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教案)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议题式教学】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教案)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菜花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教学设计
章节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课题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型 新授课
一、教材分析: 课由引言和两框构成。引言是本课的导入,以多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发学生对认识来源以及在认识过程中实践作用的思考,进而说明学习本课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坚定追求真理的理想信念。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包括两目。第一目“认识与实践”,阐述认识的内涵及分类,实践的内涵及特点,为第二目的内容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阐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两目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推进。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善于合作探究、勇于思索、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应借助热点素材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体悟实践和认识关系,让学生从探讨中生成知识,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核心素养。
三、学习目标: 认识的两种形式 实践的含义、形式和特征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明白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四、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科学精神: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事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分析问题。 公共参与:通过明确认识来源于实践,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去。
五、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难点:实践的特点
六、议学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 导入语:老师手拿一只玫瑰走进课堂 老师:同学们,老师今天收到一束玫瑰(给学生看)。你们知道她来自哪里吗? 学生:云南、贵州........ 老师:都不是,它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是的,你没有听错,它是一束塔克拉玛干的玫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玫瑰从难以存活到繁花绽放,背后是无数次种植尝试、规律探索和技术突破。人类对沙漠种玫瑰的认识,究竟从何而来?今天,就让我们借着沙漠玫瑰的故事,探寻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的奥秘 。
议题一: 玫瑰差异如何实现认识的跨越
教师活动1: 学生对比:展示新疆沙漠玫瑰、云南玫瑰两张图片 2、展示议学问题:请同学们对比两幅图片,两种玫瑰有何不同?根据这些差异,推断出它们各自适应的环境特点?以上两种认识有何不同?(议学提示:新疆沙漠玫瑰花朵相对较为小巧。其成片在沙漠生长,花朵小巧、花色淡紫。这表明它适应干旱、少雨且光照强烈的环境。沙漠地区水分稀缺,小巧的花朵可能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淡紫色的花色可能在强烈光照下更利于反射光线,避免灼伤。同时,能在沙漠扎根生长,说明其根系极为发达,适应沙质土壤,具有很强的耐旱、耐风沙能力。云南玫瑰,花朵大且鲜艳,呈现出浓郁的红色。花朵大且鲜艳,植株看起来较为娇美。说明云南的环境可能相对湿润,有充足的水分供给玫瑰生长,让其能发育出较大的花朵。适宜的气候条件,如温暖、光照适中,有利于花朵呈现出鲜艳的颜色。而且相对肥沃、保水性较好的土壤,能满足玫瑰对养分的需求,使其植株生长得较为繁茂。) 3、议学活动要求:观看图片,结合课本知识,注意术语的规范使用。 学生活动1: 观看图片,提取关键信息,做好议学准备。 认真研读议学问题,列出自己的观点,经过自行思考,做好分享准备。 根据议学提示,在课本对应位置将基本观点备注清楚。
设计意图: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较抽象的哲学概念,借助玫瑰对比案例,把 “感性认识(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的表面认识 )” 具象为 “观察玫瑰外观、生长场景的直观感受”;将 “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 转化为 “分析玫瑰差异、推导环境适应性的思考过程”。学生能通过 “看图片→说差异→推环境” 的环节,直观理解两种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议题二:贫瘠的沙漠中如何开出浪漫的花
