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莆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莆田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试卷
高二历史
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甲骨文记载,商王频繁用黑黍酒、甜酒祭祀祖先和神灵。考古发现,在出土的商朝贵族墓葬中,酒器占随葬青铜器总数的70%左右。在出土的西周贵族墓葬中,酒器数量锐减,青铜鼎、簋(食器)数量激增。这反映出西周()
A.礼乐文化的确立 B.治国理念的变化 C.农耕经济的扩展 D.青铜技艺的成熟
2.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称荔枝为“离支”(离开树枝易腐烂)。《后汉书》记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支(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阻险,死者继路。”据此可推知,汉代()
A.丝绸之路畅通 B.加强对边疆 治理 C.阶级矛盾尖锐 D.可能存在保鲜技术
3.东晋以前,江南文人的庄园修建注重于满足世俗生活的需要;东晋后,江南文人逐渐将山水自然纳入到庄园的结构中,并借此以实现对竹林名士的超越。这折射出当时()
A.人口迁移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B.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多样
C.动乱导致避世群体开始形成 D.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4.石染典买马契出自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该文书记载了733年的一次马匹买卖,有3位保人作证。这可用来佐证唐代()
A.对外交往频繁 B.商品经济活跃 C.交易保障充分 D.马匹买卖普及
5.有学者指出,擅长“读文阅史、填词作文、精于女红”的女子是宋代士大夫阶层求娶的最佳人选。这主要是因为()
A.科举取士影响社会观念B.科技进步左右婚姻关系C.理学兴起提高女性地位D.世俗化审美情趣的出现
6.如图摘自清代王凤生的《平湖保甲事宜》,是政府发给乞丐行乞的专门腰牌。清政府此举旨在()
A.维护民生权益 B.规范户籍政策 C.强化基层治理 D.健全救济体系
7.清末福建留学生中,留日学生从1902年至1905年人数渐升,1906年达到170人。这()
A.根植于选官制度的完善 B.得益于中日关系的缓和
C.受限于社会结构的变动 D.有助于民主革命的发展
8.如表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公共汽车运营调度时刻表(部分)。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站名 车到分秒 车开分秒 停车分秒
六合路 31分25秒 31分55秒 30秒
华清街 35分50秒 36分55秒 1分5秒
青年会 40分5秒 40分50秒 45秒
六渡桥 55分45秒 56分15秒 30秒
A.新文化运动带来社会变迁 B.时间管理成为日常生活需要
C.汽车是最主要的出行方式 D.汉口城市拥堵状况有效缓解
9.抗战胜利后,上海市政府两度宣布将娱乐税从30%提至50%。1946年底,国民政府修正娱乐税法,规定娱乐税税率最高不能超过25%。经各娱乐业同业公会与政府相关机构多次博弈,市政府同意自1947年2月1日起暂按25%征收。这表明()
A.中央集权体制已完全失效 B.地方政府掌控财政自主权
C.税率调整受多方利益制约 D.娱乐业成为税收主要来源
10.如图为三个年份的中国经济数据图,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现代中国()
A 城乡差距日益缩小 B.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C.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现代化已基本实现
11.2014年,外交部开通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全天候、零时差、无障碍地向海外中国公民提供领事保护与咨询服务。这一举措()
A.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的开展 B.建立了总体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
C.致力于全球治理秩序的构建 D.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2.如图为公元前19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某个商人的信件。商人在这封信中抱怨装载到他船上的铜少于他应得的。原书信有信封,信封上还盖有印章。该信件可用于研究()
A.矿产资源的消耗问题 B.古代东亚南亚的贸易路线
C.楔形文字的使用情况 D.亚历山大帝国的邮政系统
13.13世纪初,罗马教廷曾下令,巴黎大学只能讲授教会法。13世纪末,巴黎大学已开设了亚里士多德 逻辑学、哲学和伦理学,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托勒密的天文学以及阿拉伯哲学和科学等课程。这有利于()
A.提升城市自治能力 B.传播文艺复兴思潮 C.传承人类古典文化 D.摆脱基督教会控制
14.如表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其中丙是()
国家 1870年占比 1913年占比
甲 22% 15%
乙 8% 11%
丙 10% 8%
丁 - 4%
A.英国 B.美国 C.俄国 D.法国
15.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抗议歌曲《拉丁美洲》唱道:“我脚下的美国球鞋,手中的可口可乐,若失去土地和工厂,自由仍是空壳!”这首歌曲反映了当时拉美地区()
A.经济命脉受制于外国资本 B.多元文明的融汇
C.民众抵制美国商品的倾销 D.民权意识的增强
16.2003年,美国未经联合国安理会准许发动伊拉克战争;2017年,美国以“伤害经济”为由退出《巴黎气候协定》2018年,美国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为由退出《伊朗核协议》。这反映了()
A.国际法实施的局限性 B.美国霸权的稳固性 C.安理会职能的权威性 D.国际问题的复杂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都城建设往往成为国家的缩影,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如图为元代大都城布局复原图:
根据该图,分析元代大都城布局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历史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以下为20世纪前半期,一些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单独招生考试的一组试题。
文史组史地科目:
一、我国自唐迄清对于日本都有何战争?
二、拿破仑之宰制全欧,何以终归失败?
