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教学设计章节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课题 5.1社会历史的本质课型 新授课一、教材分析: 《社会历史的本质》是人教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主要阐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本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续学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内容奠定基础。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学习了高一政治必修1《经济与社会》的相关知识,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发展,但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抽象理论的理解仍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直观教学手段辅助理解。 学生对社会历史现象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缺乏深入探究的动力,需要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三、学习目标: 1.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领悟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四、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科学精神: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通过事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五、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准确把握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六、议学活动设计:导入语:同学们,今天来考考大家,你知道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在哪里吗?教师:在杭州,它叫杭州西溪湿地,经过改造修复后的湿地,一年四季风景各不相同,让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欣赏西溪湿地的美。(播放视频)放完视频后教师:今天我们一起通过西溪湿地的事例学习5.1社会历史的本质。议学活动1:西溪改造,劳动的力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教师活动1: 展示视频和材料,创设议学情境,为下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今年是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园20周年,现在的湿地公园目之所及,树绿花繁,鸟飞鱼跃,处处洋溢着盎然生机。 然而上世纪初,西溪的湿地生态遭受破坏:曾经占地60平方公里的湿地,仅存10余平方公里;高密度养殖、生活垃圾、工业污染……让这片千年湿地一度在过度开发中奄奄一息,更是远离了西溪原先的优美环境。 展示议学问题: 议学思考:结合本节课的所学知识,从西溪湿地国家公园的“前世今生”中思考,在塑造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哪个因素起到关键作用? 3.展示议学提示:上世纪初,人们出于经济利益等目的,在西溪湿地开展高密度养殖、工业生产等劳动活动 ,但这些不合理的劳动方式使湿地生态遭受严重破坏,这体现出错误的劳动实践方式会对社会存在产生消极影响,也说明劳动在塑造人类与自然关系中起到关键作用。 而如今,为恢复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人们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修复的劳动实践。通过清淤河道、种植水生植物、科学放养鱼类、实施引水工程等劳动活动,重新构建湿地生态系统,让西溪湿地重焕生机。人类通过劳动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破坏湿地到保护修复湿地,这一转变正是劳动推动人类对生态保护意识觉醒、推动社会生态观念进步的体现。 4.议学活动要求: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1: 观看视频和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做好议学准备。 2.认真研读议学问题,经过自主思考,做好分享准备。 3.根据议学提示,在课本对应位置将基本观点备注清楚。设计意图: 本框选用西溪湿地公园建园20周年的案例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历史的本质这一框教材。通过展示西溪湿地公园的前世今生对比得出劳动在改造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得出劳动的地位。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前面第二课的内容形成知识链接,帮助学生串联知识掌握劳动的决定性作用。议学活动2:西溪修复,法律来保护——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教师活动2: 1.展示材料:创设议学情境,为下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曾经西溪湿地因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遭到严重破坏,2002 年时湿地仅剩 11 平方公里,垃圾污水横流,生态环境恶化,大量前人诗词、匾额、碑刻等文化遗存也流失。为此,杭州坚持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如对池塘、河道清淤,打通池塘,种植水生植物,科学放养鱼类,实施引水入城工程等,使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2011年6月30日,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并从同年12月1日起施行。 2020年6月24日,杭州作出了推进“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的决策。 2022年,杭州市出台了《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从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个角度对西溪湿地的保护做出了更为细化的要求。 2.展示议学问题:议学提问:结合杭州湿地公园的变化改造,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展示议学提示: ①曾经西溪湿地垃圾污水横流,生态环境恶化,大量前人诗词、匾额、碑刻等文化遗存也流失。这种严峻的现实状况(社会存在)促使人们意识到保护湿地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而产生了加强湿地保护的社会意识,出台了一系列湿地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杭州市出台的一系列法规条例和推进的决策(社会意识),从多个角度对西溪湿地的保护做出了更为细化的要求,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发展,使西溪湿地成为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4.议学活动要求: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列出发言要点,小组中心发言人汇总本组成员观点,做好发言准备。注意术语的规范使用。 学生活动2: 阅读,提取关键信息,做好议学准备。 2.认真研读议学问题,列出自己的观点,经过小组合作探究,每一小组中心发言人归纳整理本组成员的观点,做好分享准备。 3.根据议学提示,在课本对应位置将基本观点备注清楚。设计意图: 通过杭州市政府实行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决策,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探究本节课的难点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增进对材料和知识点的结合,培养从具象到抽象的哲学思维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情境的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在学习中提升保护湿地的意识,提高学生公众参与的能力。