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试卷
(全卷共8页,20小题,完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友情提醒:所有答案都必须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第1卷
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学者在评价夏商周时期的地方事务管理制度时说,“大禹虽有决定权,但经常与各部落首领共同商定处置方案;商汤通过实施内外服制度,使辖区内方国和部落听命;周公通过一些强制性的机关,让诸侯服从周王的政令”。该学者旨在说明,夏商周时期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加强 B.家国同构的局面发生变化
C.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已经成熟 D.君主的绝对权力尚未形成
2.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材料意在强调
A.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
B.文字是人们出于生产生活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
C.农业的发展对于文明的产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D.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3.西汉《氾胜之书》记载:“凡区种麦,令相去二寸,一行一沟容五十二株,一亩凡四万五千五百五十株,麦上土令厚二寸。”“凡区种大豆,令相去一尺一寸,一沟容九株,一亩凡六千四百八十株”等。这体现了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农民生产积极性日益提高
C.麦豆复种制开始形成 D.传统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4.唐朝时,农民可以帛、粟、麦等为抵押向柜坊借钱,到期未赎取的抵押品,柜坊即将其出售变现。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下令,不得复利计息;728年,玄宗也因“公私举放,取利颇深,有损贫下”而下诏限制高利贷。这些现象说明了唐代
A.民间信贷活跃 B.政府以农为本
C.经济纠纷较多 D.长途贸易发达
5.唐代进士科考试最初只有策文一场,后改为贴经、诗赋、试策三场。贴经主要是对儒家经典内容的考查,应举者多是对经典内容死记硬背。试策用来衡量策文的优劣,当时是重其词华轻内容。进士科考试讲究词华,是为了同当时制诰文讲究四六骈俪文藻相适应,也和唐代的重文风气相关。据此可知,唐代进士科考试
A.意在发扬儒家文化 B.亟须完善考试程序
C.旨在改变社会风气 D.难以测试行政才能
6.嘉靖九年(1530),针对“田赋不均,供亿日困”的局面,户部尚书桂萼提出取消依黄册派定年代轮役,实行“量地计丁”与“一体出银”的徭役改革,但因桂萼病死而未及推行。这一改革
A.为摊丁入亩政策的制订提供原则 B.推动了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增长
C.为张居正“一条鞭法”奠定基础 D.如能施行将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7.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管军队调防和边境防务。材料体现了清朝
A.因地制宜的管理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专制主义的削弱 D.地缘政治的特点
8.1912年7月,京师图书馆规定:“无论士农工商军界暨女学界,皆得入览”“惟不得污损剪裁及携出馆外”;1917年又作出“阅览室设有投函箱,阅览者如曾见有用图书为本馆所未备者,希即投函相告,本馆当量财力之所及,尽先购买”的许诺。上述举措
A.适应了新文化运动开展的需要 B.为开启文化大众化提供了保障
C.体现了图书馆服务公众的职能 D.意欲构建适应时代的价值观念
9.20世纪30年代京剧大师梅兰芳以梁红玉抗金的故事为题材,编演了《抗金兵》,讲的是宋将韩世忠抗金,夫人梁红玉亲自擂鼓助战,取得大捷的故事。这部剧在上海公演,全场观众潸然泪下。梅兰芳先生此举旨在
A.借助传统艺术宣传为国纾难 B.提升京剧艺术服务广大群众
C.推动传统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D.利用戏曲艺术再现历史真实
10.“一条高铁飞越豫鄂渝”。2022年6月20日,郑渝高铁全线开通。天堑变通途,郑渝高铁从黄河到长江,从绿城到山城,过平原、入林区、跨峻岭,全长1068公里,最快仅需4小时。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郑渝高铁通车后将形成连接中原、华中和西南地区的快捷高速铁路通道,进一步完善中部和西南地区快速铁路网。这表明
A.新型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B.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了自主创新
C.高铁发展使得区域性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中国的经济版图彻底地突破了地域界限
11.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古者立国居民······填淤肥美,民耕田之······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这说明村落的形成得益于
A.国家的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人口的增加 D.自然的馈赠
12.6世纪中叶到7世纪末,“查士丁尼瘟疫”、频繁的外敌入侵等重大灾难,被拜占庭人视为“上帝的惩罚”,基督教信仰成为寻求救赎的重要寄托,教规获得更大社会影响力,《民法大全》的权威性受到一定冲击。这深层次反映出
A.世俗权力与教会神权结合 B.基督教会世俗影响力高于其他
C.法律权威已被教会所取代 D.教会权力与世俗皇权此消彼长
13.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业胜地设菲尔德等“除了工匠和贪得无厌的店主外,所有的阶级都被乡村的舒适和恬静所吸引,律师、工厂主、杂货商、布商、鞋匠和裁缝,都在风景美丽的地区安下了他们的住宅”。这反映了英国
A.城乡实现一体化 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工业化的两面性 D.阶级矛盾的尖锐性
14.俾斯麦执政时期,德国社会保险立法主要有《疾病保险法》《意外事故保险法》《老年和残废保险法》。1910年德国政府将当时所实行的各保险法汇成《工人保险法典》,并在1911年由帝国议会通过。这些立法
A.折射出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B.体现了德国福利国家初步建成
C.目的在于鼓动民众支持对外战争 D.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确立
