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天净沙 秋思》同步课件(共38张PPT)+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天净沙 秋思》同步课件(共38张PPT)+ 素材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天净沙·秋思
古代诗歌四首
内容说明
《天净沙·秋思》是七年级上册的一首元曲。元人周德清称它为“秋思之组”;王国维更誉它为“纯是天籁”。《天净沙·秋思》像是一幅山水画,寥寥几笔,便把一幅苍茫萧瑟秋郊日暮羁旅图展现在人们眼前,并且让一个游子和一匹瘦马出现在这样一幅图景之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在外漂泊游子的凄苦酸楚之情。这是在古今骚客大量的悲秋以及羁旅之作中堪称最好的一首,艺术感染力极强,既承袭了前人的悲秋情怀,又在表现手法上有突破和创新。选编此散曲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羁旅游子的愁苦之情,学习诗人运用于其中的表现手法,在感受散曲的艺术魅力,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有知识能力方面的提升。
内容说明
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小令,借助注释理解其主要内容
2.能通过从不同角度赏析小令,揣摩其蕴含的意蕴
3.鉴赏小令的艺术手法,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整体感知——作者介绍
《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这首小令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联结在一起。他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整体感知——背景了解
  元曲 我国古代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读小令:注意字音、节奏,领悟感情。
téng
整体感知——朗读小令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秋风
借助注释,梳理这首小令的大意。
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曲牌名
题目/思:思绪
形容悲伤到极点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精读细研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动静结合,以乐景写哀情,更增其哀。
运用白描手法,选取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景,描绘出一幅苍凉的深秋暮色图。
“枯”“老”“昏”等词营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气氛,衬托了旅人内心的孤独凄凉。
“西风”即秋风,既点明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
自由朗读:从修辞或是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小令。
精读细研——赏析小令
几根______缠绕着一棵棵______ ,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_____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_____,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眼前呈现出一座_____ ,桥下小溪潺潺的_____,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________ ,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______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____,向远方踽踽(jǔ )而行。
绘一绘
枯藤
秃树
秋风
寒鸦
小桥
流水
农家小屋
古道
瘦马
精读细研——赏析小令
考点解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描绘的画面是近年来中考中常见的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1、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的景象;
2 、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某诗句所展现出的画面;等等
作答要求: 正确理解诗歌,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于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回答;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意境。
模拟中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净沙·秋思》所展现的画面。
提示:1 找出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2 找出景物的修饰语;
3 加上修饰语后,将这些景物重新加以描述;
4 运用联想和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将诗歌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精读细研——中考考点
夕阳 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揭示主题。
“断肠人”是点睛之笔,抒发了作者羁旅异乡的惆怅之情。
卒章显志
直接抒情
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渲染了悲凉气氛,同时又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精读细研——赏析小令
此时此刻, ______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人“______”,此时此刻、此
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
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__________ !
绘一绘
太阳
柔肠寸断
在天涯
精读细研——赏析小令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了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环境,含蓄地表示出了游子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绘出一幅恬静温馨的画面,与前一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点出了时间,并照应了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精读细研——赏析小令
小令的前三句共描写了九种景物,其营造的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
景物: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
异同:第一句是萧瑟秋景,黯然凄凉的气氛,衬托旅人内心的悲哀。
第二句的三景则是安谧,明净,反衬游子的羁旅之苦。
第三句三景破败,荒凉,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作用: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样,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
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的哀愁。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精读细研——赏析小令
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白描
诗人是如何把这首小令中的九种景物描绘出来的,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精读细研——赏析小令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文中有何作用?
末二句不仅写景而且写人抒情。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昏”相呼应,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
“天涯”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悲愁。
“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为全篇主旨所在,表达了天涯沦落之人想起家乡时肝肠寸断的凄苦之情。
精读细研——赏析小令
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马”改为“骏马”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瘦马”是以马之瘦衬托人之瘦(衬托游子在外漂泊奔波的困苦和疲倦),而“骏马”则显现出马的强壮有活力(衬托人的精神抖擞),二者意境不同。
精读细研——赏析小令
直抒胸臆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如此荒凉萧瑟的秋天的傍晚,自己却飘荡在外,体现出游子思乡却不能回之悲。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是景语,却字字扣情来写,寄寓了游子的断肠之悲。
这首小令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运用景物烘托
前三句写了九种景物,有力地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最后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做了有力的铺垫。
精读细研——赏析小令
课堂小结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课堂小结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课堂小结——归纳主题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得益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瑟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静景与动景相映。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以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景色与情思相融。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3.白描手法,言简意丰。
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面,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写景
游子漂泊
行旅图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抒情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游子之悲
凄凉冷清
孤寂愁苦羁旅之思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天净沙 秋思》
作者 是 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
2、他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被人们推为小令中出类拔萃的杰作,被誉为 。
3、“天净沙”是 。
4 、 “秋思”是 。
元代
马致远
“秋思之祖”
曲牌名
题目
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5.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 、 ;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
 
答案:
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7.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1、把小令改写成一小短文;
2、阅读比较本小令与《天净沙·秋》(白朴)。
天净沙①·秋
孤村落日残霞②,
轻烟老树寒鸦③,
一点飞鸿影下④。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残霞:晚霞。
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