2.东汉后期,社会逐渐形成了“生不极养,死乃崇丧”的社会风尚,存在部分所谓孝子贤孙们“祟饰丧纪(丧纪意为丧事,出自《周礼·天官·大府》)以言孝,盛飨宾旅以求名”。这一风尚的形成( )
A.有利于乡村教化的发展 B.加速了正统思想的转变
C.受到察举制弊端的影响 D.得益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3.《名公书判清明集》是宋代司法官的判词汇编,其中记载:“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分家)者,徒三年。”但在实际案例中,若家中长辈有不慈行为,子孙无奈别籍,法官常权衡后减轻处罚。据此可知,宋代( )
A.淡化了伦理纲常的影响 B.重视对法律条文的解释
C.司法实践蕴含辩证考量 D.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
4.位于荷兰海牙的国际法院是“联合国之主要司法机关”,它拥有诉讼管辖权,即有权受理因条约解释等争端引起的诉讼,承担着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重大职责。自1946年成立以来,它受理了数量众多的公诉案件,著名的有拉格朗案、北海大陆架案、“普拉利吉坦主权”案等。据此可知( )
A.二战后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呈现增长趋势
B.国际法院的裁决案丰富了国际法的内涵
C.国际法院为践行联合国宗旨作出了贡献
D.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已成为国际普遍共识
5.1898年,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主持出台《华洋轮船驶赴中国内港章程》,允许在通商口岸注册的华洋轮船“专作内港贸易”。中外轮船需在海关接受检验并领取船照,分为“港照”(仅限口岸内航行)和“江照”(可至通商口岸但不入内港)。这( )
A.侵犯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B.利于完善中国的海关管理制度
C.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标志着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6.宋代前期沿袭唐朝传统,官员生祠(建祠立碑)须由朝廷颁授、高官撰文。宋真宗景德之后,生祠修建成为一种地方事务,因其兼具为官员祈福祈寿与颂扬美名的功能而受到民众的偏爱。对官员来说,被立生祠说明其道德实践得到认可,地方士民也希望将生祠修建作为评价官员的载体。地方生祠的盛行( )
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削弱 B.折射出宋代重视彰扬公序良俗
C.彰显了“重文轻武”的社会效应 D.体现了各阶层的共同价值追求
7.有学者指出,公元前11000—公元前10000年左右,西亚黎凡特地区出现了降水量骤减、气候寒冷的状况,使得动植物种类减少……它迫使人们改变传统的生活模式,转而寻求新的生存方式。其意在说明( )
A.农业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B.西亚地区农业起源世界最早
C.气候变迁推动农业产生 D.农耕畜牧改变传统生活模式
8.江山市贺村镇姜家遗址出土石器较多,有石镞、石凿、石锤、石斧、石刀及各种石器半成品:陶器有纺轮、陶盘、陶盏、陶钵等:还有4件玉器和1件耘田石器。根据遗址的灰坑、建筑遗迹、出土器物等特征,以及碳14测试,省考古所确认贺村在5000年前左右就有人类在此居住。据此可推知,姜家遗址( )
A.石器制作以打击为主 B.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状况
C.手工业取得长足进步 D.已经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
9.到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对苏联的出口贸易额超过1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增长了2倍。同时,大批西方工业设备和工程师涌入苏联。许多大型企业如乌拉尔联合电机厂等,都是美国同类企业的翻版。据此推知( )
A.两大阵营的关系趋向缓和 B.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成效
C.国际环境影响苏联工业化 D.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
10.北宋都城汴京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却凭借水陆交通便利成为繁华都市;南宋迁都临安,偏安东南,依托长江天险与发达的海外贸易维持统治;元朝定都大都,既控扼北方草原,又可通过大运河连接南方经济区。宋元时期都城的选址反映了( )
A.区域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 B.运河运输效能的提升
C.适应经济发展与统治需求 D.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11.秦朝驰道是指从都城咸阳延伸至各地关键区域的主要干道,即咸阳至齐燕地区、咸阳至吴楚之地、咸阳至西南夷聚居地、咸阳至北方(如九原一带),以及咸阳至南越之地。据此可知,秦朝对驰道的修建( )
A.基本保障了都城的物资供应 B.使得区域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D.旨在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12.14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俗称“黑死病”的大瘟疫,它造成三人必死其一的局面,这就会对宗教活动产生影响。尽管教会人士在大瘟疫中试图通过忏悔游行与祈祷活动来控制局势,但还是发生了很多宗教事变,惊慌失措的人民将愤怒的目光投向了教会,于是,13世纪就已经得势的反教权主义在大瘟疫之后空前地兴盛起来。其后果是( )
