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份作业检查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份作业检查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份作业检查试卷
1.(2024七上·义乌月考)读下面这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踏上七年级的语文阅读之旅,我们被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诗文熏陶、 感染。在朱自清的春天里,我们闻到了酝酿    在空气中的泥土气息;在莫怀戚 的《散步》中,我们学到了处理分(qí)    的艺术;在鲁迅的深切怀念里,我们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cuì)     的情感;在陆游的诗歌里,我们读 到了诗人的爱国热忱    ……同学们,去阅读吧!
【答案】niàng;歧;粹;chén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酝酿(yùn niàng):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qí——歧。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cuì——粹。纯粹:不掺杂别的成分的。
热忱(rè chén):热情。
故答案为:.niàng;歧;粹;chén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2.(2024七上·义乌月考)下列选项中的词语,在上面语段中的词性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阅读 文章 熏陶 春天 B.深切 热忱 同学 空气
C.酝酿 处理 感受 踏上 D.气息 一篇 艺术 诗歌
【答案】B
【知识点】动词;名词;形容词;量词
【解析】【分析】A.“阅读”和“文章”是名词,“熏陶”是动词,“春天”是名词,词性不同;
B.“酝酿”“处理”“感受”“踏上”都是动词,词性相同;
C.“深切”是形容词,“热忱”“同学”和“空气”是名词,词性不同;
D.“气息”和“艺术”是名词,“一篇”是数量词,“诗歌”是名词,词性不同;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性。词性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体词(名词、数词和量词)、谓词(动词和形容词)、加词(区别词和副词)和代词;虚词包括关系词(连词和介词)和辅助词(助词和语气词)。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词类,如叹词、拟声词等。
3.(2024七上·义乌月考)根据语境,选出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语喜爱画画,她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寄给美术协会的王老师,想听听他的意 见,并附有一张纸条,上面这样写着 :
王老师 : 您好! 学生小作一幅,望您拜读后,不吝赐教,垂示宝贵意见! 小语
A.小作 B.拜读 C.赐教 D.垂示
【答案】B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A.小作:是对自己的作品的谦称,使用正确;
B.拜读:意思是自己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希望陈老师看自己的作品,使用不恰当;
C.赐教:是请求对方给予指教,是敬辞,使用正确;
D.垂示:表示别人对自己的提示,是敬辞,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敬辞和谦辞。谦辞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敬辞经常与谦辞联系在一起。谦辞一般对自己,敬辞一般对他人。平时要注意积累并学会运用。
4.(2024七上·义乌月考)下列关于文学、 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 诗人、 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 影》《欧游杂记》等。
B.《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 逸事,也记载东汉、 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
C.散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文体,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天净沙·秋思》 是一首小令。
D.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答案】D
【知识点】古代散文、兵法农医、天文术数、艺术杂学等;曲的文学常识;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D.“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表述有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的是“仁”、“礼”,以及“为政以德”等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特别是老子和庄子的观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5.(2024七上·义乌月考)根据下表中的提示,填写最合适的古诗文句子。
万物有灵 诗句 作者与出处
深情之月,托付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我寄愁心与明月,①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
不羁之山,寄托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②    ,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潼关》
愁苦之雨,见证羁旅中的苦涩与无奈。 君问归期未有期,③   。 李商隐《夜雨寄北》
坚韧之菊,不负秋阳,竞相怒放。 ④   ,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 长安故园》
凌云之鹤,承载一腔豪情,直冲云天。 ⑤   ,⑥   。 刘禹锡 《秋词(其一)》
奔流之水,提醒时光流逝,且行且珍惜。 ⑦   ,⑧   。 《〈论语〉 十二章》
【答案】随君直到夜郎西;河流大野犹嫌束;巴山夜雨涨秋池;遥怜故园菊;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中的“郎、犹、涨、怜、鹤、霄、逝、昼”等字词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随君直到夜郎西 河流大野犹嫌束 巴山夜雨涨秋池 遥怜故园菊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2024七上·义乌月考) 名著阅读
【甲】
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 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 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轻,一遇流言,便连自己 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好。那么,走罢!
(选自《朝花夕拾》)
【乙】
唐僧闻说,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 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唐僧果然耳软,又 信了他,随复念起。行者禁不得疼痛,跪于路旁,只叫:“莫念,莫念,有话快说 了罢!”唐僧道:“猴头! 还有甚说话! 出家人行善,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 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你拿了那哭丧 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行者道:
“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我倒打死他,替你除了 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谗言冷语,屡次逐我。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 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我去!我去!——去便罢了,只是你手下无人。”
(选自《西游记》)
6.选段甲中,“流言的来源”与   (人物) 有关,此后鲁迅便去   (地点),发现那里的学校“乌烟瘴气”。
7.选段乙内容出自《西游记》 的(  )
A.第 7 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B.第 27 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C.第 61 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D.第 99 回”九九数完魔灭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
8. 从选段乙看,唐僧和猪八戒各有什么特点?
9.《西游记》整部小说写到孙悟空三次离开取经团队,选段乙是第二次。请 简要概括孙悟空另一次离开团队的原因和结果。
【答案】6.衍太太;南京
7.B
8.“唐僧闻说,倒也信了”“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说明唐僧没有主见,“出家人行善,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说明唐僧宽厚仁慈;八戒明知打死的是妖怪,却在旁边冷言冷语挑拨:“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可见他喜欢挑拨是非。
9.示例一:第十四回:孙悟空被唐僧从五行山解救后,路上打死了“眼耳鼻舌意身”六贼,唐僧责怪了几句,孙悟空怪唐僧有眼无珠,一气到了东海龙宫。悟空到东海龙王出喝茶,看到墙上挂了一幅画,正是《圯桥三进履》,讲的是张良拜师黄石公的故事。孙悟空受感动,就回到唐僧身边,继续西去。(示例二:第五六十回至五十七回:悟空又打杀了几个贼盗,唐僧大怒,将他赶离,孙悟空便去了南海观音那里。后来混世四猴之一的六耳猕猴趁机变为悟空的样子,抢走了唐僧的包袱,还打伤了唐僧。真假美猴王三界大战,最后如来佛祖收服六耳猕猴,孙悟空重新回归队伍。)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朝花夕拾》;《西游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识记。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对名著故事情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同的篇目要识记不同的故事情节。
(2)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识记。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对名著故事情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同的篇目要识记不同的故事情节。
(3)本题考查人物性格。作品通常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对名著故事情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同的篇目要识记不同的故事情节。