知识总结:学以致用 1.今年全国两会涌现出“具身智能”“瞪羚企业”“零基预算”“全口径消费统计制度”“债券市场”“科技板”等充满时代质感的词汇,既有对国家政策、百姓生活的写照,也反映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对社会发展的期盼。这些词汇表明( ) ①社会意识许多时候与社会存在不一定是同步的 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③无论什么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详解】①:材料强调今年两会出现的新词汇是对当下国家政策、百姓生活等社会存在的反映,并没有涉及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同步的内容,①排除。 ②:材料重点阐述这些新词汇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没有提及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②排除。 ③:充满时代质感的词汇,既有对国家政策、百姓生活的写照,又反映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对社会发展的期盼,充分说明社会意识都是基于当前的社会存在而产生的,无论其具体表现形式如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③正确。 ④:新词汇的出现,是因为新的国家政策、经济现象的出台,即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随之变化发展,体现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④正确。 故本题选D。 2.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全球主要健康风险因素。一旦形成肥胖,儿童青少年很难恢复正常体重,进入成年后肥胖几乎无法逆转,甚至会面临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更多健康风险。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2025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由此可见( ) ①体重问题的产生反映了以量的积累实现质变的重要性 ②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要与社会存在的变化相适应 ③推进体重管理要求把体重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 ④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要矛盾是应对体重问题的根本方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主要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详解】①③:一旦形成肥胖,儿童青少年很难恢复正常体重,进入成年后肥胖几乎无法逆转,这说明体重问题的产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要加强体重管理,把体重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不好的质变发生,①排除,③正确。 ②: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全球主要健康风险因素,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这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正确。 ④:材料没有强调认识和处理主要矛盾的问题,④排除。 故本题选C。 3.唢呐,是中国的传统乐器,声音或欢快、喜悦,或凝重、苍凉,有着独特的气质和音色。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唢呐是迎亲时的热闹欢腾,是送别亲人时的沉痛哀伤,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礼俗生活和文化记忆,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情感。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唢呐演奏需要技艺与乐器相配合,可见意识与物质不可分割 ②唢呐乐曲或者喜悦或者苍凉,都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生动体现 ③无论迎亲还是送别,唢呐带给人们的悲喜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④唢呐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文化记忆,表明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详解】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二者并非不可分割 ,所以 “意识与物质不可分割” 说法错误,①排除。 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唢呐乐曲或喜悦或苍凉,是创作者通过意识能动作用加工创造的结果,生动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②正确。 ③:人们对唢呐带来的悲欢感受属于意识范畴,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具有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排除。 ④:唢呐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文化记忆,即便社会存在发生变化,这种文化记忆(意识)依然存在并产生影响,表明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④正确。 故本题选C。2 / 2(共23张PPT)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5.1 社会历史的本质核心素养:课标要求:1.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领悟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政治认同: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2.科学精神: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通过事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课标要求:0201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01 西溪改造,劳动的力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总议题:西溪往事,洞见本质02 西溪修复,法律来保护——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第一部分西溪改造,劳动的力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今年是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园20周年,现在的湿地公园目之所及,树绿花繁,鸟飞鱼跃,处处洋溢着盎然生机。议学情境一然而上世纪初,西溪的湿地生态遭受破坏:曾经占地60平方公里的湿地,仅存10余平方公里;高密度养殖、生活垃圾、工业污染……让这片千年湿地一度在过度开发中奄奄一息,更是远离了西溪原先的优美环境。议学思考:结合本节课的所学知识,从西溪湿地国家公园的“前世今生”中思考,在塑造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哪个因素起到关键作用?议学提示:上世纪初,人们出于经济利益等目的,在西溪湿地开展高密度养殖、工业生产等劳动活动 ,但这些不合理的劳动方式使湿地生态遭受严重破坏,这体现出错误的劳动实践方式会对社会存在产生消极影响,也说明劳动在塑造人类与自然关系中起到关键作用。而如今,为恢复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人们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修复的劳动实践。通过清淤河道、种植水生植物、科学放养鱼类、实施引水工程等劳动活动,重新构建湿地生态系统,让西溪湿地重焕生机。人类通过劳动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破坏湿地到保护修复湿地,这一转变正是劳动推动人类对生态保护意识觉醒、推动社会生态观念进步的体现。