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沁园春·雪》同步检测(满分:60分 时间: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37分)1.《沁园春·雪》的体裁是_____,其中“沁园春”叫_______,题目是___。这首词押____韵。(4分)2.按要求默写。(5分)(1)《沁园春·雪》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描写北国雪景的诗句是: , 。(2)一位对联爱好者以“风景这边独好”为上联征求下联,我们可以用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 ”应征。(3)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的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学子深情地说道:“ , ”。(用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名句填写)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沁园春(qìn) 上阕(jué) 须晴日(必须) B.莽莽(mǎng) 妖娆(ráo) 惟余(只)C.折腰(zhé) 稍逊(xùn) 略输(稍微) D.滔滔(tāo) 风骚(sāo) 俱往矣(都)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C.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D.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5.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2分)A.飘洒 缥缈 漂浮 瞟悍 B.阻挠 富娆 侥幸 浇灌C.娇媚 骄正 花轿 华侨 D.奔驰 松弛 池塘 施舍6.下面是同学们在“词语造句”比赛中写出的四个句子,其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戏曲文学历史悠久,元明清是戏曲作家的时代,独领风骚六七百年。B.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担当精神,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风流人物。C.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表演者们红装素裹,身着青绿色的舞衣,长袖翻飞,生动还原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D.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一代天骄。7.下列各句修辞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对偶、夸张、互文)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对偶、比喻、夸张)C.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对偶)D.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借代)8.小语同学在研究毛主席诗句的意境时,找到了下面的文字,请帮她正确排序( )(3分)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①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②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有感情才能产生意境。③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④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A.③④①②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②③①④9.下面是小文同学对《沁园春·雪》所作的四条批注,请你指出有误的一项是( )(2分)批注一:上阕是“望”,下阕是“惜”,分别是上阕和下阕的一个领字。批注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表面写雪后天晴,实际上预示着革命成功后祖国山河一定会更加艳丽美好。批注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是词人对封建统治者的断然否定,原因是他们的文学才华太低。批注四:“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句,其中“风流人物”是指无产阶级革命者。A.批注一 B.批注二 C.批注三 D.批注四1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风骚”,原是《楚辞》里的《国风》和《诗经》中的《离骚》的并称,后来泛指文章辞藻。B.“折腰”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即弯腰行礼,古时有屈身事人之意,现引申为倾倒、崇拜。C.《沁园春·雪》中的“唐宗”指唐太宗李世民,“宋祖”指宋太祖赵匡胤。D.“河”在中国古代一般指黄河,如谭嗣同《潼关》中“河流大野犹嫌束”的“河”即“黄河”。11.阳光中学语文兴趣社开通了“诗词研究与朗诵”公众号。请你参与公众号活动。(11分)(1)“诗词与书法”研究小组推送了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雪》。下列对该书法作品评价得当的一项是( )(2分)A.字体为楷书,虽字形斜侧,但每个字又都保持了它本身结构的重力平衡,呈一派昂扬奋举之态。B.字体虽为楷书,但纵笔自由,在笔画的长与短、粗与细,以及体势的大与小、肥与瘦上有变化。C.字体为行书,作品中的“须”“晴”“娆”三字,墨浓字大,可见作者对眼前所见的晴日景象充满喜爱之情。D.字体虽为行书,但气势雄强,粗细结合,浓淡相宜,好像一气呵成,体现了作者的豪迈气魄。(2)公众号准备举办“诗词朗诵会”活动,并决定推送《沁园春·雪》的朗诵示范,请你按照表格示例,设计朗诵形式,并说明设计理由。(不超过25个字)(3分)朗诵形式:独诵、双人诵、齐声合诵、配乐朗诵。朗诵篇目 朗诵形式 设计理由《黄河颂》/光未然 齐声合诵 用齐声合诵的形式,朗诵出气势磅礴的爱国激情《沁园春·雪》/毛泽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朗诵会后,小芳总结了有关诗词朗诵的部分心得,请你帮她修改。(6分)诗歌的诵读要注意语速、重音和语气、语调,【甲】让语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节发展与感情的表达灵活处理。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快,【乙】情节忧郁、情绪舒缓悲伤时慢。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丙】至于语气、语调,如果能理解作品中祈使、陈述、疑问、和感叹句的作用,灵活处理,就会为诵读添彩。①【甲】处画线句子句式杂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乙】处画线句子搭配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丙】处画线句子标点使用有误,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23分)(一)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下列小题。(9分)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2.这首词描绘了四幅图画,它们依次为:独立寒秋图、 、 、 。(3分)13.在《沁园春·雪》中,一个“望”和一个“惜”字各通领了上下阕,在本词中也有两个字起到了相同的作用,他们是“ ”和“ ”。(2分)14.在诗词赏读活动中,你和小语就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长沙》和刘禹锡的《秋词》(其一)展开了交流讨论。下面是二人的对话,请根据具体语境将对话补充完整。(4分)你:两篇作品虽都以秋入词(诗),境遇也不同,但均打破传统“悲秋”主题,赋予① (填写一个四字短语)的情感基调。小语:我也同意你的看法。比如《沁园春·长沙》中的“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的“② ”和“③ ”二字有力地展现了革命者英勇无畏的革命形象。你:毛泽东主席这种在激流中勇进的豪情,的确给人以精神的鼓舞和心灵的震撼。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朗州仍高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仔细品读后,可以从字里行间约略感受到诗人虽屡遭贬谪,仍表现出④ 的不凡情怀。小语:残酷的现实、仕途的坎坷非但没能阻止他们前进的脚步,反而愈挫愈勇,这份豪壮情怀将激励我们奋勇向前。(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雪之梦毛志成①每年入冬后,我就格外盼雪,盼那纷纷扬扬、弥天漫地的飘雪,盼那厚厚实实、清清白白的积雪,盼那花花点点、扑朔迷离的残雪。②中国缺雪已有经年,北京尤甚,好像那雪只飘落在人们的回忆中,消融在人们的遐想里。③下雪了!窗幔上的微光告诉了我,街上的喊声告诉了我,孩子们跳下床、冲出门的脚步声告诉了我。