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认识社会生活》教案学科 政治 年级册别 八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部编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认识社会生活》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开篇内容,它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变化性与公共性,为后续学习个人与社会关系等知识奠定基础。通过多样案例呈现社会生活场景,能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生活经验,但对社会生活全貌认知不足。他们身心发展迅速,好奇心强,渴望了解社会。然而,在理解社会生活复杂性和公共性上有困难。教学中可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课时教学目标政治认同1. 关心公共事务和国家前途命运,感知自己是国家社会的一份子。2. 热爱家乡,积极融入社会。道德修养1. 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基本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2. 初步培养积极融入社会的意识,形成道德认知和判断。法治观念1. 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处理好社会关系。2. 培养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健全人格1. 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学会处理与社会的关系。2. 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本领,在服务社会中收获快乐,健康成长。责任意识1. 关心社会,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树立主人翁意识。2. 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努力成为负责任的公民。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认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2. 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3. 明确社会生活的公共性。难点1. 深入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 培养积极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3. 体会社会生活不同活动之间的联系。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课堂导入 播放视频导入(1) 教师提前准备好《鲁宾逊漂流记》的视频片段,在课堂开始时,通过多媒体设备清晰地播放该视频。播放前提醒学生仔细观察鲁宾逊在荒岛上的生活状态和他的心理变化。(2) 视频播放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如“鲁宾逊在荒岛上的生活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有哪些不同?”“如果没有社会,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3)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参与部分小组讨论,倾听学生观点,给予鼓励和引导,确保讨论方向正确。(4) 邀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认真倾听代表发言,用眼神和点头给予回应。(5) 对各小组代表的发言进行简要点评,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和独特见解,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6) 总结学生发言,引出本节课主题——认识社会生活,强调社会生活对我们的重要性。(7) 在黑板上写下本节课的标题“认识社会生活”,并标注重点符号,引起学生注意。(8) 鼓励学生带着对社会生活的好奇,积极投入接下来的学习。 1. 观看《鲁宾逊漂流记》视频。2. 参与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3.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4. 倾听教师总结,明确本节课学习主题。评价任务 参与讨论积极:☆☆☆发言观点明确:☆☆☆回应教师引导:☆☆☆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鲁宾逊漂流记》视频,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自然地导入本节课的主题。精心探讨 感受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1) 播放《神州二十发射成功》的视频,提醒学生观看时注意现场的氛围、人们的表情和反应,感受其中的激动和自豪。(2) 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观看视频的感受,引导学生表达对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喜悦和对祖国的热爱。(3) 展示一系列社会生活场景的图片,如农村农民劳作、工厂工人工作、商场商品陈列、博物馆展品等,让学生直观感受社会生活的多样性。(4) 结合图片,详细讲解不同场景下人们的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活动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5) 组织学生进行“身份小调查”活动,发放调查问卷,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关于身边人和事的问题,如“你知道笨猪肉和育肥猪肉的区别和价格吗?”“你毕业以后喜欢选择老师这个职业吗?”“你最近看过什么书?”(6) 收集学生的调查问卷,随机抽取部分问卷进行展示和分析,了解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关注程度和兴趣点。(7) 引导学生总结社会生活的特点,强调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中。(8)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社会生活,发现更多的美好和有趣之处。 1. 观看《神州二十发射成功》视频,分享感受。2. 观察社会生活场景图片,思考相关问题。3. 参与“身份小调查”活动,认真填写问卷。4. 总结社会生活的特点。评价任务 视频感受表达:☆☆☆图片观察思考:☆☆☆调查参与度:☆☆☆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和开展调查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深入探究 活动一:分析社会生活活动类型 讲解社会活动类型(1) 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的不同活动,如物质生产活动、社会政治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举例说明物质生产活动如何满足我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如农民种植粮食、工人制造产品等。(2) 运用具体案例,如选举活动、社区治理等,解释社会政治活动对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政治生活中的角色。(3) 列举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等精神生产活动的例子,说明其对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这三种活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5)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6) 邀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对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三种活动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社会生活。(7) 在黑板上绘制一个简单的图表,展示三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身边的社会活动案例,分析其属于哪种活动类型。 1. 倾听教师讲解社会活动类型。2. 参与小组讨论,分析活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3.