6.根据甲文“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可知,此处的人物是衍太太。衍太太是一个表面和善,实则虚伪自私、搬弄是非的人。她鼓励孩子们做危险的事,却推卸责任;在父亲病重时,还教唆“我”大声呼唤父亲,加剧其痛苦,最为严重的是,衍太太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在“我”并未偷窃的情况下,衍太太还散布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这种无中生有的谣言对“我”的名誉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使“我”感到如同掉入冷水般的绝望和无助。
在经历了衍太太传播留言造成的伤害以后,鲁迅为了躲避流言和中伤便去了南京的矿路学堂。然而,他发现那里的学校环境并不如他所期望的那样纯净和积极,而是“乌烟瘴气”,存在着种种不良现象和问题。
故答案为: 衍太太 ;南京
7.根据乙文“猴头!还有甚说话!出家人行善,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可知,选段乙是“三打白骨精”的情节,内容出自《西游记》的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该回主要讲述唐僧师徒往西天取经,行至宛子山。妖魔白骨精欲食唐僧肉,两次施魔法变化村姑和婆婆,前来诓骗唐僧,却均被悟空识破。最后白骨精幻变白发老翁诓称前来寻亲,仍被火眼金睛孙悟空识破,他不顾唐僧念咒阻止,挥棒将假老丈击毙。白骨精化作一堆白骨。唐僧误认为孙悟空无故三次伤人,佛法难容,怒而逐走悟空。悟空苦求未允,无奈痛别暂归花果山;
故答案为:B。
8.唐僧:由“唐僧闻说,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可知,唐僧容易听信他人之言,缺乏自己的判断,显得没有主见。同时,他认为“出家人行善,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可见他心怀仁慈。
猪八戒:从“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可以看出,猪八戒在唐僧面前说孙悟空的坏话,挑拨唐僧与孙悟空的关系,喜欢挑拨是非。
故答案为: “唐僧闻说,倒也信了”“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说明唐僧没有主见,“出家人行善,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说明唐僧宽厚仁慈;八戒明知打死的是妖怪,却在旁边冷言冷语挑拨:“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可见他喜欢挑拨是非。
9.取经途中,悟空共三次离开队伍,本选段是第二次,任选选文之外的一次,简要描述经过、结果即可。
第一次离开:在第十四回中,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终于被唐僧解救出来。师徒二人踏上西行之路,没走多久就遇到了由“眼耳鼻舌意身”六贼变身的强盗。孙悟空毫不留情,一棒子将这六个强盗打死。唐僧却误解了他,认为他不该如此凶狠,杀死的是无辜百姓,对孙悟空加以责怪,甚至要与他断绝师徒关系。孙悟空觉得唐僧有眼无珠,自己明明是在保护他,却不被理解,一怒之下便离开了。孙悟空去到东海龙宫,在那里喝着茶。无意间看到墙上挂着的《圯桥三进履》画卷,画中黄石公多次考验张良,最终张良通过考验成就大业。孙悟空深受触动,意识到自己不该如此冲动,应该回去继续辅佐唐僧完成取经大业。于是,他又主动回到了唐僧身边,师徒二人继续西行。
第二次离开:第二十七回至三十一回,师徒一行路过五庄观之后,遭遇了白骨尸魔。这白骨精十分狡猾,三次变化人形,企图吃掉唐僧。孙悟空凭借火眼金睛,每次都能识破白骨精的伪装,并将其打死。可唐僧肉眼凡胎,看不出这是妖怪,猪八戒又在一旁煽风点火,说孙悟空滥杀无辜。唐僧听信了猪八戒的话,执意赶走了孙悟空。孙悟空无奈离开后,唐僧在宝象国遭遇了劫难。猪八戒这才意识到孙悟空的重要性,前往花果山义激美猴王。孙悟空念及师徒情分,不计前嫌,重新出山,解救了唐僧。
第三次离开:在第五十六回至五十七回,孙悟空又打死了几个贼盗。唐僧认为他太过残忍,再次大怒,坚决要将他赶走。孙悟空无处可去,只好去了南海观音那里诉苦。就在此时,六耳猕猴趁机变成孙悟空的模样,抢走了唐僧的包袱,还打伤了唐僧。孙悟空得知此事后,与六耳猕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从地府打到天宫,又打到西天,三界大战,难分真假。最终,在如来佛祖的帮助下,收服了六耳猕猴。经过这次波折,孙悟空重新回归队伍,也终于获得了唐僧真正的信任,师徒之间的感情得到极大巩固,此后再未出现过类似的分离情况。
故答案为: 示例一:第十四回:孙悟空被唐僧从五行山解救后,路上打死了“眼耳鼻舌意身”六贼,唐僧责怪了几句,孙悟空怪唐僧有眼无珠,一气到了东海龙宫。悟空到东海龙王出喝茶,看到墙上挂了一幅画,正是《圯桥三进履》,讲的是张良拜师黄石公的故事。孙悟空受感动,就回到唐僧身边,继续西去。(示例二:第五六十回至五十七回:悟空又打杀了几个贼盗,唐僧大怒,将他赶离,孙悟空便去了南海观音那里。后来混世四猴之一的六耳猕猴趁机变为悟空的样子,抢走了唐僧的包袱,还打伤了唐僧。真假美猴王三界大战,最后如来佛祖收服六耳猕猴,孙悟空重新回归队伍。)
(2024七上·义乌月考)现代文阅读
葫芦架下的母亲
李汉荣
①初夏的早晨,我妈吃过饭,就在门前院子葫芦架下,坐在竹凳上为我们缝补衣服。哥哥的书包带子断了,我妈要给接上;我的裤子膝盖上磨了个小洞,我妈要给修补;爹的衬衣,姐姐的枕巾,妈自己的布鞋,都等着她去连缀。
②暖和的阳光洒在葫芦架上,嫩绿的叶子窸窸窣窣,嬉笑着伸开手掌互相抚摸,一高兴,它们手里捧了一夜的露珠,不小心洒了下来,有几颗刚好掉在我妈的脸上。我妈伸手抹了一下,放进口里:“好甜的露水哟。”我妈叹了一声,又自言自语:“天意呀,天降甘露,今天怕是个好日子哩。”
③我妈开始穿针走线了。葫芦叶子的影子,掉在妈的身上、手上,掉在针线篮里,掉在哥哥的书包上,掉在那些等待着的衣服上、裤子上、鞋子上、针线上,掉在妈的心思上。
④我妈灵机一动,其实,也不是灵机一动,这在我妈已成习惯了,是仅属于我妈的秘密习惯——取来她的孩子们用的铅笔,将那从各个方向投影下来的葫芦叶子们画下来,就画在那接待影子的布上。若觉得掉在恰好的地方,好看,正合适点缀点什么,就依照那样式,略加放大或缩小,一针一线缝好绣好,她的艺术品就成了。瞧,此时,被我那顽皮的膝盖磨破的裤子上的窟窿,被一片翠绿的胖叶子补丁覆盖了,那本来寒碜的补丁,却成了有趣的、摇曳着的一片初夏的叶子。
⑤快到正午了,一片叶子的影子,定定地守在刚展开的姐姐的枕巾上,好像不愿走了。妈说:这是缘分和天意,咋不早不晚,偏偏就在这时,是这片叶子,来到丫头的枕巾上,怕是要为她送些吉祥好梦?我妈就把这安静清凉的叶子,挽留在姐姐的枕巾上,挽留在她青春的梦边。
⑥我妈爱说缘分、天意,却很少说运气之类。可是我要说,我哥的运气比我好,你看,这时候轮到为他缝书包带子了,一朵正在开着的葫芦花——它正在鼓足劲儿开花瓣儿,那花瓣儿还没开圆哩,它把还没有开完的花影儿匆忙地投在哥的书包上。我妈看见了,花就在她的手边颤呢,花心里还噙着亮晶晶的露珠儿。妈抬起头,望了望绿莹莹的葫芦架和蓝莹莹的天,然后把目光停在手边的葫芦花上。妈微笑着,笑意、暖意和神秘的天意,满当当地漾在妈的脸上、心上。此时,她整个儿被一种比我们后来漫不经心挂在口上的所谓“诗意呀”“禅意呀”等等更为圆融深挚的情感暖流和纯真欢喜给笼罩和充盈了,那是只有上苍能够给予的一种福气和喜气。
⑦我妈就把那刚开的、花心里还噙着露珠的葫芦花,绣在我哥的书包上了。你说,我哥的运气多好?
⑧我妈几乎不识字,仅认得一二三天地人山水田土木火上中下……总共就三十来个字,也没受过什么美学教育和艺术培训,但是,有很纯正的美感,有她朴素的美学。我妈的美感和艺术灵感来自大自然,来自她劳作和生活的田野、山水、草木和花鸟,来自她对美的事物的直觉领悟。我家门前这菜园,这蓬勃着青藤绿叶白花的葫芦架,就是我妈的美学课堂。就在此刻,在这个早晨,葫芦架下,我妈凝神静气,感受着天意,进行着对大自然的模仿和美的创造。
10.请简要分析本文的标题”葫芦架下的母亲”的作用。
11.按要求品析语句的表达效果。
⑴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⑵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2.结合原文,简要分析文中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13.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写葫芦架下的母亲,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0.①点明文章的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的地点:②起到线索的作用;③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1.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葫芦叶在风中舞动时叶面上的露珠滴落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写母亲依照影子在衣服上绣葫芦叶做了铺垫。
⑵句中的“满当当”“漾”等词,形象地描绘出了母亲在为“我”哥绣书包带上的葫芦花时满脸堆笑、心花怒放的样子。同时,运用叠词“满当当”增强了文章的音韵美。
12.在一针一线里,可以看出文中的母亲爱孩子、爱家庭;在独特的图案设计灵感里,体现着母亲爱自然,以苦为乐,心灵手巧,有很纯正的美感,有自己朴素的美学。
13.文章开头详尽描述母亲在葫芦架下为家人缝补衣物的情景,结尾概括总结了全文内容。这样写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点面结合,由浅入深,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标题作用。标题的一般作用:概括文章内容;点明文章主旨;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充当文章行文线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等。作答时,需联系全文内容和主旨具体分析。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赏析句子,先要选准赏析的角度,要求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征,或是修辞手法方面,或是描写方法方面,或是遣词造句方面;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解答此类题,应先明确段落位于文章什么位置,再分析段落的作用。如中间段的作用:呼应上下文、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等。
10.本文主要讲述了初夏早晨,母亲在葫芦架下为家人缝补衣物的情景。她不仅细心修补每一件衣物,还巧妙地利用葫芦叶子的影子和形状,将它们绣在衣物上,使之成为独特的艺术品。母亲通过这一行为,展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敏感以及她朴素而纯正的美感。同时,文中也体现了母亲对家人深深的关爱和祝福,以及她对“缘分”和“天意”的信仰。
结合①段“初夏的早晨,我妈吃过饭,就在门前院子葫芦架下,坐在竹凳上为我们缝补衣服”、③段“我妈开始穿针走线了。葫芦叶子的影子,掉在妈的身上、手上,掉在针线篮里,掉在哥哥的书包上,掉在那些等待着的衣服上、裤子上、鞋子上、针线上,掉在妈的心思上”、④段“我妈灵机一动,其实,也不是灵机一动,这在我妈已成习惯了,是仅属于我妈的秘密习惯——取来她的孩子们用的铅笔,将那从各个方向投影下来的葫芦叶子们画下来”、⑦段“我妈就把那刚开的、花心里还噙着露珠的葫芦花,绣在我哥的书包上了。你说,我哥的运气多好”等内容可知,选文围绕母亲在葫芦架下为家人缝补衣服的这一事件展开描写,因此标题“葫芦架下的母亲”交代了文章主要内容,是文章的叙事线索;其次,标题“葫芦架下的母亲”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 ①点明文章的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的地点:②起到线索的作用;③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1.(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