④我那颗一下子复活了稚气、复活了回忆的心,似乎顿时浸润在琼花中,净化在玉屑里。⑤冲出房门,冲上街头,我不禁索然了。⑥这算得上雪吗?灰蒙蒙的天懒懒散散地洒下几粒近乎尘埃、近乎细沙般的东西,扭扭捏捏地登上楼顶,娇娇滴滴地落在路面上,似乎对路旁的枯树、两侧的民宅不屑一顾。它们写在路面上的,也只是一首闪烁其词的晦涩诗,貌似博大而实际浅薄。它们赶不上步履匆匆的行人的脚步,更挂不上他们的头顶,染不上他们的眉梢,只在那涂着脂粉的脸上骚动了几下,在那施过铅黛的瘦眉上悬了几星儿。⑦这哪里是我梦中的雪!⑧我梦中的雪,纷纷扬扬,铺天盖地,创造着地球上最伟大的宏观美。漫宇琼瑶,满天寒凛,以世上第一流的平等气度博施于山,普赠于涧,广铺于野,慨惠于林。泼辣辣地洒下来,登华厦,覆寒宅,染眉头,醉心间。不弃枯木朽株,不漏病妪衰叟,不能把寒门少女的俭朴衣装染艳,但能把她们的双颊染红。⑨而眼前的雪,是奢华而悭吝的雪,是徒有虚名的雪。淡淡的、薄薄的、灰灰的,远看有色而近观无形,经不住行人的步履,徒在万千足迹后面遗下了泥泞。好奇的中学生为了验证书上的话“雪花都是六角形的”,伸出他们的手承接良久,手心里也只是积存了几滴冷露。⑩雪停了,几乎用不着太阳的帮忙,只需几缕小风,楼顶、屋顶、街头、枝头上的薄粉顿消,路面上那一层薄薄的浊水化而为冰,像是推出了一张古板的脸。 这哪里是我记忆中的雪后! 我记忆中的雪后,是壮丽冬景的最佳镜头,是一幅圣洁绘画的定稿。纯洁、晶莹、清寒的美学元素在大地上铺下了旷远的情怀,铺下了博大的胸襟,铺下了冷凝的火焰。步履声声,韵律浑朴,深深浅浅的足迹伸向高山,伸向田野,伸向一切历史车轮在转动的地方。 即使春天的帷幕已经拉开,造物主已经着手打扫冬景的遗迹,舞台上出现的也不是一片空白,而是人们那即将储存在心中的深情回忆。旷野中的雪已经花花点点、斑驳陆离了,但松枝上还有,远山上还有,大道的车迹里还有。远山大道上有雪迹,人的胸襟就会扩展;翠柏苍松上有雪迹,人的情思就会延伸。 梦中的雪,我多么愿意它变成雪中的梦。 请造物主飘落一场真正有气魄的雪吧,借以成为我展开新梦的襁褓……15.请分析第①段的作用。(2分)16.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灰蒙蒙的天懒懒散散地洒下几粒近乎尘埃、近乎细沙般的东西,扭扭捏捏地登上楼顶,娇娇滴滴地落在路面上,似乎对路旁的枯树、两侧的民宅不屑一顾。17.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眼前的雪和“我”梦中的雪各有什么特点。(4分)18.文章花了不少篇幅写梦中的雪和记忆中的雪后,这样写有必要吗?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5分)答案与部分解析一、1.词 词牌 雪 ao2.(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2)江山如此多娇 (3)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驰、蜡、娇、朝”等字的正确书写。3.A4.D【解析】D.只识/弯弓射大雕。5.D6.C7.C【解析】C.是夸张的修辞手法,不是对偶,故选C。8.C【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C.细读已知语句和排序语句可知,语段主要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讲述毛主席诗词的意境是很深的。已知语句“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是总起句,句③“如《十六字令三首》”列举示例,故放最前面;句④“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具体解读三首词本身的内涵;然后针对分析用古人的话“缘物寄情”进行总结,先是说有感情才能有意境,最后总结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故顺序应为③④②①。故选C。9.C【解析】批注三“对封建统治者的断然否定,原因是他们的文学才华太低。”理解错误。一个“惜”字,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故选C。10.A【解析】A项有误,“风骚”原是《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的并称。11.(1)D(2)独诵 用独诵的形式,铿锵有力地朗诵出积极昂扬之情(其他形式,理由充分亦可)(3)①语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节发展与感情的表达灵活处理②将“忧郁”和“舒缓”调换位置③将“和”前的“、”(顿号)删去。二、(一)12.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13.看 忆14.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等) 击 遏 乐观豁达(胸襟开阔等)(二)15.第①段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表现了作者爱雪、盼雪的急切心情。【解析】此题考查的内容为语段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16.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雪花细小和稀少的特点,表现出“我”的失望之情。【解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首先指出修辞手法为拟人,其次联系文章内容写出句子表达的内容,即形象地表现出雪花细小和稀少的特点,最后写出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眼前的雪:雪花只有几粒,近乎尘埃和细沙;雪后的地面是淡淡的、薄薄的、灰灰的,地面的雪很快就融化了,让人扫兴。梦中的雪:纷纷扬扬,铺天盖地;纯洁、晶莹、清寒,激发人的情思。【解析】概括内容时,先找到答题的位置,眼前的雪在第⑥⑨⑩段,梦中的雪在第⑧ 段;再概括即可。有必要。在结构上,写梦中的雪和记忆中的雪后,既是对以往那些大雪的追忆、钟情,又很自然地引出作者对当前空气污染的忧虑。在内容上,将梦中的雪、记忆中的雪后的美景与现实中缺雪的情况进行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解析】作答时,要明确观点和答题的要求。文章通过梦中的雪、记忆中的雪后与现实中的雪的对比,突出现实的变化和作者对环境污染的忧虑。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9张PPT)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如在出使边塞的岑参看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在陷身长安对战况和亲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绪满怀,在写景如画的王维看来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静……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新课导入1 沁园春.雪毛泽东审美的鉴赏和创造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核心素养1.解决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背诵。3.了解大意 ,体会词中意境及诗词凝练的语言。2.理解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4.领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体会诗人宽广的胸怀,坚定的信心和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核心素养任务一:预习交流 朗读课文1.沁园春·雪将杜牧的《清明》改为一首词(只加标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新知认知词的特点词又叫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原来可以合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乐谱失传后,只剩下词牌,词牌就是词的调子,每个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声调和韵脚。所以把写词叫做“填词”词牌名与词牌没有必然的联系。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 “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这是一首写景咏怀词、古典词。《沁园春》这个词牌规定114个字,分上下两阕,上阕13句,下阕12句,句号处必须压韵。“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游泳》等。毛泽东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发表背景《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从陕北出发,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西部。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爱国民主战士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柳亚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余索润之写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到陕北看大雪《沁园春》一阕。