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必修课标要求 选择性必修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经济、文化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2.通过了解辽夏金元的建立、发展,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经济、文化与社会。 1.了解宋元时期赋税制度的演变。 2.知道宋元时期的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 3.了解中国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4.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考 情 归 纳 知识点 考 题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2024·江苏卷·T3 2024·重庆卷·T5 2024·山东卷·T3 2024·湖北卷·T4 2024·黑吉辽卷·T5 2024·安徽卷·T4 2025·陕晋青宁适应性考试·T52.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2024·重庆卷·T4 2023·山东卷·T4 2023·6月浙江卷·T4 2023·海南卷·T3知识点一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1.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有些地方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经济结构 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作物种植 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元朝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边疆农业 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2)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 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瓷器;元朝烧出了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矿冶业 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纺织业 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选必2·P21]印刷业 发展迅速,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造船业 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选必2·P71](3)商业和城市的繁荣①商业发展商品市场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边境贸易 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货币 北宋:钱币年铸造量多,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海外贸易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②城市繁荣:城市的兴盛引人注目,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的大都和杭州尤以繁华著称。(4)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唐朝中期以来 南方的经济实力增长迅速北宋 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影响 经济上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交通上 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对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进行取直,开辟长途海运航线2.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生活与社会变化[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15、16、17课](1)货币与赋税制度货币 ①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纸币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②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来发行,称为“钞”赋税制度 ①宋朝: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②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税粮外又有“科差”(2)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户籍 制度 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②元朝: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社会 保障 ①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 ②宗族内部救济: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3.社会的变化门第观念淡化 原因 科举制度更为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表现 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人身依附 关系减弱 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无地农民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国家适当 放松对社 会的控制 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知识点二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1.儒学的复兴(1)儒学复兴运动①背景: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②概况: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2)理学①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②内容角度 主要观点宇宙观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人生观(价值观) 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认识论 提出“格物致知”,以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③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2.文学艺术宋词 ①发展原因: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②代表: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的词作成就最为突出元曲 包括散曲和杂剧。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话本 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书法 宋元书法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绘画 宋元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3.科技成就三大发明 ①印刷术: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②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③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科学家 ①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②郭守敬: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 ③元朝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4.四大发明的西传[链接·选择性必修3·第2课]造纸术 8世纪以后,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了欧洲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火药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 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印刷术 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造出了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5.交通[链接·选择性必修2·第12课]海洋探索: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海船载重量、抗沉性能明显提高,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租佃制:租佃制产生于我国战国时期,到宋代日益普遍,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在租佃关系下,国家、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租佃制下,主佃双方订立契约,分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等纳租形式,佃农获得永久租佃权利等都有助于提高佃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坊市制度: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加控制。唐代后期,开始打破坊市制,也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夜市正式出现。榷场: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方能交易,政府管制较严,兴废无常。榷场贸易的兴衰与国家商税收入相联系。1.北宋全国户数的变化北宋初期的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 088万。由此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提示:户口增长迅速,农业经济发展。2.宋代矿冶业的发展《苏轼诗集》记载:彭城旧无石炭(煤),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据此我们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提示:北宋已经使用煤作为冶铁燃料;北宋时期由煤冶炼出来的铁制作的兵器异常锋利;北宋煤的推广使用部分取代了木材的作用。3.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了五个演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这一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问题: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商业活动逐渐突破时空限制,获得发展。