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教学设计章节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课题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型 新授课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第二框。本框内容在上一节课探究实践与认识的基础上,学习有关真理和认识的相关知识,是对上一节课内容的升华。本框要识记真理的含义和基本属性,掌握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正确区分真理和谬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懂得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理解追求真理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并形成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真理的能力。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理性认识有待提高,对新的事物充满好奇且具有一定辨别能力,但也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本节课以人工智能中的AI换脸技术为议题情境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从网友的多元评论和认识中辨别真理,区分谬误,掌握真理和认识的含义和特点,帮助学生生成、理解学科知识,提高学科素养。三、学习目标: 1.识记真理的含义和三个特点,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 2.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3.树立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观念四、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认识观的学习,引领学生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认同民族精神 2.科学精神: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培养科学精神 3.法治意识:通过分析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引导学生坚持真理,反对谬误,在生活中也要有规则意识,做到遵纪守法,树立法治观念五、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教学难点: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六、议学活动设计: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呢?【学生分享畅谈】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俗智慧,但也伴随着一些健康认知误区和谣言的流传。今天我们这节课一起来揭露“粽”要真相,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议学活动1:端午“谣言”——认识真理及其特征教师活动1: 1.展示议学情境:材料一: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俗智慧,但也伴随着一些健康认知误区和谣言的流传,例如:端午节喝雄黄酒可杀菌消毒、驱虫避害;香囊仅含草药,佩戴艾草香囊绝对安全...... 材料二:“悠悠艾草香,片片粽叶长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粽子飘香,寓意着团圆与和谐。端午时节的养生保健,要注重健脾、除湿、驱毒。而粽子能于清淡中平补,在平补中清化,是适合端午养生的美食佳品。因此有人认为,粽子是“健康食品”,老少皆宜。 2.展示议学问题: (1)以上关于端午节风俗的认识正确吗?请说明理由。什么样的认识可以称为真理? (2)网友提出“粽子老少皆宜”的认识是真理吗?这说明真理有何特征? 3.议学提示: (1)以上关于端午节风俗的认识不正确。其一,雄黄酒内服存在中毒风险,现代医学明确反对内服。民间所谓“古法炮制雄黄酒”无科学依据,且缺乏安全剂量标准;其二,香囊成分可能引发过敏或不良反应。香囊多含辛香类中药(如艾叶、苍术),孕妇使用可能影响胎气;婴幼儿呼吸道敏感,吸入香气或导致不适。因此并非绝对安全。正确的认识称为真理,即当主观认识与客观认识相符合。 (2)不是真理。粽子高糖、高脂、难消化,部分人群需严格控制摄入。 因此真理是有条件的,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4.议学活动要求: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1: 1.阅读素材,提取关键信息,做好议学准备。 2.认真研读议学问题,经过自主思考,做好分享准备。 3.根据议学提示,在课本对应位置将基本观点备注清楚。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端午节风俗的认知争议,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辨析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的差异,直观理解真理“客观性”的本质(如“雄黄酒安全”不符合科学事实)。结合“粽子是否健康”的讨论,揭示真理的条件性与具体性(如特定人群不适宜食用),帮助学生突破“真理绝对化”的认知误区,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时,呼应学情中“网络信息辨别”的需求,强化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意识。议学活动2:端午“起源”——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教师活动2: 1.展示议学情境:视频:《端午起源》 材料:端午节的起源被认为是纪念屈原投江。然而,通过对文献和考古的研究发现,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夏季祭祀活动,与纪念屈原的联系是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不断修订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认识,认为其蕴含了多元文化因素,包括祭龙、祈福、防疫等习俗。 2.展示议学问题: 为什么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认知会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而改变?这说明认识具有什么特点? 3.议学提示: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争议体现了历史研究的过程性,随着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的深入,原有的片面认识被补充和修正,这反映了人类对历史真理的认知是不断深化的过程。这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4.议学活动要求: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列出发言要点,小组中心发言人汇总本组成员观点,做好发言准备。注意术语的规范使用。 学生活动2: 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做好议学准备。 2.认真研读议学问题,列出自己的观点,经过小组合作探究,每一小组中心发言人归纳整理本组成员的观点,做好分享准备。 3.根据议学提示,在课本对应位置将基本观点备注清楚。设计意图: 以端午节起源认知的演变为案例,具象化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与上升性。通过历史研究的动态发展,引导学生理解真理的探索需不断修正片面结论(,体会“波浪式前进”的哲学内涵。小组合作探究形式,深化对“追求真理永无止境”的认同,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和科学精神,落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核心素养目标。知识总结:学以致用 1.重庆人称街头的临时搬运工为“棒棒”。重庆的棒棒最多时有30万人,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状况的改善,“棒棒军”日渐凋零。对此,有人说,棒棒是重庆的独特文化景观,应设法存留;有人则认为,棒棒这一工种的逐渐消失,意味着人们逐渐从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是好事,应该由它去。造成人们上述看法不同的原因在于( ) ①关于棒棒的真理性认识本身就是相对的 ②人们的认识能力天然就存在着高低之别 ③棒棒这一认识对象具有复杂多元的属性 ④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认识视角和出发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①:真理性认识是客观的,绝对的,不是相对的,①说法错误。 ②:人们认识能力高低之别,不是天然就存在,而是后天形成的,②说法错误。 ③:认识对象是复杂多元的,③符合题意。 ④: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认识视角和出发点,所以不同的人对“棒棒军”的留去有不同的看法,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在年轻时自认为读了很多书,甚至觉得已无书不读,便书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者指点,他把对联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副对联的修改启迪我们( ) A.认识是反复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B.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相互渗透 C.绝对真理是由发展中的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 D.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难以揭示其本质 【答案】C 【详解】A:认识是反复的,说明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过程的无限性,说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选项表述混淆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A排除。 