分析“嫩绿的叶子窸窸窣窣,嬉笑着伸开手掌互相抚摸”可知,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叶子人格化,赋予了叶子以人的动作,叶子上的露珠相互拥挤而坠落,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葫芦叶上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垂落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为下文第③段“葫芦叶子的影子,掉在妈的身上、手上,掉在针线篮里,掉在哥的书包上,掉在那些等待着的衣服上、裤子上、鞋子上、针线上,掉在妈的心思上”写母亲将投影下来的葫芦叶连缀在衣服上做铺垫。
(2)从词语的角度分析。
“满当当”表现了母亲脸上的笑意之多,联系第⑥段中的“你看,这时候轮到为他缝书包带子了”可知,这个词语表现母亲为哥哥缝书包带子时的快乐。同时,在形式上,这又是一个叠词,叠词的使用,使文字有了音韵和谐之美。
“漾”是荡漾的意思,表现了此时母亲脸上的笑容就像是水波荡漾。水波荡漾,连绵不绝,母亲脸上的笑意不断。同样表现了母亲此时的内心的快乐与满足。
故答案为: 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葫芦叶在风中舞动时叶面上的露珠滴落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写母亲依照影子在衣服上绣葫芦叶做了铺垫。 ⑵句中的“满当当”“漾”等词,形象地描绘出了母亲在为“我”哥绣书包带上的葫芦花时满脸堆笑、心花怒放的样子。同时,运用叠词“满当当”增强了文章的音韵美。
12.结合第①段“我妈吃过饭,就在门前院子葫芦架下,坐在竹凳上为我们缝补衣服。哥哥的书包带子断了,我妈要给接上;我的裤子膝盖上磨了个小洞,我妈要给修补;爹的衬衣,姐姐的枕巾,妈自己的布鞋,都等着她去连缀”可知,母亲在葫芦架下给我们缝补衣物,可以看出她爱家、爱孩子,勤劳节俭;
结合第④段“将那从各个方向投影下来的葫芦叶子们画下来,就画在那接待影子的布上。若觉得掉在恰好的地方,好看,正合适点缀点什么,就依照那样式,略加放大或缩小,一针一线缝好绣好,她的艺术品就成了”,第⑧段“我妈几乎不识字,仅认得一二三天地人山水田土木火上中下……总共就三十来个字,也没受过什么美学教育和艺术培训,但是,有很纯正的美感,有她朴素的美学。我妈的美感和艺术灵感来自大自然,来自她劳作和生活的田野、山水、草木和花鸟,来自她对美的事物的直觉领悟。我家门前这菜园,这蓬勃着青藤绿叶白花的葫芦架,就是我妈的美学课堂。就在此刻,在这个早晨,葫芦架下,我妈凝神静气,感受着天意,进行着对大自然的模仿和美的创造”可知,母亲通过葫芦叶投下的影子来缝补衣物,体现出了纯正的美感和朴素的美学,表现了母亲心灵手巧,热爱自然;
结合第⑥段“妈微笑着,笑意、暖意和神秘的天意,满当当地漾在妈的脸上、心上。此时,她整个儿被一种比我们后来漫不经心挂在口上的所谓‘诗意呀’‘禅意呀’等等更为圆融深挚的情感暖流和纯真欢喜给笼罩和充盈了,那是只有上苍能够给予的一种福气和喜气”可知,母亲爱笑,让“我们”感受到欢喜、福气和喜气,由此可看出母亲的乐观,热爱生活。
故答案为: 在一针一线里,可以看出文中的母亲爱孩子、爱家庭;在独特的图案设计灵感里,体现着母亲爱自然,以苦为乐,心灵手巧,有很纯正的美感,有自己朴素的美学。
13.结合选文①段“初夏的早晨,我妈吃过饭,就在门前院子葫芦架下,坐在竹凳上为我们缝补衣服。哥哥的书包带子断了,我妈要给接上;我的裤子膝盖上磨了个小洞,我妈要给修补;爹的衬衣,姐姐的枕巾,妈自己的布鞋,都等着她去连缀”可知,首段交代母亲在葫芦架下为家人缝补衣服的情景,引出后文详细描写母亲为家人缝补衣服的场景;
结合选文末段“我妈几乎不识字,仅认得一二三天地人山水田土木火上中下……总共就三十来个字,也没受过什么美学教育和艺术培训,但是,有很纯正的美感,有她朴素的美学。我妈的美感和艺术灵感来自大自然,来自她劳作和生活的田野、山水、草木和花鸟,来自她对美的事物的直觉领悟。我家门前这菜园,这蓬勃着青藤绿叶白花的葫芦架,就是我妈的美学课堂。就在此刻,在这个早晨,葫芦架下,我妈凝神静气,感受着天意,进行着对大自然的模仿和美的创造”可知,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描述了母亲在葫芦架下的情景,结构上首尾呼应,内容完整浑然一体;内容上深化文章主旨,点明文章中心,表达作者对母亲勤俭吃俭、艰苦朴素精神的赞美之情。赞美母亲具有朴素的美学,收束全文,使文章情节连贯自然。
故答案为: 文章开头详尽描述母亲在葫芦架下为家人缝补衣物的情景,结尾概括总结了全文内容。这样写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点面结合,由浅入深,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024七上·义乌月考)诗歌鉴赏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若个④书生万户侯?
【注】①吴钩:一种刀刃呈弯曲形的佩刀。②五十州:指当时被藩镇所占领割据的山东及河南、 河北五十余州郡。③凌烟阁:唐代旌表功臣的高阁。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为怀念当初一 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 本绘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画像于凌烟阁。④若个:哪个。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4.赏析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5.两诗的作者虽生活在不同的朝代,但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却有相似之 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风吹雨”三个字照应诗题,既是自然界的风雨声,又象征南宋风雨飘摇的统治。这两句话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显得自然而巧妙。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15.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以及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愤懑。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赏析诗句,要先确定赏析的角度(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再分析其表现了事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意思是: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夜阑卧听风吹雨”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孤独地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风雨声。这里的“风吹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象征着南宋王朝的艰难时局。诗人的敏感和细腻感受到了国家的危机,这种感受使他无法入眠,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铁马冰河入梦来”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在梦中,诗人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越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这个梦境不仅是诗人对过去军旅生活的回忆,也是他对未来战斗的渴望。通过这个梦境,诗人表达了自己即便在年老体衰、身处困境之时,仍然心系国家安危,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故答案为: “风吹雨”三个字照应诗题,既是自然界的风雨声,又象征南宋风雨飘摇的统治。这两句话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显得自然而巧妙。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15.《南园十三首(其五)》通过“吴钩”、“关山五十州”、“凌烟阁”等意象,抒发了诗人决心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绪。诗中通过设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于不能实现自己政治理想和军事抱负的深深遗憾,以及对那些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建立功勋的将领的羡慕和向往。这种情感表达,既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也反映了他个人的挫折感和不甘心。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通过“风雨”的意象,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陆游在诗中展现了即便年老仍想要为国家效力的决心,塑造了一个虽年老但仍想为国家效力的忠心爱国者的形象。诗中的情感深刻反映了陆游的爱国情怀和他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也展现了诗人无法实现自己报国之志的悲愤之情。
据此可知,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也展现了诗人无法实现自己报国之志的悲愤、遗憾之情。
故答案为: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以及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愤懑。
(2024七上·义乌月考)文言文阅读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 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方盛陈人妖异路之理,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①。”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 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或对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取困:自取尴尬。
16.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其一犬坐于前 犬   
②缀行甚远 缀   
③辄 自往驱之 辄   
④或对语问其故 或   
17.下列选项中,加横线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之:久之,目似瞑 辄自往驱之
B.故:两狼之并驱如故 或对语问其故
C.方:方欲行 方盛陈人妖异路之理
D.乃:乃悟前狼假寐 乃令仆妇居此室。
18.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 公 爱 民 乃 图 好 名 不 取 钱 乃 畏 后 患 耳 故 我 亦 不 避 公。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20.蒲松龄的《狼》 一文中认为“狼亦黠矣”,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狼的“黠”体现在哪里;乙文原题叫”智狐”,请说说狐狸的智慧具体又体现在哪里。
【答案】16.像狗一样;连接,紧跟;就;有人
17.C
18.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19.鬼神见了她还要敛迹躲避,何况我们狐狸呢?
