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十课拓展空间《我眼中的祖国发展》教学设计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上册 课题 我眼中的祖国发展教学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政治认同”“责任意识”核心素养,通过“时空穿越”情境与多维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经济、科技、生态、文化等视角感知祖国发展成就,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道路,激发民族自豪感与奋斗使命感,实现“认知—情感—行动”的螺旋上升。内容 分析 课程关联:本课为八年级上册“国家发展”主题的拓展实践课,衔接教材中“坚持党的领导”“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知识点,以“时间轴竞猜—领域探索—未来设计”为主线,将抽象的“国家发展”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的具象活动。 活动价值:通过数据可视化、沙盘模拟、非遗创新等跨学科任务,弥补教材中“发展成就”的静态呈现局限,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创新能力与系统观念,强化“小我与大我”的联结。学情 分析 已知点:学生已初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部分重大事件,如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对一些科技成就(如高铁、5G)有生活感知,具备基本的信息收集与小组合作能力。 发展点:需增强从经济、科技、生态等多维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培养将现代科技与历史问题结合的创新思维。 困惑点:可能对部分历史事件的时间脉络、科技成就的原理理解不深入,在“穿越者挑战”中难以精准结合现代科技解决过去问题,对生态、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成就关注度不足。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感受祖国发展成就,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爱国爱党的情感。 科学精神:通过数据图表、科技实验等,理性认识发展成就背后的科学逻辑与奋斗历程。 公共参与:通过“碳足迹计算”“绿色出行”等活动,树立生态环保意识,明确个人在国家发展中的责任,践行低碳生活理念。 责任意识:树立“未来建设者”角色意识,明确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培养担当精神。教学 重点 梳理祖国发展标志性成就,理解经济、科技、生态、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脉络。教学 难点 将现代科技与历史问题结合,创造性表达对国家发展的认知,深度理解发展的意义。教学 方法 情境体验法、项目式学习法、情感唤醒法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导入 【展示快问快答题目】 抢答并复述成就细节,感知发展速度。 激活已有知识,激发兴趣。环节二:课堂 讲授 环节二:课堂 讲授 环节二:课堂 讲授 环节二:课堂 讲授 一、破冰行动:发展时间轴竞猜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年代盲盒探秘】 展示标有“1964”“1980”“2003”“2021”等年份的盲盒,内含对应年代的关键事件卡片。 【教师导语】 如果回到这些年份,你能通过哪些现代科技改善当时的生活?” 抽取盲盒并解读事件意义,小组讨论“现代科技与过去生活的联结”。 穿越挑战引发创新思考,快速聚焦“发展”主题。二、核心活动:祖国发展探索站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经济站:数据可视化挑战】 播放视频,指导用彩笔标注关键节点,提炼“发展关键词”(如“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 【科技站:虚拟实验室】 提出实验挑战要求 展示天宫课堂,引导分析“科技如何改变生活”。 【生态站:绿色中国沙盘】 提供黏土、植被模型,要求对比“退耕还林前后”的山体生态,标注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等变化。 【文化站:非遗匠心工坊】 展示剪纸、中国结等非遗作品,示范“传统纹样+AI元素”融合设计。 小组合作绘制手抄报,派代表用“新闻播报”形式解读数据背后的政策意义(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村振兴战略”)。 分组完成实验并撰写“科技日记”,讨论“未来科技可能解决的社会问题”(如清洁能源、智能医疗)。 制作沙盘并计算“家校通勤碳足迹”,设计“低碳出行方案”(如步行+公交组合)。 小组合作完成非遗创新作品,阐述“传统与现代如何共生”。 通过“看数据—做实验—建模型—创文化”的多模态体验,从经济基础、科技动力、生态底线、文化根基四个维度建构国家发展认知体系。三、创意表达:未来中国设计局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2050梦想蓝图绘制】 发放“未来城市”画纸,提示融入AI、无人驾驶、垂直农场等元素,巡回指导并追问:“你的设计如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时光胶囊封存】 分发信纸,引导书写“给2050年自己的话”,强调:“今天的想象将成为未来的现实,你的每一份努力都在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 分组绘制并讲解蓝图(如“空中花园城市”“氢能交通网络”),投票选出“最具创新生态奖”。 撰写信件并投入“时间胶囊”,约定毕业时启封。 通过具象化未来想象,将“国家发展”转化为“可参与的明天”,强化“我的未来与祖国同行”的责任意识。环节三: 课堂 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导语】 从‘1964年原子弹成功’的艰苦创业,到‘2025年磁等离子体发动机’的科技突破,再到‘2050年氢能城市’的未来构想,我们用一条时间轴串起了祖国发展的‘昨天、今天、明天’。” 举起“时间胶囊”:“今天你们在蓝图上画下的每一笔,都是未来中国的‘待完成项’。正如家庭调研中长辈说的‘当年没想到能用上智能手机’,明天的中国也将因你们的想象与行动充满惊喜。” 自主总结 分享感悟 通过“时间轴+领域关键词”双重框架,帮助学生建立“纵向时序—横向维度”的立体化认知。环节四:课后 拓展 【布置课后任务】 家庭调研任务 采访长辈:“你小时候的生活 vs. 现在”,制作“家庭发展对比表” 2. 校园探索计划 寻找校园里的 “中国制造”,并整理成手抄报 3. 短视频挑战 拍摄 “1分钟看懂中国发展” 创意视频环节五:板书 设计环节六:教学 反思 亮点:1.活动设计丰富多样,符合八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能有效激发参与热情。2.多维度切入国家发展,涵盖经济、科技、生态、文化等领域,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综合性学习特点。3.注重实践与创新,从沙盘制作到未来城市设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化认知,培养创造性思维。 不足:1.部分活动(如“穿越者挑战”)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可能存在个别小组参与度不足的情况。2.课堂时间有限,在“核心活动”各站的时间分配上可能存在紧张感,部分深度讨论难以充分展开。3.对学生的差异化指导可能不足,未能充分关注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需求。 改进:1.提前布置预习任务,提供“穿越挑战”相关历史背景与科技知识资料包,降低活动难度,提升参与度。2.优化时间管理,对部分非核心活动(如非遗创作)适当缩短展示时间,预留更多深度讨论空间3.设计分层任务,如在数据可视化挑战中提供不同难度的数据模板,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加强个别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