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教学设计章节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课题 5.2社会历史的发展课型 新授课一、教材分析: “社会历史的发展”一框中包括两目。第一目“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主要讲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的重要性,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含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关系,以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这个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第二目“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阐述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二、学情分析: 本框书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其认知方式己经逐步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但辦证思维能力还尚未成熟。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将时政信息与思政教学结合,更好发挥议题式教学的优越性;同时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情境材料感兴趣,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心国家政策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三、学习目标: 1.了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理解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3.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理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四、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坚信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科学精神】认识社会基本矛盾,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五、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教学难点:理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六、议学活动设计:导入新课: 2025年5月22日,是袁老离开我们的第四年。1461天,思念从未停止,人们送别他、怀念他、铭记他,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无边的思念。袁隆平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所以我们今天从一粒粮食开始说起,从中国粮食发展之路探社会历史的发展。议学活动1: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教师活动1: 1.展示议学情境: (1)情境一:材料+视频 民以食为天,粮食一直都是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粮食,国计民生的基石,国家安全的底线。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袁隆平曾说:“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2)情境二:图片 (3)情境三:材料 传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农村土地荒废,产业化水平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后, 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大提高,农民收入增加。 (4)情境四:材料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了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其中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包括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水平;健全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储备调控等要求。 2.展示议学问题: (1)“粮食能够救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从人民群众角度谈谈粮食为何如此重要? (2)根据上图,思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何辩证关系? (3)根据上诉情境,你还能得出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何种结论?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规划》属于国家什么范畴?这对指导我国粮食经济发展有何作用? 3.议学提示: (1)粮食的自给自足是人民幸福的保障,吃饭是日常生活中的首要问题,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只有吃饱了才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为了生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正如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因此根据图片可以得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3)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因此得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4)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规划》属于国家政策性文件,它反映了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属于上层建筑范畴。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规划》通过健全粮食扶持政策、强化储备调控等措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指导资源优化配置、化解生产矛盾,为粮食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最终巩固农业经济根基。 4.议学活动要求: 阅读材料,结合视频,小组思考问题,做好发言准备。注意术语的规范使用。 学生活动1: 阅读材料,观看视频,提取关键信息,做好议学准备。 认真研读议学问题,列出自己的观点,经过小组合作探究,每一小组中心发言人归纳整理本组成员的观点,做好分享准备。 根据议学提示,在课本对应位置将基本观点备注清楚。设计意图: 本活动旨在通过“粮食安全”这一贴近国情民生且学生易于感知的议题情境(袁隆平事迹、粮食政策等),将抽象的社会发展规律(物质生产的基础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具象化。此设计有效化解了理论学习的抽象性难点,在分析现实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强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素养。议学活动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教师活动2: 1.展示议学情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有持续多年增产,也有连续几年减产,但总体上呈波动式增长。从我国粮食生产发展过程看,可大致分为改革前后两个时期: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前,连年战争导致土地大量荒芜,百业凋敝。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分田到户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粮食产量快速增加。 1959-1961年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等原因,我国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1978年突破6000亿斤,为有效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和改革开放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开放以来(1979-2018年): 1979-1999年,我国粮食产量不断攀越新台阶,基本解决了粮食生产总量不足的问题。 2000-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较大幅度波动。进入新世纪后,由于种植结构调整等原因,我国粮食连年减产。 2004-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恢复性增产并向更高水平迈进。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并取消农业税,粮食产量恢复。 2013-2018年,我国粮食在高起点上稳步前进。 2.展示议学问题: (1)阅读材料,讨论我国粮食发展遇到了哪些挑战?但总体道路如何? (2)思考从我国粮食曲折发展史来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的? 3.议学提示: (1)战争使得土地大量荒芜、遭受自然灾害、由于结构调整粮食减产等挑战。我国粮食生产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有持续多年增产,也有连续几年减产,但总体道路上呈波动式增长。 (2)从我国粮食曲折发展史来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4.议学活动要求: 结合材料思考问题,列出发言要点,小组中心发言人汇总本组成员观点,做好发言准备。注意术语的规范使用。 学生活动2: 1.阅读材料,观看视频,提取关键信息,做好议学准备。 2.认真研读议学问题,列出自己的观点,经过小组合作探究,每一小组中心发言人归纳整理本组成员的观点,做好分享准备。 3.根据议学提示,在课本对应位置将基本观点备注清楚。设计意图: 本活动通过分析中国粮食生产波动式增长的历程(挑战与成就并存),引导学生直观感知并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同时发展过程具有曲折性,并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在解决矛盾、推动发展中的作用,强化辩证思维和政治认同。知识总结:学以致用: 1.新时代文物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文物保护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适应文物事业发展需要,有必要对文物保护法进行修改。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进行了三次审议并通过了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这体现了( )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我国的立法机关坚持从实际出发,推进科学立法 ③立法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合理配置权力和责任 ④当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推动社会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材料中指出随着形势的变化,文物保护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此进行了文物保护法的修改,这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①正确。 ②:材料中指出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为适应文物事业发展需要,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进行了三次审议并通过了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这体现了我国的立法机关坚持从实际出发,推进科学立法,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②正确。 ③:材料强调的是根据实际出发,适时进行文物保护法的修改,未强调合理配置权力和责任,③不选。 ④: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会促进社会的进步,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结构变化情况,2024年9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这表明( ) ①调整生产关系就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 ③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反映社会存在及其变化 ④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要兼顾多方面的联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①: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①错误。 ②:无论正确的社会意识还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②错误。 ③④:《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的推出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结构变化情况,这说明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反映社会存在及其变化;同时“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说明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要兼顾多方面的联系,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3.《共产党宣言》中写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提高无产阶级的地位,使之成为统治阶级,争取民主……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由此可见( ) ①无产阶级应借助民主和改良建立自己政权 ②人类的整部历史都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 ③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④新质生产力理论立足时代回答了时代之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①: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不能借助改良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政权,①错误。 ②:原始社会不存在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②错误。 ③:《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由此可见,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③正确。 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新质生产力理论立足时代回答了时代之问,④正确。 故本题选D。 4.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枫桥镇干部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枫桥经验”在运用中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新时代“枫桥经验”。这表明,“枫桥经验”( ) ①在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完善 ②在适应时代和实践新要求中不断丰富 ③在解决社会的对抗性矛盾中不断发展 ④在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飞跃中不断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枫桥经验”历久弥新,其中体现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枫桥经验”之所以能历久弥新并形成新时代的“枫桥经验”,其关键在于自觉运用了“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变”说明“枫桥经验”中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手段能与时俱进,“不变”是指“枫桥经验”调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初衷没有变,①正确。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有了新要求,促使“枫桥经验”不断丰富发展,②正确。 ③:社会矛盾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类,社会基层治理面对的矛盾绝大多数是非对抗性矛盾,而不是对抗性矛盾,③错误。 ④:“枫桥经验”从形成之初到新时代的丰富发展,是同一个事物辩证运动的过程,而不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④错误。 故本题选A。 5.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此,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上述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依据是( )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 B.传统生产力已不能适应高质量的要求 C.改革开放是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 D.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答案】A 【解析】A:题干中提到要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正是因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会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其需求,A正确。 B:题干强调的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适应关系,而非生产力的绝对优劣,B排除。 C: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而不是改革开放,且这一选项与题干所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直接要求无直接关联,C排除。 D:这一选项更侧重于社会形态的宏观变化,而非题干中所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微观适应关系,D排除 故本题选A。2 / 2(共37张PPT)2025年5月22日是袁老离开我们的第四年1461天,思念从未停止人们送别他、怀念他、铭记他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无边的思念袁隆平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5.2 社会历史的发展——我国粮食的发展之路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课标要求 素养解读1.了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理解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3.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理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坚信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科学精神】认识社会基本矛盾,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contents总议题:我国粮食的发展之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0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02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PART 01【议学情境一】民以食为天,粮食一直都是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粮食,国计民生的基石,国家安全的底线。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袁隆平曾说:“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议一议:“粮食能够救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从人民群众角度谈谈粮食为何如此重要?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1、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重要性(1)地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为了生活,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需要进行通过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1、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重要性(2)作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小脚女人和手推磨瓦特和他改良的蒸汽机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2)含义:①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即人,人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劳动过程中所加工的事物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志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含义:②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如公有制、私有制如按劳分配、平均分配、按需分配如剥削与被剥削、平等决定作用议一议:根据上图,思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何辩证关系?社会的性质、社会形态的变化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议学情境二】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3)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传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农村土地荒废,产业化水平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后, 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大提高,农民收入增加。议一议:根据上诉情境,你还能得出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何种结论?