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鸦片战争【大单元教学课件】+素材-【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鸦片战争【大单元教学课件】+素材-【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




殖民扩张与传统秩序的碰撞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端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虎门销烟浮雕
大单元整合
中国近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年
1919年
1949年
鸦片战争
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和重要标志事件
中国近代史开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指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或地区。半封建是原来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法等西方列强,为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把侵略扩张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通过发动两次鸦片战争,英、法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俄国也大肆进行领土扩张,趁机吞并大片中国领土,中国历史进入近代时期,逐步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与封建统治阶级相互勾结,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社会危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持续1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单元内容概述
——大概念:内忧外患的时代
大单元整合
外患
内忧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 鸦片战争
(战败)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败)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继续和扩大
背景
课时关系梳理
01
素养目标
03
整体感知
04
问题探究
05
拓展延伸
06
课堂反馈
07
板书设计
08
作业布置
02
新知导入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1.精准把握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时间、地点,依据形势图梳理事件时空脉络(时空
观念);
2.通过外交文书、条约等史料,探究战争起因与条约影响;全面阐释战争全貌与中国
社会性质转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重点);
3.对比中英制度与经济状况,剖析战争根源及清政府战败缘由;借虎门销烟、三元里
抗英弘扬爱国精神;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学习的远大理想(唯物史观、家国情怀)(难点)。
2022年课程标准:
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事,知道三元里抗英和关天培等爱国将领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了解《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新知导入
美丽而邪恶的罂粟花
烟馆遍地 大清王朝男女烟民吞云驾雾
思考:"为何美丽的花朵会带来如此深重的灾难?"
历史小故事:1839年一位英国商人在广州的见闻,描述当时鸦片贸易的猖獗状况
数字人解读
整体感知
问题1、英国为何不远万里发动对清朝的战争?
问题2、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本有较多的有利因素为何却惨败?
问题3、鸦片战争带来哪些影响?从中获得哪些教训?
问题4、为什么说清朝腐朽社会里还尚存一线生机?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
19世纪上半叶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远达万里,至少要4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 ?英国发动战争的理由是什么呢?
问题1、英国为何不远万里发动对清朝的战争?
好望角
鸦片战争前中英对比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 对外全球扩张。
中国:封建经济,手工生产; 闭关自守。
清王朝晚期的宫廷生活
清朝军队落后的武器装备
西方列强工业革命后的工厂 英国的全球扩张
英国先进的武器装备
问题探究
马克思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封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
1840年左右英国议会在讨论对华鸦片贸易和战争等相关问题时,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发言中就极力鼓吹对中国采取强硬行动,打开中国市场。
【小组讨论】“从这些图片和史料中,分析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分别处于怎样的形势?”
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贸易情况
17世纪前,中国人对西方的商品不太感兴趣,英国人不得不对中国人支付大量黄金和白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到17世纪,欧洲水手将吸食鸦片的恶习传入中国,随即便从各港口迅速蔓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英国对华输出
——
呢绒、布匹等
严重滞销
销路旺盛
中国对英输出
——
茶叶、生丝等
中国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对西方工业品的排斥
手段: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从18世纪末到鸦片战争前夕,走私到中国的鸦片达40多万箱。
结果:英国从中国掠走3亿至4亿银元。
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留广州一口通商,限制了对外贸易的规模和范围,但茶叶、丝绸等商品仍受西方欢迎。英国工业革命后商品大量涌入,但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英国商品滞销,导致贸易逆差
问题探究
英国为何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牟取暴利开启罪恶的毒品贸易
问题探究
东印度公司鸦片仓库
18世纪末 - 19世纪初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增长图表
从图表中能看出什么现象?会产生什么影响?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数量急剧增长的趋势
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导致货币贬值
危及清朝统治
问题探究
林则徐为什么主张严禁鸦片?
瘾至,其人涕泪交横,手足委顿不能举,即白刃加于前,豹虎逼于后,亦唯俯首受死,不能稍为运动也。故久食鸦片者,肩耸项缩,颜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
——俞蛟 《梦厂杂著》
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
——林则徐给道光帝的上书
①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
②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英国
鸦片走私
财政危机
吏治腐败军备废弛
危害身心
虎门销烟
严重灾难
中国
发展资本主义打开中国市场
封建落后地大物博闭关自守
正当贸易
向中国扩张
出超
入超
英国扭转逆差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虎门销烟
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问题探究
林则徐,福建侯官人。为官正直清廉。在江苏按察使任内,决冤狱,抑豪强,被百姓称为“林青天”……还在给道光帝的上书中指出:如果听任鸦片流毒,“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思考:如果林则徐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是否还会爆发?