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效颦技痒,辄复成此。”随后这首词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增强了胜利的信心。背景简介听读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语调以及作者情感的表达。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千里/冰封,(拉长) 万 里/ 雪 飘。↗(高昂)朗读课文qìn望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mǎng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 妖 娆。(慢)guǒfènráo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 /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xùnhánsāodiāozhé俱/往矣,——(慢,拉长)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zhāoyǐhāi任务二:理清结构 赏析词作1.沁园春·雪思考:上下阕之间有一句过渡句,请迅速找出,并说说它的作用。作用:承上启下。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理清结构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什么?划分内容层次并概括其内容。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第一层,概括写北方雪景(前三句);第二层,具体写北方雪景(中七句);第三层,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下片: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词人的壮志豪情。第一层,承上启下(前二句);第二层,评论古代帝王(中七句);第三层,抒发壮志豪情(后三句)。哪些句子总写北方的雪景?你能用成语来概括北方的雪景吗?写景时,既有静景,又有动景,分别用了哪两个字?前三句总写北方的壮丽雪景。壮阔雄奇、玉砌银妆 、冰天雪地封、飘。静中有动,由下至上,由地面到空中,意境非常开阔,气魄宏大。赏析上阕“千里”“万里”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意为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意境开阔,气魄宏大。赏析词作下面的内容由哪一个字领起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体会“惟余”和“顿失”的作用并说出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有登高远眺之意,但所见内容既是实在的视觉感受,又带有很大的想像成分。“惟余”体现白雪覆盖的范围之广;“顿失”表现冰封速度之快,用了夸张的修辞。“望”思考:望到了什么?由此可见,上阕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先总写,后分写。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改写为“山如银蛇,原似蜡象。”可以吗?不可以。一“舞”一“驰”,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不仅生动地表现了群山和高原的连绵起伏的美丽形象,且化静为动,赋予沉寂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想象丰富,生动传神。赏析“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和“比”,把群山和高原人格化了,不仅突出了它们之高,更显示了其无畏气概和斗争精神。言近意远,富有强烈的感彩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末尾三句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末尾三句是虚景。从"须"这个字可以看出,作者是借助想象来写雪后景象的。分析意象圈出本词上片中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特点。意象是包含着诗人独特情感的客观物象,即诗歌中写到的自然之景或物象。意象 画面 特点 实景 北国冰雪图 磅礴广袤奇伟雄浑 虚景 冰、雪长城、大河长城大河图山、原群山高原图生气勃勃红日、白雪雪后晴日图妖娆可爱壮美品味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呢?意境是通过具体的意象营造出来的一个整体的氛围情境。“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通过冰、雪意象,展现出整个世界被冰雪覆盖的情景,描绘出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品味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呢?意境是通过具体的意象营造出来的一个整体的氛围情境。“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通过长城、大河、山、原等意象,反映了北国风貌的雄伟壮观,描绘了大河凝冻、千里冰封,一片白茫茫的壮观景象。小结上阕上阕写北方的雪景,先写眼前实景(写实景先总,后具体描述),视野开阔,气势宏大。后三句借助想象写虚景。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引” 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共性一赏析下阕词的下阕又是如何评论历史英雄的?表达了词作者怎样的伟大政治抱负?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略输”“稍逊”与“只识” ,“只识”的否定程度大于前两个。忽视文治共性二“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即文治;“弯弓射大雕”指武功。“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有雄才大略,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惜”中含贬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委婉指出他们短于文治(略输、稍逊、只识)。“惜”中寓志“惜”并不是苛求古人,而是蕴含着无产阶级后来居上豪迈气概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惜对于这些人物作者用了一个字作了评价,是哪个字?这个字有什么具体含义?“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感伟大形象结合以下诗词,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毛泽东?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水调歌头·游泳》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七古·残句》我读出了一个骄傲的毛泽东我读出了一个充满瑰丽想象的诗人毛泽东我读出了一个心怀天下的政治家毛泽东我读出了一个有伟大抱负的革命家毛泽东……小结下阕巧妙过渡:祖国河山是这样美好,引得古今英雄竞相为之奋斗,自然引出下文。巧评英雄:一代代英雄皆短于“文治”。“俱往矣”宣告了旧时代的一去不复返,为下文蓄势。豪迈论今:只有今天在我党领导下的伟大中国人民,才算得上是创造历史、开拓未来的真正英雄。表现了毛泽东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这首词热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词的画面妖娆雄伟,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之作。请深情朗诵试着背诵本课小结1.填空(1)《沁园春·雪》的体裁是_________,其中“沁园春”是________,题目“雪”揭示了词___________________。(2)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上阕中具体写景时,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词牌名所写的内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随堂练习2.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请根据下面提示说说其表达效果。(1)“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运用___ 手法,写出了________(2)“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运用_______ 的手法,以一个特征性的动作代指____________ ,具体可感,并增添了对人物的戏谑之意。(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______的手法,既形像_______________。