20.当狐狸知道董思任来驱赶它的时候,阐明了自己不回避的原因,并劝他不要再驱赶自己,可以看出它的“智”;狐狸因为刘士玉的女仆是个孝妇而回避她,也可以看出它的“智”;一只狼假装睡觉引诱屠户,另外一只狼则在柴草堆后面打洞,准备从背后袭击屠户,可以看出狼的狡猾。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需要在平时多积累识记,学会从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解答本题,要先理解句子的意思,再据此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解答本题,需联系语境,结合对文言知识的积累,分析词语的用法。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题,不仅可以将语法、句式结构中的标志点作为依据进行断句,如领起句子的语气词前应该断开;还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了解句子的大意来辅助断句。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翻译句子时,要做到"信、达、雅",需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情况,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将翻译后的句子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进行适当调整。
(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沧州刘士玉孝廉》翻译:
沧州刘士玉举人家有一间书房,被狐狸所占据。这狐狸白天同人对话,掷瓦片石块击打人,但就是看不到它的形体。担任知州的平原董思任,是个好官吏,他听说这件事后,就亲自前往驱赶狐狸。正当他大谈人与妖路数不同的道理时,忽然屋檐头大声说:“您做官很关爱百姓,也不捞取钱财,所以我不敢击打您。但是您关爱百姓是图个好名声,不捞取钱财是害怕以后有祸患罢了,所以我也不躲避您。您算了吧,不要再多说自找麻烦。”董大人狼狈而回,感叹惊诧闷闷不乐了好几天。刘士玉举人家里有一个女仆,很是粗朴愚笨,唯独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击打她。有人在与狐狸对话时问起这件事,狐狸说:“她虽然是个低微的女仆,却是一个真正孝顺的女人呵。鬼神见到她尚且要敛迹躲避,何况是我们狐狸呢!”刘士玉举人于是叫女仆住在这间房里。狐狸当天就离去了。
16.(1)句意: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犬:像狗一样;
(2)句意: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
(3)句意:就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辄:就;
(4)句意: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或:有人。
故答案为: 像狗一样 连接,紧跟 就 有人
17.A.音节助词,无实意/代词,指狐狸;
B.形容词,原来,以前/名词,缘故,原因;
C.都是副词,意为“正要,将要”;
D.副词,才/副词,于是,就;
故答案为:C。
18.句意为: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这句话讲述了董知州爱民是为了图好名声,是一个完整的表述,“不贪钱乃畏后患耳”这句话继续揭示了董知州不贪钱的原因——害怕有后患,也是一个完整的表述,两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彼此应断开;“故我亦不避公”这句话是狐狸的结论,说明因为它看穿了董知州的动机和担忧,所以不会避开他,应和上文断开。故断句为: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故答案为: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19.重点字词:之:代词,她。犹:还。况:何况。乎:呢。
故答案为: 鬼神见了她还要敛迹躲避,何况我们狐狸呢?
20.狼:根据甲文“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可知,在屠户与狼的对峙中,一只狼选择假装睡觉以迷惑屠户,放松其警惕。而另一只狼则在柴草堆后打洞,准备从背后偷袭屠户。这种诱敌深入、分工合作的策略显示了狼极高的智商和狡猾性。
狐狸:根据乙文“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可知,狐狸在面对董思任的驱赶时,不仅不回避,反而通过清晰的逻辑阐明了自己不回避的原因:“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这显示出狐狸对人心的深刻洞察,体现其“智”。狐狸知道刘士玉的女仆是个真孝妇,即使她粗蠢也不加伤害,反而主动避让。这显示了狐狸不仅能识别人的善恶,还能根据其行为做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体现了其智慧与灵性。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当狐狸知道董思任来驱赶它的时候,阐明了自己不回避的原因,并劝他不要再驱赶自己,可以看出它的“智”;狐狸因为刘士玉的女仆是个孝妇而回避她,也可以看出它的“智”;一只狼假装睡觉引诱屠户,另外一只狼则在柴草堆后面打洞,准备从背后袭击屠户,可以看出狼的狡猾。
21.(2024七上·义乌月考)习作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美丽,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不同的美丽。有人说小草也 美丽,落叶也美丽,残月也美丽;有人说平凡也美丽,朴素也美丽,简单也美丽;还有人说挫折也美丽,失败也美丽,苦难也美丽……
请以“▲也美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文章。
要求:⑴补全题目,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⑵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
【答案】例文:
遗憾也美丽
人生中有成功和失败,有快乐和难过,当然也有遗憾。说到“遗憾”这个词,大家也许会非常讨厌它。可是我却要感谢它。因为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记得一次体操比赛,原本我们做的动作挺不错的,大家做的动作都很标准。可是就是因为前面带领的同学喊错了口令,使得这次体操比赛,充满了遗憾。体操结束以后,我们大家回到教室,心情都十分沮丧,同学们有的趴在桌子上,有的正在埋怨带头的那位同学,有的正垂头丧气地坐着……教室里的气氛十分沉重,让我们整个教室充满了伤心的气息。
这时我们班的班主任走了进来,只见她的脸上并没有遗憾的神情。她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虽然你们的这次体操比赛失误了,但是你们千万不要变得没有自信了,我们以前不是学过一句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吗?没有失败哪来的成功呢?虽然失误了,你们也不要埋怨别人。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可能会有失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你们不要灰心,不要觉得留下遗憾是一件大事,放宽心吧!一切都会过去的。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振作起来,为下一次的集体活动打好精神基础。”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们慢慢地恢复了自信心。
垂头丧气的同学抬起头,露出笑容;趴在桌子上的同学瞬间昂首挺胸。我顿时觉得心情不再沉重了,天空也不再那么乌黑了,小草也不再那么垂头丧气了……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可是,那位带领的同学却还是放不下。她的心情依旧那么压抑。同学们都去安抚她:“你不用自责了。人难免都会犯错。做错事的后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你只是喊错了一个口令,又没让天塌下来。大家都想得开,都不责怪你了。为什么你自己还要那么自责呢?”那位带领的同学听了这些话,心情好多了,不再那么忧郁了。她高兴地对我们说:“通过这件事,我懂得到了一些深刻的道理。所以我们不应该埋怨遗憾和差错。我们应该好好准备下一次的集体活动。”大家听到她说出这样的话,心里总算踏实了,不再那么担忧了。
是啊,通过遗憾我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灰心,也不要埋怨别人。要积极向上,乐观,好好为下一次事情做准备,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不要再让一次次遗憾,充满我们的整个生活。要尽量减少遗憾,创造美好。所以我们应该感谢遗憾,教会了我们这个道理,为以后美好的生活奠定基础。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以“ 也美丽”为题,“美丽”是文章的题眼,写作前需要深入理解“美丽”—词,并非单纯的表象的“美丽”。那是一种内涵精神,如:坚强、胆识、恒心、宽容、大气、尊重等,“也”字表现出了一种出乎意料的效果,也就是说前面所要补充的材料与“美丽”之间不可能是一种必然的联系。所以在补充题目中除了那些公认的美丽的事物美丽的精神之外,根据提示材料“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美丽,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不同的美丽”,可知:有些事物看起来不美,但换个角度就可以看出不同的美丽来。写作前需要我们换个角度,逆向思考,比如:人们往往对失败、分手、放弃、遗憾等没有好感,甚至讨厌,由此我们也可逆向立意为“失败也美丽”“分手也美丽”“遗憾也美丽”……补充的内容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也”表明看似不美,实则很美。之所以叫“也美丽”,就是要写出在某一刻、某一环境下,对某些原本并不看好的人、事、物的新发现。
2.选材构思。文体适合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横线上可填写“小草、农民工、清洁工、落叶、白发”等具体的人或物,这种题目适合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填写“挫折、磨难、批评、平凡”等表示事物性质的词,这种题目适合写议论文。写记叙文要注意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点有两个:第一,要选好描写的对象,要选择有特色、有新意的事物来写;第二,要写清楚由不看好到看好这一变化过程,说清楚其中的原因,在这一过程的描写中,可运用细节描写,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例如,写农民工也是一种美,可以从人们对农民工的排斥以及其对城市的付出来写;写白发也是一种美,可从亲人在日复一日为我们的操劳中,日渐苍老来写;写平凡也是一种美,可从身边平凡的人或事带给自己美好的感受来写。无论选择何种立意,作文内容一定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作品要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写议论文,补充完整的题目即为中心论点,如以“失败也美丽”为题目,运用事实和道理论据,把“为什么失败也美丽”的道理论述具体充分即可。
【点评】这篇作文紧扣主题“遗憾也美丽”,通过体操比赛的遗憾经历,展现了遗憾背后的积极意义和深刻道理。文章立意新颖,逆向思考,将通常被视为负面的遗憾转化为正面的人生启示,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在结构上,文章叙述了体操比赛失误的经过,以及老师和同学们的反应和处理方式,情节连贯,层次分明。特别是老师的安慰和鼓励,以及同学们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展现了集体中的温暖和力量。在内容上,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件和细节描写,生动地表达了遗憾带来的情感波动和心理变化,以及从中获得的成长和启示。这种情感的真挚表达和细节的生动描绘,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1 / 1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份作业检查试卷
1.(2024七上·义乌月考)读下面这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踏上七年级的语文阅读之旅,我们被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诗文熏陶、 感染。在朱自清的春天里,我们闻到了酝酿    在空气中的泥土气息;在莫怀戚 的《散步》中,我们学到了处理分(qí)    的艺术;在鲁迅的深切怀念里,我们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cuì)     的情感;在陆游的诗歌里,我们读 到了诗人的爱国热忱    ……同学们,去阅读吧!