主要原因:农业、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政府对商税的依赖增加,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发展。4.宋朝商业的发展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如何理解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提示: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有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等等。5.宋代社会的变化宋代社会出现了新变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提示:科举制的不断完善;商品经济发展,门第观念的淡化。南宋经济重心南移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书院:书院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萌芽于唐朝,但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兴盛于宋朝。宋朝书院兴盛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教育环境的产物。市民文学: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工商业城市的兴起,为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世俗文学,又称为城市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的社会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6.儒学复兴张载有一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体现了儒家学者的什么追求?提示: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7.《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朱熹明确了教育的目的,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制定有何意义?提示: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其贡献不可低估。程朱理学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宋代农业效益的不断增加,为城市人口的增加提供了坚实基础,进一步推动了手工业发达和商业繁荣,经济重心也完成南移。在宋代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下,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宋元时期的户籍制度史料一 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摘编自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史料二 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避役者有之,弃捐者有之,浮食者有之,于是奸心竞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汉]徐干《中论·民数篇》[史料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宋代不抑兼并和赋役制度的变革。史料二体现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和作用。迁移知识 宋代政府灵活调整户籍政策;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起到征发赋役和维护社会治安的作用。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2)根据史料二,指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提示:(1)商品经济发展;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赋税制度的变革;政府灵活调整户籍政策。(2)征发赋役;进行社会管理;维护社会治安。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1)户籍具有地域性。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2)户籍具有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这些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承担者。(3)户籍具有世袭性。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4)户籍具有社会治安职能。在我国历史上,户籍的管理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宋代社会的变化史料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摘编自[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料解读] 史料反映了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等处,旧时佃户没有雇主发的凭证,不得更换雇主;今后佃户每年收田日毕,可以选择更换雇主,原雇主不得无理阻拦。迁移知识 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宋代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探究:分析说明史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作用?提示:现象: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利。作用:从依附关系逐渐摆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支配产品的权利大为提高,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宋时期社会生活和生活习俗的新变化——北宋都城的货品来源折射出经济重心南移史料 北宋汴京货品来源表产地 货品 产地 货品江淮地区 稻米、麦 河北 铁器沿海地区 水产 西北地区 炭洛阳、成都 酒 浙江 漆器山西、江南、福建 各种果品 陕西 陶瓷江淮、四川、福建 名茶 辽、西夏 牛羊南方地区 丝织品 高丽 墨料山西、成都 纸 大食 香料、珍珠福建、成都、杭州 印本书籍 日本 扇子——摘编自吕振基、苏荣《析论中国历史》[史料解读] 史料是北宋汴京货品来源表,从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产地”涉及我国南北方、内地和边地、其他一些国家。“货品”涉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手工业品等。迁移知识 经济重心南移是宋元时期的突出现象,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进步。探究:从史料中提取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提示:论题:北宋汴京货品来源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论述: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方式,推动了江南农业的发展,在为汴京提供稻米的同时,还提供北方的主食麦,打破了“南稻北麦”的格局,南方农业已经超过北方;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南方为北方供给各种果品、名茶;农业发展还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南方为汴京提供丝织品、印本书籍、漆器。综上所述,经济重心的南移归根结底是农业重心的南移,在农业重心南移的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的重心也逐渐南移,北宋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已日趋明显。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经济布局 南北差距日益缩小,南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城市发展 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人口分布 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文化教育 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江浙一带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民族关系 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入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生态环境 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宋元文化的特点是承袭隋唐,有所发展。三大发明成熟并外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产生,巩固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的崛起史料 宋代文化得到相对普及,这种相对普及最重要也富有时代意义的表现是文化不再被极少数世家大族完全垄断,逐渐由士阶层普及到农工商各阶层。如理学不再仅仅是“理”“气”等一些深奥的哲理,而是呈现了普及化、通俗化的趋势;文学重心的下移适应了社会娱乐的需要。另外,宋代“虽为市贾,亦重儒术”的事例不少,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开始转变。清代沈垚就认为,从宋代开始“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说明当时士、商之间的界限确实已经不太分明。——摘编自《宋史十二讲》[史料解读] 由史料可知,文化“逐渐由士阶层普及到农工商各阶层”,说明宋代文化出现世俗化;宋代“虽为市贾,亦重儒术”体现了宋代商人重视教育,以商养学,经商与重儒并举的价值取向与追求。迁移知识 两宋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生活丰富多彩,推动了宋元文学新体裁的发展。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文化“逐渐由士阶层普及到农工商各阶层”在思想、文学方面的体现,并概述从宋代开始“商人的社会地位开始转变”的表现。提示:体现:理学呈现普及化、通俗化的趋势;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词开始走向辉煌。表现:商人在社会上遭受鄙视,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遭受歧视的情形开始转变;士、商之间的界限已经不太分明。宋代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1)高度繁荣:宋代文化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如宋词、世俗文学、史学、绘画等。(2)科技领先:这一时期是我国科技成就的辉煌时期,许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3)全面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宋代文化丰富多彩。