(4)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除了运用夸张的手法外,还运用_____手法。“惟余莽莽”表现了_____的意境,“顿失滔滔”表现严寒之下,黄河_____________的样子。“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广袤千万里,正与前面的诗句“____”“___ ”两句相互照应,可以看出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显示了作者 __ 胸怀, _______气魄。夸张借代军事武功比喻又增加了动感对偶苍茫突然被冰封住千里万里博大宽广雄伟旷达北国冬季寒威之烈。3.下列关于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上片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B.下片感叹祖国山河的壮丽,并引出英雄人物,然后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词人伟大的抱负。C.不论是上片还是下片,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了一起。D.这首词的上下片各有一个领字,上片由“望”字领起,下片由“惜”字领起。 [解析]该词上片写景,又寓情于景;下片议论,抒发豪情壮志。C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背诵《沁园春·雪》。2.推荐阅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作业布置上阕写景下阕议论、抒情概写北国雪景——意境壮阔具体描写雪景——山舞原驰想象雪后风光——壮丽多姿承上启下评论英雄——短于文治歌颂今朝——风流人物歌颂新时代英雄热爱祖国山河沁园春·雪江山多娇英雄折腰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沁园春·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本文的篇章结构,加深对本词主题的理解。2.理解诗歌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3.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体会诗歌丰富的意境,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朗诵本词,体会意境美。把握篇章结构。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的伟大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法指导:1.结合“任务一 学习鉴赏”明确本单元阅读诗歌的策略。2.怎样读古诗词?①抓住中心,明白背景。②带着自己的理解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③要读得准确(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④注意重音、停顿、语速等。3.学习本文应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地感受词中的意境,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预习案】一、新知认知1.关于“词”。词又叫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原来可以合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乐谱失传后,只剩下词牌,词牌就是词的调子,每个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声调和韵脚。所以把写词叫做“填词”词牌名与词牌没有必然的联系。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 “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这是一首写景咏怀词、古典词。《沁园春》这个词牌规定114个字,分上下两阕,上阕13句,下阕12句,句号处必须压韵。“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2.相关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二、预习任务1.反复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2.集合注释弄清“词”意,做好批注,写下自己的疑难问题。3.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在书上作上批注,把喜欢它的理由说与大家分享。示例:“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赏析:“莽莽”,指白茫茫的一片,照应上句的“万里雪飘”,“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色,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势奇伟而雄浑。三、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莽莽( )( ) 分外( ) 妖娆( ) 折腰 ( )稍逊( ) 成吉思汗( ) 今朝 ( ) 数风流人物( )2.词语释义。莽莽:妖娆:折腰: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如:“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沁园春·雪》是一首词,其中“沁园春”是 ,“雪”是 。作者是_______(1893—1976),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______________家、_____家和______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____人,______家。他的诗词创作,艺术性极强,充满革命豪情,誉满海内外。4.完成思维导图。【学习案】一、朗读指导停顿与重音指导(文中标记)二、全词赏析(一)品读上阕1.思考:上下阕之间有一句过渡句,请迅速找出并说说它的作用。明确:作用:2.这首词的上阙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并结合朗读音频和自己的感受,说出你所体会到的情感?明确:3.哪些句子总写北方的雪景?你能用成语来概括北方的雪景吗?写景时,既有静景,又有动景,分别用了哪两个字?明确:“千里”“万里”运用______的修辞手法,意为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意境开阔,气魄宏大。4.下面的内容由哪一个字领起 明确:5.思考:望到了什么?明确:6.由此可见,上阕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明确:7.体会“惟余”和“顿失”的作用并说出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明确:8.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改写为“山如银蛇,原似蜡象”可以吗?明确:不可以。一“舞”一“驰”,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不仅生动地表现了群山和高原的连绵起伏的美丽形象,且化静为动,赋予沉寂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想象丰富,生动传神。9.赏析“欲与天公试比高”明确:10.末尾三句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明确:11.(1)圈出本词上片中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特点。意象是包含着诗人独特情感的客观物象,即诗歌中写到的自然之景或物象。意象 画面 特点实景 冰、雪 北国冰雪图 磅礴广袤 壮美长城、大河 ________图 奇伟雄浑山、原 群山高原图 ________虚景 红日、白雪 ________图 妖娆可爱(2)品味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呢?意境是通过具体的意象营造出来的一个整体的氛围情境。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通过冰、雪意象,展现出整个世界被冰雪覆盖的情景,描绘出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通过长城、大河、山、原等意象,反映了北国风貌的雄伟壮观,描绘了大河凝冻、千里冰封,一片白茫茫的壮观景象。(二)品读下阕思考:词的下阕又是如何评论历史英雄的?表达了词作者怎样的伟大政治抱负?1.“引” 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明确:共性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性二:_______________(“略输”“稍逊”与“只识” ,“只识”的否定程度大于前两个。)2.对于这些人物作者用了一个字作了评价,是哪个字?这个字有什么具体含义?明确:“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有雄才大略,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惜”中含贬: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委婉指出他们短于文治(略输、稍逊、只识)。