教师活动2: 1.播放视频《10万株玫瑰开放》,创设议学情境,为下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展示议学材料: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人们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壮举 —— 种下最后一株玫瑰,实现绿色阻沙林带合拢,并于今年 5 月繁花绽放。这不仅仅是玫瑰的胜利,更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彰显。曾几何时,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其广袤无垠的荒芜、极端恶劣的气候,被视为生命的禁区。然而,怀揣着改变生态、守护家园的坚定信念,科研人员与当地民众携手并肩,踏上了这场与沙共舞的征程。他们深入研究沙漠的特性,从风沙规律到土壤质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们精心挑选、改良玫瑰品种,让娇弱的玫瑰拥有了在沙漠扎根的坚韧;他们探索创新灌溉技术,为玫瑰送去生命的甘露。它诉说着,只要有梦想、有行动,人类就有能力改写自然的篇章,让荒芜之地绽放生机,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3.展示议学问题: (1)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变花海过程中,人们做了哪些事,这与单纯想 “沙漠有花” 有何根本区别? (2)为了让玫瑰在沙漠中存活,科研人员做了哪些努力,反映人类活动有何特点? 议学活动要求:结合视频、材料和课本知识,列出发言要点,做好发言准备。 学生活动2: 1.观看视频,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做好议学准备。 2.认真研读议学问题,根据视频和展示材料列出自己的观点,经过小组合作探究,每一小组中心发言人归纳整理本组成员的观点,做好分享准备。 3.根据议学提示,在课本对应位置将基本观点备注清楚。
设计意图: “实践” 是哲学中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种玫瑰的真实案例,将 “实践的含义(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 拆解为具体行动—— 研究沙漠特性、改良玫瑰品种、创新灌溉技术等。学生能直观看到:实践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科研人员与民众 “实实在在改造沙漠环境、让玫瑰扎根” 的物质行为,把抽象哲学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理解的生活场景,破解 “概念难懂” 的学习壁垒。借 “人们做了哪些事,与单纯想‘沙漠有花’有何根本区别” 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比 “物质性行动” 和 “主观想法”,自主推导实践的本质特征(直接现实性,能把观念转化为现实 )。培养学生 “透过现象抓本质” 的哲学思维,学会用 “实践” 的视角剖析现实问题。
议题三:实践筑牢认识根基让沙漠开出致富花
教师活动3: 1.播放视频《新疆沙漠玫瑰变致富花》,创设议学情境,为下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展示议学材料: 最初人们对沙漠种玫瑰知之甚少,正是在一次次种植尝试中,科研人员才通过实地观察测量,获取了沙漠风沙规律、土壤性质、气候特点等一手数据,形成对环境与植物的具体认识。沙漠种植面临的干旱、风沙等难题,推动着技术创新。为解决缺水问题,科研人员深入研究水分蒸发与土壤保水,发明智能化滴灌系统;为抵御风沙,构想 “玫瑰 + 沙生灌木” 复合种植模式,这些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推动认识深化。 3.展示议学问题:年降水量不足 50 毫米的沙漠边缘,科研人员如何实现从 “玫瑰无法种植” 到 “成功培育生态产业链” 的认知突破? 4.议学活动要求: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列出发言要点,小组中心发言人汇总本组成员观点,做好发言准备。注意术语的规范使用。 学生活动3: 1.观看视频,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做好议学准备。 2.认真研读议学问题,根据展示材料列出自己的观点,经过小组合作探究,每一小组中心发言人归纳整理本组成员的观点,做好分享准备。 3.根据议学提示,在课本对应位置将基本观点备注清楚。
设计意图: 借沙漠种玫瑰的真实案例,把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检验标准” 等抽象理论,转化为 “科研人员实地观察获取风沙规律(来源)→ 干旱难题推动滴灌技术创新(动力)→ 生态产业链验证认识价值(目的与检验)” 的具体故事,帮助学习者直观理解 “实践如何奠基认识”,破解哲学原理 “空泛难悟” 的痛点。培养 学生“实践与认识” 的辩证思维,实现从 “学知识” 到 “会思考” 的进阶。
知识总结:
学以致用: 1.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从最初的“一孩”到“双独二孩”,再到“单独二孩”“全面二孩”,现在又调整为“三孩生育”政策。这体现的哲理是(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②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反映 ③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在新的实践中被推翻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详解】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②错误。 ③: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③错误。 ①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从最初的“一孩”到“双独二孩”,再到“单独二孩”“全面二孩”,现在又调整为“三孩生育”政策,可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①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2.2023年6月9日,《科学》杂志发表了我国观测站“拉索”对伽马射线暴的最新研究成果:“拉索”观测到在“后随爆炸”的早期不到两秒的时间里,高能光子流量增强了100多倍,改变了以往理论模型所预期的增长是比较缓慢平稳的判断。此次发表的观测结果将会引发科学界对伽马射线暴的深入认识和探讨。由此可见( ) ①以往的理论模型还停留在认识的初级阶段 ②真理总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身 ③人类认识活动是一个无限接近真理的过程 ④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科学发展的进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以往的理论模型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①说法错误。 ②:此次发表的观测结果将会引发科学界对伽马射线暴的深入认识和探讨,真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身,②符合题意。 ③:认为认识只能无限接近真理是不可知论的表现,③说法错误。