(4)市民气息浓厚:城市商业活动的兴盛,使市民阶层得以发展壮大,更加贴近市民阶层的世俗文化兴盛,使书法、绘画更加追求个性。——宋元文化的发展趋向史料 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摘编自梅花岭《元曲的兴起和发展》[史料解读] 史料中的“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说明元代文人的社会地位低;“政治专权,社会黑暗”说明了元曲兴起的政治原因;“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反映了元曲的艺术特点。迁移知识 城市商业活动的兴盛,使市民阶层得以发展壮大。他们文化程度不高,这就要求文学艺术领域出现满足其文化需求的新作品,宋元文化呈现市民化、世俗化趋向。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元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在艺术特点上对宋词的新发展。提示:时代背景:元代政治专权,社会黑暗;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低下。新发展:在内容上描写社会的弊端,透出反抗的情绪;风格泼辣、大胆;语言通俗,表现手法上更为自由灵活。宋代思想文化的变革重建儒学信仰体系 批判汉代儒学谶纬,回归先秦儒学,重建孔孟之道理学的哲学化与世俗化 理学受到了佛、道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思辨哲学形态,同时其又是有着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市民文化的兴起 文化重心下移,由贵族文化向庶民文化(市民阶层)转变;文学上从雅到俗;书法上从碑书为主到帖书为主;绘画上从宗教政治题材到风俗画兴盛科技发展的高峰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的应用及火药配方的改进和完善,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教育普及 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书院盛行;教育普及,推动科教事业的发展——程朱理学的价值史料 下表是朱熹和吕祖谦共同编撰的理学著作《近思录》的卷次目录。卷次 目录 卷次 目录卷一 道体 卷八 治体卷二 为学 卷九 制度卷三 致知 卷十 政事卷四 存养 卷十一 教学卷五 克己 卷十二 警戒卷六 家道 卷十三 异端卷七 出处 卷十四 圣贤[史料解读] 根据表格主题可知,史料反映的是程朱理学。根据表中目录可将其归纳为两类:一是关于个人修养方面;二是关于国家和社会方面。迁移知识 程朱理学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探究:从表中提取一则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信息明确,史论结合)提示:示例一:信息:宋代理学注重自我修养的渐进性。阐释:表格卷次、目录显示,朱熹和吕祖谦在讲述自我修养时,先是讲存养、克己,再是讲家道、治体,最后讲成为圣贤;宋代理学是在封建统治危机和佛、道思想冲击下兴起的,“二程”、朱熹等理学家吸收了部分佛、道思想,将道德伦理由统治者主导下的教化养成转向了民众自身的自律性修养,无论是在认知还是在践行封建伦理道德“天理”上都强调自我性,从而实现以己至家、至国和至圣的由低到高的道德修养,体现了道德修养的渐进性。示例二:信息:宋代理学体现了对社会责任的追求。阐释:表格卷次、目录显示,朱熹和吕祖谦所讲述的自身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治国成圣”,无论是治体还是成为圣贤,都体现了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唐宋时期佛、道盛行,佛、道所倡导的部分思想和商业发展下人们追求功利的倾向,导致人们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淡薄。宋代理学为挽救儒学危机和维护封建统治,极力倡导人们去“私欲”而求“公利”,强调人们的自我修养和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从而达到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统治秩序的目的。宋明理学对塑造民族性格的影响[示例] (2024·江苏卷·T3)下表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 )时间 支出及用途熙宁六年十二月 3万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熙宁七年五月 5万石谷,真定府路减价出粜熙宁九年二月 10万缗钱,广南西路转运司以备军需A.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B.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C.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D.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逻辑思维:[尝试解答] B1.命题点:宋朝的社会变化(2024·山东卷·T3)下面为《宋史·王猎传》中的相关记载。王猎的经历反映出宋代( )王猎,字得之,长垣人。累应进士不第,乃治生积钱,既而叹曰:“此败吾志也。”悉以班(分发)诸亲族。 庆历用兵,诏求遗逸,范仲淹荐之,得出身为永兴蓝田主簿。……A.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B.传统观念制约阶层流动C.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D.经济发展影响选官方式B [王猎多次参加科举,即便失败后经商获利仍然认为经商是“此败吾志也”。之后,他把财产散于宗族,最终在范仲淹的举荐下,走上为官之路,踏入仕途。说明宋代传统观念的主流是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制约了士人和商人之间的流动,王猎作为士人有从商的才能,但固有观念还是拉着他重新回到入仕的道路,故选B项。]2.命题点:元代商业的发展(2024·黑吉辽卷·T5)元代官员对上都有如下描述:“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下列描写上都的诗句中,可与该描述互证的是( )A.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B.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C.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D.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A [根据材料可知,在当时(元朝)的市场上可以见到各种珍奇少见之物,各种工匠的活计都存在,这反映出元代商品贸易较为发达。元人“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的诗句,反映了其商业区繁华热闹的景象,A项正确;“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说的是元上都的风物人情,以及元上都这座草原生态城市的繁荣,排除B项;“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和“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描写的是自然风景和地理环境,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C、D两项。]3.命题点:元代税粮北运的影响(2024·安徽卷·T4)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B [根据材料可知,元代政府为了解决粮食北运的问题,开始海运的尝试,海运虽然遇到一定困难,但为了解决北方粮食的问题,反而会促进海运发展,这体现了元代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元代税粮北运的影响,与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无关,排除A项;“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4.命题点: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2024·湖北卷·T4)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 )A.抑制土地兼并 B.优容江南经济C.简化赋税名目 D.提高南人地位B [根据材料“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可知,元朝前期,南方地区纳税较北方轻,这说明元朝前期,政府优容江南经济,B项正确;元朝政府并未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材料没有简化赋税名目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南人地位低下,排除D项。]5.命题点:元朝的海外贸易(2024·重庆卷·T5)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犯者籍没一半家产,但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权势之家“入蕃为贾”,而是约束不法行为,“依着百姓每(们)的体例,与抽分者”。此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 )A.征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B.贵族势力扩张威胁专制皇权C.法律调整缓和阶级矛盾D.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政策变革D [元朝政府起初严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但收效甚微;后不再禁止,只是约束其不法行为,与百姓“抽分”,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海外贸易的繁荣促使政府政策进行变革,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讲的是元朝政府对权势之家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未体现征税与社会贫富分化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贵族势力扩张对专制皇权的威胁,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在于海外贸易政策的调整,特别是针对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政策的调整,这并不涉及阶级矛盾,排除C项。]6.命题点:王安石的思想主张(2024·重庆卷·T4)王安石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沿着自己的道路即“天道”运行和变化着,“可谓无作好,无作恶,无偏无党,无反无侧”。人也同样按照自己的道路即“人道”活动和发展着。这主要反映了王安石(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传统的伦理观C.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D.传统的天命观C [王安石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天有“天道”,人有“人道”,都是沿着自己的道路运行变化,强调其客观性、物质性以及规律性,这反映了王安石朴素的唯物论思想,故C项正确;辩证法思想强调事物的矛盾、变化和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传统伦理观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传统天命观强调天的意志和主宰作用,而题干中王安石强调“天”是自然的、物质的,且按自己的道路运行,并非传统天命观的体现,排除D项。]