“惜”中寓志:“惜”并不是苛求古人,而是蕴含着无产阶级后来居上豪迈气概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3.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4.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明确:5.结合以下诗词,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毛泽东?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水调歌头·游泳》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七古·残句》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七律·洪都》明确:三、合作探究1.这首词是如何构思的。明确:这首词以“北国风光”起句,再先“望……”后“看……”,继而由“引……”至“惜……”,最后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尾,一气呵成。特别是上、下片分别以“望”字和“惜”字统领七个短句,一笔贯通,极有气势。词中又多短句,并以四字句为主,因而节奏鲜明。这就使全词在韵律上也颇显豪放的风格。在下片的议论中,一开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联系起来。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竞折腰”“弯弓射大雕”,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2.这首词是如何做到将描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自然地结合起来的?明确: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作者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明确:4.结合全词及当今时代,说说“风流人物”的内涵。明确:【巩固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请写出总写祖国北方冬天雪景的诗句,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2.文中“望”和“惜”领起的诗句分别是什么?3.用“/”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划分朗读节奏。引 无 数 英 雄 竞 折 腰4.“风骚”中的“风”原指 ,“骚”原指 ,“风骚”在词中指的是 ,与它同义的还有“ ”一词。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 )A.承接上文,进一步地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B.引起下文,为具体评价历史人物作辅垫。C.开启下文,写出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倾倒。D.承上启下,再次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指出历史人物为祖国山河倾倒,为下文评论历史人物作铺垫。6.“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无数英雄”是指( )A.古今中外的英雄。B.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C.词中的风流人物。D.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年轻的风流人物。7.这一部分,表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 。其中,将“ ”与“ ”对比,歌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 的豪情壮志。8.“只识弯弓射大雕”中“只”能不能改为“还”,为什么?9.说说“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他们又有什么不足?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 《沁园春·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本文的篇章结构,加深对本词主题的理解。2.理解诗歌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3.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体会诗歌丰富的意境,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朗诵本词,体会意境美。把握篇章结构。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的伟大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法指导:1.结合“任务一 学习鉴赏”明确本单元阅读诗歌的策略。2.怎样读古诗词?①抓住中心,明白背景。②带着自己的理解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③要读得准确(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④注意重音、停顿、语速等。3.学习本文应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细致地感知词中的意象,深入地感受词中的意境,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预习案】一、新知认知1.关于“词”。词又叫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原来可以合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乐谱失传后,只剩下词牌,词牌就是词的调子,每个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声调和韵脚。所以把写词叫做“填词”词牌名与词牌没有必然的联系。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 “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这是一首写景咏怀词、古典词。《沁园春》这个词牌规定114个字,分上下两阕,上阕13句,下阕12句,句号处必须压韵。“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2.相关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二、预习任务1.反复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2.集合注释弄清“词”意,做好批注,写下自己的疑难问题。3.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在书上作上批注,把喜欢它的理由说与大家分享。示例:“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赏析:“莽莽”,指白茫茫的一片,照应上句的“万里雪飘”,“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色,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势奇伟而雄浑。三、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莽莽( )( ) 分外( ) 妖娆( ) 折腰 ( )稍逊( ) 成吉思汗( ) 今朝 ( ) 数风流人物( )2.词语释义。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妖娆:娇艳美好。折腰: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如:“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沁园春·雪》是一首词,其中“沁园春”是 ,“雪”是 。作者是毛泽东(1893—1976),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他的诗词创作,艺术性极强,充满革命豪情,誉满海内外。完成思维导图。【学习案】一、朗读指导[停顿与重音指导]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二、全词赏析(一)品读上阕1.思考:上下阕之间有一句过渡句,请迅速找出并说说它的作用。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作用:承上启下。2.这首词的上阙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并结合朗读音频和自己的感受,说出你所体会到的情感?明确: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第一层,概括写北方雪景(前三句);第二层,具体写北方雪景(中七句);第三层,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下片: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词人的壮志豪情。