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东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为第5页至第6页。考试实行开卷;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答卷前,请你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点校、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祝你考试顺利!第Ⅰ卷 选择题(共45分)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的信息点。2.本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学者夏曾佑在其《中国古代史》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体制的开创者 B.秦汉制度创新为后世奠定基本框架C.秦汉时期中国的各项制度逐渐完善 D.社会的安定是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2.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记载:夏朝“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周成王曾反复告诫康叔: “古人有言曰: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今惟殷坠厥命,我其可不大监抚于时 ”上述内容表明A.民本思想在先秦时已有体现 B.先秦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受到挑战C.周天子欢迎百姓对自己监督 D.原始民主遗风推动夏朝长治久安3.1896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科举》中提出改革科举的“上中下三策”:上策“合科举于学校”,中策“多设诸科”,下策“略变取士之具”。其方案以“求实学、通时务”为核心,主张通过西学内容与分科考试选拔“明习古今、通达中外”之才。梁启超的提议旨在A.选拔经世之才来实现救亡图存 B.构建新式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C.推动传统教育体系近代化转型 D.修补传统科举制度的固有弊端高二 历史试卷 第1页(共6页)4.拜占庭帝国在8世纪中晚期编撰的《摩西法典》中规定:击打父母者有罪,将会被处死。同时期中国的《唐律疏议》也规定:控告自己的祖父母或父母者,将被处以绞刑;殴打他们者,将被斩首;故意伤害者,则被判处三年徒刑。这表明当时中国与拜占庭帝国A.文明在交流中互鉴 B.国家治理重视家庭伦理C.法律逐渐发展成熟 D.皇权直接控制社会基层5、1970年10月,中国与坦桑尼亚、赞比亚正式签署协议,承诺援建坦赞铁路。该工程历时6年,耗资4.55亿美元,中方派出5.6万名技术人员和工人参与建设。周恩来总理曾指示:“宁可我们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保证援助非洲兄弟的任务。”中国援建坦赞铁路A.体现不结盟国家之间的合作 B.有利于拓展外交空间C.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果 D.打破“一边倒”的方针6.从拿破仑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被人们称为欧洲的“百年和平”,中立成为维也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地,这一时期中立的国际法地位与以往相比明显上升,制度化程度空前提高。这是因为A.欧洲各国确立了“大国一致”的基本原则B.军国主义尚未出现在欧洲国家意识形态中C.欧洲各国签订《非战公约》并受到其限制D.国际法发展试图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7.1816年,英国确立金本位制,英镑依托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构建起“黄金———英镑”格局。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诞生,国际货币体系迎来重大变革,完成了从“黄金————英镑”到“黄金————美元”的权力交接。基于这一历史变迁,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核心逻辑是A.技术进步推动货币形态革新B.经济实力消长决定货币地位更迭C.满足国家政策调整现实需要D.国际格局变化决定“双挂钩”存续8. “南京(政府)恢复关税自主,其结果对中国人自办的工业的利益很有限。南京对关税收入的需求和日本的压力,一直阻挠着保护关税的真正作用,从1928年到1934年经常改变的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第2页(共6页)关税税率事实上是一种促使中国工业不能稳定的破坏性因素。”该观点认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自主”A.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C.有利于关税税率的稳定 D.有效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冲击9.195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企业职工保险经费来源为企业,职工无需缴纳保险金。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养老保险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A.旨在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B.保障了企业职工的利益C.顺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D.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10.农业有比狩猎更稳定的食物来源,定居生活也方便了粮食囤积。当有人囤积的粮食多到可以供养他人时,一部分人就开始从事纺织、手工、建筑等其他工作。一个人积累的粮食越多,依赖和追随他的人也就越多,慢慢地就形成了统治阶层。这说明,农业的出现和发展①促进了社会分工 ②引发了商业革命 ③推动了阶级分化 ④改变了生活方式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1.近代中西城市化进程表现迥异,折射出中西方近代工业发展的不同历程。结合下图,下列对中西近代化进程的解读不正确的是1850年—2050年英美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A.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工业革命的推动B.一国城市化水平与该国的工业化水平保持一致C.列强入侵客观上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D.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第3页 (共6页)12.19世纪末,热带医学成为英国重点发展的医学。英国人诺特说到,一个国家的气候对于住民健康及性格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对于从温带地区突然移居到热带地区的人来说,必须具备完整的健康生活守则与疾病预防的知识。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医疗技术水平世界领先 B.医学研究服务于殖民扩张C.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D.热带疾病造成了社会灾难13.图1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图2为埃及首都开罗的埃及博物馆馆藏的“图坦卡蒙金面具”,图3为收藏于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的“阿伽门农黄金面具”。这可用于说明A.古代文明都充满神秘主义色彩 B.古代区域文明之间曾存在互动C.三星堆文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 D.古代文明发展存在一定相似性14.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 “修复过程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其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任何不可避免的添加都必须与该建筑的构成有所区别,并且必须要有现代标记。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修复之前及之后必须对古迹进行考古及历史研究。”该宪章强调A.进行文物保护的时效性 B.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C.维护文化传承的多样性 D.还原文物古迹的完整性15.亚历山大远征以后的希腊化世界中,统治者多为希腊人。被征服地区的人若要在新政府中任职,必须学会希腊文,以至于各地原来的语言文字如埃及文字、楔形文字等逐渐被弃而不用,连自己民族的经典都需要翻译成希腊文然后才能了解。这种现象说明A.希腊文字比其他民族文字更悠久 B.各民族的文字缺乏统治者支持C.希腊对外扩张有利于文字的传播 D.