7.命题点:北宋理学家张载的思想主张(2023·山东卷·T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A [根据材料可知,张载认为,若一切都由中央朝廷来管,必有许多事情管理不好,所以要实行“封建”,扩大地方的权力,这与北宋时期地方的边防无力有一定的联系,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央权力过大,而非主张恢复郡国并行制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没有体现中央机构的健全以及官员选拔制度,排除C、D两项。]8.命题点:元代市镇兴起的原因(2025·陕晋青宁适应性考试·T5)元代兴起一批市镇。例如,直沽口设有接纳运河与海运物资的漕运机构与粮仓,延祐三年(1316)改为海津镇。刘家港本为草莽之地,成为海运的主要起运港口后,很快就发展为“番汉杂处,闽广混居”的繁荣市镇。这类市镇兴起主要是因为( )A.南北经济差距拉大 B.运河取直航程缩短C.交通方式创新发展 D.造船航海技术发达[答案] C9.命题点:宋代的文化教育水平(2023·海南卷·T3)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C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识字率较高,即便是农村地区,文化风气依然浓厚,由此可以推断宋代整个社会崇文兴教渐成风尚,C项正确;材料仅显示宋代形成崇文风气,没有体现书院制度日趋完备,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宋代“雕版印刷相当普及”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虽然有“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的信息,但是材料不是强调宋代文化重心南移,排除D项。]教材情境:《纲要(上)》P65:“海外贸易非常繁荣……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和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以及《选必2》P38: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1.与唐代相比,两宋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港口大大增多,遍布沿海广大区域,且不再是零星点状分布,而是主次分明,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贸易范围也远超唐代,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材料说明( )A.重农抑商的政策在民间贯彻执行不力B.区域统一市场形成C.宋代贸易发展与经济重心转移相适应D.长途贩运贸易兴盛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港口分布广泛,贸易范围扩大,这些都与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相适应,C项正确;宋代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执行不力”说法错误,排除A项;区域统一市场主要指国内的统一市场,与两宋时期海外贸易无关,排除B项;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排除D项。]教材情境:《选必1》P94:因为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2.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推行募役法与保甲法。百姓依照“募役法”免服差役而缴纳免役钱;保甲法下的农民成为保丁,但因其受到的训练不专业,在实际战争时仅能负责搬运粮草,依旧要服役。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的这些措施( )A.强化了对社会的管控 B.并未减轻百姓的负担C.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D.意在改善军队的待遇B [根据材料可知,依照募役法农民要缴纳免役钱,在保甲法实行过程中农民依旧要服役,因此题干所述的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并未减轻百姓的负担,故选B项。]教材情境:《纲要(上)》P67“元朝杂剧演出壁画”,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3.元杂剧源于北宋和金时期的“诸宫调”。元灭南宋后,元杂剧向以杭州为中心的南方戏剧圈转移,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丽春堂》等以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交往为主题的曲目很受欢迎。由此可见,元杂剧( )A.重在宣扬民族交流交往B.适应多民族文化生活需求C.吸收了昆曲的艺术成分D.推动各民族生活习俗趋同B [根据材料“元杂剧……以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交往为主题的曲目很受欢迎”可知,元杂剧在向南方传播过程中,以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为主题的曲目很受欢迎,适应了多民族文化生活需求,故选B项;虽然以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交往为主题的曲目很受欢迎,但元杂剧并非重在宣扬民族交流交往,而是民族交流交往影响了元杂剧的创作,排除A项;昆曲产生于元朝末期,与材料“元灭南宋后,元杂剧……转移”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杂剧的发展,没有关于各民族生活习俗的描述,且“趋同”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教材情境:《纲要(上)》P69问题探究:二程、朱熹对于他们思想的核心概念“理”(有时也称为“道”)作过如下阐释……体会程朱理学宇宙观、人生观相结合的特点,并分析它在当时受到官方尊崇的原因。4.南宋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这反映出程朱理学( )A.具有宇宙观与人生观相结合的特点B.首次把三纲五常作为为人处世规范C.先正心诚意再致知格物的修行原则D.突破先秦儒学重视章句训诂的束缚A [程朱理学主张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来规范行为,这就把宇宙观与人生观结合了起来,故选A项;汉代董仲舒已经提倡三纲五常,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章句训诂强调对经典著作进行注解和解释,这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课时分层作业(九)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62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广西南宁二模)苏轼所作《秧马歌》中记载,武昌“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秧马的使用反映了( )A.农民对传统农具的依赖B.劳动人民的智慧C.文人对农业劳动的体验D.经济重心的南移B [根据“农夫皆骑秧马……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可知,材料描述了农民使用秧马进行插秧的情景,秧马可以节省体力,提高插秧的效率,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故选B项;材料中的秧马应属于新式农具,不是传统农具,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苏轼看到农夫用秧马劳作而作诗,文人并未体验劳动,排除C项;材料描述了农民使用秧马插秧的情景,并没有述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无法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2.(2024·湖南雅礼中学一模)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商品多为手工业制成品,而输入商品多为奢侈品,最终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意味着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说明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故选D项;当时输入商品多为奢侈品,不是基本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3.(2025·广东中山模拟)《元史·刑法志》载:“米粮军器等,不得私贩下海。”但当时“广州官民于乡村籴米伯(百)硕(石)、阡(千)硕至万硕者,往往搬运前去海外占城(今越南)诸番出粜(售),营求厚利”。这反映出当时( )A.朝贡贸易的雏形初显 B.商人逐利农村市场C.农业商品化趋势增强 D.国家政策形同虚设C [材料中提到大量米粮被搬运至越南等地出售,表明农产品已经高度商品化,进入了长途贩运甚至国际贸易的领域,这反映出当时农业商品化趋势增强,故选C项;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一种形式,主要是政治性质的交易,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农产品的跨国交易,而非农村市场的情况,排除B项;虽然实际行为与国家政策相悖,但不能简单认为国家政策就形同虚设,因为实际执行中可能存在各种复杂因素,排除D项。]4.(2024·湖南邵阳一模)宋朝设立非常多的经济部门参与市场管理,包括市舶司、盐井监、酒务(酿酒厂)、造船务、纺织院、染院、磨坊、茶磨等,具有金融功能的经济部门有榷货务、便钱务、交子务、市易务、检校库、抵当所等。这反映出宋代( )A.国家机构臃肿效率低下B.政府与民争利的现象严重C.商业环境宽松监管松弛D.经济活动中政府角色变化D [根据材料可知,在宋代有很多经济部门参与了市场管理,有金融功能的经济部门,说明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宋代政府经济功能增强,不单单是以政治功能为主,这反映了宋代在经济活动中政府角色发生变化,故选D项;国家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与宋代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关,排除A项;宋朝政府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市场,规范商品交换,排除B项;宋代设立这么多经济部门是为了加强对商业环境的监管,排除C项。]5.(2024·河北二模)《宋刑统》规定:“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南宋司法官范西堂在“漕司送下互争田产”案中说:“律之以法,诸典卖田宅,具帐开析四邻所至,有本宗缌麻以上亲,及墓田相去百步以内者,以帐取问。”宋代法律的变化( )A.注重保护交易双方权益B.彰显了社会成员身份地位的平等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促进了政府政治治理能力的提升C [根据材料“诸典卖田宅,具帐开析四邻所至”可知,宋代典卖田宅需详细记录四邻位置,并询问本宗亲族,这显示了宋代对田宅交易程序的进一步细化,这些规定与变化均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确保交易的合法性与公正性,故选C项;题干并未直接体现对交易双方权益的保护,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宋代商品交易程序的规范,不能说明社会成员身份地位的平等,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政府法律规定,不能说明政府政治治理能力的提升,排除D项。]6.(2024·山东泰安二模)下面是南宋都城临安城的平面示意图。由图可知,南宋时期( )A.