第一层,承上启下(前二句);第二层,评论古代帝王(中七句);第三层,抒发壮志豪情(后三句)。情感是高昂的、豪迈的。3.哪些句子总写北方的雪景?你能用成语来概括北方的雪景吗?写景时,既有静景,又有动景,分别用了哪两个字?明确:前三句总写北方的壮丽雪景。壮阔雄奇、玉砌银妆 、冰天雪地封、飘。静中有动,由下至上,由地面到空中,意境非常开阔,气魄宏大。“千里”“万里”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意为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意境开阔,气魄宏大。4.下面的内容由哪一个字领起 明确:“望”5.思考:望到了什么?明确: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有登高远眺之意,但所见内容既是实在的视觉感受,又带有很大的想像成分。6.由此可见,上阕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明确:先总写,后分写。7.体会“惟余”和“顿失”的作用并说出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明确:“惟余”体现白雪覆盖的范围之广,“顿失”表现冰封速度之快,用了夸张的修辞。8.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改写为“山如银蛇,原似蜡象”可以吗?明确:不可以。一“舞”一“驰”,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不仅生动地表现了群山和高原的连绵起伏的美丽形象,且化静为动,赋予沉寂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想象丰富,生动传神。9.赏析“欲与天公试比高”明确:一个“欲”和“比”,把群山和高原人格化了,不仅突出了它们之高,更显示了其无畏气概和斗争精神。言近意远,富有强烈的感彩和丰富的思想内涵。10.末尾三句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明确:末尾三句是虚景。从"须"这个字可以看出,作者是借助想象来写雪后景象的。11.分析意象。(1)圈出本词上片中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特点。意象是包含着诗人独特情感的客观物象,即诗歌中写到的自然之景或物象。意象 画面 特点实景 冰、雪 北国冰雪图 磅礴广袤 壮美长城、大河 长城大河图 奇伟雄浑山、原 群山高原图 生气勃勃虚景 红日、白雪 雪后晴日图 妖娆可爱(2)品味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呢?意境是通过具体的意象营造出来的一个整体的氛围情境。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通过冰、雪意象,展现出整个世界被冰雪覆盖的情景,描绘出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通过长城、大河、山、原等意象,反映了北国风貌的雄伟壮观,描绘了大河凝冻、千里冰封,一片白茫茫的壮观景象。(二)品读下阕思考:词的下阕又是如何评论历史英雄的?表达了词作者怎样的伟大政治抱负?1.“引” 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明确:共性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共性二:忽视文治(“略输”“稍逊”与“只识” ,“只识”的否定程度大于前两个。)“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即文治;“弯弓射大雕”指武功。2.对于这些人物作者用了一个字作了评价,是哪个字?这个字有什么具体含义?明确:“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有雄才大略,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惜”中含贬: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委婉指出他们短于文治(略输、稍逊、只识)。“惜”中寓志:“惜”并不是苛求古人,而是蕴含着无产阶级后来居上豪迈气概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3.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4.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5.结合以下诗词,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毛泽东?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水调歌头·游泳》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七古·残句》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七律·洪都》明确:我读出了一个骄傲的毛泽东我读出了一个充满瑰丽想象的诗人毛泽东我读出了一个心怀天下的政治家毛泽东我读出了一个拥有伟大抱负的革命家毛泽东……三、合作探究1.这首词是如何构思的。明确:这首词以“北国风光”起句,再先“望……”后“看……”,继而由“引……”至“惜……”,最后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尾,一气呵成。特别是上、下片分别以“望”字和“惜”字统领七个短句,一笔贯通,极有气势。词中又多短句,并以四字句为主,因而节奏鲜明。这就使全词在韵律上也颇显豪放的风格。在下片的议论中,一开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联系起来。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竞折腰”“弯弓射大雕”,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2.这首词是如何做到将描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自然地结合起来的?明确:《沁园春 雪》这首词上片主要是描写雪景,寓情于景;下片主要是议论,寓情于理。全词将描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很好地结合了起来。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作者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明确:此句在全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赞美”一词在全词中表达情感比较单薄、单一,并且在音韵上不符合本词要求。“折腰”本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之意,且比“赞美”程度更深,更能体现无数英雄为祖国壮丽河山而倾倒之情。4.结合全词及当今时代,说说“风流人物”的内涵。明确: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更伟大的人,具体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中国人民。这些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是作者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巩固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请写出总写祖国北方冬天雪景的诗句,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2.文中“望”和“惜”领起的诗句分别是什么?3.用“/”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划分朗读节奏。引 无 数 英 雄 竞 折 腰4.“风骚”中的“风”原指 ,“骚”原指 ,“风骚”在词中指的是 ,与它同义的还有“ ”一词。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 )A.承接上文,进一步地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B.引起下文,为具体评价历史人物作辅垫。C.开启下文,写出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倾倒。D.承上启下,再次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指出历史人物为祖国山河倾倒,为下文评论历史人物作铺垫。6.“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无数英雄”是指( )A.古今中外的英雄。B.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C.词中的风流人物。D.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年轻的风流人物。7.这一部分,表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 。其中,将“ ”与“ ”对比,歌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 的豪情壮志。8.