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科学发展的进程,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3.大四学生李正汉带领团队画草图、研究电线装置、反复实验温控,在考虑地形、气温、风向等因素,并得到“项目不违反航空管制”的反馈后,前往辽宁放飞氦气球,直达28000米高空,刷新了业余爱好者同类实验所能达到的高度。这表明( ) ①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 ②实践活动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③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④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直接现实性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在考虑地形、气温、风向等因素,并得到“项目不违反航空管制”的反馈后,前往辽宁放飞氦气球,直达28000米高空,刷新了业余爱好者同类实验所能达到的高度。这表明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①正确。 ②:大四学生李正汉带领团队画草图、研究电线装置、反复实验温控,这表明实践活动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②正确。 ③: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不符合题意。 ④: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活动,而不是客观见之于主观,④错误。 故本题选A。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医药源远流长,中医诊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望闻问切”全面了解患者,综合考虑各种症状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重视个体化治疗,根据每个人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广泛使用中草药针灸、推拿、拔罐等相对温和的治疗手段,对身体的副作用较小;注重预防和调节,通过平衡饮食、锻炼和调整生活方式等方法,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重视疾病的预防,讲究治未病。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医药璀璨夺目、熠熠生辉,数千年来守护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安康。在新时代,中医药守正创新、光彩依旧:我国大力构建并坚持中医药领域中国标准;国药大健康产业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支柱产业;中医大模型迅速崛起,医疗AI迎来全新市场;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为数以千万计的各国患者提供卫生保健服务。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医药故事,推动中医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造福世界人民。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阐明中医坚持中国标准的依据。 【答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坚持中医药领域中国标准”是认同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体现;中医数千年来守护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安康、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及其在世界的传播等都充分证明了中医药理论、中国标准的正确性。 【分析】背景素材:中医药的发展 考点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为原因类主观题,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从中医坚持中国标准的依据角度来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中医药源远流长,数千年来守护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安康→可联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医中国标准是在长期守护中华儿女安康的实践中形成的对中医药诊疗规律的正确认识。 有效信息②: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为数以千万计的各国患者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可联系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医药在国内外大量的医疗实践中,疗效显著,证明了中医中国标准的正确性。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 / 2(共35张PPT)
来自沙漠的玫瑰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
从沙海变花海探寻人类认识从何而来
课标要求 素养解读
素养解读
1.认识的两种形式
2.实践的含义、形式和特征。
3.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明白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课标要求
1.政治认同: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科学精神: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事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分析问题。
3. 公共参与:通过明确认识来源于实践,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去
01 玫瑰差异如何实现认识的跨越
02贫瘠的沙漠中如何开出浪漫的花
03 实践筑牢认识根基让沙漠开出致富花
总议题
从沙海变花海探寻人类认识从何而来
玫瑰差异如何实现认识的跨越
议题一
议学情境一
请同学们对比两幅图片,两种玫瑰有何不同?根据这些差异,推断出它们各自适应的环境特点?以上两种认识有何不同?
