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同步课件(共51张PPT)+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同步课件(共51张PPT)+ 素材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导入新课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黑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导入新课
诗仙——( 李白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
诗圣——( 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
诗佛——( 王维 )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诗魔——(白居易)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
诗鬼——( 李贺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和重要意象;读题读诗,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品析艺术手法、把握诗歌主旨。
3.了解古诗,热爱古诗, 提升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整体感知——走近诗人
王昌龄 (?—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整体感知——诗中人物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整体感知——背景介绍
古体诗 近体诗
形成年代 唐代之前 唐代
格律要求 较少限制 限制严格
形式分类 古诗,古风 律诗,绝句
举例 登幽州台歌 送杜少府(律);闻王昌龄(绝)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 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绝句:诗歌四句一首,用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短小精粹。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本首诗是七言绝句。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意象的作用
诗歌中的意象起着传情达意的作用。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这两句诗选取“杨花”“子规”两个意象: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为暮春;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柳絮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暗含离别之痛,借此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
整体感知——知识链接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
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即贬官。
(尊右卑左)
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
我听说王昌龄被贬,写下这首诗来寄给远在异乡的好友。
整体感知——题目解读
诵诗文 划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
①本课四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各不相同,在朗读时,要注意每首诗歌表达感情的不同。
②律诗、绝句、散曲的体裁不同,要在把握全诗主旨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
③朗读时,要读出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
整体感知——朗读指导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柳絮
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龙标:指王昌龄
译文:在柳絮落尽、子规啼叫的季节,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尉,路过五溪。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与:给予
夜郎:地名,怀化境内
译文: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的西边。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杨花(柳絮)
子规(杜鹃)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译文:
杨花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路过五条溪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降职
即杜鹃,又称“布谷鸟”
叙 事
写 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抒情
杨花(柳絮)
如絮似雪、轻柔飘荡。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
杨花无根无蒂,像游子一样漂泊无定。所以常借杨花来表达离恨哀思。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子规
子规鸟又叫杜宇、布谷、杜鹃、望帝、蜀鸟。春末夏初时常昼夜不停地鸣叫,它是文人墨客常咏之物。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子规(杜鹃)的意象
1.惜春、伤春。“一声杜宇春归尽”借杜鹃烘托惜春、伤春之情。
2.思念和乡愁。杜鹃的鸣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去。”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3.悲苦哀情。望帝(杜宇)传说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王,禅让退位,归隐深山。不幸国亡身死,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每年暮春时节日夜鸣叫,悲鸣不已,直到口中滴血其声凄切,所以人们借以倾诉悲苦和哀怨之情。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些诗歌都借月抒发了思乡怀远之情。把月看成通情达意的使者,陪伴友人,我们从这里能看到李白的浪漫情怀和他与王昌龄的深厚情谊。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首句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借“杨花”与“子规”两种意象点明时令是暮春,烘托了凄凉悲惋的氛围,“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对它们的描写给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感情基调。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赏析:闻道龙标过五溪。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诗歌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听说友人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请从修辞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做简要赏析。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含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和同情。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1.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2、诗人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呢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3.诗中哪个词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愁心。
这首诗借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方法指导
古人云:诗言志。但古典诗词中往往不是直接表露思想感情,而是借助于某一种文学手段(诗化的语言等)曲折、隐晦地表达。因此,在理解古诗词时,就需要联系背景,结合手法等进行分析。
1. 根据日常文言词汇的积累,扫清字词障碍,读懂诗词的主要内容。应通读诗词,从整体上去理解诗词内容。对于相对较难的诗词,要耐心多读,反复推敲,以便将诗词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理解。
如何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2. 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如辛弃疾曾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他的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而陶渊明的诗,主要描写田园风光,抒发隐逸情怀;陆游的诗多与爱国有关,渴望朝廷收复失地。
3. 重视诗题的作用。诗题往往对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有提示作用,有的诗题直接反映诗歌的主要内容,揭示作者的情感和情趣。但要注意词的词牌名与题目的区别。
4. 根据诗词的题材来阅读。不同的题材,内容自然不一样。如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将士生活及报国情怀为主;田园诗往往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作者热爱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精读细研——合作探讨
课堂小结
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情景交融,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诗歌主旨
课堂小结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课堂小结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写真挚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君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课堂小结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此诗前两句先写景后叙事,选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啼叫悲凄的杜鹃这两个意象,营造出一种哀伤悲凉的氛围,隐含着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悲伤。后两句转而叙事,用跋涉五溪说明路途遥远和艰难,暗含着诗人对友人此行的深切挂念之情。
2.想象新奇,飘逸豪放。
后两句抒情,想象奇特。人隔两地,难以相伴,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使者,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想象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杨花:漂泊无定
子规:暗含悲痛
写景
抒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同情关切
感情真挚
愁心托明月——牵挂思念
叙事
左迁——贬谪之远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峨眉山月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诗中的月
拓展延伸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诗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其一)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乐府四言诗
抒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诗人先选取了 作为意象,渲染出 的氛围,后直叙其事,将“ ”寄与明月,借月抒怀,表达了对友人的 。
杨花、子规
凄凉悲伤
愁心
关切与同情
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点名诗人闻讯的时节的一句诗是: 。
本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名句: , 。
本诗中将明月人格化,托月送情,表达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的句子是: 。苏轼《水调歌头》中的 , 也借助月亮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
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 。
布置作业——课下作业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