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简介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爱国民主分子。会议代表构成反映了
A.全国人民空前团结 B.政协代表来源广泛
C.社会各界高度认同 D.广大群众热情参与
2.1949年10月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中写道:“从西长安街到东长安街,从王府井到王府大街……游行的队伍被夹道欢呼的人群堵塞,游行的队伍走到哪里就和夹道群众的掌声、口号声连成一片。”这反映出
A.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 B.人民庆祝抗美援朝胜利
C.人民群众拥护新生政权 D.西藏人民庆祝和平解放
3.上世纪60年代,由300多名青年突击队,奋战一年5个月,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将红旗渠渠线延伸了最艰难的616米。这体现出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是
A.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B.爱国主义革命忠诚
C.亲民爱民无私奉献 D.生命至上休戚与共
4.“12月22日,大会闭幕。这一天是冬至,却是新中国改革开放的‘立春’。从这一天开始,中国走出了1957年下半年以来长达21年的‘左’的阴影;从这一天开始,中国走上了腾飞之路。”材料中的“大会”是指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万隆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是40多年前小岗村的普遍现状;“红薯干,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也成为当年小岗人的口头禅。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A.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创办乡镇企业
6.改革开放初期,无锡以外向型经济起步,截至2024年无锡与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吸引了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投资。以上材料可用来佐证
A.一五计划推动工业发展 B.政企分开增强企业活力
C.对外开放扩大经济交流 D.加入WTO拓展发展空间
7.以下示意图内容对应的项目学习主题是
A.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成就 B.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C.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具体表现 D.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8.如今,裹着军大衣、排队两三天只为一张火车票的画面几乎再也见不到了,春运大军出行方式也越来越多元了,购票方式从车站“肉搏”到网上抢票再到手机端购票。出现此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我国铁路里程的增加 B.中国铁路网日益完善
C.售票方式日趋多元化 D.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9.沙特与伊朗2016年断交。2023年3月10日,在中国斡旋下,沙伊两国代表在北京举行对话,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4月6日,在中国见证下,沙伊双方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这表明
A.发展中国家开始主导世界秩序 B.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C.中东地区的和平已经完全实现 D.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10.2024年,中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支撑起远程医疗、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场景。这既是中国的成就,也是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该趋势的本质特征是
A.世界多极化 B.经济全球化 C.社会信息化 D.文化多样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3个小题,共60分)
11.阅读材料,完成题目要求。(20分)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以一定人口的比例为基础,又适当照顾地区和单位,在城市与乡村间、少数民族与汉族间,作了不同比例的规定,使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相应的代表。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材料二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中国少数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
——摘编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三 不管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都只有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它们与中央人民政府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是根据中国国情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光辉范例。
——胡维革、胡晓岩《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思考》
(1)指出材料一体现的政治制度,并概括材料一所述选举规则的特点。(6分)
(2)写出材料二“中国少数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简要概括其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构想及其实行的前提。举出该构想成功实践的一个范例。(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确立制度、制定政策的出发点。(2分)
12.某校八年级(2)班同学以“中国力量”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同学们收集到以下材料,请你针对这些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人民力量坚不可摧】
中共中央确定的基本战略目标是“使美国知难而退”,打到三八线地区,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战争的结果完全实现了这个预期的战略目标,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无论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乃至于对整个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摘编自齐德学《英明的决策、胜利的结果、伟大的意义》
材料二 【科技力量助力发展】
这一成就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也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外交谈判提供了坚实后盾,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拥有了更大话语权。同时,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国的峥嵘岁月》
材料三 【外交力量维护和平】
20世纪五十年代,为维护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中国秉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打破外部封锁,树立起负责人的大国形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应对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中国采取机动灵活的外交策略,开启了外交事业的新局面。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的历史演变》等
(1)写出材料一描述的历史事件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场战争”产生的影响。(6分)
(2)写出材料二图片呈现的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该事件的重要意义。(6分)
(3)指出材料三图片中1950-1979年与我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例举出我国在20世纪五十年代和20世纪七十年代取得的的外交成就,并分别简述其意义。(10分)
13.阅读材料,完成题目要求。(18分)
材料一 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计划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工矿企业稀少的状况。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建设领域不断探索。从土地改革到三大改造,从“一五计划”时期的建设成就到改革开放后的体制创新与对外开放,每一步探索都推动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经济的探索与发展”为题目进行阐述。
(要求:阐述需包含我国在经济建设领域的三个相关举措,并体现这些举措如何改变中国经济面貌,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4分)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5:B C A B A 6-10:C D D B C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11.(20分)
(1)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特点:以人口比例为基础,适当照顾地区和单位,兼顾城乡、民族差异(4分)。
(2)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分)。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4分)。
(3)构想:“一国两制”(2分)。前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2分)。范例:1997年香港回归(或1999年澳门回归,2分)。
(4)出发点:从中国国情出发,保障人民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分)。
12.(22分)
(1)历史事件:抗美援朝战争(2分)。影响: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4分)。
(2)历史事件: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分)。意义:打破了核垄断,提高了国际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4分)。
(3)总体趋势:不断增加(2分)。
20世纪五十年代成就: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任举一例,2分)。
20世纪七十年代成就: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高了国际地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任举一例,2分)。
意义:五十年代外交成就奠定了新中国外交基础;七十年代外交突破改善了中国国际环境,为改革开放创造条件(4分)。
13.(18分)
(1)特点:以重工业为主(尤其是国防工业);得到苏联援助;注重内地工业发展(4分)。
(2)示例:
中国经济的探索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不断探索。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奠定基础。“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了一批现代工业企业,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活农村经济,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经济特区设立推动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这些探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规律的把握,推动中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迈进,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14分,符合要求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