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教案
学科 政治 年级册别 八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部编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政治教材的重要内容,它聚焦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此部分内容为后续学习社会规则、社会责任等知识奠定基础,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生活经验,但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较浅。他们身心发展迅速,好奇心强,但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时易出现困惑。教学中需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突破理解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
1. 关心公共事务,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归属感,热爱家乡,积极融入社会。
2. 感知自己是国家社会的一份子,关注社会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
道德修养
1. 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掌握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道德要求与行为规范。
2. 初步培养积极融入社会的意识,形成初步的道德认知和判断。
法治观念
1. 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学会处理社会关系,具备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2. 明白在社会生活中遵守法律和规则的重要性。
健全人格
1. 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学会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2. 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收获快乐,热爱社会、热爱生活、健康成长。
责任意识
1. 关心社会,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树立主人翁意识。
2. 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努力成为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确个人是社会的一员。
2. 掌握个人身份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原理。
3. 认识社会关系的类型,如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
难点
1. 深入理解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
2. 学会在不同社会关系中正确定位自己的身份,并承担相应责任。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导入 播放视频
(1) 教师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精心挑选的视频《职业选择》。在播放前,提醒学生认真观看视频中不同人物的职业选择和他们与社会的联系。
(2) 视频播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反应,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专注观看。
(3) 视频播放结束后,暂停片刻,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4)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视频中的人物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职业选择?他们的选择与社会有什么关系?”
(5) 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观看视频后的初步感受和想法。
(6)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要点评,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7) 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8) 强调了解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认真观看视频。
2.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3. 积极举手发言,分享感受。
4. 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评价任务 观看专注度:☆☆☆
发言积极性:☆☆☆
思考深度:☆☆☆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新课,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精心探讨 活动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播放视频《雷军创业起步》
(1) 教师再次操作多媒体,播放视频《雷军创业起步》。播放前说明观看要点,如雷军在创业过程中与社会的互动。
(2) 播放视频时,留意学生的表情和反应,及时调整播放进度。
(3) 视频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雷军的创业成功与社会的关系。
(4) 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5)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6) 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个人的成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7) 展示“个人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结点”的观点,结合雷军的案例进行详细讲解。
(8)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加深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讲解社会关系类型
(1)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社会关系依据建立基础可分为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
(2) 举例说明血缘关系,如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3) 列举地缘关系的例子,如同乡、邻居等。
(4) 以同行、同事为例,解释业缘关系。
(5) 展示一些人物关系图,让学生判断其中的社会关系类型。
(6)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不同社会关系。
(7) 总结学生的分享,强调不同社会关系对个人的影响。
(8)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不同社会关系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1.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2. 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发言。
3. 代表小组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4. 思考并判断人物关系图中的社会关系类型。
评价任务 讨论参与度:☆☆☆
发言准确性:☆☆☆
关系判断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和社会关系类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活动二:身份的确定 引导思考身份
(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不同场景中的身份,如“在学校你是学生,在家中你是子女,在社区你是居民,这些身份是如何确定的?”
(2) 让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不同的身份。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写下的身份。
(4) 巡视小组交流情况,鼓励学生积极表达。
(5) 请部分学生在全班汇报自己的身份及确定依据。
(6) 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强调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7) 展示一些不同身份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关系。
(8)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身份带来的不同责任。
分析责任承担
(1) 教师举例说明不同身份需要承担不同责任,如学生要努力学习,子女要孝敬父母等。
(2) 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在不同身份下应承担的责任。
(3) 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承担责任的经历。
(4) 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承担责任。
(5) 提出问题“如果不承担责任会有什么后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探讨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7) 总结辩论结果,强调每个人都应在不同身份下履行自己的责任。
(8) 布置课后小任务,让学生在本周内主动承担一项新的责任。 1. 思考并写下自己的身份。
2. 参与小组交流和全班汇报。
3. 讨论并分享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4. 参与小组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评价任务 身份思考深度:☆☆☆
责任理解程度:☆☆☆
辩论表现:☆☆☆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责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活动三:社会的支持 展示生产过程
(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粮食、书、服装的生产过程图片或视频。在展示前,向学生说明展示的目的是让他们了解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协作。
(2) 展示过程中,详细讲解每个生产环节涉及的不同人群和社会关系。
(3) 提出问题“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与这些生产过程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思考。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 巡视小组讨论情况,参与讨论并给予指导。
(6) 请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7) 对小组代表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的物质支持。
(8)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在精神方面对我们的滋养,如文化传承、知识传播等。
分析社会影响
(1) 教师结合社会的变化发展,如科技进步、文化交流等,分析这些变化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2) 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让学生分享自己感受到的社会变化及其影响。
(3) 对学生的分享进行分类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变化。
(4) 提出问题“为了让社会生活更美好,你能做些什么?”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 让学生写下自己的行动计划,并在小组内交流。
(6) 请部分学生在全班展示自己的行动计划。
(7) 对学生的行动计划进行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将计划付诸实践。
(8)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1. 观看展示,思考问题。
2. 参与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
3. 写下行动计划并交流分享。
4. 倾听他人发言,学习借鉴。
评价任务 讨论参与度:☆☆☆
影响分析能力:☆☆☆
计划可行性:☆☆☆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个人的支持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课堂总结 总结内容
(1)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关系类型、身份的确定和责任的承担等。
(2) 强调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每个人都应积极融入社会,承担相应责任。
(3)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4)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社会生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5) 提出希望,希望学生能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公民。
(6)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和实践活动。
(7)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要求和完成时间。
(8) 感谢学生的配合和参与,宣布下课。 1. 倾听教师总结。
2. 回顾本节课内容。
3. 明确课后作业任务。
4. 思考如何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评价任务 总结理解度:☆☆☆
作业完成态度:☆☆☆
知识运用意识:☆☆☆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作业设计
书面作业
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类型等知识。
2.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及应承担的责任。
3. 收集一个体现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案例,并简要分析。
实践作业
1. 在本周内主动参与一次社区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环保活动等,并记录自己的感受。
2. 观察身边的社会现象,思考社会变化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与家人或朋友交流。
板书设计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 个人是社会的结点
2. 社会对个人的支持
二、社会关系类型
1. 血缘关系
2. 地缘关系
3. 业缘关系
三、身份与责任
1. 身份在社会关系中确定
2. 不同身份的责任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方法运用得当,通过视频、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较高。
2. 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 结合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教学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1. 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讨论不够深入,教师指导不够及时。
2.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部分教学环节略显仓促。
3.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足,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理解仍有困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