B: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的界限,不能相互渗透。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B错误。 C:真理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材料中对联的修改启迪我们要坚持二者的统一,C正确。 D: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可知论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能够被我们认识,不能说难以揭示其本质,D错误。 故本题选C。 3.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城,但直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偏低。为拓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资金来源,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指出,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此举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有( ) ①真理总是在不断推翻原有认识中超越自身 ②人们的认识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③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提高认识主体素质才能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①:真理性认识是不能被推翻的,真理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超越自身向前发展,①错误。 ②③: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城,直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偏低。为拓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资金来源,我国决定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材料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有认识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③正确。 ④:提高认识主体素质"有利于"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不是"才能",且材料未涉及提高认识主体素质,④错误。 故本题选C。 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于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意味着( ) ①科学社会主义从产生至今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②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真理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④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③:“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于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从产生至今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①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强调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但不是“终极真理”,认识具有无限性,不存在终极真理,②错误。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5.中南大学研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例传统性别决定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经过研究,他们提出,原始生殖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在人类性别决定中起关键作用,人类性别并非仅由体细胞性染色体组成决定。该理论从早期胚胎发育的角度探讨性别决定机制,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生殖领域杂志《人类生殖》。这说明( ) 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真理、推翻原有认识 ②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③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④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会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推翻原有认识”错误,原有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①说法错误。 ②④:材料说明的是,科研中出现的问题(发现一例传统性别决定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推动了人类性别理论的发展(人类性别并非仅由体细胞性染色体组成决定),这表明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会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②④符合题意。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圆圈式的循环运动”错误,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2 / 2(共28张PPT)你的家乡,有哪些端午风俗?端午端午风俗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端午——揭露“粽”要真相,探索真理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课标要求 素养解读1.识记真理的含义和三个特点,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 2.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3.树立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观念 1.政治认同: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认识观的学习,引领学生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认同民族精神2.科学精神: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培养科学精神3.法治意识:通过分析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引导学生坚持真理,反对谬误,在生活中也要有规则意识,做到遵纪守法,树立法治观念端午“谣言”——认识真理及其特征壹总议题:揭露“粽”要真相,探索真理端午“起源”——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贰——认识真理及其特征端午“谣言”端午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俗智慧,但也伴随着一些健康认知误区和谣言的流传,例如:端午节喝雄黄酒可杀菌消毒、驱虫避害;香囊仅含草药,佩戴艾草香囊绝对安全;......议学情境一:(1)以上关于端午节风俗的认识正确吗?请说明理由。(2)什么样的认识可以称为真理?议一议:主观认识客观对象相符合不符合正确认识错误认识真理谬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真理的含义一、真理是客观的一、真理是客观的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认识是多元的真理是一元的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的基本属性——客观性内容:检验标准: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客观的)社会实践(客观的)真理具有客观性①真理一定有用,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真理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是“真”的,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②不能以“有用性”来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如果以主观上的“有用性”来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就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③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思考:真理是因为“有用”而“真”,还是因为“真”才“有用”?【拓展】“悠悠艾草香,片片粽叶长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粽子飘香,寓意着团圆与和谐。端午时节的养生保健,要注重健脾、除湿、驱毒。而粽子能于清淡中平补,在平补中清化,是适合端午养生的美食佳品。因此有人认为,粽子是“健康食品”,老少皆宜。议学情境二:网友提出“粽子老少皆宜”的认识是真理吗?这说明真理有何特征?议一议: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1.