2.(2024七上·义乌月考)下列选项中的词语,在上面语段中的词性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阅读 文章 熏陶 春天 B.深切 热忱 同学 空气
C.酝酿 处理 感受 踏上 D.气息 一篇 艺术 诗歌
3.(2024七上·义乌月考)根据语境,选出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语喜爱画画,她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寄给美术协会的王老师,想听听他的意 见,并附有一张纸条,上面这样写着 :
王老师 : 您好! 学生小作一幅,望您拜读后,不吝赐教,垂示宝贵意见! 小语
A.小作 B.拜读 C.赐教 D.垂示
4.(2024七上·义乌月考)下列关于文学、 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 诗人、 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 影》《欧游杂记》等。
B.《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 逸事,也记载东汉、 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
C.散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文体,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天净沙·秋思》 是一首小令。
D.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5.(2024七上·义乌月考)根据下表中的提示,填写最合适的古诗文句子。
万物有灵 诗句 作者与出处
深情之月,托付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我寄愁心与明月,①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
不羁之山,寄托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②    ,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潼关》
愁苦之雨,见证羁旅中的苦涩与无奈。 君问归期未有期,③   。 李商隐《夜雨寄北》
坚韧之菊,不负秋阳,竞相怒放。 ④   ,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 长安故园》
凌云之鹤,承载一腔豪情,直冲云天。 ⑤   ,⑥   。 刘禹锡 《秋词(其一)》
奔流之水,提醒时光流逝,且行且珍惜。 ⑦   ,⑧   。 《〈论语〉 十二章》
(2024七上·义乌月考) 名著阅读
【甲】
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 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 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轻,一遇流言,便连自己 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好。那么,走罢!
(选自《朝花夕拾》)
【乙】
唐僧闻说,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 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唐僧果然耳软,又 信了他,随复念起。行者禁不得疼痛,跪于路旁,只叫:“莫念,莫念,有话快说 了罢!”唐僧道:“猴头! 还有甚说话! 出家人行善,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 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你拿了那哭丧 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行者道:
“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我倒打死他,替你除了 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谗言冷语,屡次逐我。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 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我去!我去!——去便罢了,只是你手下无人。”
(选自《西游记》)
6.选段甲中,“流言的来源”与   (人物) 有关,此后鲁迅便去   (地点),发现那里的学校“乌烟瘴气”。
7.选段乙内容出自《西游记》 的(  )
A.第 7 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B.第 27 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C.第 61 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D.第 99 回”九九数完魔灭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
8. 从选段乙看,唐僧和猪八戒各有什么特点?
9.《西游记》整部小说写到孙悟空三次离开取经团队,选段乙是第二次。请 简要概括孙悟空另一次离开团队的原因和结果。
(2024七上·义乌月考)现代文阅读
葫芦架下的母亲
李汉荣
①初夏的早晨,我妈吃过饭,就在门前院子葫芦架下,坐在竹凳上为我们缝补衣服。哥哥的书包带子断了,我妈要给接上;我的裤子膝盖上磨了个小洞,我妈要给修补;爹的衬衣,姐姐的枕巾,妈自己的布鞋,都等着她去连缀。
②暖和的阳光洒在葫芦架上,嫩绿的叶子窸窸窣窣,嬉笑着伸开手掌互相抚摸,一高兴,它们手里捧了一夜的露珠,不小心洒了下来,有几颗刚好掉在我妈的脸上。我妈伸手抹了一下,放进口里:“好甜的露水哟。”我妈叹了一声,又自言自语:“天意呀,天降甘露,今天怕是个好日子哩。”
③我妈开始穿针走线了。葫芦叶子的影子,掉在妈的身上、手上,掉在针线篮里,掉在哥哥的书包上,掉在那些等待着的衣服上、裤子上、鞋子上、针线上,掉在妈的心思上。
④我妈灵机一动,其实,也不是灵机一动,这在我妈已成习惯了,是仅属于我妈的秘密习惯——取来她的孩子们用的铅笔,将那从各个方向投影下来的葫芦叶子们画下来,就画在那接待影子的布上。若觉得掉在恰好的地方,好看,正合适点缀点什么,就依照那样式,略加放大或缩小,一针一线缝好绣好,她的艺术品就成了。瞧,此时,被我那顽皮的膝盖磨破的裤子上的窟窿,被一片翠绿的胖叶子补丁覆盖了,那本来寒碜的补丁,却成了有趣的、摇曳着的一片初夏的叶子。
⑤快到正午了,一片叶子的影子,定定地守在刚展开的姐姐的枕巾上,好像不愿走了。妈说:这是缘分和天意,咋不早不晚,偏偏就在这时,是这片叶子,来到丫头的枕巾上,怕是要为她送些吉祥好梦?我妈就把这安静清凉的叶子,挽留在姐姐的枕巾上,挽留在她青春的梦边。
⑥我妈爱说缘分、天意,却很少说运气之类。可是我要说,我哥的运气比我好,你看,这时候轮到为他缝书包带子了,一朵正在开着的葫芦花——它正在鼓足劲儿开花瓣儿,那花瓣儿还没开圆哩,它把还没有开完的花影儿匆忙地投在哥的书包上。我妈看见了,花就在她的手边颤呢,花心里还噙着亮晶晶的露珠儿。妈抬起头,望了望绿莹莹的葫芦架和蓝莹莹的天,然后把目光停在手边的葫芦花上。妈微笑着,笑意、暖意和神秘的天意,满当当地漾在妈的脸上、心上。此时,她整个儿被一种比我们后来漫不经心挂在口上的所谓“诗意呀”“禅意呀”等等更为圆融深挚的情感暖流和纯真欢喜给笼罩和充盈了,那是只有上苍能够给予的一种福气和喜气。
⑦我妈就把那刚开的、花心里还噙着露珠的葫芦花,绣在我哥的书包上了。你说,我哥的运气多好?
⑧我妈几乎不识字,仅认得一二三天地人山水田土木火上中下……总共就三十来个字,也没受过什么美学教育和艺术培训,但是,有很纯正的美感,有她朴素的美学。我妈的美感和艺术灵感来自大自然,来自她劳作和生活的田野、山水、草木和花鸟,来自她对美的事物的直觉领悟。我家门前这菜园,这蓬勃着青藤绿叶白花的葫芦架,就是我妈的美学课堂。就在此刻,在这个早晨,葫芦架下,我妈凝神静气,感受着天意,进行着对大自然的模仿和美的创造。
10.请简要分析本文的标题”葫芦架下的母亲”的作用。
11.按要求品析语句的表达效果。
⑴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⑵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2.结合原文,简要分析文中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13.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写葫芦架下的母亲,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24七上·义乌月考)诗歌鉴赏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若个④书生万户侯?