“市”突破了时空限制B.南方经济地位日益凸显C.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D.都城设计注重礼制要求C [根据图中信息“花市”“肉市”“菜市”“布行”“鲜鱼行”可知,临安城分布了各行各业的商业市场,反映了当时城市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故选C项;材料只能体现“市”突破了空间限制,无法体现时间限制的突破,排除A项;临安只是南方诸多城市之一,而且材料并未将南北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进行对比,排除B项;材料中临安城的布局并未体现等级秩序的分布,无法体现“礼制”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7.(2024·山西省际名校联考)宋代长期实行扑买制度,对集市、江河津渡、祠庙等,政府计算出每年应收缴的税金额度,按照一定期限让竞买者提前交纳给政府,然后由竞买者自行收税,政府不加干预;对盐井、矿冶、酒务等,以竞标形式招商承包其经营和税收。这一制度( )A.强化政府对经济的控制B.减轻了民众的赋税负担C.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 [扑买制度通过竞标的方式,使得税收权或经营权转到了有能力且愿意出高价的人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能够稳定地获得预期的税收收入,故选C项。]8.(2024·广东茂名三模)临安著名小吃“宋五嫂鱼羹”创始人原是“汴京酒家妇,善作鱼羹”,宋室南渡后,南下寓居杭州,继续卖鱼羹,因手艺很好,“人竞市之,遂成富媪”。宋诗“九市官街新筑成,青裙贩妇步盈盈”“忆昔剪茅长桥滨,朱娘酒店相为邻”。这折射出宋代( )A.妇女成为经商的主体B.理学并未影响妇女行为C.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D.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宽松D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社会冲破了长期以来“市”“坊”分离的封闭式坊市制度,出现了住宅与店肆混合的“市坊合一”商业格局,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女性经商也不少见,说明宋代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宽松,D项正确。]9.(2024·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北宋初年,在全国各地设立榷酒机构,实行对酒的官营垄断政策。此后,榷酒机构逐渐废弛,到宋神宗时,将全国各州、县、镇市的官员酒坊全部包给民户,还实行了招标竞标的“实封投状法”。这一做法( )A.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B.标志着“重农抑商”的废弛C.满足了市民对酒的需求D.适应了宋代商业经济发展D [根据材料“榷酒机构逐渐废弛……招标竞标的‘实封投状法’”可知,从官营垄断到承包给民户,还采用了招标竞标的方法,可见其适应了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根据材料“全部包给民户,还实行了招标竞标的‘实封投状法’”可知,政府将官员酒坊承包给民户,可能为朝廷带来较多的财政收入,但“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宋代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放松,但“废弛”说法错误,排除B项;根据材料“官营垄断政策……全部包给民户”可知,政府改变对酒的销售方式是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满足了市民对酒的需求”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10.(2024·湖南新高考高三联考)下表反映的是唐、宋“主户”“客户”划分标准。主户 客户唐代 土著户 寄居户宋代 有常产(土地)户 无常产(土地)户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 B.人口流动频繁C.社会控制强化 D.租佃关系发展D [到了宋代,有土地的户成为主户,无土地的户成为客户,由此很明显看出这是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故选D项;商品经济的发展虽然也可以表现为土地的买卖交换,但与这个划分标准不符,排除A项;尽管宋代人口流动频繁,但人口流动并不一定导致主客户的划分标准改变,排除B项;宋代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排除C项。]11.(2025·内蒙古适应性考试)宋代某诗云:“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该诗体现出的思想观念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心外无物”C.“宇宙便是吾心” D.“格物致知”[答案] D12.(2025·广东茂名联考)北宋时期,士大夫往往胸怀“天下”,以“天道”“公议”为旗帜,积极参与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这体现出当时( )A.原始民主传统的复苏 B.社会主流思想的骤变C.儒学复兴运动的气象 D.封建依附关系的强化C [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士大夫心系天下,积极入仕,热爱国家,注重道德,这与北宋儒学强调忠君爱国、社会责任、重视道德密切相关,体现出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社会气象,故选C项;北宋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并未出现原始民主,排除A项;北宋社会主流思想仍是儒学,并未出现变化,排除B项;北宋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管控力度,社会流动加强,封建依附关系弱化,排除D项。]13.(2024·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模拟)图1为河南禹县白沙1号出土宋墓壁画,画面正中位置砖雕桌案,两侧又雕出两把椅子;以及袖手对坐的墓主夫妇。两人皆侧身面东观看东壁的乐舞表演。这类夫妇宴饮壁画在宋代墓葬中很常见,图2是禹县白沙2号墓《夫妇宴饮图》。这反映出当时( )A.男女家庭地位渐趋平等B.丰富多彩的市井娱乐生活C.儒家伦理影响艺术创作D.人物风俗画成为绘画主流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理学重视以家庭宗族为单位构建和谐有序的生活秩序,体现在艺术创作上就是夫妇宴饮壁画增多,故选C项;封建社会下儒家宣扬“三纲五常”,家庭内部要求夫为妻纲,男女家庭地位一直不平等,排除A项;B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人物风俗画在宋代大量存在,但“成为绘画主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14.(2024·湖南师大附中二模)淳熙八年(1181年)以朱熹为代表的士大夫群体对岳飞的评价仍有一定的保留,如“若论数将之才,则岳飞为胜。然飞亦横,只是他犹欲向前厮杀”。至嘉定十七年(1224年),史学家李埴评论岳飞时,却已摆脱了上述评价模式,变为“更称其勇与义、才与德兼二长”。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两宋崇文抑武的时代特征B.源于士大夫群体对岳飞认知深化C.体现了士大夫重视理学的教化功能D.实质是学者对岳飞形象的政治评价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宋时期士大夫群体对岳飞的评价变化,由批评其作战方式到赞扬其才德兼备,更关注与塑造其义、德等精神,反映了士大夫群体因重视理学的社会教化功能而对岳飞形象的改造,故选C项。]15.(2024·山西太原三模)西汉氾胜之汇录的《氾胜之书》,记述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宋代陈旉的《农书》,记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元代王祯的《农书》,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这些农书( )A.得益于土地生产效率的提高B.表明国家组织力量的强大C.反映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意在推广先进的农业工具C [从材料给出的农书内容来看,它们分别记述了耕作技术、提高地力的技术和大量农业工具。这些技术和工具的使用都体现了农业生产的细致和深入,即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C项。]16.(2024·江苏决胜新高考联考)宋刻本往往选用纸性坚韧耐久又可以驱虫的椒纸,刻印精致,墨气香淡。元祐年间刻印的司马光《通鉴考异》曾被后世称赞为“字体浑穆,具韩柳笔意”。据此可知,宋刻本( )A.代表活字印刷的最高成就B.迎合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C.反映宋代书法拘泥于法度D.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D [由材料“选用纸性坚韧耐久又可以驱虫的椒纸,刻印精致”可得出,宋刻本比较利于长久保存且不易被虫咬,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故选D项;宋刻本即使采用活字印刷,也是活字印刷起步的时期,不能代表活字印刷的最高成就,排除A项;宋刻本因为利于长久保存,所以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迎合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应是书籍的内容,而不是能够长久保存,排除B项;题干所述为宋代印刷技术的进步,与宋代书法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7.(2024·湖南岳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早期儒家传统中,士的形象往往会与“贫”分不开。但到宋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魏晋至隋唐时期的豪门阶层渐次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布衣阶层。宋人郑樵总结道:“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种不问家世而取士的姿态,随着科举制度的严密化,无疑会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相应地,宋代商业经济繁荣,社会中也出现了都市贫民阶层。——张文涛《宋代救济制度与当代扶贫》材料二 纵观中国的法制史,从商鞅变法开始,就规定商人及其子孙不得入仕,又将社会化为士、农、工、商四等,商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在社会上处处受到歧视。直到宋代,这种局面才发生了转变,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商人不再是低位的“杂类”,商业也不再是君子不齿的“贱业”。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郭户,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具有民事主体地位。两宋法律赋予了商人很多的权利,如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子孙可以入朝做官,并且其人身财产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等。