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4. 记录课后作业内容。评价任务 活动理解程度:☆☆☆小组讨论参与:☆☆☆代表发言质量:☆☆☆设计意图 通过讲解和讨论社会生活中不同活动类型,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生活的构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 活动二:体验社会生活的变化 感受社会生活变迁(1) 播放《中国交通的发展史》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交通从过去到现在的巨大变化,提醒学生注意不同时期交通工具的特点和交通设施的建设。(2) 视频播放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其他社会生活变化,如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3) 展示一些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图片,如老照片和新照片,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社会生活的变迁。(4) 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思考。(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社会生活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可能带来的挑战。(6)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7) 邀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讨论结果。对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我们要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积极参与社会发展。(8) 布置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采访长辈,了解他们年轻时的社会生活,进一步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 1. 观看《中国交通的发展史》视频。2. 参与课堂交流,分享生活中的社会变化。3. 参与小组讨论,探讨社会变化的影响。4. 记录课后实践活动内容。评价任务 视频观察收获:☆☆☆交流分享质量:☆☆☆小组讨论成果:☆☆☆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和组织讨论,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变化,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深入探究 活动三:体会社会生活的公共性 分析社会公共性特点(1) 展示一些社会公共空间的图片,如公园、图书馆、广场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空间的特点和人们在其中的活动。(2) 提出问题,如“这些公共空间是为谁服务的?”“在公共空间中我们应该遵守哪些规则?”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3) 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强调社会公共利益由大家共同享有,社会秩序由大家共同维护,社会发展由大家共同推动。(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模拟在公共空间中的场景,如在公园游玩、在图书馆看书等,让学生体验公共生活的规则和要求。(5) 巡视各小组活动情况,观察学生的表现,适时给予指导和纠正。(6) 邀请各小组展示模拟活动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交流。对展示成果进行点评,强调遵守公共规则的重要性。(7)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秩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社会生活公共性的理解和感受。 1. 观察社会公共空间图片,思考相关问题。2. 参与小组模拟活动,体验公共生活规则。3. 小组展示活动成果,参与评价交流。4. 记录课后作业内容。评价任务 图片观察思考:☆☆☆模拟活动表现:☆☆☆短文写作质量:☆☆☆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图片、组织模拟活动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体会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课堂总结 总结课堂内容(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社会生活的特点有哪些,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2)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系统总结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变化发展和公共性等特点。(3) 强调认识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积极融入社会生活,如关心公共事务、遵守社会规则等。(4)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次强调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培养。(5)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观察社会、参与社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认知和实践能力。(6)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现优秀的学生,同时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7) 布置课后复习任务,让学生整理本节课的笔记,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8) 宣布下课,感谢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倾听教师总结,记录重点内容。3. 接受教师评价,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4. 记录课后复习任务。评价任务 内容回顾准确:☆☆☆倾听态度认真:☆☆☆接受评价积极:☆☆☆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强化重点内容,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2. 整理课堂笔记,将重点内容和自己的疑问记录下来。3. 收集身边的社会活动案例,分析其属于哪种社会活动类型。拓展作业1. 采访长辈,了解他们年轻时的社会生活,写一篇采访报告。2. 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如社区志愿服务、环保活动等,记录自己的活动过程和感受。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社会生活公共性的理解和在生活中如何维护公共利益。板书设计认识社会生活一、社会生活绚丽多彩1. 场景多样2. 活动丰富二、社会生活的特点1. 变化发展2. 公共性三、积极融入社会1. 关心公共事务2. 遵守社会规则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视频、图片、讨论、模拟活动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活跃。2.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知识点,如社会活动类型、社会生活变化等,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提高了教学效果。3. 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足之处1. 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讨论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问题设置不够合理或引导不够到位。2. 教学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部分教学环节有些仓促,如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讲解不够详细。3. 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求,部分学生可能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