【注】①吴钩:一种刀刃呈弯曲形的佩刀。②五十州:指当时被藩镇所占领割据的山东及河南、 河北五十余州郡。③凌烟阁:唐代旌表功臣的高阁。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为怀念当初一 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 本绘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画像于凌烟阁。④若个:哪个。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4.赏析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5.两诗的作者虽生活在不同的朝代,但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却有相似之 处,请简要分析。
(2024七上·义乌月考)文言文阅读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 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方盛陈人妖异路之理,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①。”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 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或对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取困:自取尴尬。
16.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其一犬坐于前 犬   
②缀行甚远 缀   
③辄 自往驱之 辄   
④或对语问其故 或   
17.下列选项中,加横线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之:久之,目似瞑 辄自往驱之
B.故:两狼之并驱如故 或对语问其故
C.方:方欲行 方盛陈人妖异路之理
D.乃:乃悟前狼假寐 乃令仆妇居此室。
18.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 公 爱 民 乃 图 好 名 不 取 钱 乃 畏 后 患 耳 故 我 亦 不 避 公。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20.蒲松龄的《狼》 一文中认为“狼亦黠矣”,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狼的“黠”体现在哪里;乙文原题叫”智狐”,请说说狐狸的智慧具体又体现在哪里。
21.(2024七上·义乌月考)习作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美丽,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不同的美丽。有人说小草也 美丽,落叶也美丽,残月也美丽;有人说平凡也美丽,朴素也美丽,简单也美丽;还有人说挫折也美丽,失败也美丽,苦难也美丽……
请以“▲也美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文章。
要求:⑴补全题目,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⑵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niàng;歧;粹;chén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酝酿(yùn niàng):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qí——歧。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cuì——粹。纯粹:不掺杂别的成分的。
热忱(rè chén):热情。
故答案为:.niàng;歧;粹;chén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2.【答案】B
【知识点】动词;名词;形容词;量词
【解析】【分析】A.“阅读”和“文章”是名词,“熏陶”是动词,“春天”是名词,词性不同;
B.“酝酿”“处理”“感受”“踏上”都是动词,词性相同;
C.“深切”是形容词,“热忱”“同学”和“空气”是名词,词性不同;
D.“气息”和“艺术”是名词,“一篇”是数量词,“诗歌”是名词,词性不同;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性。词性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体词(名词、数词和量词)、谓词(动词和形容词)、加词(区别词和副词)和代词;虚词包括关系词(连词和介词)和辅助词(助词和语气词)。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词类,如叹词、拟声词等。
3.【答案】B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A.小作:是对自己的作品的谦称,使用正确;
B.拜读:意思是自己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希望陈老师看自己的作品,使用不恰当;
C.赐教:是请求对方给予指教,是敬辞,使用正确;
D.垂示:表示别人对自己的提示,是敬辞,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敬辞和谦辞。谦辞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敬辞经常与谦辞联系在一起。谦辞一般对自己,敬辞一般对他人。平时要注意积累并学会运用。
4.【答案】D
【知识点】古代散文、兵法农医、天文术数、艺术杂学等;曲的文学常识;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D.“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表述有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的是“仁”、“礼”,以及“为政以德”等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特别是老子和庄子的观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5.【答案】随君直到夜郎西;河流大野犹嫌束;巴山夜雨涨秋池;遥怜故园菊;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中的“郎、犹、涨、怜、鹤、霄、逝、昼”等字词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随君直到夜郎西 河流大野犹嫌束 巴山夜雨涨秋池 遥怜故园菊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答案】6.衍太太;南京
7.B
8.“唐僧闻说,倒也信了”“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说明唐僧没有主见,“出家人行善,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说明唐僧宽厚仁慈;八戒明知打死的是妖怪,却在旁边冷言冷语挑拨:“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可见他喜欢挑拨是非。
9.示例一:第十四回:孙悟空被唐僧从五行山解救后,路上打死了“眼耳鼻舌意身”六贼,唐僧责怪了几句,孙悟空怪唐僧有眼无珠,一气到了东海龙宫。悟空到东海龙王出喝茶,看到墙上挂了一幅画,正是《圯桥三进履》,讲的是张良拜师黄石公的故事。孙悟空受感动,就回到唐僧身边,继续西去。(示例二:第五六十回至五十七回:悟空又打杀了几个贼盗,唐僧大怒,将他赶离,孙悟空便去了南海观音那里。后来混世四猴之一的六耳猕猴趁机变为悟空的样子,抢走了唐僧的包袱,还打伤了唐僧。真假美猴王三界大战,最后如来佛祖收服六耳猕猴,孙悟空重新回归队伍。)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朝花夕拾》;《西游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识记。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对名著故事情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同的篇目要识记不同的故事情节。
(2)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识记。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对名著故事情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同的篇目要识记不同的故事情节。
(3)本题考查人物性格。作品通常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对名著故事情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同的篇目要识记不同的故事情节。
6.根据甲文“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可知,此处的人物是衍太太。衍太太是一个表面和善,实则虚伪自私、搬弄是非的人。她鼓励孩子们做危险的事,却推卸责任;在父亲病重时,还教唆“我”大声呼唤父亲,加剧其痛苦,最为严重的是,衍太太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在“我”并未偷窃的情况下,衍太太还散布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这种无中生有的谣言对“我”的名誉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使“我”感到如同掉入冷水般的绝望和无助。
在经历了衍太太传播留言造成的伤害以后,鲁迅为了躲避流言和中伤便去了南京的矿路学堂。然而,他发现那里的学校环境并不如他所期望的那样纯净和积极,而是“乌烟瘴气”,存在着种种不良现象和问题。
故答案为: 衍太太 ;南京
7.根据乙文“猴头!还有甚说话!出家人行善,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可知,选段乙是“三打白骨精”的情节,内容出自《西游记》的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该回主要讲述唐僧师徒往西天取经,行至宛子山。妖魔白骨精欲食唐僧肉,两次施魔法变化村姑和婆婆,前来诓骗唐僧,却均被悟空识破。最后白骨精幻变白发老翁诓称前来寻亲,仍被火眼金睛孙悟空识破,他不顾唐僧念咒阻止,挥棒将假老丈击毙。白骨精化作一堆白骨。唐僧误认为孙悟空无故三次伤人,佛法难容,怒而逐走悟空。悟空苦求未允,无奈痛别暂归花果山;
故答案为:B。
8.唐僧:由“唐僧闻说,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可知,唐僧容易听信他人之言,缺乏自己的判断,显得没有主见。同时,他认为“出家人行善,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可见他心怀仁慈。
猪八戒:从“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可以看出,猪八戒在唐僧面前说孙悟空的坏话,挑拨唐僧与孙悟空的关系,喜欢挑拨是非。
故答案为: “唐僧闻说,倒也信了”“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说明唐僧没有主见,“出家人行善,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说明唐僧宽厚仁慈;八戒明知打死的是妖怪,却在旁边冷言冷语挑拨:“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可见他喜欢挑拨是非。
9.取经途中,悟空共三次离开队伍,本选段是第二次,任选选文之外的一次,简要描述经过、结果即可。
第一次离开:在第十四回中,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终于被唐僧解救出来。师徒二人踏上西行之路,没走多久就遇到了由“眼耳鼻舌意身”六贼变身的强盗。孙悟空毫不留情,一棒子将这六个强盗打死。唐僧却误解了他,认为他不该如此凶狠,杀死的是无辜百姓,对孙悟空加以责怪,甚至要与他断绝师徒关系。孙悟空觉得唐僧有眼无珠,自己明明是在保护他,却不被理解,一怒之下便离开了。孙悟空去到东海龙宫,在那里喝着茶。无意间看到墙上挂着的《圯桥三进履》画卷,画中黄石公多次考验张良,最终张良通过考验成就大业。孙悟空深受触动,意识到自己不该如此冲动,应该回去继续辅佐唐僧完成取经大业。于是,他又主动回到了唐僧身边,师徒二人继续西行。
第二次离开:第二十七回至三十一回,师徒一行路过五庄观之后,遭遇了白骨尸魔。这白骨精十分狡猾,三次变化人形,企图吃掉唐僧。孙悟空凭借火眼金睛,每次都能识破白骨精的伪装,并将其打死。可唐僧肉眼凡胎,看不出这是妖怪,猪八戒又在一旁煽风点火,说孙悟空滥杀无辜。唐僧听信了猪八戒的话,执意赶走了孙悟空。孙悟空无奈离开后,唐僧在宝象国遭遇了劫难。猪八戒这才意识到孙悟空的重要性,前往花果山义激美猴王。孙悟空念及师徒情分,不计前嫌,重新出山,解救了唐僧。
第三次离开:在第五十六回至五十七回,孙悟空又打死了几个贼盗。唐僧认为他太过残忍,再次大怒,坚决要将他赶走。孙悟空无处可去,只好去了南海观音那里诉苦。就在此时,六耳猕猴趁机变成孙悟空的模样,抢走了唐僧的包袱,还打伤了唐僧。孙悟空得知此事后,与六耳猕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从地府打到天宫,又打到西天,三界大战,难分真假。最终,在如来佛祖的帮助下,收服了六耳猕猴。经过这次波折,孙悟空重新回归队伍,也终于获得了唐僧真正的信任,师徒之间的感情得到极大巩固,此后再未出现过类似的分离情况。