虎门销烟只是一个导火线,英国发动战争是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结果。鸦片贸易虽然扭转了英国对华贸易逆差,但仅通过鸦片贸易无法打开广大的中国市场,也无法满足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根本需求。综上所述,鸦片战争仍有可能爆发。
人物扫描
问题探究
问题2、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本有较多的有利因素为何却惨败?
⒈战争背景
问题探究
兵力 军费投入
清政府 25万余人 约3000万两白银
英国 最初:0.7万余人;最高:2万余人 约936万两白银
材料四、鸦片战争中英双方投入对比
材料一: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非洲好望角,主要交通工具还是帆船,至少要四个月。清朝还有本土作战的先决条件,如物资补给方便、地形熟悉等。
材料二:鸦片战争中,各地民众和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抵抗。如虎门炮台关天培、定海之战葛云飞、吴淞之战陈化成;三元里民众自发抗英等。
材料三:鸦片战争中,中国军队总人数80万人,英国远征军18000人。
【合作探究】:依据材料,归纳鸦片战争中有利于清军的因素有哪些?
英国交通运输不便、中国本土作战、各地民众和爱国官兵的英勇、中国军队人数是英军四十多倍、清军军费投入大。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提升,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为了扩大生产和销售产品,英国不断向海外开辟市场。
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形势对比
中国 英国
政治
经济
外交
封建专制主义,危机四伏
资本主义头号工业强国
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工业大机器生产
闭关自守政策
殖民扩张与掠夺
走 向 衰 落
迅速
崛起
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让英国看到了无限的利益……
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鸦片战争中有利于英军的因素有哪些?
制度先进
工业强国
扩张理念
源动力
(资本本性)
时间
原因
性质
签订条约
鸦片战争形势图
1840年6月—1842年8月(道光年间)
(1)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2)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是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用武力打开封建主义国家(中国)大门的侵略战争
《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
1.观察英军的两次入侵路线。
2.找出中国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和被迫割让的香港岛 。
【读地图】
2战争概况
问题探究
为维持罪恶的毒品贸易,不惜发动侵华战争
封锁珠江口
攻陷定海
直趋天津
林则徐被革职,琦善前往谈判
强占香港岛
中国宣战
进攻虎门炮台
占领四方炮台
攻占厦门、定海、宁波
进犯吴淞
进攻镇江
到达南京下关江面
清政府屈服
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进攻虎门炮台
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进犯吴淞
进攻镇江
攻占厦门、定海、宁波
直趋天津,威胁清廷
到达南京,清政府屈服
3.战争进程
问题探究
4.失败原因
鸦片战争中中英两国在战前、战中、战后的不同态度
1、战前态度(1840年前)
中国(清朝):闭关自守与盲目自大
英国:殖民扩张与利益驱动

2、战中态度(1840年6月 —1842年8月)
中国:抵抗与妥协并存,指挥混乱
英国:武力压迫与步步紧逼

3、战后态度(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
中国:屈辱求和与有限反思
英国:巩固特权与扩大侵略
从对战争不同态度探究战争胜负深层次原因
政治与外交:以 “天朝上国” 自居,视英国为 “蛮夷之邦”,拒绝平等外交。乾隆时期颁布《防夷章程》,限制对外贸易仅留广州一口,对西方科技、军事缺乏认知。
经济认知:固守自然经济,认为中国物产丰富,无需依赖外国商品,对英国的工业产品(如纺织品、机械)持轻视态度。
军事与防务:海防松弛,武器装备仍以冷兵器为主(如刀矛、鸟枪),炮台设施陈旧,对英国海军的实力缺乏警惕。
对鸦片的态度:道光帝因鸦片导致白银外流、军队腐化,支持林则徐禁烟(1839 年虎门销烟),但未意识到禁烟可能引发战争,缺乏战备意识。
经济目标: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是其觊觎的重要目标(当时中国茶叶、丝绸在欧洲畅销,而英国商品难以进入中国市场)。
鸦片贸易动机:通过鸦片走私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当禁烟运动损害其利益时,主张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军事准备:英国议会通过对华战争议案(1840 年 4 月),组建东方远征军,配备蒸汽军舰、新式火炮,制定了从广东沿海北上威慑清廷的作战计划。
外交策略:以 “保护贸易” 为借口,试图通过战争迫使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取通商特权。
初期抵抗:林则徐在广东加强海防,英军转而北上攻陷定海、威逼天津,道光帝从主战转向主和,罢免林则徐,派琦善谈判。
军事失利后的妥协:清军在厦门、宁波、吴淞等地抵抗,但因武器落后、战术僵化(如依赖岸防炮台,缺乏海军机动能力)接连战败,朝廷内部主和派(如耆英、伊里布)占上风,试图通过赔款求和。
统治阶层的矛盾:道光帝对战争前景摇摆不定,既担心割地赔款损害统治,又无力组织有效抵抗,导致前线指挥混乱(如奕山、奕经的盲目出击)。
军事策略:利用海军优势实施海上封锁,沿长江流域进攻,切断清朝漕运命脉(如 1842年攻占南京),以武力逼迫清廷屈服。
外交讹诈:在谈判中拒绝清廷的平等要求,坚持割地(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通商口岸等条款,态度强硬。
利益驱动的持续性:英国政府明确指示远征军,必须通过条约获取 “永久通商权” 和 “外交平等地位”,不满足于局部妥协。
条约执行:被迫接受《南京条约》及后续《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割让香港岛、关税主权丧失,清廷视其为 “权宜之计”,未真正反思制度缺陷。