新疆沙漠玫瑰
云南玫瑰
对比
议一议
议学情境一
探究一:请同学们对比两幅图片,两种玫瑰有何不同?根据这些差异,推断出它们各自适应的环境特点?
云南玫瑰:花朵大且鲜艳,植株看起来较为娇美。说明云南的环境可能相对湿润,有充足的水分供给玫瑰生长,让其能发育出较大的花朵。适宜的气候条件,如温暖、光照适中,有利于花朵呈现出鲜艳的颜色。而且相对肥沃、保水性较好的土壤,能满足玫瑰对养分的需求,使其植株生长得较为繁茂。
新疆沙漠玫瑰:其成片在沙漠生长,花朵小巧、花色淡紫。这表明它适应干旱、少雨且光照强烈的环境。沙漠地区水分稀缺,小巧的花朵可能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淡紫色的花色可能在强烈光照下更利于反射光线,避免灼伤。同时,能在沙漠扎根生长,说明其根系极为发达,适应沙质土壤,具有很强的耐旱、耐风沙能力。
新疆沙漠玫瑰:花朵相对较为小巧
云南玫瑰:花朵大且鲜艳,呈现出浓郁的红色
颜色
形状
大小
...
感性认识
概念
判断
推理
理性认识
一、认识与实践
区别:意识和认识
体系不同: 意识属于唯物论,认识属于认识论。对应的概念不同: 意识与物质对应,认识与实践对应。
含义不同: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含主动形成和被动接受)。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动形成)
层级不同:意识包括感觉和思维;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注意: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属于主观世界,都有正误之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性质:积极的(不是被动的反映)
对象:自然界、
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1.认识的含义:
主体:人类特有,动物没有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 是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认识的低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正误之分,不能说哪个更重要
玫瑰形状
对玫瑰的整体认知
当玫瑰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
概念:用语言概括出玫瑰的本质属性
判断: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粉色的。
推理:创造合适的湿度温度等条件能培育玫瑰。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一、认识与实践
原理总结
发展、深化
依赖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
认识
理性
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贫瘠的沙漠中如何开出浪漫的花
议题二
议学情境二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人们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壮举 —— 种下最后一株玫瑰,实现绿色阻沙林带合拢,并于今年 5 月繁花绽放。这不仅仅是玫瑰的胜利,更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彰显。曾几何时,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其广袤无垠的荒芜、极端恶劣的气候,被视为生命的禁区。然而,怀揣着改变生态、守护家园的坚定信念,科研人员与当地民众携手并肩,踏上了这场与沙共舞的征程。他们深入研究沙漠的特性,从风沙规律到土壤质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们精心挑选、改良玫瑰品种,让娇弱的玫瑰拥有了在沙漠扎根的坚韧;他们探索创新灌溉技术,为玫瑰送去生命的甘露。它诉说着,只要有梦想、有行动,人类就有能力改写自然的篇章,让荒芜之地绽放生机,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1、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变花海过程中,人们做了哪些事,这与单纯想 “沙漠有花” 有何根本区别?
2、为了让玫瑰在沙漠中存活,科研人员做了哪些努力,反映人类活动有何特点?
议一议
议学提示
探究一: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变花海过程中,人们做了哪些事,这与单纯想 “沙漠有花” 有何根本区别?
人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开展的研究沙土、改良品种、搭建滴灌等具体行动,与单纯的 “脑海想象” 存在根本区别:前者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后者仅停留在主观意识层面。
实践是 人们 改造 客观世界 的一切 物质性活动。
主体是人,不是动物,人类特有
3.实践的内涵
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能把观念变为现实存在。
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
≠主观思维活动
≠认识活动
一、认识与实践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工农生产等
变革社会的实践
如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活动二制定和实施等
科学实验活动
自然科学实验,如太空育种实验等
社会科学实验,如改革试点等
4.实践的基本形式
最基本的形式
一、认识与实践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A.猫捉老鼠、大猩猩用树枝勾白蚁
B.学生开辩论会,学习新思想
C.修建港珠澳大桥
D.大国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E.航天专家发射运载火箭进行太空研究
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不是,学习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
是,变革社会的实践
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不是,这是动物的本能活动
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
议学提示
探究二:为了让玫瑰在沙漠中存活,科研人员做了哪些努力?反映人类活动有何特点?