故答案为: 示例一:第十四回:孙悟空被唐僧从五行山解救后,路上打死了“眼耳鼻舌意身”六贼,唐僧责怪了几句,孙悟空怪唐僧有眼无珠,一气到了东海龙宫。悟空到东海龙王出喝茶,看到墙上挂了一幅画,正是《圯桥三进履》,讲的是张良拜师黄石公的故事。孙悟空受感动,就回到唐僧身边,继续西去。(示例二:第五六十回至五十七回:悟空又打杀了几个贼盗,唐僧大怒,将他赶离,孙悟空便去了南海观音那里。后来混世四猴之一的六耳猕猴趁机变为悟空的样子,抢走了唐僧的包袱,还打伤了唐僧。真假美猴王三界大战,最后如来佛祖收服六耳猕猴,孙悟空重新回归队伍。)
【答案】10.①点明文章的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的地点:②起到线索的作用;③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1.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葫芦叶在风中舞动时叶面上的露珠滴落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写母亲依照影子在衣服上绣葫芦叶做了铺垫。
⑵句中的“满当当”“漾”等词,形象地描绘出了母亲在为“我”哥绣书包带上的葫芦花时满脸堆笑、心花怒放的样子。同时,运用叠词“满当当”增强了文章的音韵美。
12.在一针一线里,可以看出文中的母亲爱孩子、爱家庭;在独特的图案设计灵感里,体现着母亲爱自然,以苦为乐,心灵手巧,有很纯正的美感,有自己朴素的美学。
13.文章开头详尽描述母亲在葫芦架下为家人缝补衣物的情景,结尾概括总结了全文内容。这样写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点面结合,由浅入深,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标题作用。标题的一般作用:概括文章内容;点明文章主旨;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充当文章行文线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等。作答时,需联系全文内容和主旨具体分析。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赏析句子,先要选准赏析的角度,要求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征,或是修辞手法方面,或是描写方法方面,或是遣词造句方面;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解答此类题,应先明确段落位于文章什么位置,再分析段落的作用。如中间段的作用:呼应上下文、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等。
10.本文主要讲述了初夏早晨,母亲在葫芦架下为家人缝补衣物的情景。她不仅细心修补每一件衣物,还巧妙地利用葫芦叶子的影子和形状,将它们绣在衣物上,使之成为独特的艺术品。母亲通过这一行为,展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敏感以及她朴素而纯正的美感。同时,文中也体现了母亲对家人深深的关爱和祝福,以及她对“缘分”和“天意”的信仰。
结合①段“初夏的早晨,我妈吃过饭,就在门前院子葫芦架下,坐在竹凳上为我们缝补衣服”、③段“我妈开始穿针走线了。葫芦叶子的影子,掉在妈的身上、手上,掉在针线篮里,掉在哥哥的书包上,掉在那些等待着的衣服上、裤子上、鞋子上、针线上,掉在妈的心思上”、④段“我妈灵机一动,其实,也不是灵机一动,这在我妈已成习惯了,是仅属于我妈的秘密习惯——取来她的孩子们用的铅笔,将那从各个方向投影下来的葫芦叶子们画下来”、⑦段“我妈就把那刚开的、花心里还噙着露珠的葫芦花,绣在我哥的书包上了。你说,我哥的运气多好”等内容可知,选文围绕母亲在葫芦架下为家人缝补衣服的这一事件展开描写,因此标题“葫芦架下的母亲”交代了文章主要内容,是文章的叙事线索;其次,标题“葫芦架下的母亲”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 ①点明文章的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的地点:②起到线索的作用;③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1.(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
分析“嫩绿的叶子窸窸窣窣,嬉笑着伸开手掌互相抚摸”可知,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叶子人格化,赋予了叶子以人的动作,叶子上的露珠相互拥挤而坠落,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葫芦叶上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垂落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为下文第③段“葫芦叶子的影子,掉在妈的身上、手上,掉在针线篮里,掉在哥的书包上,掉在那些等待着的衣服上、裤子上、鞋子上、针线上,掉在妈的心思上”写母亲将投影下来的葫芦叶连缀在衣服上做铺垫。
(2)从词语的角度分析。
“满当当”表现了母亲脸上的笑意之多,联系第⑥段中的“你看,这时候轮到为他缝书包带子了”可知,这个词语表现母亲为哥哥缝书包带子时的快乐。同时,在形式上,这又是一个叠词,叠词的使用,使文字有了音韵和谐之美。
“漾”是荡漾的意思,表现了此时母亲脸上的笑容就像是水波荡漾。水波荡漾,连绵不绝,母亲脸上的笑意不断。同样表现了母亲此时的内心的快乐与满足。
故答案为: 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葫芦叶在风中舞动时叶面上的露珠滴落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写母亲依照影子在衣服上绣葫芦叶做了铺垫。 ⑵句中的“满当当”“漾”等词,形象地描绘出了母亲在为“我”哥绣书包带上的葫芦花时满脸堆笑、心花怒放的样子。同时,运用叠词“满当当”增强了文章的音韵美。
12.结合第①段“我妈吃过饭,就在门前院子葫芦架下,坐在竹凳上为我们缝补衣服。哥哥的书包带子断了,我妈要给接上;我的裤子膝盖上磨了个小洞,我妈要给修补;爹的衬衣,姐姐的枕巾,妈自己的布鞋,都等着她去连缀”可知,母亲在葫芦架下给我们缝补衣物,可以看出她爱家、爱孩子,勤劳节俭;
结合第④段“将那从各个方向投影下来的葫芦叶子们画下来,就画在那接待影子的布上。若觉得掉在恰好的地方,好看,正合适点缀点什么,就依照那样式,略加放大或缩小,一针一线缝好绣好,她的艺术品就成了”,第⑧段“我妈几乎不识字,仅认得一二三天地人山水田土木火上中下……总共就三十来个字,也没受过什么美学教育和艺术培训,但是,有很纯正的美感,有她朴素的美学。我妈的美感和艺术灵感来自大自然,来自她劳作和生活的田野、山水、草木和花鸟,来自她对美的事物的直觉领悟。我家门前这菜园,这蓬勃着青藤绿叶白花的葫芦架,就是我妈的美学课堂。就在此刻,在这个早晨,葫芦架下,我妈凝神静气,感受着天意,进行着对大自然的模仿和美的创造”可知,母亲通过葫芦叶投下的影子来缝补衣物,体现出了纯正的美感和朴素的美学,表现了母亲心灵手巧,热爱自然;
结合第⑥段“妈微笑着,笑意、暖意和神秘的天意,满当当地漾在妈的脸上、心上。此时,她整个儿被一种比我们后来漫不经心挂在口上的所谓‘诗意呀’‘禅意呀’等等更为圆融深挚的情感暖流和纯真欢喜给笼罩和充盈了,那是只有上苍能够给予的一种福气和喜气”可知,母亲爱笑,让“我们”感受到欢喜、福气和喜气,由此可看出母亲的乐观,热爱生活。
故答案为: 在一针一线里,可以看出文中的母亲爱孩子、爱家庭;在独特的图案设计灵感里,体现着母亲爱自然,以苦为乐,心灵手巧,有很纯正的美感,有自己朴素的美学。
13.结合选文①段“初夏的早晨,我妈吃过饭,就在门前院子葫芦架下,坐在竹凳上为我们缝补衣服。哥哥的书包带子断了,我妈要给接上;我的裤子膝盖上磨了个小洞,我妈要给修补;爹的衬衣,姐姐的枕巾,妈自己的布鞋,都等着她去连缀”可知,首段交代母亲在葫芦架下为家人缝补衣服的情景,引出后文详细描写母亲为家人缝补衣服的场景;
结合选文末段“我妈几乎不识字,仅认得一二三天地人山水田土木火上中下……总共就三十来个字,也没受过什么美学教育和艺术培训,但是,有很纯正的美感,有她朴素的美学。我妈的美感和艺术灵感来自大自然,来自她劳作和生活的田野、山水、草木和花鸟,来自她对美的事物的直觉领悟。我家门前这菜园,这蓬勃着青藤绿叶白花的葫芦架,就是我妈的美学课堂。就在此刻,在这个早晨,葫芦架下,我妈凝神静气,感受着天意,进行着对大自然的模仿和美的创造”可知,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描述了母亲在葫芦架下的情景,结构上首尾呼应,内容完整浑然一体;内容上深化文章主旨,点明文章中心,表达作者对母亲勤俭吃俭、艰苦朴素精神的赞美之情。赞美母亲具有朴素的美学,收束全文,使文章情节连贯自然。
故答案为: 文章开头详尽描述母亲在葫芦架下为家人缝补衣物的情景,结尾概括总结了全文内容。这样写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点面结合,由浅入深,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答案】14.“风吹雨”三个字照应诗题,既是自然界的风雨声,又象征南宋风雨飘摇的统治。这两句话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显得自然而巧妙。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15.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以及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愤懑。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赏析诗句,要先确定赏析的角度(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再分析其表现了事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意思是: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夜阑卧听风吹雨”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孤独地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风雨声。这里的“风吹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象征着南宋王朝的艰难时局。诗人的敏感和细腻感受到了国家的危机,这种感受使他无法入眠,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铁马冰河入梦来”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在梦中,诗人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越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这个梦境不仅是诗人对过去军旅生活的回忆,也是他对未来战斗的渴望。通过这个梦境,诗人表达了自己即便在年老体衰、身处困境之时,仍然心系国家安危,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故答案为: “风吹雨”三个字照应诗题,既是自然界的风雨声,又象征南宋风雨飘摇的统治。这两句话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显得自然而巧妙。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15.《南园十三首(其五)》通过“吴钩”、“关山五十州”、“凌烟阁”等意象,抒发了诗人决心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绪。诗中通过设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于不能实现自己政治理想和军事抱负的深深遗憾,以及对那些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建立功勋的将领的羡慕和向往。这种情感表达,既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也反映了他个人的挫折感和不甘心。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通过“风雨”的意象,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陆游在诗中展现了即便年老仍想要为国家效力的决心,塑造了一个虽年老但仍想为国家效力的忠心爱国者的形象。诗中的情感深刻反映了陆游的爱国情怀和他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也展现了诗人无法实现自己报国之志的悲愤之情。
据此可知,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也展现了诗人无法实现自己报国之志的悲愤、遗憾之情。
故答案为: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以及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愤懑。
【答案】16.像狗一样;连接,紧跟;就;有人
17.C
18.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19.鬼神见了她还要敛迹躲避,何况我们狐狸呢?