——杨军、刘金《试析两宋经济立法的专门化对两宋社会及后世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商人地位变化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6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豪门阶层渐次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布衣阶层”可知宋代士族门阀阶层逐渐衰落,平民阶层成为新兴阶层;根据材料一“宋代商业经济繁荣,社会中也出现了都市贫民阶层”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都市贫民阶层的兴起。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可知宋代社会观念发生改变,科举考试和社会婚姻都不再以家世门第作为参考标准,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根据材料一“宋代商业经济繁荣,社会中也出现了都市贫民阶层”可知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导致城市贫民阶层出现。第(2)问,根据材料二“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商人不再是低位的‘杂类’,商业也不再是君子不齿的‘贱业’”“商人被编入坊郭户,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具有民事主体地位”可知宋代农业、手工业的繁荣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成为宋代税收的重要来源,政府也不断调整对商业和商人的政策限制,允许商人子孙参加科举和入朝为官、给予商人平等的民事主体地位、重农抑商政策在宋代也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放松,同时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宋代市民文化的发展,以宋词、话本为代表的市民文学和以瓦子为代表的娱乐场所出现,反映了宋代市民文化的高度繁荣。[答案] (1)变化:豪门阶层衰落;平民阶层兴起;都市贫民阶层出现。(每点2分,任答2点4分)原因:科举考试和婚姻不问家世,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商品经济的繁荣,贫富分化加剧。(4分)(2)示例一:论题: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生活的繁荣。(2分)论述:宋朝政府让商人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允许商人子孙参加科举考试、入朝做官等措施表明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得到社会、国家的肯定。这一切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面对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城市也得到很大发展,社会阶层流动加快,适应市民需要的文艺、娱乐生活更加丰富。(3分)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生活的繁荣。(1分)示例二:论题:社会生活的进步有利于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2分)论述:宋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手工业发展,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政府让商人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允许商人子孙参加科举考试、入朝做官,商人得到社会、国家的肯定。(3分)社会生活的发展客观上推动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1分)31 / 31第9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必修课标要求 选择性必修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经济、文化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2.通过了解辽夏金元的建立、发展,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经济、文化与社会。 1.了解宋元时期赋税制度的演变。 2.知道宋元时期的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 3.了解中国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4.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考 情 归 纳 知识点 考 题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2024·江苏卷·T3 2024·重庆卷·T5 2024·山东卷·T3 2024·湖北卷·T4 2024·黑吉辽卷·T5 2024·安徽卷·T4 2025·陕晋青宁适应性考试·T52.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2024·重庆卷·T4 2023·山东卷·T4 2023·6月浙江卷·T4 2023·海南卷·T3知识点一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1.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有些地方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经济结构 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________结构有一定突破作物种植 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____,元朝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边疆农业 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2)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 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瓷器;元朝烧出了______和釉里红。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矿冶业 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__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纺织业 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选必2·P21]印刷业 发展迅速,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造船业 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选必2·P71](3)商业和城市的繁荣①商业发展商品市场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边境贸易 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____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货币 北宋:钱币年铸造量多,开始出现纸币——____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海外贸易 ________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②城市繁荣:城市的兴盛引人注目,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的____和杭州尤以繁华著称。(4)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唐朝中期以来 南方的经济实力增长迅速北宋 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影响 经济上 ________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交通上 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对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进行取直,开辟长途海运航线2.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生活与社会变化[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15、16、17课](1)货币与赋税制度货币 ①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____”。纸币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②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来发行,称为“__”赋税制度 ①宋朝: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王安石推行____法 ②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税粮外又有“____”(2)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户籍 制度 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____ ②元朝: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________”。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社会 保障 ①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______ ②宗族内部救济: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3.社会的变化门第观念淡化 原因 科举制度更为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表现 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________为重人身依附 关系减弱 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无地农民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________以外的人身束缚国家适当 放松对社 会的控制 ________、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知识点二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1.儒学的复兴(1)儒学复兴运动①背景: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②概况: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________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2)理学①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________”。②内容角度 主要观点宇宙观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人生观(价值观) 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主张“______________”,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认识论 提出“________”,以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③影响:从南宋后期起,________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2.