15.政府间国际组织从国际法意义上而言,是指由若干个国家政府为特定的国际合作目的,依据国际条约而设立的国际常设机构,其是现代国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下表,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1920年,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①成立
1945年协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②成立
1949年由③主导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改为④
A.①是国际联盟,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B.②是关贸总协定,在该协定的框架下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
C.③是美国,北约的成立宣告了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互相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D.④是欧洲联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而建立
16.据统计,1990年发达地区国际迁移人口占其总人口的4.5%,发展中地区为1.6%。1990-1995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有45%来自国际净迁入,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为净迁入地区,而非洲、亚洲、拉美为净迁出地区。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 B.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速
C.欧盟各国人口政策的吸引 D.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第11卷
请根据下列各题要求,回答问题。(共4题,第17题8分,第18题8分,第19题2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经济有待发展,医务人员短缺,5亿人口受困于多种传染病和流行病,老百姓没有疾病预防知识,只能听天由命,西方国家的封锁进一步加剧了国家缺医少药的困境。为此,党和政府通过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推动全国人民改变卫生生活习惯和与疾病作斗争的思想态度,把个人卫生行为与国家、社会利益结合起来。从中央到地方,卫生人员和各级干部利用政治杠杆发动群众参加扫盲班,组织集体卫生活动,宣传科学卫生知识,提高大家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从城市到农村,学习科学新知识、讲究卫生成为移风易俗、改造世界的新气象。在防疫治病的卫生运动中,基层卫生工作者作出了极大贡献。如20世纪50年代,县防疫站往往只有几个工作人员,但他们要负责全县几十万人的防疫工作。他们经常到农村蹲点,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宣传疾病知识,采集造成流行病传染的蚊虫样品,以便研究传染源,针对特定蚊虫进行有效打药,以此控制传染。
--摘编自卜丽萍《公共卫生的行为意识与国家的现代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开展公共卫生运动的举措,并简析其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中古早期的动乱在毁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文化。这时的教育和文化知识为人数不多的教士所垄断。教会学校教授的内容是源自古典文化的“七艺”,但教会并不热衷于在学理上和精神上理解古典文化,学术活动集中在为读通《圣经》而进行的烦琐考证上。当时的哲学和神学是二位一体,完全脱离实际经验,被称为“经院哲学”,许多哲学家沉迷在炼金术和星象学之中。建筑方面盛行哥特式教堂建筑物,高耸入云的教堂尖塔和透过彩色玻璃从高处射进教堂内部的阳光象征着教徒接近上帝并最终进入天堂的愿望。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早期欧洲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明末时期,欧洲天主教耶稣会士成为西学东渐的使者。利玛窦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他改换儒服,并自称儒生;还努力钻研儒家典籍,以经典中的天、上帝来称呼天主教的天主,认为二者名异实同。其他传教士大都积极遵循这种传教策略,哲学、语言学、地理学、美术、数学、水利、医学等西学得以在中国传播。
此时,针对学风玄虚不实的趋势,士大夫群体提倡实学。以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为代表的一批人主张吸收西学,主张“并蓄兼收”,“借异己之物,以激发本来之真性”达到“终实相生”的目的。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清末民初,朝野知识精英主张办学堂分普通、专门两类。先通过基础教育使学生“通晓中学大略”,继而令绝大多数人“专力讲求时政,广究西法”,任由少数“好古研精”者从事“专门著述之学”。1904年张之洞创办武昌存古学堂培养中学专门人才。1907年该学堂被清廷认定为样板学校并向全国推广。
在课程设置上,“救时局、存书种两义,并行不悖”成为地方学堂的办学方针。但在实际执行中,却普遍存在师资匮乏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吸收“旧学寒儒”充当教师外,一些学堂还尝试将中学工具化。如山东国文学堂强调学习国文,因为其既载道,又是“科学之基”。然而,读书人在时间和精力不能二者兼顾的情形下,国文被更多用以研习科学,而与“传统之道”渐行渐远,“传统之道”地位也随之发生动摇。
--摘编自郭书愚《从“中学”人才培育看清末文化危机应对》
材料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这就要求在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态度与理念转接文化主体性的逻辑理路。“转接”意指从民族的转向世界的、从传统的转向现代的,从而有力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实现文化成果的熔铸古今、会通中西。