军事征服客观上推动文化变迁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第4页(共6页)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5分)注意事项:1.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 本卷共3题, 共5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材料一 强国知十三数:竟(境)内仓(粮仓)府(金库)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登记名字)于上(官府),生者著(注上),死者削(注销)。———石磊译注《商君书》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图片为出土的里耶秦简(部分)材料三 1911年,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 “民政部编订户籍法奏折”,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法规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此外,法规既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出诉讼抗告的权利,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废除了以往民众只是义务载体的陋习。———摘编自窦希铭《民国初年户籍制度变迁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高度重视户籍管理的原因。(4分)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里耶秦简》登记的主要内容。 (2分)分别谈谈两则材料的史料价值。 (4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晚清政府户籍制度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变化的原因。(8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材料一 西汉前期,政府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疫病甚少流行。及至后期,随着人口增长和大量商贸活动的开展,疫病开始猖獗。西汉元始二年 (公元2年),平帝诏: “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东汉防疫除沿袭西汉的减免田租外,还开仓放粮,巡行赐药。六朝(指以今南京为京师的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渠、陈这六个朝代)疫病流行至少74次,一次死亡10余万人的大疫,晋代就发生了两次。北魏显祖皇兴二年(公元468年),河南大疫,死亡人口达十四五万。这一时期,政府多向官员施散医药,北魏政府还设立医馆、医坊,为民治病。政府还公布了一些防疫药方供百姓使用。———摘编自梁峻《中国古代抗疫启迪》材料二 19世纪的英国,新兴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当时英国城市的特点是遍布天空的烟尘,随处可见的垃圾,随意排放的污水,卫生状况极差。19世纪初期,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仅为40岁,诸如伤寒、天花、肺结核和白喉等传染病,每年要夺走20000人的生命。印度发生的疫情传入英国,引发了英国1831年的霍乱,疫病共肆虐了437个城市。卫生改革家埃德温·查德威克等指出,当时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的原因是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和恶劣的公共卫生状况。英国政府开始采纳其观点,开始了公共卫生立法和改革活动。———摘编自陈超《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我国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模式,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社会疫病频发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的背景。 (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10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宋代社会革命现象 出处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北宋】朱彧《萍州可谈》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为国之计,莫急于保民,保民之要在于存恤主户,又招诱客户,使之置田以为主户。主户苟众,邦本自固。 【北宋】吕大钧《民议》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南宋】郑樵《通志》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艺祖救百王之弊,以“道理最大”一语开国,以“用读书人”一念厚苍生,文治彬郁垂三百年。 【南宋】吴渊《鹤山集序》———摘编自黄纯艳《新变与局限:宋代社会的开放度》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史实,以宋朝的“新变与局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第6页(共6页)河东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检测历史学科(参考答案)第Ⅰ卷 选择题(共45分)本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A B B D B A C C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B B D B D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5分)16.【答案】(1)原因:户口是国家征派兵役、徭役和赋税征收的依据:户籍管理是国家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人口等数据的掌握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内容:里耶秦简记载了籍贯、户主、家庭成员身份信息(东成为里名,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2分)价值:材料一是文献史料(二手史料),(Ⅰ分)对研究商鞅变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1分)材料二是出土的实物史料(一手史料),(1分)可用于研究秦的户籍制度、赋役制度和基层治理。(1分)(2)变化:传统和现代相结合(或个人主义和家族主义相结合);注重个人私权保障;权利和义务统一(每点2分, 共4分)。原因:民族危机加剧(或内忧外患);清政府推行新政或预备立宪;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或“西学东渐”)。(每点2分,共4分)17.【答案】(22分)(1)原因:人口增长和大量贸易活动的开展;朝代更替频繁,社会环境动荡;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卫生条件有限;民众的卫生健康意识薄弱。(6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2)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疫病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蔓延;卫生专家的呼吁引起政府的重视。(6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3)特点:国家主导的疾病防控体系逐步完善;预防为主,普惠群众;确立了公共卫生的中国模式;新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形成。(6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意义: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4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18.【答案】(15分)答题角度 行文内容阐释宋代社会“新变”的背景 政治: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宋代重文轻武、文人治国的政策;士族阶层在政治上的衰落 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并壮大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关系的发展 思想:儒学的复兴阐释宋代社会“新变”的表现 如门第观念的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阐释宋代社会“新变”的局限 小农经济、中央集权制度、程朱理学的组合仍占主导地位结论 宋代社会“新变”推动了封建经济的繁荣,使社会走向平民化、世俗化;但实质上属于封建社会内部的自我调整,并未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