A.教会的诚信和权力遭到质疑 B.使得人们更加向往来世的享受
C.直接导致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D.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思想复兴
13.18世纪,伏尔泰视孔子为“人类理性的化身”,认为其学说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摒弃了神秘主义色彩,是“最纯粹的道德准则”。莱布尼茨在和传教士白晋的长期书信往来中也对儒家思想有了许多了解,他尤其重视《易经》《尚书》等典籍,认为其蕴含“自然宗教”的理性光芒,并试图通过《中国近事》的编撰推动欧洲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种现象表明( )
A.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 B.传教士开启东西方交流之路
C.儒家思想具有科学性 D.东学西传助推欧洲思想解放
14.据《新宁县志》记载,至光绪末年,广东省台山县(今为台山市)发生的台风、地震、饥荒等灾害共计30余次。当时部分沿海百姓不堪忍受侵略战争与社会动荡对其生活的破坏,便选择移民东南亚,寻找新的谋生方式。材料主要说明了晚清时期( )
A.政府放宽了华人出国限制 B.生存危机加剧华工出海
C.东南亚招募华人发展经济 D.自然灾害冲击传统观念
15.菲律宾巴拉望岛、印尼爪哇岛均出土了汉朝五铢钱。菲律宾出土的五铢钱穿孔处有当地特色的绳系痕迹,印尼爪哇岛发现的五铢钱与当地银币共存于9世纪地层。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海上丝绸之路具有一定影响力 B.东南亚经济呈协同发展态势
C.五铢钱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主币 D.传播文化是贸易的主要动力
16.2022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启动“巴米扬守护人”公益项目,与阿富汗当地团队合作,着重加强当地文化遗产保护的青年人才培养。中阿合作反映出( )
A.以国际援助为主的保护体系不断完善
B.保护文化遗产已成为国际共识
C.培养人才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要义
D.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芜湖位于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清前中期县城区域扩展至1.3平方公里,城中的“十里长街”,“市声若潮,至夕不得休”。芜湖承接了徽州山区的竹木、茶叶等物资输出,至嘉庆年间,“芜钢”被官方列为重要税源,大型钢坊如卜氏店、葛永泰等产品畅销全国。芜湖还依托皖南北肥沃的农业产区,成为稻米转运节点。宁池太广道道台驻芜湖,辖区跨越皖南核心经济带,其兼任关务监督,实行集中征税制度,从皖南运输木材至江苏,只需在芜湖一次性完税。
——摘编自张绪《清代皖江流域的徽商经济与社会活动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初,芜湖人口锐减至2万余人,长江以北的农民大规模迁入,带来的中原官话成为主流,芜湖方言声调简化至5个。1876年《烟台条约》签订后,芜湖成为安徽唯一通商口岸。天主教堂采用哥特式尖拱,海关大楼、怡和洋行采用西方拱券门廊。20余所会馆,定期举办祭朱熹等祭祀活动、徽剧演出。移民涌入后“文人茶会”演变为劳工阶层的“大碗茶”社交,茶馆内同时上演徽剧与江北庐剧。晚清芜湖以“中国四大米市之首”闻名,十里长街成为手工业与商业的核心区。
——摘编自张笑笑《芜湖近代历史建筑》等
材料三 抓住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芜湖已形成“空铁公水”立体交通网,吸引重大项目落地。作为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芜湖通过交通枢纽吸引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资源,高铁网络使芜湖融入上海、南京“1小时通勤圈”。轨道交通与公交夜间延时服务促进了“夜间经济”,市民跨江通勤时间缩短至20分钟。农村公路实现“镇镇通三级路”“村村通硬化路”,建制村通客车率、物流节点覆盖率均达100%。
——摘编自王世宁《芜湖市交通发展报告》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中期芜湖县城商业高度繁荣的重要条件。(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芜湖城市文化的特征。(9分)
(3)根据材料三,简述当代芜湖交通枢纽地位强化的积极作用。(7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世纪早期至冷战时期欧美和平运动的演变
时间 概况
1815年王19世纪中期 这一时期,第一个和平协会首先在纽的成立。随后,伦敦、日内瓦和巴黎也诞生了和平协会。这些协会的会员“谴责一切战争,甚至谴责对无端进攻进行自卫的战争”,并举行了一系列国际会议,有十几个不同国家的几百名代表参加。
一战前及一战中 欧美和平运动进入高潮。1889年在巴黎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议员大会和世界和平大会。 各国的工人阶级是反战运动的基本力量。 有关战争的国际法有所发展。一战爆发后,欧美国家反战运动得到不同程度发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在欧美各国,和平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潮流。主要表现为通过国联所进行的裁军与反战活动,但成采相当有限。这一时期,欧美的和平运动逐渐发展成更为普遍的反战、厌战甚至感战的社会潮流