--邢广程主编《中华文明统一性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西学东渐”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教育改革的背景,并简要评价这一改革。(12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西文化交融发展的历史启示。(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着丰富的内涵: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等等。十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立足于维护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和突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不断推陈出新,提出符合时代潮流和利于解决国际热点、难点问题的中国倡议与中国方案,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摘编自冯维江《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科学内涵、战略布局与实践要求》根据材料,选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学科参考答案(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A C A A D C A C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C B A C A D D
二、非选择题:(共4题,第17题8分,第18题8分,第19题2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答案为:(共8分)
举措:党和政府的积极推动;掀起爱国卫生运动;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充分利用政治杠杆作用,开展一系列卫生知识宣传活动;发挥基层卫生工作者的作用。(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意义: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疫情防范意识;减少了疫情对人民生命的威胁;提升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了人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民众的国家意识。(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18.(共8分)
18.(1)特点:遭到战争的破坏而陷入停滞;文化教育被教会垄断;文化的神学色彩浓厚;学术上侧重为《圣经》考证,脱离实际。(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2)原因: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及中古早期的战争严重地破坏了文化的发展;经济的破坏和长期落后;基督教势力的膨胀;世俗政权的衰弱。(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19.(共24分)
1.特点:传教士发挥纽带作用;中国士大夫积极参与;和平交往;传播内容广泛而全面;利用儒家经典宣传西学;主张并蓄兼收;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丰富和发展。(8分,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
2.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教育模式的影响;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实施;癸卯学制的施行;科举制的废除,选官制度的变革。(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评价: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有助于安抚旧式知识分子,维护社会的稳定;没有突破“中体西用”思想,无法推动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学传承和学习西学难以兼顾,传承文化作用有限。(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启示: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共同发展;文化的交融和发展,需要建立在全面深刻了解对方的基础之上;在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吸收西方文化,实现中国文化的守正创新。(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20.(共12分)
示例一
内涵: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2分)
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3分)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频繁密集的外交活动,包括与俄罗斯、美国等大国领导人进行会晤,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多边国际性会议。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3分)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一贯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4分)
(12分,内涵2分,背景3分,外交活动史实3分,影响4分,单写内涵,不加以说明不给分)
示例二
内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2分)
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在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且独特的作用。(2分)在经济领域,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进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提出改革的中国方案和建议,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发起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合作和人文交流,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一体化。(4分)在安全领域,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国还在国际反恐、防扩散、网络安全等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4分)在国际规则与制度建设领域,中国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多边合作机制和平台,如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国一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等,为南南合作和区域合作提供了新的模式和动力,丰富了全球治理的实践和内涵。(任写其中两个领域,一个领域4分,共8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