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立秋人间忽晚山河已秋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立秋立秋时节壹.目录立秋·三候贰.立秋节气习俗叁.立秋节气养生肆.立秋诗词赏析伍.第一章立秋时节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2025年公历8月7日,意味着夏天即将结束,秋季的脚步渐近。立秋节气具有重要的农业意义,也是人们迎接秋季的一个重要时刻。立秋时节立秋,“四立”之一,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期间,尚未出暑。虽然初有凉风,但并不会短时间退去暑热,到下一个节气处暑,才基本告别夏天。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虽有差别,但立秋时节大部分地区天气仍然酷热,白天阳光依然剧烈,处于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气温更为酷热。我国医学也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立秋时节立秋标志着孟秋时节正式开始,它是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立秋之后天气还是很热,中医将立秋至秋分前这时段称之为“长夏”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第二章立秋·三候立秋·三候一候凉风至“一候凉风至”,是指“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也就是说,此时的风已经不是暑天的热风了,天气也开始呈现转凉的趋势了。二候白露生“二候白露生”,是指“大雨之后,清凉风来,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生,示秋金之白色也”。通俗点儿说,就是早晨大地上开始有雾气了。三候寒蝉鸣“三候寒蝉鸣”,是指“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寒蝉开始鸣叫,说明天气真的开始变冷了,寒蝉之于秋天,就犹如布谷鸟之于夏天,都是一种信号。第三章立秋节气习俗立秋节气习俗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立秋,表示秋天来临,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因此,在立秋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立秋节气习俗立秋节立秋,表示秋天来临,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因此,在立秋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秋社社日节,又称土地诞,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立秋节气习俗晒秋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进入了晒秋最旺季节。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秋田娱乐秋天,特别是秋忙前后,农事虽忙,秋种秋收,忙得不亦乐乎!但忙中也有乐趣,常见一些青年人和十余岁的孩子,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长起来以后,特别是包谷长成一人高,初结穗儿的时候,田间里正是他们玩耍、做戏的场所。立秋节气习俗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秋 忙 会秋忙开始,农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你帮我我帮你,三五成群去田间,抢收已经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头茬、二茬、三茬、捞空茬。妇女、老人、十来岁的小孩,他们手提竹笼,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着个儿去搬。秋收互助立秋节气习俗01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02“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03“躺秋”在有些地方也叫做“卧秋”或者“睡秋”。例如在江淮一些地方,人们在立秋这一天,会选择一个阴凉的地方躺一躺,表示夏天即将过去,暑热难当无法安眠的日子即将过去,天气慢慢转凉,可以好好安睡了。贴 秋 膘啃 秋躺 秋立秋节气习俗对于立秋节,古人是非常重视的。古代祭秋的仪式相当隆重,要由皇帝亲自率领众臣,到京城西郊迎秋、祭秋,感谢神灵和祖先护佑天下太平,谷物丰收。 这一习俗延续了下来,在不同朝代又有所变化,有所发展。早在周代,逢立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秋”于西郊,举行祭祀仪式。到了汉代,在立秋这一天,京城百官需着白衣,到城外西郊设坛迎秋,以祭祀白帝少昊和秋神蓐收,祭祀的车辆都要换成白色,天子亲自捕射猎物用来祭祀,以振军威。 宋朝立秋时,宫廷中会派人把盆栽的梧桐移入殿内, 等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到:“秋来了!”奏报完毕,梧桐树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寄寓报秋之意。立秋节气习俗打 秋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在古时候,农民对立秋节气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因此,古时立秋也被称“立秋节”或七月节。民谚有曰:“打碎秋胆,不做风潮也立秋。” 自古也有“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的说法。人们在立秋之际,祈盼下一阵及时雨,吓碎所谓秋胆,洒暑祛夏,减少风潮之灾,以利秋季农作,这项民俗活动被称之为“打秋”。打秋,汉族民间生产风俗。流行于上海地区。每逢夏历立秋日,民间都作求南的新祷仪式。祈求能及时下一阵雷雨,借以吓碎秋胆,洒暑祛夏,减少风潮之灾,以利秋季农作,故名。第四章立秋节气养生立秋节气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以养“收”为原则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也是人体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立秋节气养生谨防“秋老虎”立秋仍处在“三伏天”内,暑气一时还很难消。此时节,要密切注意天气预报,一旦出现“秋老虎”,要注意防暑降温。收敛阳气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到舒展。另外,早睡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可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生。立秋节气养生秋季干燥,多吃水果蔬菜消除秋燥症,多吃水果生津解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要尽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立秋之后,早晚较凉,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腹痛、吐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状。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汤,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可有效防治“空调病”。立秋要做的两件事1. 早晚及时添衣立秋时节,气温逐渐下降,早晚温差较大。为了防止受凉,要注意在早晚时及时增加衣物,保暖保持身体舒适。2. 注意防暑虽然立秋时节,天气逐渐凉爽,但白天的气温仍然较高。出门外出时,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防止中暑和日晒引发的健康问题。立秋是夏季的告别,秋季的开始。让我们牢记立秋的养生食俗和健康习惯,度过一个风调雨顺、吉祥美好的秋天。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第五章立秋诗词赏析立秋诗词赏析立秋日曲江忆元九—白居易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一叶秋—白居易烦暑郁未退,凉飙潜已起。寒温与盛衰,递相为表里。萧萧秋林下,一叶忽先委。勿言微摇落,摇落从此始。立秋诗词赏析《立秋》[南宋]刘翰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立秋》是南宋诗人刘翰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紧扣题意,构思巧妙。整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细腻地写出了夏秋之交自然界的变化。有的变化显而易见,如满阶的梧桐叶;有的变化则不太显著,如乳鸦的啼叫和立秋夜扇风的凉爽。这些细节描写反映出诗人对事物变化的敏感以及对生活观察和体验的细致。立秋夏色渐敛静候秋凉之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