“只识弯弓射大雕”中“只”能不能改为“还”,为什么?9.说说“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他们又有什么不足?参考答案: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内容上,勾画出一幅北方雄伟壮观的雪景概貌图;在结构上,总领起下文的描写,为下文具体分写雪景作好铺垫。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3.引/无数英雄/竞折腰。4.《国风》《离骚》文学才华文采5.D6.D7.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往 今 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8.不能,用“只”说明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批评语气比较严厉,而用“还”则说明成吉思汗重视的内容多,武功只是其中一部分,语气有些称赞。9.肯定:他们比较注重武功,在建功立业方面卓有成效。不足:在于文治方面稍微差了一些,对文治不够重视。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沁园春·雪【核心素养】1.解决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背诵。2.了解诗歌大意 ,体会词中意境及诗词凝练的语言。3.理解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4.领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体会诗人宽广的胸怀,坚定的信心和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吟诵、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教学难点: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如在出使边塞的岑参看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在陷身长安对战况和亲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绪满怀,在写景如画的王维看来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静……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二、正课学习任务一:预习交流 朗读课文(一)预习交流1.将杜牧的《清明》改为一首词。(只加标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明确:(上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下片)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2.知识链接。词又叫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原来可以合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乐谱失传后,只剩下词牌,词牌就是词的调子,每个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声调和韵脚。所以把写词叫做“填词”词牌名与词牌没有必然的联系。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 “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这是一首写景咏怀词、古典词。《沁园春》这个词牌规定114个字,分上下两阕,上阕13句,下阕12句,句号处必须压韵。“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3.关于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4.背景简介。(1)写作背景《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从陕北出发,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西部。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2)发表背景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爱国民主战士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柳亚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余索润之写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到陕北看大雪《沁园春》一阕。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效颦技痒,辄复成此。”随后这首词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增强了胜利的信心。5.字词检查。(1)订正字音莽莽(mǎng) 妖娆(ráo) 折腰(zhé) 成吉思汗(hán) 稍逊风骚(xùn)分外(fèn) 数风流人物(shǔ) 今朝(zhāo)分别(fēn) 数目(shù) 朝代(cháo)(2)词语释义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妖娆:娇艳美好。折腰: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如:“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朗读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屏显)[停顿与重音指导]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任务二:理清结构 赏析词作(一)理清结构1.思考:上下阕之间有一句过渡句,请迅速找出,并说说它的作用。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作用:承上启下。2.这首词的上阙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并结合朗读音频和自己的感受,说出你所体会到的情感?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第一层,概括写北方雪景(前三句);第二层,具体写北方雪景(中七句);第三层,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下片: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词人的壮志豪情。第一层,承上启下(前二句);第二层,评论古代帝王(中七句);第三层,抒发壮志豪情(后三句)。情感是高昂的、豪迈的。(二)赏析词作●品读上阕1.哪些句子总写北方的雪景?你能用成语来概括北方的雪景吗?写景时,既有静景,又有动景,分别用了哪两个字?明确:前三句总写北方的壮丽雪景。壮阔雄奇、玉砌银妆 、冰天雪地封、飘。静中有动,由下至上,由地面到空中,意境非常开阔,气魄宏大。“千里”“万里”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意为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意境开阔,气魄宏大。2.下面的内容由哪一个字领起 明确:“望”3.思考:望到了什么?明确: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有登高远眺之意,但所见内容既是实在的视觉感受,又带有很大的想像成分。4.由此可见,上阕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明确:先总写,后分写。5.体会“惟余”和“顿失”的作用并说出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明确:“惟余”体现白雪覆盖的范围之广,“顿失”表现冰封速度之快,用了夸张的修辞。6.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改写为“山如银蛇,原似蜡象”可以吗?明确:不可以。一“舞”一“驰”,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不仅生动地表现了群山和高原的连绵起伏的美丽形象,且化静为动,赋予沉寂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想象丰富,生动传神。7.赏析“欲与天公试比高”明确:一个“欲”和“比”,把群山和高原人格化了,不仅突出了它们之高,更显示了其无畏气概和斗争精神。言近意远,富有强烈的感彩和丰富的思想内涵。8.末尾三句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明确:末尾三句是虚景。从"须"这个字可以看出,作者是借助想象来写雪后景象的。9.分析意象。(1)圈出本词上片中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特点。意象是包含着诗人独特情感的客观物象,即诗歌中写到的自然之景或物象。意象 画面 特点实景 冰、雪 北国冰雪图 磅礴广袤 壮美长城、大河 长城大河图 奇伟雄浑山、原 群山高原图 生气勃勃虚景 红日、白雪 雪后晴日图 妖娆可爱(2)品味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呢?