深入调研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沙运动规律、土壤理化性质及极端气候数据,为种植方案提供数据支撑。
实践主体(科研人员、民众)、手段(技术、滴灌系统)、对象(沙漠、玫瑰植株)都是客观的,同时科研人员遵循客观规律的制约性。
以 “在沙漠种植玫瑰、构建绿色阻沙带” 为明确目标,分阶段开展环境调研、品种改良、技术研发,而非盲目行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科研人员负责技术研发,民众参与种植维护,体现实践的社会共同体属性。同时依托当代科技水平,滴灌技术,体现实践手段的历史继承性与创新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5.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主体:人
实践的对象: 玫瑰、沙漠
实践的手段:种植技术
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与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区分)
都是
客观的
一、认识与实践
5.实践的特点——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中
表现
创造新的
物质生活资料
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改造社会的过程中
实践离不开意识的指导(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区分)
沙漠生态与经济价值的双重产出
多元协作与生态治理范式革新
一、认识与实践
一、认识与实践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人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实践具有社会性(横向)
社会性关键词:协作、共同、多人
历史性关键词:当时条件、以前、阶段、时期
实践具有历史性(纵向)
沙漠种植玫瑰是一个人独立完成这项活动的吗?为什么以前沙漠里种不出玫瑰?
5.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实践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规律制约
(2)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
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
历史发展着的,受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总之:实践是人有意识的、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4)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能把观念变为现实存在
区分实践的基本特征:
如果材料强调制定“计划”“方案”“规划”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能动性;
强调历史(时间)过程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史性;
强调“合作”(相互联系)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
一、认识与实践
实践筑牢认识根基让沙漠开出致富花
议题三
议学情境三
最初人们对沙漠种玫瑰知之甚少,正是在一次次种植尝试中,科研人员才通过实地观察测量,获取了沙漠风沙规律、土壤性质、气候特点等一手数据,形成对环境与植物的具体认识。沙漠种植面临的干旱、风沙等难题,推动着技术创新。为解决缺水问题,科研人员深入研究水分蒸发与土壤保水,发明智能化滴灌系统;为抵御风沙,构想 “玫瑰 + 沙生灌木” 复合种植模式,这些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推动认识深化。
在年降水量不足 50 毫米的沙漠边缘,科研人员如何实现从 “玫瑰无法种植” 到 “成功培育生态产业链” 的认知突破?
议一议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侧重于“认识从无到有”)
唯一来源
思考:获得认识一定需要亲身实践吗?