二战后美苏冷战时期 战后初期,英国、法国及北欧国家的和平运动较为活跃。进入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的和平运动尤为突出,成为西欧和平运动的中心。这一时期西欧和平运动主要是反对核军各竞赛、追求核裁军、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等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随着美苏在欧洲核军备竞赛的加剧,西欧反核和平运动出现新的高潮。在1983年10月“全欧行动日”这一天,从西欧的英、法、比利时、联邦德国,到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和北欧的瑞典、芬兰共有200多万人(其中联邦德国有120万人)参加各种集会和活动,其声势之浩大是欧洲战后历史上所罕见的。反核和平运动对超级大国则形成强大的国际舆论压力,促使苏、美停止军备竞赛,进行裁军谈判。
——摘编自杨哲明《西欧反核和平运动的新特点和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欧美和平运动演变的时代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欧美和平运动对世界的积极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哪吒故事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古印度神话。在古印度佛教经典中,哪吒被称为“那罗鸠婆”,是北方守护神俱毗罗(佛教中毗沙门天王)之子,被尊为“那咤太子”,是一位护法神。
随着佛教东传,哪吒这一形象也传入中国。在唐代,哪吒作为佛教护法神的形象开始出现在中国的文化作品中。当时,毗沙门天王被奉为战神,哪吒作为其子,也被赋予了战神色彩,在西北边疆被用来鼓舞士气,成为守护国家的象征。此时的哪吒,虽然还保留着佛教护法神的一些特征,如凶恶的外貌,但已经开始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为其后续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到了宋代,哪吒的故事和形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在宋代的禅宗典籍中,首次出现了“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的情节。同时,在这一时期,毗沙门天王的形象与唐代名将李靖逐渐融合,形成了“托塔李天王”的形象,哪吒也因此正式成为了李靖的儿子,彻底脱离了印度背景,进入了中国神谱。
明代的《三教搜神大全》对哪吒的描述为“那叱身长六丈,头戴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并将哪吒的身份改造成了“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在《封神演义》里,哪吒是灵珠子转世,助姜子牙伐纣,在封神之战中战功赫赫,展现出机智勇敢、不畏强权的性格;在《西游记》中,哪吒则是天庭的得力战将,参与了天庭与孙悟空等的争斗,哪吒闹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摘编自陈星生《从哪吒改编看时代的文化“变形记”》
以“哪吒形象的演变”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C C B B C C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D B A D
17.2.(1)重要条件: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地理交通位置;农产品的商品化;手工业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推动;地域性商帮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9分
(2)特征:长江南北文化融汇(移民文化兴盛)土洋并存(中西文化并存)宗教与世俗生活共存;商业文化发达;文化包容性强。(任答三点即可)9分
(3)积极作用:服务了国家战略布局;推动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发展)便利了市民生活;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任答三点7分)
18.(1)民众对拿破仑战争的反思;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大国争霸引发的国际局势紧张;和平主义思想及组织的影响。9分(任答三点即可)
(2)促使局部及世界战争尽早结束;有利于国际局势的和平稳定;制约霸权主义的扩张;推动和平协调国际关系的组织及机制的形成发展。6分(任答三点即可)
19.示例:哪吒形象的演变唐代佛教盛行并逐渐本土化;唐朝边疆战争频繁,哪吒被赋予保家卫国的象征意义,成为佛教护法神和战神象征。
宋朝时期,三教融合,儒学复兴,理学兴起,儒家纲常渗透宗教叙事中,哪吒形象呈现伦理化的特点。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学兴起;哪吒的叛逆精神契合新兴市民阶层对自由、个体价值的诉求,哪吒演变为道教神仙与叛逆英雄。
哪吒形象的演变反映了外来文化逐渐本土化的过程,是中国民间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结果。哪吒形象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