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的地位(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2)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3)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整个人类历史归根到底是劳动发展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链接教材P19页:劳动改变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判断西溪湿地公园的下列活动属于哪个领域的活动?1.就西溪湿地的环保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2.举办大型“花神迎春”水陆巡游的西溪花朝节活动。3.在西溪的河渚街购买特色小吃和文创产品。4.听讲解员讲解西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蒋村龙舟的发展历史。5.参加西溪蒋村村委会的选举。6.参观“在河之洲:中国湿地保护成就展”的展览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的实践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人类社会生活的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精神文化领域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的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构成了第二部分西溪修复,法律来保护——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议学情境二曾经西溪湿地因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遭到严重破坏,2002 年时湿地仅剩 11 平方公里,垃圾污水横流,生态环境恶化,大量前人诗词、匾额、碑刻等文化遗存也流失。为此,杭州坚持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如对池塘、河道清淤,打通池塘,种植水生植物,科学放养鱼类,实施引水入城工程等,使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2011年6月30日,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并从同年12月1日起施行。2020年6月24日,杭州作出了推进“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的决策。2022年,杭州市出台了《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从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个角度对西溪湿地的保护做出了更为细化的要求。议学提问:结合杭州湿地公园的变化改造,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议学提示:曾经西溪湿地垃圾污水横流,生态环境恶化,大量前人诗词、匾额、碑刻等文化遗存也流失。这种严峻的现实状况(社会存在)促使人们意识到保护湿地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而产生了加强湿地保护的社会意识,出台了一系列湿地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杭州市出台的一系列法规条例和推进的决策(社会意识),从多个角度对西溪湿地的保护做出了更为细化的要求,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发展,使西溪湿地成为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社会存在)。知识迁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两种基本的历史观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延伸到社会历史领域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与内容(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还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2)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1)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2)实质: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缺陷:意识支配世界)(3)根本原因: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小试牛刀:下列哪些属于社会存在?哪些属于社会意识?1.西溪湿地国家公园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4.西溪景区精品商业街5.杭州湿地植物园6.《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唯物史观揭示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的动因,它指出: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原理总结: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方法论】①要求我们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社会历史的本质课堂小结课堂练习1.今年全国两会涌现出“具身智能”“瞪羚企业”“零基预算”“全口径消费统计制度”“债券市场”“科技板”等充满时代质感的词汇,既有对国家政策、百姓生活的写照,也反映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对社会发展的期盼。这些词汇表明( )①社会意识许多时候与社会存在不一定是同步的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③无论什么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④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课堂练习2.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全球主要健康风险因素。一旦形成肥胖,儿童青少年很难恢复正常体重,进入成年后肥胖几乎无法逆转,甚至会面临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更多健康风险。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2025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由此可见( )①体重问题的产生反映了以量的积累实现质变的重要性②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要与社会存在的变化相适应③推进体重管理要求把体重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④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要矛盾是应对体重问题的根本方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课堂练习3.唢呐,是中国的传统乐器,声音或欢快、喜悦,或凝重、苍凉,有着独特的气质和音色。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唢呐是迎亲时的热闹欢腾,是送别亲人时的沉痛哀伤,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礼俗生活和文化记忆,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情感。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唢呐演奏需要技艺与乐器相配合,可见意识与物质不可分割②唢呐乐曲或者喜悦或者苍凉,都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生动体现③无论迎亲还是送别,唢呐带给人们的悲喜都具有客观实在性④唢呐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文化记忆,表明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5.1社会历史的本质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docx 5.1社会历史的本质 课件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