认识途径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实践是认识唯一来源
通过实践获得
通过学习知识或从别人那里获得
通过实践获得
通过实践获得
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议学提示:科研人员最初对沙漠玫瑰种植的认知空白,只能通过实践活动填补。对于蒸发量达 3400 毫米的水分失衡问题、强风导致的根系暴露风险等。这些关键信息是在翻整沙地、试种幼苗的实践中直接获取。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怎样深化,根本动力)
实践
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
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能力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推动着人们去探索研究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议学提示:当传统漫灌导致 80% 水分蒸发时,迫使科研人员研究沙层水分运动规律,最终研发出地下 50 厘米深埋式滴灌管网,结合纳米涂层抗老化技术,将水利用率从 20% 提升至 75%;这种 “实践提出问题 — 认知解决问题 — 技术优化实践” 的循环,使认知从 “沙漠不适宜植物生长” 升级为 “特定品种与技术可构建沙漠生态系统”,每一次种植困境都成为认知深化的契机。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正确的认识(相符合)
主观
客观
实践
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对照
错误的认识(不相符)
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回答
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何谓正确认识?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议学提示:引入的欧洲玫瑰品种在试种中全部死亡,实践直接否定了 “外来品种直接移植” 的错误认知;而将新疆野生蔷薇与云南玫瑰杂交培育的 “沙漠红” 品种,在连续 3 年耐旱试验中存活率稳定在 85%,实践证实了 “本土基因改良” 的正确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拓展: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作用和价值)
公式:实践——认识——实践(行——知——行)
议学提示:科研人员的所有认知活动(如品种选育、技术研发)始终服务于 “改善沙漠生态 + 创造经济价值” 的实践目的,推动认知从单一技术层面上升至系统产业层面。当 2025 年 10 万株玫瑰形成绿色阻沙林带,同时带动 “种植 — 加工 — 观光” 产业链实现年增收 800 万元时,认知最终通过实践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完成从 “技术可行” 到 “产业可持续” 的认知跨越。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了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强调了人的一切知识(直接经验、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强调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侧重于强调实践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向前发展的,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强调了认识不能脱离实践,要回归到实践中去,服务实践。
强调了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总结归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
(1)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2)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此处编辑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实践
与认识
含义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基本形式
认识
实践
含义
类型
实践
是认识
的基础
人的
认识
从何
而来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特点
知识框架
此处编辑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学以致用
1.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从最初的“一孩”到“双独二孩”,再到“单独二孩”“全面二孩”,现在又调整为“三孩生育”政策。这体现的哲理是(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②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反映
③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在新的实践中被推翻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B
此处编辑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学以致用
2.2023年6月9日,《科学》杂志发表了我国观测站“拉索”对伽马射线暴的最新研究成果:“拉索”观测到在“后随爆炸”的早期不到两秒的时间里,高能光子流量增强了100多倍,改变了以往理论模型所预期的增长是比较缓慢平稳的判断。此次发表的观测结果将会引发科学界对伽马射线暴的深入认识和探讨。由此可见( )
①以往的理论模型还停留在认识的初级阶段
②真理总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身
③人类认识活动是一个无限接近真理的过程
④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科学发展的进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此处编辑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学以致用
3.大四学生李正汉带领团队画草图、研究电线装置、反复实验温控,在考虑地形、气温、风向等因素,并得到“项目不违反航空管制”的反馈后,前往辽宁放飞氦气球,直达28000米高空,刷新了业余爱好者同类实验所能达到的高度。这表明( )
①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
②实践活动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③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④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直接现实性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医药源远流长
此处编辑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学以致用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医药源远流长,中医诊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望闻问切”全面了解患者,综合考虑各种症状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重视个体化治疗,根据每个人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广泛使用中草药针灸、推拿、拔罐等相对温和的治疗手段,对身体的副作用较小;注重预防和调节,通过平衡饮食、锻炼和调整生活方式等方法,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重视疾病的预防,讲究治未病。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医药璀璨夺目、熠熠生辉,数千年来守护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安康。在新时代,中医药守正创新、光彩依旧:我国大力构建并坚持中医药领域中国标准;国药大健康产业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支柱产业;中医大模型迅速崛起,医疗AI迎来全新市场;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为数以千万计的各国患者提供卫生保健服务。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医药故事,推动中医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造福世界人民。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阐明中医坚持中国标准的依据。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 本题为原因类主观题,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从中医坚持中国标准的依据角度来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中医药源远流长,数千年来守护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安康→可联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医中国标准是在长期守护中华儿女安康的实践中形成的对中医药诊疗规律的正确认识。
有效信息②: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为数以千万计的各国患者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可联系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医药在国内外大量的医疗实践中,疗效显著,证明了中医中国标准的正确性。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医药源远流长
此处编辑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学以致用
【答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坚持中医药领域中国标准”是认同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体现;中医数千年来守护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安康、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及其在世界的传播等都充分证明了中医药理论、中国标准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