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资阳市2024一2025学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6页,共100分,考试时间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对应的虚线框内。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0.5m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人只将答题卡收回。一、选择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考古发现,距今5500年前后,仰韶文化晚期典型彩陶纹饰(圆点、孤线三角、花瓣纹)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辽西地区。学者认为此现象与“早期文化互动圈”形成相关。这最能说明当时A.文化互动推动纹饰扩散B.人口迁移加速文化传播C.审美观念主导纹饰趋同D.信仰需求规范纹饰内容2.西周除分封同姓姻戚外,还分封先代贵族后裔,允许他们在封地内保留自身传统的宗教信仰与政治习惯。因此,分封制不仅具有家族系统的政治意味,还兼具历史系统的文化意味。这反映了西周A.诸侯矛盾不可调和B.神权统治色彩浓厚C.包容多元文化差异D.强化贵族文化认同3。春秋时期,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早先吞并了许多小诸侯国,与中原诸侯联盟对峙,后来却要求加入中原诸侯联盟,并积极争夺盟主之位;此后处于蛮荒之地的吴国、越国也先后加入了中原同盟1体并成为盟主。这反映出A,南方地区得到开发B.政治格局逐步重塑C.南北文化差异缩小D.诸侯争霸局面形成资阳高二历史孩卷第1页共6页CS扫描全能王3亿人都在用的扫罐APP4.西汉多次以“内实京师,外消奸滑”的目的将东方人口迁往关中地区,而后西汉夺取了朔方、开通了河西,使匈奴和西域臣服。东汉视关中如塞外,三辅地区人口凋零,一遇边警则曰议弃,羌祸遂日益蔓延。据此可知两汉时期关中地区A.社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B.地理范围呈现扩展态势C.发展依赖外部人口迁入D.战略价值出现显著变化5.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等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权多定都黄河流域,如前秦定都长安、北魏迁都洛阳等;这些政权通过攀附中原王朝谱系和推行汉化等方式宣示自身合法性。这反映了A.黄河流域生态优势显著B.地理因素影响军事防御C.华夏认同观念影响深刻D.农耕经济核心地位稳固6.有学者认为:“唐代不再是东西交通终点的死胡同,而是世界循环交通路线中的一环;大食人、波斯人的目的地不再单纯是长安或广东,他们还在扬州聚居和经商,因为亚洲南北海陆两大干线的东端贯通了”。这一认识主要源于A.扬州成为海陆丝路关键联结点B.大运河贯通推动水运网络形成C.唐朝开放政策吸引外商入内地D.造船技术的革新促进沿海贸易7.鸦片战争后,曾经被部弃的先秦子学中的实用之学被发掘出来;具有实用价值的兵家和农家逐渐从学术边缘进入了士人的视野,出现了一批注疏和阐释著作,如魏源的孙子集注》,沈练的《广蚕桑说》等。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经世致用成为了时代共识B.儒家正统地位遭到了动摇C.士人思想得到了极大解放D.民族危机启发了士人思考8.1909年清政府拟定的《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对古迹调查与保存事项作出重点说明(具体内容见下表)。这一章程的拟定周秦以来碑码、石幢、石磬、造像及石刻、古画、摩崖字迹之类,现存于何县、何地,及某种物共有若干,某物字迹现存若干,有无断折残缺情形,拟令督抚饬属详查咨部存案备核。A.有利于国家文物保护B.推动了收藏理念转型C.有效遏制了文物外流D.建立了现代遗产体系资阳高二历史试卷第2页共6页CS扫描全能王3亿人都在用的扫罐AP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