统治策略调整:道光帝及保守派仍固守传统体制,仅少数有识之士(如魏源、林则徐)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未被朝廷采纳,社会整体仍处于封闭状态。
对民众的压制:战后因赔款加重赋税,引发民间反抗(如 1843 年广州反英斗争),清廷优先镇压民众,而非改革图强。
条约利益落实:迅速在五口通商口岸设立租界、派驻领事,通过协定关税控制中国市场,推动鸦片贸易合法化(后通过 1858 年《天津条约》实现)。
进一步扩张野心:英国发现《南京条约》未完全满足其经济需求(如通商口岸数量不足、内地市场未开放),为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埋下伏笔。
新知讲解
英军战舰“威厘士厘”号(Wellesley)
清军水师战船
步枪 枪长 射速 射程 点燃装置 刺刀
中国 2.01米 1-2发/分钟 100米 前装滑膛 火绳枪 无
英国 1.16—1.42米 3-4发/分钟 200—300米 滑膛燧发枪 有
“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武器落后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敌不过先进的资本主义
根本原因
清政府在兵力、军费并不劣势的情况下,且又本土作战,为何还会惨败?
合作探究
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一次较量,先进战胜了落后
实质
制度落后
4.失败原因
材料:清军伤亡4600人(死3300人);英军伤亡401人(死59人)。清军牺牲高级将领11人,正一品到从三品。英军无一名高级将领死亡。
—— 田秉锷《大国无兵》
问题3、鸦片战争带来哪些影响?从中获得哪些教训?
1842年8月,清政府战败求和,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签订时间:1842年8月
问题探究
⒈《南京条约》
五口通商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
赔款2100万银元
协议关税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主要内容
对中国的危害
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开创赔款恶例,增加人民负担
最能体现
侵略本质
协定关税为何最能体现英国侵华目的?
领土主权丧失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问题探究
《南京条约》主要内容与危害
阅读教材,归纳继《南京条约》后,还有哪些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主权进一步被破坏?
时间 国家 条约 内容 影响
1843年
清与英国
《虎门条约》
《黄埔条约》
1844年
清与美国
《望厦条约》
清与法国
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
扩大了侵掠权益。
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便利了列强扩大侵略权益
为列强后来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
2.其它条约内容及危害
领事裁判权:英国人的事儿,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
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在将来给于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亦准英人一体均沾”,而英国不把最惠国待遇对待中国。
鸦片战争性质:掠夺和侵略中国的非正义的战争
问题探究
政治上
关税主权不完整
议税
经济上
自给自足
封建经济
主权完整
领土主权不完整
割地
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被卷入资本主义体系
通商
议税
战前
战后
半殖民地
半封建
社会性质
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说说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3.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半殖民地 形式上独立,但受外国列强控制,丧失部分主权
半封建社会 保留封建主义,但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资本主义
问题探究
①历史转折: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社会性质改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经济变化: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被迫卷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思想文化: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因之而源源不断地泻入、渗开。这是一种既富于贪婪的侵略性,又充满进取精神和生命力的东西。它们……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易错辨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
史料学史
问题探究
英国 清朝
综合国力强大。鸦片战争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政治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清政府腐朽落后。鸦片战争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战争领导者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作战组织指挥不力。
教训——
4.鸦片战争的教训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问题探究
新知讲解
1842年4月,英军进犯吴淞口,陈化成率部与敌激战。坚守阵地。最终,陈化成身上多处中弹,英勇牺牲,终年66岁。
1841年2月26日,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英军进攻虎门炮台时率领守炮台的士兵与敌人浴血奋战,以身殉国,终年60岁。
1841年5月30日,三元里附近103乡民众,高举“三星旗”在牛栏岗围攻英军,并包围了英军司令部驻地的四方炮台,迫使侵略军撤出广州。 这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问题4、为什么说清朝腐朽社会里还尚存一线生机?