【议学情境三】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关系:小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议学情境四】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了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其中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包括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水平;健全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储备调控等要求。议一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规划》属于国家什么范畴?这对指导我国粮食经济发展有何作用?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含义①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社保政策等②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拓展】政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与之相应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观念(思想)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价值观、文化传媒等。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判一判:生产力VS生产关系、经济基础VS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教育惩戒制度》人民解放军按劳分配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机器生产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力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适应不适应巩固和完善阻碍其发展和变革先进的落后的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前进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小结: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方法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2)普遍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课堂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来,江西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的意识,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升级。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完善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推进投资便利化,推行经营主体“极速开办、极简变更、极畅退山、极优服务”新模式,降低金融、水电等生产要素综合成本;建设数字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规范监管执法行为,推进涉企司法公高效,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以良法善治护航企业发展。营商环境的优化,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参考答案】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江西省通过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完善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江西省通过建设数字政府、转变政府职能、规范监管执法行为、优化公共法律服务,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④因此,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通过优化营商环境,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PART 02【议学情境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有持续多年增产,也有连续几年减产,但总体上呈波动式增长。从我国粮食生产发展过程看,可大致分为改革前后两个时期:(一)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前,连年战争导致土地大量荒芜,百业凋敝。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分田到户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粮食产量快速增加。1959-1961年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等原因,我国粮食产量有所下降。1978年突破6000亿斤,为有效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和改革开放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议学情境五】(二)改革开放以来(1979-2018年):1979-1999年,我国粮食产量不断攀越新台阶,基本解决了粮食生产总量不足的问题。2000-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较大幅度波动。进入新世纪后,由于种植结构调整等原因,我国粮食连年减产。2004-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恢复性增产并向更高水平迈进。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并取消农业税,粮食产量恢复。2013-2018年,我国粮食在高起点上稳步前进。议一议:(1)阅读材料,讨论我国粮食发展遇到了哪些挑战?但总体道路如何?(2)思考从我国粮食曲折发展史来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的?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1)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实现动力: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矛盾性质:对抗性的矛盾(3)解决方式: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经济斗争:经济罢工、游行示威政治斗争:武装起义、战争、夺取政权思想斗争:思想宣传陈胜吴广起义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矛盾性质:非对抗性的矛盾(3)解决方式: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解决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作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 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的意义和目的: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4、共产主义社会(1)地位: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2)目标: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3)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动力)邓小平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课堂总结】社会历史的发展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总趋势实现方式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前进的、上升的【课堂练习】1.新时代文物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文物保护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适应文物事业发展需要,有必要对文物保护法进行修改。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进行了三次审议并通过了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这体现了(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我国的立法机关坚持从实际出发,推进科学立法③立法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合理配置权力和责任④当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推动社会进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课堂练习】2.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结构变化情况,2024年9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这表明( )①调整生产关系就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③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反映社会存在及其变化④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要兼顾多方面的联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课堂练习】3.《共产党宣言》中写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提高无产阶级的地位,使之成为统治阶级,争取民主……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由此可见( )①无产阶级应借助民主和改良建立自己政权 ②人类的整部历史都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③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④新质生产力理论立足时代回答了时代之问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课堂练习】4.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枫桥镇干部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枫桥经验”在运用中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新时代“枫桥经验”。这表明,“枫桥经验”( )①在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完善 ②在适应时代和实践新要求中不断丰富③在解决社会的对抗性矛盾中不断发展 ④在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飞跃中不断创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课堂练习】5.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此,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上述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依据是(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B.传统生产力已不能适应高质量的要求C.改革开放是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D.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5.2社会历史的发展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docx 5.2社会历史的发展 课件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