文学艺术宋词 ①发展原因: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②代表:以豪放派的____、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的词作成就最为突出元曲 包括散曲和杂剧。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话本 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书法 宋元书法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绘画 宋元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3.科技成就三大发明 ①印刷术:北宋工匠____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②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③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科学家 ①沈括:所著《________》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②郭守敬:编定新的历法《______》 ③元朝王祯编撰的《____》,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4.四大发明的西传[链接·选择性必修3·第2课]造纸术 8世纪以后,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了欧洲____、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火药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 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__________的到来印刷术 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造出了活字印刷机,推动了________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5.交通[链接·选择性必修2·第12课]海洋探索: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海船载重量、抗沉性能明显提高,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________技术广泛应用。租佃制:租佃制产生于我国战国时期,到宋代日益普遍,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在租佃关系下,国家、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租佃制下,主佃双方订立契约,分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等纳租形式,佃农获得永久租佃权利等都有助于提高佃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坊市制度: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加控制。唐代后期,开始打破坊市制,也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夜市正式出现。榷场: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方能交易,政府管制较严,兴废无常。榷场贸易的兴衰与国家商税收入相联系。1.北宋全国户数的变化北宋初期的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 088万。由此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2.宋代矿冶业的发展《苏轼诗集》记载:彭城旧无石炭(煤),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据此我们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3.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了五个演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这一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宋朝商业的发展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如何理解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 5.宋代社会的变化宋代社会出现了新变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书院:书院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萌芽于唐朝,但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兴盛于宋朝。宋朝书院兴盛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教育环境的产物。市民文学: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工商业城市的兴起,为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世俗文学,又称为城市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的社会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6.儒学复兴张载有一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体现了儒家学者的什么追求? 7.《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朱熹明确了教育的目的,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制定有何意义? 程朱理学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宋代农业效益的不断增加,为城市人口的增加提供了坚实基础,进一步推动了手工业发达和商业繁荣,经济重心也完成南移。在宋代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下,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宋元时期的户籍制度史料一 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摘编自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史料二 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避役者有之,弃捐者有之,浮食者有之,于是奸心竞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汉]徐干《中论·民数篇》[史料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宋代不抑兼并和赋役制度的变革。史料二体现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和作用。迁移知识 宋代政府灵活调整户籍政策;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起到征发赋役和维护社会治安的作用。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2)根据史料二,指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1)户籍具有地域性。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2)户籍具有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这些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承担者。(3)户籍具有世袭性。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4)户籍具有社会治安职能。在我国历史上,户籍的管理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宋代社会的变化史料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摘编自[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料解读] 史料反映了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等处,旧时佃户没有雇主发的凭证,不得更换雇主;今后佃户每年收田日毕,可以选择更换雇主,原雇主不得无理阻拦。迁移知识 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宋代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探究:分析说明史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作用?两宋时期社会生活和生活习俗的新变化——北宋都城的货品来源折射出经济重心南移史料 北宋汴京货品来源表产地 货品 产地 货品江淮地区 稻米、麦 河北 铁器沿海地区 水产 西北地区 炭洛阳、成都 酒 浙江 漆器山西、江南、福建 各种果品 陕西 陶瓷江淮、四川、福建 名茶 辽、西夏 牛羊南方地区 丝织品 高丽 墨料山西、成都 纸 大食 香料、珍珠福建、成都、杭州 印本书籍 日本 扇子——摘编自吕振基、苏荣《析论中国历史》[史料解读] 史料是北宋汴京货品来源表,从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产地”涉及我国南北方、内地和边地、其他一些国家。“货品”涉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手工业品等。迁移知识 经济重心南移是宋元时期的突出现象,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进步。探究:从史料中提取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经济布局 南北差距日益缩小,南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城市发展 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人口分布 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文化教育 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江浙一带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民族关系 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入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生态环境 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宋元文化的特点是承袭隋唐,有所发展。三大发明成熟并外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产生,巩固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的崛起史料 宋代文化得到相对普及,这种相对普及最重要也富有时代意义的表现是文化不再被极少数世家大族完全垄断,逐渐由士阶层普及到农工商各阶层。如理学不再仅仅是“理”“气”等一些深奥的哲理,而是呈现了普及化、通俗化的趋势;文学重心的下移适应了社会娱乐的需要。