20.当狐狸知道董思任来驱赶它的时候,阐明了自己不回避的原因,并劝他不要再驱赶自己,可以看出它的“智”;狐狸因为刘士玉的女仆是个孝妇而回避她,也可以看出它的“智”;一只狼假装睡觉引诱屠户,另外一只狼则在柴草堆后面打洞,准备从背后袭击屠户,可以看出狼的狡猾。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需要在平时多积累识记,学会从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解答本题,要先理解句子的意思,再据此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解答本题,需联系语境,结合对文言知识的积累,分析词语的用法。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题,不仅可以将语法、句式结构中的标志点作为依据进行断句,如领起句子的语气词前应该断开;还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了解句子的大意来辅助断句。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翻译句子时,要做到"信、达、雅",需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情况,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将翻译后的句子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进行适当调整。
(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沧州刘士玉孝廉》翻译:
沧州刘士玉举人家有一间书房,被狐狸所占据。这狐狸白天同人对话,掷瓦片石块击打人,但就是看不到它的形体。担任知州的平原董思任,是个好官吏,他听说这件事后,就亲自前往驱赶狐狸。正当他大谈人与妖路数不同的道理时,忽然屋檐头大声说:“您做官很关爱百姓,也不捞取钱财,所以我不敢击打您。但是您关爱百姓是图个好名声,不捞取钱财是害怕以后有祸患罢了,所以我也不躲避您。您算了吧,不要再多说自找麻烦。”董大人狼狈而回,感叹惊诧闷闷不乐了好几天。刘士玉举人家里有一个女仆,很是粗朴愚笨,唯独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击打她。有人在与狐狸对话时问起这件事,狐狸说:“她虽然是个低微的女仆,却是一个真正孝顺的女人呵。鬼神见到她尚且要敛迹躲避,何况是我们狐狸呢!”刘士玉举人于是叫女仆住在这间房里。狐狸当天就离去了。
16.(1)句意: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犬:像狗一样;
(2)句意: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
(3)句意:就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辄:就;
(4)句意: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或:有人。
故答案为: 像狗一样 连接,紧跟 就 有人
17.A.音节助词,无实意/代词,指狐狸;
B.形容词,原来,以前/名词,缘故,原因;
C.都是副词,意为“正要,将要”;
D.副词,才/副词,于是,就;
故答案为:C。
18.句意为: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这句话讲述了董知州爱民是为了图好名声,是一个完整的表述,“不贪钱乃畏后患耳”这句话继续揭示了董知州不贪钱的原因——害怕有后患,也是一个完整的表述,两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彼此应断开;“故我亦不避公”这句话是狐狸的结论,说明因为它看穿了董知州的动机和担忧,所以不会避开他,应和上文断开。故断句为: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故答案为: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19.重点字词:之:代词,她。犹:还。况:何况。乎:呢。
故答案为: 鬼神见了她还要敛迹躲避,何况我们狐狸呢?
20.狼:根据甲文“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可知,在屠户与狼的对峙中,一只狼选择假装睡觉以迷惑屠户,放松其警惕。而另一只狼则在柴草堆后打洞,准备从背后偷袭屠户。这种诱敌深入、分工合作的策略显示了狼极高的智商和狡猾性。
狐狸:根据乙文“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可知,狐狸在面对董思任的驱赶时,不仅不回避,反而通过清晰的逻辑阐明了自己不回避的原因:“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这显示出狐狸对人心的深刻洞察,体现其“智”。狐狸知道刘士玉的女仆是个真孝妇,即使她粗蠢也不加伤害,反而主动避让。这显示了狐狸不仅能识别人的善恶,还能根据其行为做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体现了其智慧与灵性。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当狐狸知道董思任来驱赶它的时候,阐明了自己不回避的原因,并劝他不要再驱赶自己,可以看出它的“智”;狐狸因为刘士玉的女仆是个孝妇而回避她,也可以看出它的“智”;一只狼假装睡觉引诱屠户,另外一只狼则在柴草堆后面打洞,准备从背后袭击屠户,可以看出狼的狡猾。
21.【答案】例文:
遗憾也美丽
人生中有成功和失败,有快乐和难过,当然也有遗憾。说到“遗憾”这个词,大家也许会非常讨厌它。可是我却要感谢它。因为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记得一次体操比赛,原本我们做的动作挺不错的,大家做的动作都很标准。可是就是因为前面带领的同学喊错了口令,使得这次体操比赛,充满了遗憾。体操结束以后,我们大家回到教室,心情都十分沮丧,同学们有的趴在桌子上,有的正在埋怨带头的那位同学,有的正垂头丧气地坐着……教室里的气氛十分沉重,让我们整个教室充满了伤心的气息。
这时我们班的班主任走了进来,只见她的脸上并没有遗憾的神情。她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虽然你们的这次体操比赛失误了,但是你们千万不要变得没有自信了,我们以前不是学过一句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吗?没有失败哪来的成功呢?虽然失误了,你们也不要埋怨别人。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可能会有失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你们不要灰心,不要觉得留下遗憾是一件大事,放宽心吧!一切都会过去的。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振作起来,为下一次的集体活动打好精神基础。”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们慢慢地恢复了自信心。
垂头丧气的同学抬起头,露出笑容;趴在桌子上的同学瞬间昂首挺胸。我顿时觉得心情不再沉重了,天空也不再那么乌黑了,小草也不再那么垂头丧气了……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可是,那位带领的同学却还是放不下。她的心情依旧那么压抑。同学们都去安抚她:“你不用自责了。人难免都会犯错。做错事的后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你只是喊错了一个口令,又没让天塌下来。大家都想得开,都不责怪你了。为什么你自己还要那么自责呢?”那位带领的同学听了这些话,心情好多了,不再那么忧郁了。她高兴地对我们说:“通过这件事,我懂得到了一些深刻的道理。所以我们不应该埋怨遗憾和差错。我们应该好好准备下一次的集体活动。”大家听到她说出这样的话,心里总算踏实了,不再那么担忧了。
是啊,通过遗憾我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灰心,也不要埋怨别人。要积极向上,乐观,好好为下一次事情做准备,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不要再让一次次遗憾,充满我们的整个生活。要尽量减少遗憾,创造美好。所以我们应该感谢遗憾,教会了我们这个道理,为以后美好的生活奠定基础。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以“ 也美丽”为题,“美丽”是文章的题眼,写作前需要深入理解“美丽”—词,并非单纯的表象的“美丽”。那是一种内涵精神,如:坚强、胆识、恒心、宽容、大气、尊重等,“也”字表现出了一种出乎意料的效果,也就是说前面所要补充的材料与“美丽”之间不可能是一种必然的联系。所以在补充题目中除了那些公认的美丽的事物美丽的精神之外,根据提示材料“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美丽,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不同的美丽”,可知:有些事物看起来不美,但换个角度就可以看出不同的美丽来。写作前需要我们换个角度,逆向思考,比如:人们往往对失败、分手、放弃、遗憾等没有好感,甚至讨厌,由此我们也可逆向立意为“失败也美丽”“分手也美丽”“遗憾也美丽”……补充的内容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也”表明看似不美,实则很美。之所以叫“也美丽”,就是要写出在某一刻、某一环境下,对某些原本并不看好的人、事、物的新发现。
2.选材构思。文体适合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横线上可填写“小草、农民工、清洁工、落叶、白发”等具体的人或物,这种题目适合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填写“挫折、磨难、批评、平凡”等表示事物性质的词,这种题目适合写议论文。写记叙文要注意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点有两个:第一,要选好描写的对象,要选择有特色、有新意的事物来写;第二,要写清楚由不看好到看好这一变化过程,说清楚其中的原因,在这一过程的描写中,可运用细节描写,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例如,写农民工也是一种美,可以从人们对农民工的排斥以及其对城市的付出来写;写白发也是一种美,可从亲人在日复一日为我们的操劳中,日渐苍老来写;写平凡也是一种美,可从身边平凡的人或事带给自己美好的感受来写。无论选择何种立意,作文内容一定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作品要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写议论文,补充完整的题目即为中心论点,如以“失败也美丽”为题目,运用事实和道理论据,把“为什么失败也美丽”的道理论述具体充分即可。
【点评】这篇作文紧扣主题“遗憾也美丽”,通过体操比赛的遗憾经历,展现了遗憾背后的积极意义和深刻道理。文章立意新颖,逆向思考,将通常被视为负面的遗憾转化为正面的人生启示,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在结构上,文章叙述了体操比赛失误的经过,以及老师和同学们的反应和处理方式,情节连贯,层次分明。特别是老师的安慰和鼓励,以及同学们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展现了集体中的温暖和力量。在内容上,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件和细节描写,生动地表达了遗憾带来的情感波动和心理变化,以及从中获得的成长和启示。这种情感的真挚表达和细节的生动描绘,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