意境是通过具体的意象营造出来的一个整体的氛围情境。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通过冰、雪意象,展现出整个世界被冰雪覆盖的情景,描绘出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通过长城、大河、山、原等意象,反映了北国风貌的雄伟壮观,描绘了大河凝冻、千里冰封,一片白茫茫的壮观景象。10.小结上阕。上阕写北方的雪景,先写眼前实景(写实景先总,后具体描述),视野开阔,气势宏大。后三句借助想象写虚景。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品读下阕思考:1.词的下阕又是如何评论历史英雄的?表达了词作者怎样的伟大政治抱负?2.“引” 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明确:共性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共性二:忽视文治(“略输”“稍逊”与“只识” ,“只识”的否定程度大于前两个。)“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即文治;“弯弓射大雕”指武功。3.对于这些人物作者用了一个字作了评价,是哪个字?这个字有什么具体含义?明确:“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有雄才大略,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惜”中含贬: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委婉指出他们短于文治(略输、稍逊、只识)。“惜”中寓志:“惜”并不是苛求古人,而是蕴含着无产阶级后来居上豪迈气概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4.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5.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6.结合以下诗词,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毛泽东?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水调歌头·游泳》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七古·残句》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七律·洪都》明确:我读出了一个骄傲的毛泽东我读出了一个充满瑰丽想象的诗人毛泽东我读出了一个心怀天下的政治家毛泽东我读出了一个拥有伟大抱负的革命家毛泽东……7.小结下阕。巧妙过渡:祖国河山是这样美好,引得古今英雄竞相为之奋斗,自然引出下文。巧评英雄:一代代英雄皆短于“文治”。“俱往矣”宣告了旧时代的一去不复返,为下文蓄势。豪迈论今:只有今天在我党领导下的伟大中国人民,才算得上是创造历史、开拓未来的真正英雄。表现了毛泽东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三、合作探究1.这首词是如何构思的。明确:这首词以“北国风光”起句,再先“望……”后“看……”,继而由“引……”至“惜……”,最后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尾,一气呵成。特别是上、下片分别以“望”字和“惜”字统领七个短句,一笔贯通,极有气势。词中又多短句,并以四字句为主,因而节奏鲜明。这就使全词在韵律上也颇显豪放的风格。在下片的议论中,一开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联系起来。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竞折腰”“弯弓射大雕”,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2.这首词是如何做到将描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自然地结合起来的?明确:《沁园春 雪》这首词上片主要是描写雪景,寓情于景;下片主要是议论,寓情于理。全词将描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很好地结合了起来。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作者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答案:此句在全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赞美”一词在全词中表达情感比较单薄、单一,并且在音韵上不符合本词要求。“折腰”本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之意,且比“赞美”程度更深,更能体现无数英雄为祖国壮丽河山而倾倒之情。4.结合全词及当今时代,说说“风流人物”的内涵。明确: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更伟大的人,具体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中国人民。这些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是作者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四、课堂小结这首词热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词的画面妖娆雄伟,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之作。五、随堂练习1.填空。(1)《沁园春·雪》的体裁是_________,其中“沁园春”是________,题目“雪”揭示了词_________________。(2)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3)全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上阕中具体写景时,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词 词牌名 所写的内容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2.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根据下面提示说说其表达效果。(1)“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运用___ 手法,写出了________ 。(2)“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运用_______ 的手法,以一个特征性的动作代指____________ ,具体可感,并增添了对人物的戏谑之意。(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______的手法, 既形象又__________________。(4)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除了运用夸张的手法外,还运用_____手法。“惟余莽莽”表现了_____的意境,“顿失滔滔”表现严寒之下,黄河_____________的样子。“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广袤千万里,正与前面的诗句“____”“___ ”两句相互照应,可以看出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显示了作者___________胸怀,____________气魄。(1)夸张 北国冬季寒威之烈 (2)借代 军事武功 (3)比喻 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 (4)对偶 苍茫突然被冰封住 千里 万里 博大宽广 雄伟旷达3.下列关于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上片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B.下片感叹祖国山河的壮丽,并引出英雄人物,然后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词人伟大的抱负。C.不论是上片还是下片,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了一起。D.这首词的上下片各有一个领字,上片由“望”字领起,下片由“惜”字领起。[解析]该词上片写景,又寓情于景;下片议论,抒发豪情壮志。六、作业布置1.背诵《沁园春·雪》。2.推荐阅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板书设计:概写北国风光上阕描写 具体写北国风光想象雪后北国风光承上启下下阕议论 惜五位帝王文治不足颂今日风流人物北国壮丽雪景抒发热爱之情热爱祖国山河歌颂当代英雄沁园春 雪惜历代帝王赞当今英雄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沁园春.雪》同步检测(含答案).doc 1《沁园春·雪》【2022新课标】课件.pptx 1《沁园春·雪》导学案 (学生版).doc 1《沁园春·雪》导学案 (教师版).doc 1《沁园春·雪》教学设计.doc 《沁园春 .雪》视频朗诵.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