另外,宋代“虽为市贾,亦重儒术”的事例不少,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开始转变。清代沈垚就认为,从宋代开始“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说明当时士、商之间的界限确实已经不太分明。——摘编自《宋史十二讲》[史料解读] 由史料可知,文化“逐渐由士阶层普及到农工商各阶层”,说明宋代文化出现世俗化;宋代“虽为市贾,亦重儒术”体现了宋代商人重视教育,以商养学,经商与重儒并举的价值取向与追求。迁移知识 两宋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生活丰富多彩,推动了宋元文学新体裁的发展。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文化“逐渐由士阶层普及到农工商各阶层”在思想、文学方面的体现,并概述从宋代开始“商人的社会地位开始转变”的表现。宋代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1)高度繁荣:宋代文化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如宋词、世俗文学、史学、绘画等。(2)科技领先:这一时期是我国科技成就的辉煌时期,许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3)全面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宋代文化丰富多彩。(4)市民气息浓厚:城市商业活动的兴盛,使市民阶层得以发展壮大,更加贴近市民阶层的世俗文化兴盛,使书法、绘画更加追求个性。——宋元文化的发展趋向史料 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摘编自梅花岭《元曲的兴起和发展》[史料解读] 史料中的“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说明元代文人的社会地位低;“政治专权,社会黑暗”说明了元曲兴起的政治原因;“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反映了元曲的艺术特点。迁移知识 城市商业活动的兴盛,使市民阶层得以发展壮大。他们文化程度不高,这就要求文学艺术领域出现满足其文化需求的新作品,宋元文化呈现市民化、世俗化趋向。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元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在艺术特点上对宋词的新发展。宋代思想文化的变革重建儒学信仰体系 批判汉代儒学谶纬,回归先秦儒学,重建孔孟之道理学的哲学化与世俗化 理学受到了佛、道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思辨哲学形态,同时其又是有着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市民文化的兴起 文化重心下移,由贵族文化向庶民文化(市民阶层)转变;文学上从雅到俗;书法上从碑书为主到帖书为主;绘画上从宗教政治题材到风俗画兴盛科技发展的高峰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的应用及火药配方的改进和完善,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教育普及 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书院盛行;教育普及,推动科教事业的发展——程朱理学的价值史料 下表是朱熹和吕祖谦共同编撰的理学著作《近思录》的卷次目录。卷次 目录 卷次 目录卷一 道体 卷八 治体卷二 为学 卷九 制度卷三 致知 卷十 政事卷四 存养 卷十一 教学卷五 克己 卷十二 警戒卷六 家道 卷十三 异端卷七 出处 卷十四 圣贤[史料解读] 根据表格主题可知,史料反映的是程朱理学。根据表中目录可将其归纳为两类:一是关于个人修养方面;二是关于国家和社会方面。迁移知识 程朱理学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探究:从表中提取一则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信息明确,史论结合)宋明理学对塑造民族性格的影响[示例] (2024·江苏卷·T3)下表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 )时间 支出及用途熙宁六年十二月 3万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熙宁七年五月 5万石谷,真定府路减价出粜熙宁九年二月 10万缗钱,广南西路转运司以备军需A.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B.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C.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D.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逻辑思维:[尝试解答] __1.命题点:宋朝的社会变化(2024·山东卷·T3)下面为《宋史·王猎传》中的相关记载。王猎的经历反映出宋代( )王猎,字得之,长垣人。累应进士不第,乃治生积钱,既而叹曰:“此败吾志也。”悉以班(分发)诸亲族。 庆历用兵,诏求遗逸,范仲淹荐之,得出身为永兴蓝田主簿。……A.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B.传统观念制约阶层流动C.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D.经济发展影响选官方式2.命题点:元代商业的发展(2024·黑吉辽卷·T5)元代官员对上都有如下描述:“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下列描写上都的诗句中,可与该描述互证的是( )A.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B.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C.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D.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3.命题点:元代税粮北运的影响(2024·安徽卷·T4)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4.命题点: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2024·湖北卷·T4)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 )A.抑制土地兼并 B.优容江南经济C.简化赋税名目 D.提高南人地位5.命题点:元朝的海外贸易(2024·重庆卷·T5)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犯者籍没一半家产,但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权势之家“入蕃为贾”,而是约束不法行为,“依着百姓每(们)的体例,与抽分者”。此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 )A.征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B.贵族势力扩张威胁专制皇权C.法律调整缓和阶级矛盾D.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政策变革6.命题点:王安石的思想主张(2024·重庆卷·T4)王安石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沿着自己的道路即“天道”运行和变化着,“可谓无作好,无作恶,无偏无党,无反无侧”。人也同样按照自己的道路即“人道”活动和发展着。这主要反映了王安石(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传统的伦理观C.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D.传统的天命观7.命题点:北宋理学家张载的思想主张(2023·山东卷·T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8.命题点:元代市镇兴起的原因(2025·陕晋青宁适应性考试·T5)元代兴起一批市镇。例如,直沽口设有接纳运河与海运物资的漕运机构与粮仓,延祐三年(1316)改为海津镇。刘家港本为草莽之地,成为海运的主要起运港口后,很快就发展为“番汉杂处,闽广混居”的繁荣市镇。这类市镇兴起主要是因为( )A.南北经济差距拉大 B.运河取直航程缩短C.交通方式创新发展 D.造船航海技术发达9.命题点:宋代的文化教育水平(2023·海南卷·T3)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教材情境:《纲要(上)》P65:“海外贸易非常繁荣……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和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以及《选必2》P38: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1.与唐代相比,两宋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港口大大增多,遍布沿海广大区域,且不再是零星点状分布,而是主次分明,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贸易范围也远超唐代,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材料说明( )A.重农抑商的政策在民间贯彻执行不力B.区域统一市场形成C.宋代贸易发展与经济重心转移相适应D.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教材情境:《选必1》P94:因为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2.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推行募役法与保甲法。百姓依照“募役法”免服差役而缴纳免役钱;保甲法下的农民成为保丁,但因其受到的训练不专业,在实际战争时仅能负责搬运粮草,依旧要服役。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的这些措施( )A.强化了对社会的管控 B.并未减轻百姓的负担C.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D.意在改善军队的待遇教材情境:《纲要(上)》P67“元朝杂剧演出壁画”,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3.元杂剧源于北宋和金时期的“诸宫调”。元灭南宋后,元杂剧向以杭州为中心的南方戏剧圈转移,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丽春堂》等以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交往为主题的曲目很受欢迎。由此可见,元杂剧( )A.重在宣扬民族交流交往B.适应多民族文化生活需求C.吸收了昆曲的艺术成分D.推动各民族生活习俗趋同教材情境:《纲要(上)》P69问题探究:二程、朱熹对于他们思想的核心概念“理”(有时也称为“道”)作过如下阐释……体会程朱理学宇宙观、人生观相结合的特点,并分析它在当时受到官方尊崇的原因。4.南宋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这反映出程朱理学( )A.具有宇宙观与人生观相结合的特点B.首次把三纲五常作为为人处世规范C.先正心诚意再致知格物的修行原则D.突破先秦儒学重视章句训诂的束缚20 / 2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 第一编 第三单元 第9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学生版.docx 11 第一编 第三单元 第9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