真理的特点(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真理的特点(具体性)具体的:指主观认识符合当地的实际历史的:指主观认识符合当时的实际强调时间(即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限制【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要把握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达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特征 客观性 基本属性 ① 真理的内容、检验标准都是客观的。② 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 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小结:真理及其特征】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对立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有严格的界限统一 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谬误真理判断: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3.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区分:真理VS谬误】真理 谬误区别 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原则的区别、严格的界限,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不能混淆。联系 真理与谬误是统一的。 (1)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 (2)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 【课堂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烟花是一场持续千年的中国式浪漫。每逢重大节日庆典,燃放烟花就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仪式。早在1000年前,炼丹起火让人们认识并发明火药。随着火药的发明,古代的爆竹迎来了一次次变革。花炮祖师借用“硝磺爆竹”原理发明了烟花。如今,电子信息技术为烟花表演带来了超乎想象的烟花革命。面对千年流传的烟花爆竹习俗,人们在欣赏瞬间美的同时,也对其带来的环境、安全等问题产生担忧。对于烟花燃放禁令,社会上存在不同的声音,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认为不能“一刀切”。无论是继续“禁燃”,还是适当地“开个口子”,各地政府都应该尽可能和民众解释清楚政策制定的原因和依据,回应公共诉求。对于烟花燃放禁令,社会上存在不同的声音。结合材料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知识对此加以分析。【课堂练习】对于烟花燃放禁令,社会上存在不同的声音。结合材料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知识对此加以分析。【参考答案】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的制约。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支持者大多从环保和安全角度出发,反对者从年味和文化传承的角度考虑。这两种声音都有合理性。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能“一刀切”的观点是基于每个地方的情况不同,对烟花爆竹的管理也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考虑。——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端午“起源”端午端午节的起源被认为是纪念屈原投江。然而,通过对文献和考古的研究发现,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夏季祭祀活动,与纪念屈原的联系是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不断修订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认识,认为其蕴含了多元文化因素,包括祭龙、祈福、防疫等习俗。议学情境三:为什么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认知会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而改变?这说明认识具有什么特点?议一议: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1.认识具有反复性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具体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2.认识具有无限性①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无限变化的②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延续的③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3.认识具有上升性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课堂总结】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认识1.含义2.特征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课堂练习】1.重庆人称街头的临时搬运工为“棒棒”。重庆的棒棒最多时有30万人,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状况的改善,“棒棒军”日渐凋零。对此,有人说,棒棒是重庆的独特文化景观,应设法存留;有人则认为,棒棒这一工种的逐渐消失,意味着人们逐渐从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是好事,应该由它去。造成人们上述看法不同的原因在于( )①关于棒棒的真理性认识本身就是相对的②人们的认识能力天然就存在着高低之别③棒棒这一认识对象具有复杂多元的属性④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认识视角和出发点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课堂练习】2.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在年轻时自认为读了很多书,甚至觉得已无书不读,便书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者指点,他把对联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副对联的修改启迪我们( )A.认识是反复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B.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相互渗透C.绝对真理是由发展中的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D.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难以揭示其本质C【课堂练习】3.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城,但直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偏低。为拓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资金来源,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指出,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此举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有( )①真理总是在不断推翻原有认识中超越自身②人们的认识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③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提高认识主体素质才能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课堂练习】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于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意味着( )①科学社会主义从产生至今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②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真理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④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课堂练习】5.中南大学研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例传统性别决定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经过研究,他们提出,原始生殖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在人类性别决定中起关键作用,人类性别并非仅由体细胞性染色体组成决定。该理论从早期胚胎发育的角度探讨性别决定机制,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生殖领域杂志《人类生殖》。这说明( )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真理、推翻原有认识②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③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④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会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docx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课件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