三、云南省与越南、缅甸交通上之关系若何?试分别说明之。
四、美国生活程度,东部与西部不同,其故何在?试详述之。
-国立武汉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东北大学,1942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命题组的设计意图。
(2)说明上述材料的史料价值。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医学人文观绵延数千年,而调和天人世态、平衡四时内外等充满自然主义色彩的健康理念持续居于主流并影响至今。西方医学人文伦理的价值取向变迁呈现跌宕反复的动态轨迹:从古希腊的“技术至上”与“人文为先”的临床理念冲突雏形到近现代突破自然规律极限、技术主义至上再到技术与人文两翼齐飞。西医主要基于生理解剖和试验测度,借助数理工具模型,围绕逻辑推导和实证分析展开其诊疗理论。西医临床的人文体察更多反映在借助和运用心理学原理开展精神性辅助诊疗。
-摘编自杨嘉懿《中西医学人文的变迁、比较与启示》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医著作在苏联、朝鲜出版,中医专家为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国政要治病、随援外医疗队出国。文革期间,我国为朝鲜、越南、老挝、阿富汗、刚果等友好国家培养中医学留学生。1975年中药针灸医师代表团赴日参加学术年会,自此中医出国不再只是去执行外交任务了。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部门签署了交流与合作协议。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医留学生教育扩大并形成规模,合作办学则在20世纪90年代有新的突破。据统计,1992年中药总销售额125.7亿元,出口创汇4.5亿美元。截至2018年,中医药已经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运用,有86个国家政府和中国签订了有关中医药的协议。
-摘编自朱建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外传历史、途径与海外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医学人文发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75年以来中医外传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医的认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结合材料,围绕“新质生产力”,自拟论题,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莆田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试卷
高二历史
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时代特征:政治集权强化:宫城位于南部中心,凸显皇权至上,是中央集权统治 空间体现。多元文化交融:宗教建筑丰富,涵盖儒、释、道等,反映元代对多民族文化的包容。继承与创新结合:继承中原都城规划传统,街道呈棋盘状布局,便于城市管理和秩序维护。经济功能凸显:通惠河等水系与城市相连,保障漕运,促进物资运输与商业发展,满足都城庞大人口的物资需求。城市管理有序:规整的街道布局和功能区划分,有利于政府对城市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秩序和规范的追求。历史影响:大都城作为元朝的政治中心,其布局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有利于元朝对全国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巩固了元朝的统治基础;发达的交通水利与商业布局推动了大都城的经济繁荣,使其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多元文化交融的布局促进了不同民族、宗教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丰富了元代的文化内涵;大都城布局为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其规整的布局、宫城核心地位等设计理念被后世继承与发展。
【18题答案】
【答案】(1)设计意图:1942年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命题组通过梳理唐至清的中日战争,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历程,激发民族记忆与抗争决心。第二题:拿破仑“宰制全欧终归失败”,暗喻纳粹德国的侵略扩张必然重蹈覆辙。传递“非正义侵略战争必败”的历史规律,鼓舞中国军民坚持反法西斯战争。第三题:云南是抗战时期中国与外界联系的“生命线”,滇缅公路、滇越铁路为国际援华物资的关键通道,意在让学生认识西南边疆的战略价值,理解滇缅战场、滇越防御的重要性,呼应战时地缘政治需求。第四题:1942年中美已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美国是中国重要外援来源。分析“美国东西部生活程度差异”,既培养学生对国际地理、经济的认知,也隐含“借鉴美国发展经验”“争取美方援助”的现实考量。
(2)史料价值:该材料为1942年国立大学招生试题,属于抗战时期的教育文献一手史料,直接反映当时高等教育的命题导向与学术关切,是研究战时教育史、思想史的核心素材;试题紧扣抗战现实,是研究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救亡意识的重要史料。
【19题答案】
【答案】(1)相同点:都注重人文关怀。
不同点:理念发展轨迹:中医学人文观中充满自然主义色彩的健康理念持续居于主流;西方医学人文伦理价值取向变迁呈现跌宕反复的动态轨迹,从古希腊理念冲突雏形,到近现代技术主义至上,再到技术与人文两翼齐飞。
诊疗理论基础:中医强调调和天人世态、平衡四时内外等理念;西医主要基于生理解剖和试验,借助数理工具模型,围绕逻辑推导和实证分析展开诊疗理论。
(2)变化:从为外交服务到为服务于经济建设和世界人民的健康需求;从侧重于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到全面外传;从单向援外到与外国合作;从培养留学生外传到多途径主动走出去;成因: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我国外交的发展,遵循全方位外交,建国国家增多;中医药的功效逐渐为世界人民认可;国家对中医政策的健全与完善;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
(3)中医:历史悠久,蕴含丰富人文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预防、调理等方面有独特优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影响力逐渐扩大。
西医:基于科学试验和实证分析,在疾病诊断、手术治疗等方面有显著成效,其发展历程体现了技术与人文的融合。
两者关系:中、西医各有所长,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在现代医学发展中,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已展现出良好效果,未来应进一步推动两者融合发展。
【20题答案】
【答案】示例:
论题:科技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
阐述:科技创新在催生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从珍妮纺纱机等一系列的技术革新,推动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产生了巨大的动力,是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汽船、火车相继问世,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随着生产机械化的推进,机器工业迅速成长。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电力成为补充、取代蒸汽的新动力,人类进入“电力时代”。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带来了更便捷的动力,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的交通工具应运而生。化学工业的兴起,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如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等也焕发生机。20世纪后半叶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包括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空间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使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劳动方式也日益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可见,每一次重大的科技创新,都带来了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推动了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从而催生了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