1.爱国军民的抗争
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江南提督
陈化成战死
镇江守城清军在副都统海龄的指挥下,英勇抵抗,全部战死
定海守将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皆力战殉国
英勇顽强,不畏牺牲,勇于反抗外来侵略,
斗争到底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后思考】各地民众和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抵抗,为什么依然不能改变败局?
林则徐
关天培
陈化成
小组讨论
以下人物身上体现什么精神?
问题探究
1.爱国军民的抗争
鸦片战争的失败,激起了部分爱国人士向西方学习和探索的决心
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
魏源
《海国图志》
被誉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基础
1840年的炮声,无法惊醒与一个沉溺于自己深厚传统的天朝迷梦。第一代探索者的声音,是这样微弱,变革连萌芽都没有产生就已结束。
《四洲志》
2.仁人志士的探索
问题探究
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社会经济
社会性质
社会矛盾
革命任务
社会思想
加速自然经济解体,客观上促进经济近代化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②西方侵略者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反封建
反封建反侵略
闭关锁国
学习西方
(鸦片战争后少量有志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如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拓展延伸
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你支持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文明:
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鸦片战争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而客观上也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
灾难:
①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
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全面、客观
1、继虎门销烟后,林则徐在广州城南靖海门东炮台又进行了三次大规模销烟,不仅烧毁鸦片,还烧毁吸食鸦片的烟具,使广州“公开的烟馆一个也没有了”。这表明,靖海门销烟( )
A.造成了白银大量外流局面 B.扭转了中国贸易顺差情况
C.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鸦片战争前清廷对英国使团的接待,中英之间的冲突……表现在价值观上,英国重利,扩大贸易是其追求的目标;而中国则重义, 由此,体现“义”的仪式成了清朝政府关注的焦点,“天朝不宝远物”,允许对外贸易只是对外夷的一种恩赐。材料反映中英之间的冲突源于( )
A.思想文化的差异 B.国家实力的差异 C.地理位置的差异 D.自然环境的差异
3.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英国人指着一个精美的彩色瓷瓶嚣张地说:“这就是清朝的形象,丰满、浑圆、骄傲,瞧不起世界上的一切,它满身自以为是,但只要轻轻一碰,它就会粉身碎骨。”鸦片战争中,清朝“粉身碎骨”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经济落后 B.封建制度腐朽 C.一味妥协求和 D.军事技术落后
D
A
B
课堂反馈
板书设计
英国
清政府
走私鸦片
扭转贸易逆差
林则徐
虎门销烟
借口
鸦片战争
落后就要挨打
通商口岸
割地
赔款
协定关税
反抗:关天培、陈化成、三元里抗英等
战败
《南京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市场
原料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虎门销烟振奋人心、鸦片战争落后挨打
第1课 第一次鸦片战争
作业布置
"比较《南京条约》与《望厦条约》,思考为何列强要建立'条约网络'?"
(一)经济掠夺:打开并垄断中国市场
(二)政治与司法渗透:瓦解中国主权体系
(三)国际博弈:列强间的利益协调与扩张共识
(四)殖民秩序的制度化:将中国纳入世界殖民体系
总结:条约网络的本质与影响
列强建立“条约网络” 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多国协同、多维度渗透的方式,将中国彻底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以最低成本实现经济剥削、政治控制与主权分割。从《南京条约》到《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中法),再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这一网络不断扩张,最终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本质是西方列强在工业革命背景下,以 “条约” 为工具进行的系统性殖民扩张,而中国因封建制度腐朽与国力衰弱,成为这一扩张的牺牲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